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北京奥运场馆建设支出近400亿美元 历届之最

日期:2007-10-19 10:33:43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次数:1167    

一个城市的格调,与这座城市的建筑密不可分。

过去的北京,之所以能够吸引世界的目光,是因为与它独特的古都风貌分不开的。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年来的北京建筑正在面临着危机:没有特色、失去韵味。不久前一位美国朋友第一次来北京,他很失望地告诉我:“我以为回到了纽约呢。”这让人太有感触:我们要把北京的建筑造成什么样呢?难道只有摩天大楼才能体现新北京的特色吗?

很难用一句话形容京城的建筑风格,古都风貌正在这个迅速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中成为点缀。

在为数不多的,依然保留着老北京风貌的胡同里寻找历史给这座城市留下的纪念,古朴的民居中难免会看到酒吧和巴西烤肉的影子,百年老店的身边也能看到洋快餐的灯箱,雄伟的皇城对面就是形似飞碟的国家大剧院,秦砖汉瓦与钢筋水泥相映成趣。这些建筑似乎是在试图浓缩京城的变迁。

喊“怪”声不断

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引来了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世界级建筑大师又把新的建筑理念带到了京城。随着雷姆•库哈斯、奥勒•舍仁、彼得•戴维森等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到来,一些新潮、另类甚至有些“怪异”的建筑开始在京城出现。

对这些另类建筑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央视新址从选址到建设,其中最大的一个质疑就是对这种怪异建筑的安全性的担忧。另一种争议则来自文化的冲突,有人指出,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是以横平竖直为美,而新央视大楼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审美原则,是对人们视觉和心理的双重冲击。另外,西环广场所有的写字楼都没有标准层,因为建筑的高度和宽度都是曲线的,SOHO尚都的房子几乎也没有完全相同的,这些对传统房子的购买和销售都提出了不同的难题。

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告诫弟子:“一个建筑并不是不考虑美观,但花多大的代价得到什么样的美观,以及是不是只有惟一的途径才能得到美观,不能不考虑。中国现在并没有富得不在乎这几十亿。”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更是撰文称:“中国近年来的各类标志性建筑大都耗资巨大,完全不计成本,超越了经济核算的框架,成为利用资本集权进行权力构筑的辉煌范本。它们遵循资本主义美学,表达出中央财经集权的巨大能量。”

对美的不同诠释

王谨带着爱人和女儿从江苏来北京旅游,眼前的国家大剧院让他有些惊讶。“太壮观了!”从西客站宏伟的仿古建筑到故宫再到国家大剧院,这些京城的标志性建筑让第一次来北京的王谨感觉“眼花缭乱”,但同样作为北京标志性建筑的国家大剧院和对面的故宫却让这家人感觉不太协调。

究竟有多少标志性建筑正在标志着北京?

八达岭长城、天安门广场、故宫、景山、颐和园、天坛祈年殿、前门箭楼、抗战遗迹卢沟桥、人民英雄纪念碑……,除了这些既代表了中国悠久历史的厚重的传承,又表达了中华民族博大文化的形象的建筑之外,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台址等多个现代建筑也正在冠以“北京标志”的头衔。

相比那些中规中矩的建筑,这些另类的建筑似乎更能够抓住人们的视线。业内人士指出,追求一个时髦新颖的标志,一座吸引眼球的纪念碑,而不是以建造一个合理实用的建筑场馆为首要出发点,在这样的一种价值标准下,中国的建筑正逐渐失去自身的风格。

加拿大籍建筑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彭培根是反对国家大剧院、北京奥运会主体场馆、中央电视台新大楼设计方案的专家之一。“当下中国建筑市场的业主就是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以为另类、新颖就代表了美。”彭培根对这种单纯追求视觉刺激的设计表示担忧。

什么是有生命力的建筑

据统计显示,由美国建筑师诺曼•佛斯特设计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号称世界上最大的航站楼,将花费167亿人民币。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的央视新址大楼,为把大楼防震强度从七级提高到九级,造价更是从预算的50亿人民币增加到100亿人民币。

与悉尼、汉城、亚特兰大奥运会场馆同样采用轻型钢结构的中国国家体育场用钢量已超过500公斤/平方米,而悉尼奥运会的平均用钢量仅为30公斤/平方米。据统计,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及相关基础设施支出将近400亿美元,数额之大超过了以往历届奥运会。一些经济学家估算,这笔费用相当于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总支出的43%。

耗资巨大的各类标志性建筑,只能在“北京标志”之后冠以“之一”的字样。

据悉,中国用于建设方面的投资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而且增幅很大,每年递增8%至9%。而很多“标志性建筑”出自外国设计师之手。中国越来越像一块“未来建筑”试验田。

彭培根说:“我们反对这些设计,是因为其中有许多设计使用上的不合理,违背建筑的基本规律,甚至有悖于基本的科学常识。而且,这些所谓的‘新建筑’还存在安全隐患,严重违背了中央对基本建设的要求,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和文化传统,并且影响了中国的区域性文化特色和传统的人文景观。”

彭培根认为,大型公共建筑不能把一个新试验品直接拿来就用,这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一定要从小到大,多次论证多次改进,确实非常安全了,才能拿来用。

“一个好的建筑应该是反映当代人类文化成果、创造明日更好生活环境的,它是科学、哲学及艺术的综合结晶。”彭培根说,“中国城市有生命力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师把中国文化吃透,再将她从现代文明的骨架再生出来,表现在建筑设计上。”

毋庸置疑的是,今天的所谓“标志性建筑”将在历史中成为真正的标志,它们不仅仅标志着这个时代对建筑形式的追求,更代表着追求“标志性建筑”本身。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