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李兴钢:建筑作品应当实现中国文化的连续

日期:2007-09-21 10:41:21  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次数:1045    

 谈到中国性的问题,李兴钢认为尊重此时此地是重要的。以万万树MOMA为例,这是由奥地利建筑师主持设计的,因此我认为不管是由哪国的设计师主持工作,只要在中国土地上,在北京,为将要买这里房子的中国人做设计,然后跟中国的材料、技术、施工打交道,其实都会面对非常非常具体的中国问题,而在面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肯定会接触到中国性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已经解决了带有中国属性的一些问题。

  这与我们很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建筑假设都有关系。我记得差不多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探讨中国性的命题。当时就有人提出,在中国盖房子,面向的是中国人,又是中国建筑师,那么设计出来的自然就可被视为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但是,为什么在这种争论开始了这么多年之后,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依然没有停止,我认为,其实问题并不像上面说的这样简单,而有更为复杂的文化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社会文化、社会的发展跟其他国家有很多不同,虽然我们一直认为我国是一个文化延续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但在事实上,特别是在近几十年、近一百年,中国文化一直处于相对支离破碎的状态,并非是连续的。可能也基于这些原因,体现在建筑上,才会有“欧陆风”及各种外来建筑文化的插入,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自我文化的茫然。这种茫然,在我们这一代、下一代、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都会持续下去,因此,我们才有责任去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有所追寻、有所发掘、有所接续。这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也是我们现在还在谈论建筑中国性这个命题的意义所在。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新闻关键字: 建筑作品 中国文化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