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中国新建筑——“本土设计”建筑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日期:2010-03-29 10:25:08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1318
3月27日上午10点,走向中国新建筑——“本土设计”建筑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会议中心召开。这次会议由《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大学联合主办,是建筑大师崔愷在天津大学作品展的开幕式,也是崔愷作品全国展览的第一站。
本次研讨会由《城市•环境•设计》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彭礼孝先生主持,参与者有天津大学校领导、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颀,以及国内众多著名建筑师、评论家。
参会嘉宾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愷
天津大学副校长舒歌群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颀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书记张玉坤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宋昆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袁大昌
中国著名建筑评论家、《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学术总监王明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单军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院长朱小地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长总建筑师胡越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李兴钢
中科院建设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克成
原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建筑细部》主编孔宇航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
全国政协委员、唐山市政协副主席沈谨
天津华汇工程建设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周恺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方体空间主持建筑师王昀
场域建筑主持设计师梁井宇
上海日新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建筑师王兴田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舒平
中国著名建筑评论家史建
著名艺术家朱金石
著名雕塑艺术家张宝贵
沈阳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康慨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室主任李亦农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张华
家琨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刘家琨
王昀
魏春雨
孔宇航与周恺
善军
齐欣
梁井宇
李兴钢
崔彤
等待研讨会开幕
主持:《城市•环境•设计》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彭礼孝先生
会议现场
嘉宾在讨论问题
王明贤:如果本土设计如果说是一种理论、一种观点、一种态度,我认为关键是怎么看这个问题。应该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建筑其实该开始了本土设计的历程,南京中山陵应该就是本土设计的开端。到了50年代十大建筑应该说是本土设计很重要的典型。但是我们会觉得这些作品模仿古代建筑的形式,所谓本土的“直接引用”,没有创造性。
刘克成:人文历史会造不同的历史,在谈差异性的同时,同质性使这个地域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差异性使它具有一种身份,不管是谈地理性还是本土性的时候,其实某种程度上有标签性,也有霸权性,就西方的视野来说,全球化建筑实际上是从西方的角度来讲的,但是就我们来说,它是具有霸权的排他性的。
刘家琨:我首先赞成本土设计是一个态度,这个态度它不是排外的,如果用本地设计来说,肯定也是太狭隘了。这个题出的是向后看还是向前看、向上看还是向下看,这已经又围绕一个问题了,就是从哪儿往哪儿看的问题,只有从自己的点才能看上下左右,我觉得是到处看,动物也是这样,到处看了一圈,他明白自己在哪个点上了,其实人也是这样,设计也是这样。
崔愷:谈到民族的发展史和脉络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一脉相承,从最早北京周口店的猿人开始,一直在持续存在,没有被消失或中断过,当然这是今天的观点,比如说我们发现的四川的金沙遗址,大家不清楚文化到底从哪儿来的,这是有关文化历史发展史上没有破解的谜。联想到今天的话题,当然这是大的文化,是本土文化的一个线索、一个脉络,实际上有时候是很确定的事,比如说这是中国、这是天津,但是有的事也是不确定的,我们谈本土的设计应该是宽松的态度,可以用质疑的态度和讨论的态度来对待。
魏春雨:本土是相对宽泛、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种状态,对于设计者来讲可能是一种设计责任,地域相对是所指性比较强,甚至可能是固定的,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建筑学语汇来讲,它可能就是一个场所,现场性是比较强的,甚至我觉得这个地域要容忍差异化的存在,所以说本土和地域应该是有关联的,但是还是有差异,本土是内涵和外延比较广的概念,地域涉及更多的现场性。
王辉:我觉得本土设计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是对本土的理解问题,而且是对本土的当下问题的理解问题,我认为现在本土设计应该立于当下条件下的本土设计。
欧洲文化在不断地变化但是中国文化却相对静止和固定,它也在变化,整体来看它的延续性形成它的巨大的静止性,这个静止性恰恰是本土文化最大的诉求。做本土文化的时候,每个人是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当涵盖了一个巨大的静止整体的时候,这个事是很难很难做的,这是创作角度来说是非常难的一点。中国是一个鲜活的土地,很多人一来到中国就沾上了中国的性,就变成了中国的建筑。
CCTV是巨大的建筑,因为它看到了中国的雄心壮志、野心,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当前的一种心态,而且不但是被一些中国人民接受,而且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也接受,但是也遭到很多中国人民的抵制,它特别具有本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