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以建筑的名义传承文化

日期:2008-05-15 10:44:48  来源:中国建设报        点击次数:1159    

2008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文化建筑将更多地呈现在公众的面前。人们在参观其中的陈列展示物的同时,建筑造型的内涵如何、建筑细部传递着哪些信息,也将成为参观者议论的重要话题。在文化建筑设计领域,现代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颇有盛名,主持设计过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等知名文化建筑,赢得了公众的广泛好评。

上海博物馆:上海市中心的文化地标

上海博物馆新馆处于城市中心广场,开阔的地段及四周的高楼对博物馆的造型布局,包括第五立面都提出了全方位、高标准的要求。

作为中国、上海的历史性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东方的文化内涵,建筑采用下方上圆的体型,既有“天圆地方”的寓意,又吸取传统建筑“上浮下坚”的造型特点。方型部分分两级,呈台阶状,好似建筑的基座。圆形部分四周各有一拱门,其造型来自中华铜镜与鼎的联想。方、圆体型间的过渡,采取将第3层方形平面收缩于圆形之下的做法,使立面上形成大面积的阴影,造成圆形悬浮于基座之上的效果。在外形细部上,博物馆南面进口的地方有8个雕塑,是中国的狮子、辟邪等,体现博物馆展示的主要内容是古代艺术的陈列,给人以博物馆真正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而不光是一个外形的印象。

上海博物馆建筑造型简练、大度,形象鲜明,有民族特色和艺术性,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获得广泛好评和各种奖项。

上海图书馆:时代性与地域文化性的完美结合

上海图书馆自1996年建成以来,立于无数后起的高楼大厦之中,始终秀美高雅、清新而有气势,丝毫没有过时和落伍之感。设计创意体现时代精神与上海特色,以富有文化内涵的形象环境立足于上海城市之中。

在强烈的中西交融的建筑文化环境中,上海图书馆新馆既体现时代特征,又继承上海的地域文化,成为上海图书馆新馆设计的基点。图书馆建筑顶部的“塔楼”是上海建筑文化的一个特点,设计中以蓄水池、楼梯及部分空间的组合,构成两个虚实对比的塔楼,丰富了建筑群的城市天际线。多维台阶式块体顶部造型如同自然生长的台阶,象征知识的阶梯、文化的积累,期待着人们不断攀登。上海城市发展除了西方文化影响还保留着江南文化的脉络,兼容中西是海派文化的特征之一。上海图书馆东区的中式庭园、重檐亭景窗、芭蕉、竹丛、湖石……呈江南书斋庭园景象,众多读者都喜欢在此小憩、静思;西区报告厅休息厅侧的西式庭园,在常绿草地中黑石铺就的“河”蜿蜒而过,河边坐着“沉思”的男子雕像,从容而安静。

上海图书馆总体设计简洁和谐、风格庄重典雅,立面造型新颖典雅、内部布局开放而紧凑、流线清晰便捷,对体现时代精神及上海城市文化特色作了积极探索,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好评和称赞。国际图联前任主席舒茨先生评价其设计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人参观过上海图书馆后在自传中称道,上海图书馆是她见过的世界上最好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也因此荣获诸多荣誉,如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第八届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新中国50年上海十大金奖经典建筑等。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以建筑的名义缅怀

2004年8月22日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为深切缅怀和纪念世纪伟人,由四川省广安市筹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也于同日开放。

当时在决定筹建邓小平故居陈列室时,四川广安市曾请不少设计单位做了设计方案,但都未能令人十分满意。后来经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由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设计)筹建办牵线,决定邀请现代集团邢同和总建筑师主持设计工作,并由陈云纪念馆设计团队原班人马、上海院承担具体设计工作。本着“平稳、平易、不张扬”的尺度原则,陈列馆整体建筑取材于川东民居,采用传统民居特色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手法,与自然共生的整体创意蕴含“春天的故事”;三个斜坡屋面寓意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中间高耸的“丰碑”昭示小平的历史功绩与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四面八方”组合,以挺拔示刚、弧曲显柔的建筑语言,寓意邓小平刚柔相济的人格魅力。朴实的建筑升华为艺术,传统文化融会于现代文化之中,形成独特的建筑形象,既充满熟悉、亲和的自然感,又有联想、创意的新鲜感。仿佛从大地自然生长,成为家乡水土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形成一座“天然的纪念馆”。馆内布局为序厅、缅怀厅、陈列展示厅、多功能影视厅等,陈列布展大量使用声、光、电、数字化、智能化高科技手段,全面展示了邓小平伟大光辉的一生。

苏丹国际会议厅:当年中苏友谊的一座丰碑

苏丹新国际会议厅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城,建于原苏丹友谊厅的东侧。新建筑通过连廊与友谊厅的宴会厅部分相连,并在建筑风格上与老的友谊厅相得益彰,形成一个整体建筑群。新国际会议厅作为友谊厅功能的发展与延伸,主要为大型国际会议的举行提供会场,同时亦包括相应的大小会议厅、展示接待等服务空间。

苏丹国际会议厅是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的援外项目,整体造型在强调现代感的同时吸收了伊斯兰建筑文化的特色,做到了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建筑内涵与场地和文化的结合。在建筑处理中吸收当地建筑的处理方式并加以简约与提炼,在建筑立面造型上以大面积的实体为主,结合深凹条窗、遮阳格栅等处理方式。在细部设计中注重从历史中吸取精华,在尺度划分上注重文化品位的塑造。整座建筑给人以端庄、典雅、现代之感,营造一个以人为本、高效、完备的会议服务空间。新建国际会议厅由一个主会议厅、三个小会议厅、一个贵宾厅、一个宴会厅及多功能辅助用房等组成。主会议厅装修着重于豪华气派的风格;多功能厅及宴会厅装修着重突出高贵典雅的风格;三个小会议厅的装修设计风格各不相同,分别突现几个不同民俗底蕴和异国风情的特色,其中带有中国风情传统家具的小会议室,成为苏丹总统最喜爱的接见国际贵宾的场所。

苏丹国际会议厅设计赢得了商务部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在2005年至2006年度援外项目奖励表彰会上,商务部授予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苏丹国际会议厅项目“对外援助成套项目优秀设计奖”。该奖项也是商务部历年来授予的第一个援外成套项目优秀设计奖。

中国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唐玉恩说:“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建筑间,融会于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

文化建筑作为最能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建筑类型,不仅是展示人类文明的橱窗,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诉求的提升,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筑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更多地以建筑的名义传承文化、缅怀故人。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