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米还是500米?鹏城高度不断刷新 谁是第一高
日期:2007-09-25 10:50:26 来源:易居网 点击次数:1275
1986年,5岁的李娅牵着妈妈的衣袂第一次来深圳旅游,刚建好的国贸大厦是个不可不看的景点。李娅指着高耸入云的国贸大厦和它的户外电梯稚气地问:“妈妈快看,汽车怎么能竖着爬上那么高的楼?”这一刻成为她儿时最深的记忆。2007年,26岁的李娅成了深圳居民,寻访童年足迹时她发现,当年的“大个子”如今“矮”了好多。赛格大厦、国际商会中心、新世界中心、地王大厦等,一幢幢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深圳从200多米“长”到300多米。
谁是深圳未来第一高楼
当人们还在议论楼高439米的蔡屋围“京基大厦”即将超过383.9米地王大厦、成为深圳最高楼的时候,又有一则消息显示,深圳高度很快又要刷新。
据了解,位于福田中心区福华路与益田路交会处的一块酒店用地将于近日出让。该宗包含商业、办公、酒店的用地占地不到1.9万平方米,但建筑面积规划30~37万平方米,容积率达16~20,是一个绝对的超高层。其南塔楼设计高度在150~200米之间,北塔楼设计高度不低于450米。有市民预测,这座建筑的高度有可能超过500米。如果出让成功,将取代规划中的“京基大厦”,成为新的“深圳第一高”。深圳高度不断刷新
上世纪80年代,深圳以十足的干劲创造着令世人惊叹的“深圳速度”,国贸大厦仅用37个月就傲然成为当时“中华第一高楼”。“三天一层楼”,在1984年10月至1985年12月29日间,国贸大厦创造的建造速度绝无仅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栋钢和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已成为深圳的精神象征。作为我国建成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楼宇,国贸大厦共53层,楼高160米,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旋转餐厅、大堂四季共享厅、入门观光电梯、自动扶梯等在当时均是全国首创。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窗口”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国贸大厦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知名政要。现在,国贸大厦旋转餐厅内还悬挂着邓小平、江泽民、尼克松、布什、李光耀等人的巨幅留念照。
但国贸大厦的“第一高度”和“第一速度”仅维持了10年。1996年,高出国贸整整一个身段的地王大厦竣工,“九天四层楼”的新深圳速度让这座摩天大厦成为深圳“二次创业”的象征。383.95米、69层、钢结构,地王大厦取代国贸成为深圳新的地标性建筑,也成为当时世界第八大高楼。有意思的是,地王大厦宽高比为1∶9,创造了世界超高层建筑中最“扁”最“瘦”的记录。
2000年,深南大道上第二幢超高层建筑—赛格大厦启用,72层、净高292米。赛格大厦完全由中国建筑师、工程师设计规划,中国技术、施工人员建造,摘下全球钢管混凝土超高层建筑桂冠,堪称国人的经典之作。
建超高建筑技术无障碍
跨入新世纪,深圳孕育出的“高小伙”越来越多,216米的国际商会中心、238米的新世界中心等成就了市中心区的辉煌。然而,深圳建筑的“个头”还在一个劲地往上冲:2005年12月,罗湖区正式启动蔡屋围金融中心区改造工程,宣布要建高过地王和赛格的深圳第一高楼,楼高达439米;而在福华路与益田路交汇处,有块将于今年9月底前挂牌出让的酒店用地,其建筑高度不会低于450米。
未来深圳的大楼到底会建多高?对于深圳理想高度是多少?带着问题,记者走访了有关规划人士及两位国内建筑界的大师级人物。
目前内地最高建筑是刚刚封顶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设计高度492米。全球在建第一高楼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塔”,耗资10亿美元,高度超过700米,有160层,明年底竣工。
深圳建筑设计总院院长、总建筑师孟建民说:“深圳超高层建筑能建多高、能不能建全球第一高楼,技术上已不成问题。建筑设计业和经济不断发展,使建造超高建筑成为可能。”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陈世民对记者表示,目前建造超高建筑的技术已十分成熟。
未来深圳能有多高
对城市建筑物高度的要求,我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上的表述是:“建筑高度除必须满足消防、安全和通风、日照等要求外,还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控制建筑高度。”“对于重要的城市景观环境地区,包括重要的城市景观道路、景观节点及城市门户地区,如中心区、深南大道等,应编制城市设计,对新建和改建的建筑进行高度控制,以获得良好的建筑组群效果和天际线。”
规划部门有关人士表示,目前中心区两块地规划标准转给国土部门组织出让,其中一块建筑高度为450,另一块高度为400米,有可能是平安大厦和深交所。
至于深圳今后的楼到底会建多高?该人士表示,城市处在发展之中,在土地开发强度可以承载的情况下,规划不是一成不变;未来深圳到底有多“高”,现在还无法预测。
地王赛格各有风采
站在莲花山上向东看,深圳两大高楼——地王大厦、赛格广场尽在眼中,两者相距不到一公里。很多市民心中都有一个问题:地王大厦与赛格广场,到底哪个更高?
从资料看,地王大厦高383.95米,观光层设在69楼;赛格广场总高355.8米,观光设在71、72层。
赛格广场设计者陈世民说,最初设计时,包括塔尖在内,赛格广场比地王高,当时赛格设计的塔尖是60米,1999年这个塔尖装了上去。那一天,陈世民坐在他位于赛格广场旁的电子科技大厦31楼的办公室,“我突然发现塔尖在晃,肉眼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吓得不得了,赶紧跑上去看。”他说,其实这只是结构共振现象,并没什么特别原因。这时候工人们都已下班,于是只好打电话给吊装的人,劳驾他们锯掉一截。最后,赛格的塔尖锯掉了20米,只剩下了40米。“说来也怪,锯掉后,第二天看,塔尖就不晃了。”
资料显示,楼高324.8米的地王大厦,连同塔尖高达384米,即地王的塔尖约为60米。
赛格楼层有72层,而地王只有69层。陈世民说,最初设计时,赛格广场主体楼有78层,后来因投资和时间关系减掉了6层,变成现在的72层。赛格广场采用的是钢管混凝土技术,当时国际上采用这一技术的最高大楼只有35层,因此建赛格也是一种创新。赛格大厦当时投资8亿元,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据了解,两座大楼的观光门票都是60元。
建不建超高层建筑设计师PK
在西方,超高层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算得上是“过时的产品”、“时代的余音”。但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亚洲尤其是中国,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迅速崛起,成为建筑大潮中的最强音符。超高层建筑无疑对人类具有永久的吸引力,但在建筑界却一直有两种观点争锋相对——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深圳两位业界建筑设计大师就是两方观点的代表。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陈世民——满足四条件就可建高楼
陈世民认为,超高层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展及建造技术发达的标志,是时代的象征。他说:“作为普通百姓,我愿意看到城市不断出现标志性的东西。”
他认为,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只会越用越少,所以超高层建筑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中不可缺少。国内超高层建筑已经过了重气势标志性不重环境、重表不重里、重建不重质的启蒙阶段。他指出,超高层需要切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理念,应符合中国地少人多、资源缺少的实际,切忌盲目追求明星效应,而要讲究适用、经济与美观,并要考虑到生态文化、结构可行性、消防规范、产品更新换代等诸多问题。他说:“我相信,深圳一定会出现更多的超高层。”
陈世民认为,在中国,只要满足四项条件即可考虑兴建超高层:一是在土地拥挤的核心城市中心区,可发挥节地性;二是在地价昂贵的地段,可实现发展商的投资回报;三是在高层建筑拥挤地区,超高层可通过高科技使用从外部及内部环境上增加健康舒适感;四是城市建立地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深圳建筑设计总院院长、总建筑师孟建民——负面效应多应该有限制
孟建民认为,从客观上看,超高层是城市集聚式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城市中心用地紧张而不得不出现“又高又扁”的大楼;从主观角度分析,超高层更多的是“比”出来的结果,“大楼投资者为让其成为明星建筑、城市标志,为彰显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你建200米、我就建300米、他就要建400米,于是城市高度就接二连三地被刷新。”
孟建民说,建筑高度应充分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而衡量城市质量水平有城市高度、城市密度、城市尺度、城市精度“四把尺子”,即高楼数量是否与城市发展规模相匹配,建筑、人口、居住密度是否适宜,街道宽度、建筑体量程度是否合适,建筑及环境是否精到等。
孟建民认为,建高楼是受土地资源局限“逼”出来的,但因它会带来一系列城市负面效应,市政容量应当对超高层建筑有所限制和约束。
孟建民认为,随着楼层高度增加,投资成本也呈几何级增长,“比如建200米高楼需投资10亿元,那么建400米高楼可能就要投资40亿元。”如此巨大的成本投入,也是孟反对建超高层的一个原因。
感受高楼 云间工作别样心情
你见过一栋大楼同时启动40部电梯吗?你感受过仿佛坠入云端的白领生活吗?你会时常觉到大楼随风摇曳吗?转乘了两趟电梯,记者来到地王大厦最高的办公层——66楼,这里是搬进不足一年的一家物流公司。茶歇间里,一群美女围着记者叽叽喳喳地描述着:“没搬进来前我好向往,想着在深圳最高处敲击着键盘,如果累了可凭窗远眺深圳全景。可搬进来后却天天提心吊胆,担心电梯突然停电、操心火灾时我该怎么逃生。”
有个女孩似乎更加敏感。她说,每次深圳刮大风时,她都能感觉到大楼在随风摇曳,“一会往左、一会往右,这时候我全身神经紧绷,真害怕。”
敏感女孩的说法或许有演绎成分,但从建筑结构角度看,超高层建筑的确允许存在一定的摆动幅度,就像古屋正堂悬挂的钟摆一样,台风劲刮时其左右摆动会达几十厘米。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孟建民解释说,超高层建筑主要承受水平力作用,摇摆是正常的,但有摆幅限制;楼层越高摆幅就越大,但肉眼一般觉察不出来,如地王大厦,遭遇台风时其摆动幅度约在80至100厘米之间。此外,根据深圳建筑抗震级别规定,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是7级。
女孩们还有许多对在“顶端工作”的抱怨,比如每天都要转乘电梯,即使顺利,从第1层到66层也要花10分钟;再如高速电梯会带来失重感,耳鸣是常有的事。其实,她们不知道,在地王之外,有多少艳羡的目光正盯着她们呢。
谁是深圳未来第一高楼
当人们还在议论楼高439米的蔡屋围“京基大厦”即将超过383.9米地王大厦、成为深圳最高楼的时候,又有一则消息显示,深圳高度很快又要刷新。
据了解,位于福田中心区福华路与益田路交会处的一块酒店用地将于近日出让。该宗包含商业、办公、酒店的用地占地不到1.9万平方米,但建筑面积规划30~37万平方米,容积率达16~20,是一个绝对的超高层。其南塔楼设计高度在150~200米之间,北塔楼设计高度不低于450米。有市民预测,这座建筑的高度有可能超过500米。如果出让成功,将取代规划中的“京基大厦”,成为新的“深圳第一高”。深圳高度不断刷新
上世纪80年代,深圳以十足的干劲创造着令世人惊叹的“深圳速度”,国贸大厦仅用37个月就傲然成为当时“中华第一高楼”。“三天一层楼”,在1984年10月至1985年12月29日间,国贸大厦创造的建造速度绝无仅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栋钢和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已成为深圳的精神象征。作为我国建成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楼宇,国贸大厦共53层,楼高160米,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旋转餐厅、大堂四季共享厅、入门观光电梯、自动扶梯等在当时均是全国首创。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窗口”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国贸大厦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知名政要。现在,国贸大厦旋转餐厅内还悬挂着邓小平、江泽民、尼克松、布什、李光耀等人的巨幅留念照。
但国贸大厦的“第一高度”和“第一速度”仅维持了10年。1996年,高出国贸整整一个身段的地王大厦竣工,“九天四层楼”的新深圳速度让这座摩天大厦成为深圳“二次创业”的象征。383.95米、69层、钢结构,地王大厦取代国贸成为深圳新的地标性建筑,也成为当时世界第八大高楼。有意思的是,地王大厦宽高比为1∶9,创造了世界超高层建筑中最“扁”最“瘦”的记录。
2000年,深南大道上第二幢超高层建筑—赛格大厦启用,72层、净高292米。赛格大厦完全由中国建筑师、工程师设计规划,中国技术、施工人员建造,摘下全球钢管混凝土超高层建筑桂冠,堪称国人的经典之作。
建超高建筑技术无障碍
跨入新世纪,深圳孕育出的“高小伙”越来越多,216米的国际商会中心、238米的新世界中心等成就了市中心区的辉煌。然而,深圳建筑的“个头”还在一个劲地往上冲:2005年12月,罗湖区正式启动蔡屋围金融中心区改造工程,宣布要建高过地王和赛格的深圳第一高楼,楼高达439米;而在福华路与益田路交汇处,有块将于今年9月底前挂牌出让的酒店用地,其建筑高度不会低于450米。
未来深圳的大楼到底会建多高?对于深圳理想高度是多少?带着问题,记者走访了有关规划人士及两位国内建筑界的大师级人物。
目前内地最高建筑是刚刚封顶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设计高度492米。全球在建第一高楼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塔”,耗资10亿美元,高度超过700米,有160层,明年底竣工。
深圳建筑设计总院院长、总建筑师孟建民说:“深圳超高层建筑能建多高、能不能建全球第一高楼,技术上已不成问题。建筑设计业和经济不断发展,使建造超高建筑成为可能。”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陈世民对记者表示,目前建造超高建筑的技术已十分成熟。
未来深圳能有多高
对城市建筑物高度的要求,我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上的表述是:“建筑高度除必须满足消防、安全和通风、日照等要求外,还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控制建筑高度。”“对于重要的城市景观环境地区,包括重要的城市景观道路、景观节点及城市门户地区,如中心区、深南大道等,应编制城市设计,对新建和改建的建筑进行高度控制,以获得良好的建筑组群效果和天际线。”
规划部门有关人士表示,目前中心区两块地规划标准转给国土部门组织出让,其中一块建筑高度为450,另一块高度为400米,有可能是平安大厦和深交所。
至于深圳今后的楼到底会建多高?该人士表示,城市处在发展之中,在土地开发强度可以承载的情况下,规划不是一成不变;未来深圳到底有多“高”,现在还无法预测。
地王赛格各有风采
站在莲花山上向东看,深圳两大高楼——地王大厦、赛格广场尽在眼中,两者相距不到一公里。很多市民心中都有一个问题:地王大厦与赛格广场,到底哪个更高?
从资料看,地王大厦高383.95米,观光层设在69楼;赛格广场总高355.8米,观光设在71、72层。
赛格广场设计者陈世民说,最初设计时,包括塔尖在内,赛格广场比地王高,当时赛格设计的塔尖是60米,1999年这个塔尖装了上去。那一天,陈世民坐在他位于赛格广场旁的电子科技大厦31楼的办公室,“我突然发现塔尖在晃,肉眼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吓得不得了,赶紧跑上去看。”他说,其实这只是结构共振现象,并没什么特别原因。这时候工人们都已下班,于是只好打电话给吊装的人,劳驾他们锯掉一截。最后,赛格的塔尖锯掉了20米,只剩下了40米。“说来也怪,锯掉后,第二天看,塔尖就不晃了。”
资料显示,楼高324.8米的地王大厦,连同塔尖高达384米,即地王的塔尖约为60米。
赛格楼层有72层,而地王只有69层。陈世民说,最初设计时,赛格广场主体楼有78层,后来因投资和时间关系减掉了6层,变成现在的72层。赛格广场采用的是钢管混凝土技术,当时国际上采用这一技术的最高大楼只有35层,因此建赛格也是一种创新。赛格大厦当时投资8亿元,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据了解,两座大楼的观光门票都是60元。
建不建超高层建筑设计师PK
在西方,超高层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算得上是“过时的产品”、“时代的余音”。但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亚洲尤其是中国,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迅速崛起,成为建筑大潮中的最强音符。超高层建筑无疑对人类具有永久的吸引力,但在建筑界却一直有两种观点争锋相对——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深圳两位业界建筑设计大师就是两方观点的代表。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陈世民——满足四条件就可建高楼
陈世民认为,超高层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展及建造技术发达的标志,是时代的象征。他说:“作为普通百姓,我愿意看到城市不断出现标志性的东西。”
他认为,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只会越用越少,所以超高层建筑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中不可缺少。国内超高层建筑已经过了重气势标志性不重环境、重表不重里、重建不重质的启蒙阶段。他指出,超高层需要切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理念,应符合中国地少人多、资源缺少的实际,切忌盲目追求明星效应,而要讲究适用、经济与美观,并要考虑到生态文化、结构可行性、消防规范、产品更新换代等诸多问题。他说:“我相信,深圳一定会出现更多的超高层。”
陈世民认为,在中国,只要满足四项条件即可考虑兴建超高层:一是在土地拥挤的核心城市中心区,可发挥节地性;二是在地价昂贵的地段,可实现发展商的投资回报;三是在高层建筑拥挤地区,超高层可通过高科技使用从外部及内部环境上增加健康舒适感;四是城市建立地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深圳建筑设计总院院长、总建筑师孟建民——负面效应多应该有限制
孟建民认为,从客观上看,超高层是城市集聚式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城市中心用地紧张而不得不出现“又高又扁”的大楼;从主观角度分析,超高层更多的是“比”出来的结果,“大楼投资者为让其成为明星建筑、城市标志,为彰显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你建200米、我就建300米、他就要建400米,于是城市高度就接二连三地被刷新。”
孟建民说,建筑高度应充分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而衡量城市质量水平有城市高度、城市密度、城市尺度、城市精度“四把尺子”,即高楼数量是否与城市发展规模相匹配,建筑、人口、居住密度是否适宜,街道宽度、建筑体量程度是否合适,建筑及环境是否精到等。
孟建民认为,建高楼是受土地资源局限“逼”出来的,但因它会带来一系列城市负面效应,市政容量应当对超高层建筑有所限制和约束。
孟建民认为,随着楼层高度增加,投资成本也呈几何级增长,“比如建200米高楼需投资10亿元,那么建400米高楼可能就要投资40亿元。”如此巨大的成本投入,也是孟反对建超高层的一个原因。
感受高楼 云间工作别样心情
你见过一栋大楼同时启动40部电梯吗?你感受过仿佛坠入云端的白领生活吗?你会时常觉到大楼随风摇曳吗?转乘了两趟电梯,记者来到地王大厦最高的办公层——66楼,这里是搬进不足一年的一家物流公司。茶歇间里,一群美女围着记者叽叽喳喳地描述着:“没搬进来前我好向往,想着在深圳最高处敲击着键盘,如果累了可凭窗远眺深圳全景。可搬进来后却天天提心吊胆,担心电梯突然停电、操心火灾时我该怎么逃生。”
有个女孩似乎更加敏感。她说,每次深圳刮大风时,她都能感觉到大楼在随风摇曳,“一会往左、一会往右,这时候我全身神经紧绷,真害怕。”
敏感女孩的说法或许有演绎成分,但从建筑结构角度看,超高层建筑的确允许存在一定的摆动幅度,就像古屋正堂悬挂的钟摆一样,台风劲刮时其左右摆动会达几十厘米。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孟建民解释说,超高层建筑主要承受水平力作用,摇摆是正常的,但有摆幅限制;楼层越高摆幅就越大,但肉眼一般觉察不出来,如地王大厦,遭遇台风时其摆动幅度约在80至100厘米之间。此外,根据深圳建筑抗震级别规定,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是7级。
女孩们还有许多对在“顶端工作”的抱怨,比如每天都要转乘电梯,即使顺利,从第1层到66层也要花10分钟;再如高速电梯会带来失重感,耳鸣是常有的事。其实,她们不知道,在地王之外,有多少艳羡的目光正盯着她们呢。
第1页 共1页
相关新闻 新闻关键字: 鹏城 建筑高度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