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美报:国家大剧院圆了中国50年的梦

日期:2008-03-27 11:12:30  来源:新华网         点击次数:1187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3月24日发表文章,题目是“北京文火慢炖‘鸡蛋’”。文章认为,国家大剧院圆了中国50年的梦想。文章摘要如下。

新建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穹顶在湖水的环抱之下熠熠生辉,宛若一颗珍珠,又好像初生的太阳。这正是设计它的法国建筑师试图营造的印象。

这座斥资3.6亿美元的雄伟建筑由钛合金与玻璃构成,其规模比纽约的林肯中心或华盛顿的肯尼迪中心都大,旨在向世界宣告北京已经成为经济和文化中心。但对许多来过这里的人而言,国家大剧院像是个热水中的鸡蛋。

事实上,在去年12月国家大剧院开放后,这座建筑物就有了“鸡蛋”(巨蛋)的外号。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在不久前的春节招待会上说:“我个人不喜欢‘鸡蛋’这个外号,但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名52岁的网民在博客上写道:“如果不告诉你这是国家大剧院,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个大油罐或者大仓库。”

国家大剧院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内部构造。修长的电动扶梯在中庭上空交错,上端连着剧院上层的包厢。穹顶下巨大的天花板上镶着巴西红木板。这种效果结合了21世纪机场和古典钢琴内部结构的特色。

这一地块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被规划为国家大剧院,需要在苏联的帮助下建造,但由于两国关系转冷而一拖再拖,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完全搁置下来。

上月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指挥一场合唱团演出的指挥家杨鸿年说:“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剧院,这一天我等了50年。”

杨鸿年回忆起年少时在意大利旅行的日子,当时他曾非常羡慕意大利的歌剧院和音乐厅,觉得中国永远也无法修建这样的建筑。他说:“当时这只是我们的一个梦。”

新国家大剧院的奢华显示出中国乐于接受西方文化。

事实上,在国家大剧院启用的6星期内,已经有女高音迪•卡娜娃、男高音何塞•卡雷拉斯、指挥家库特•马祖尔,以及基洛夫芭蕾舞团等世界知名艺术家登台献艺。通过提供演出场地,中国希望在剧院内演出的艺术家能够在世界级的西方艺术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当然,想看西方文化可不便宜。要看一场外国艺术家的演出,门票价格跟西方的演出相当。

有幸随全班一起观看演出的16岁高中生曾桓(音)说:“门票太贵了。我家人平时可没什么机会进来参观。”

在春节期间,数百名来自中国农村的游客在大剧院入口处徘徊,却没法进去参观。中国大剧院的一名发言人说,将会很快推出价格相对低廉的参观门票。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