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政绩说”导致国内“短命建筑”

日期:2011-05-13 11:40: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次数:1175    

  “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
  
  76岁的沈阳市民赵永明,几年来,四处追着看建筑爆破现场,他想把“老沈阳的背影留在脑海里”。他站在一排刚吐着绿芽的人行道树前,亲眼目睹了18层的辽宁省科技馆背负着126公斤炸药,被整体爆破的情景。从底部开始,这座高楼先是一层层坍塌,塌到第6层时,剩下的12层直挺挺地向后倒下。只用了6秒钟,年仅23岁的科技馆就与人世“永别”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不是老人的第一次了。
  
  2007年2月,赵永明目睹了投资2.5亿元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夭折”在18岁。2008年,他赶着告别23层的天涯宾馆。2009年2月,他又眼睁睁地看着,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只有15岁的沈阳夏宫2秒钟内变成一堆废墟。
  
  事实上,老人很清楚,“辽宁科技馆之死”只是近年来,全国“短命建筑死亡名单”里墨迹未干的最新一行。
  
  2006年10月,“坚固得像碉堡一样”的山东青岛市著名地标建筑青岛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20年。
  
  2007年1月,浙江杭州西湖边的最高楼——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爆破当天,众多师生蜂拥而至,有的放声大哭。
  
  2010年2月,江西南昌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3月,落成不满10年、耗资3000多万元的海南海口“千年塔”沦为了“短命塔”;7月,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建成刚20年的凯莱大酒店停业拆除,而一年多前,该酒店还投资了上千万元进行重新装饰和布置。

  更令人痛心的是,有的建筑“出生即死亡”。安徽合肥维也纳花园小区1号楼,在正常建设了16层而尚未完工时被整体爆破。按市政府的说法,该小区影响了合肥城市景观中轴线的山景。这个16层的庞然大物“死亡”时,不足一岁,还是“婴儿”。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而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
  
  同时,另一组数据显示,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柏乃感慨:“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
  
  “人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
  
  6秒钟让辽宁科技馆消失得足够彻底,它留在查号台的3部电话号码,当天再拨打时已不复存在了。一些市民以自己的方式向这个 “老朋友”告别。有些人早上5点就来看它最后一眼。一位68岁的老人以为爆破在6点钟进行,当他5点50分赶到时,看到那栋熟悉的大楼已经不见,懊悔万分,嘴里不住念叨:“太遗憾了,太遗憾了……”

  告别也在网络上进行。有的网友把这个冰冷的钢凝混合物拟人化:“1988年出生,小80后,年仅23岁,正值青壮年……”有的网友感慨:“才23岁的楼龄啊,啥罪没有,说判刑就判刑,而且是死刑,立即执行,没有二审。”有的网友很气愤:“这炸的不是楼,是钱!”还有的网友热衷讲道理:“市规划建设,是摆积木吗?一个受尊重的国家,不是建筑多高多新,而是有令人尊重的价值观!”
  
  走遍了大半个地球的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维新说,他从没看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现在这样大运动式地“拆了建、建了拆”。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中国“建筑短命”现象严重违背城市建筑发展的规律,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不是城市。有网友评论说:我们活活把中国建筑这部“古代史”写成了“现代史”。
  
  在巴黎,拆一幢房屋比建一幢要难得多。初到巴黎的中国人常常惊叹:古老的建筑躯壳里,竟有着如此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卫生间安装了防漏电的人感应开关,厨房现代化厨具一应俱全。
  
  英国同样如此,连电线杆都受保护。有的案例让人动容不已: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有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它是由面粉厂改建而成的。仅仅为了保留面粉厂的墙体和上面硕大的“波罗的面粉厂”字样,英国人竟花费了7500万英镑,而推倒重建只需3500万英镑。刘维新说,他很羡慕一些国家的老建筑,这些城市“老人”,受到严格的法律保护。
  
  英国1967年颁发《城市文明法》,其名称直译是“有关市民舒适、愉悦的法律”。即把保护历史街区当成使市民精神愉悦、心情舒适的必要条件。日本从1919年制定《城市规划法》起,陆续制定了许多有关法令,至1979年,已有关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法规400多种。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百年住宅”的建设构想,建设房屋时使用的都是标号40以上的混凝土。在布达佩斯市,政府明文规定所有门面建筑超过50年的一律不准拆迁;法国政府对有20年历史的或在国内外有过影响的场所,都立了标记予以保护,“每一个老建筑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证”。

  颇值一提的是,很多国家把公众如何参与城市规划写进法律里。英国1969年出台了著名的斯凯夫顿报告,它被认为是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发展的里程碑。美国学者提出“市民参与阶梯”理论。日本规定城市规划方案要先通过“意见听取会”、“说明会”和公开展览内容等方式征求居民意见,然后经“都市计划中央审议会”或“都市计划地方审议会”审议。
  
  董黎明、范柏乃都很感慨,我们的建筑规划中缺乏透明度,缺乏民意。“拆与不拆,不能光听领导人和开发商的,还得听听老百姓的。”他们相信,“人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足足需要半个月,沈阳科技馆的建筑垃圾才能被清理完。这只是每年4亿吨建筑垃圾这个大分母之上,一个小小的分子。
  
  科技馆不是“猝死”,而是“有步骤有计划的”死亡。不久前,沈阳北方图书城也被拆除。下一步,拆除搬迁的是沈阳市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再下一步,是沈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这些建筑如期“死亡”,换来的将是全国首家体验式文化广场的“新生”。按一个城建局局长的说法,这个广场可不是简单的露天广场,市民在这里可体验到3D电影、多媒体读书平台等,“进入其中,犹如接触到全新动感世界,让虚幻和现实合一,体味更多文化传承”。
  
  也许,不用多久,赵永明老人又会出现在下一个爆破点。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颤巍巍地端起相机,按下快门,听着微弱的“咔嚓”声,淹没在爆破的滔天巨响里。(责任编辑:JTan)
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