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拼”出来的建筑算奢侈品吗?(组图)

日期:2014-12-17 10:35:00  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次数:1    

【导读】很多人也许不相信,我们的房子也可以像造汽车那般将零部件一一拼装而成。这不是玩笑。看似简单和轻松,一个“拼”字背后,是一场建筑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图:装配式住宅小区施工现场

图:装配式住宅的部件在预制车间内完成

何为拼装房子?       

其实就是装配式建筑,建筑的部分或大部分构件,如外墙板、柱、梁、楼板、空调板、阳台板等,均在工厂里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再将这些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合、拼装成为新的房子。

如此“拼”出来的房子,因其高效和绿色,在欧美国家早已流行开来。

而在上海,大力推进和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和方向,正越来越清晰——去年8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本市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2013年下半年,上海各区(县)政府应在本区域住宅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建筑面积不少于20%的装配式住宅,2014年应不少于25%,2015年应不少于30%。

今年7月,市建管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中,则将标准进一步提高,要求各区(县)在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装配式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今年不低于25%,明年不少于50%,到2016年,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就在前不久,市房管局透露,上海目前已竣工这样的装配式住宅60万平方米,计划年内再落实200万平方米。

即使有着政策的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规模扩张的步伐仍显得有些迟缓。市场人士归咎于建筑成本太高了,开发商多半不愿意去承受。甚至有人把装配式建筑比作建筑中的“奢侈品”。真的是这样吗?不妨为装配式建筑算算账。

增量成本从何而来

要说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或推广的因素,一语道破就是高成本。

其实,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并非近几年才启动,1999年国务院就出台了 《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上海作为全国较早推进装配式住宅试点的城市之一,第一个项目建设早在2006年就启动了。只不过,装配式建筑高成本对应小市场,市场积极性不高,发展的脚步也就迟缓了。

理论上,在没有任何外部因素的情况下,建造一幢房子所需的材料是相对固定的,仅以材料成本来比较,无论是采取何种方式来建造房子,成本也应是比较接近的。事实上,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却比传统方式建造房子要高得多。据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测算,目前,上海的装配式建筑较传统建筑每平方米的增量成本350元至550元不等,而且预制装配率(预制构件体积或价值占全部构件体积或价值之比)越高,成本也会更高。

那么,装配式建筑的高成本究竟从何而来?在该位负责人看来,成本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工艺成本。装配式建筑技术难度更高,初期的研发投入,以及预制构件生产所需要的机械设备投入,都比较大,转嫁到构件成本上也就更高,除非装配式建筑的体量足够大,使得构件产量达到较大规模,才能摊薄成本;二是物流成本。只有从工厂到施工地点的距离在100公里左右,物流成本才相对合适,若工厂离得太远就不划算了。此外,从整条产业链来看,装配式建筑从规划、设计、生产、运输到施工,各个环节的衔接尚不是很顺畅,也平添了不少成本。

“近几年,为了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上海有关部门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不少政策来引导和扶持。”据介绍,目前的扶持政策主要是建筑面积奖励,对自愿建设装配式建筑的住宅项目,给予预制外墙或叠合外墙预制部分不计入建筑面积的鼓励政策(不超过地面以上计容建筑面积的3%)。不仅如此,还有更加直接的建筑节能专项扶持资金补贴,对于符合要求的装配式住宅项目,预制装配率达到15%以上,每平方米补贴60元人民币,预制装配率达到25%以上,每平方米补贴100元。对于装配式公共建筑项目,若达到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或高标准建筑节能示范项目标准要求的,还会被优先纳入建筑节能专项扶持资金补贴范围,等等。

只不过,目前这些奖励和补贴,仍远不能覆盖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

被忽略的各种“节约”

对于装配式建筑,很多人只看到了成本的增量,却很容易忽视它带来的效率提升。

在业内人士看来,之所以用“造汽车”来形容装配式住宅,是因为它和汽车产业一样,属于先进制造业。工厂里统一制造,可以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根据对目前上海试点的装配式住宅项目测算,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和施工过程可实现节能约50%、节水约60%、节材约20%、节地约20%以及减少建筑垃圾约80%。而且,从施工的效益来看,也能提高4-5倍。

此前,参观远大住宅工业集团在临港园区的构件工厂,记者也实地感受到了生产效率之高。一台布料机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转,从左往右向下方料盘内滴下混凝土,再由推车送入一旁的养护窑,静置几小时后,一块标准的外墙板就成型了。从布料到送入养护窑,整个过程都由电机控制,时长不超过5分钟,生产效率和质量,都远超人工数倍。此后,这块外墙板就将和其他众多事先在工厂内预制的部件一同被送往建筑工地,组装成住宅。而且如此“拼装”房子,能够事先通过计算机软件“路演”,实际现场作业时间可以节省七成,综合时间成本仅为传统建造方式的1/3。以一幢30层精装修住宅为例,采用装配式建筑工艺,从动工到交付最快10个多月就能搞定,而传统方式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如果说,装配式建筑能实现最大限度地节能以及减少垃圾和碳排放等,更多的是一种环保效益、社会效益。那么对开发商和建设方而言,大幅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时间成本,则会带来更大的市场机会和效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装配式建筑初期投入成本虽然更高,但这也不代表它是难以复制的“奢侈品”。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李进军看来,建筑投入不只看建造的初期成本,建成后的维护成本也必须考虑在内。装配式住宅项目在建造阶段的投入可能会多一点,但其后期的维护成本却能大大降低,综合成本其实也不是那么高。

从万科开发的四季花城、金色里程、城花新园、清林径等4个装配式住宅项目来看,涉及近1800套住宅,自2010年1月陆续交付以来,维修的频率很低,仅有1例外墙渗漏。原因就在于装配式建筑构件一体化、工厂化生产,质量更可控。据说其墙面砖抗拉拔强度比传统方式提高了约9倍之多。

降成本还待培育市场

为装配式建筑算上一笔经济账,虽然可以更多地用效率和效益去衡量。但从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来看,也必须把建造成本降下来。

如何降低成本?答案是,要有足够大的建筑体量,实则就是规模效益。市房管局相关人士也坦言,目前装配式建筑市场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竞争也不充分。今后,装配式住宅将作为住宅产业化中的一个重点,要持续地通过政策引导,来开发和培育市场,提高装配式住宅的规模,成本就会自然而然降下来。

目前,上海已明确制定出了本市加速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的路线图和时刻表,并通过各种奖励和补偿机制,来鼓励龙头企业进入该领域。

据介绍,目前,万科、城建、建工、中建八局和绿地集团等开发、施工企业,都已经在积极开展建筑工业化的探索和试点,设计、施工、构件、配件等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多,初步形成了互为支持的产业链。

其中,上海城建集团是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目前已成为了互相交流探讨的重要平台。该企业最近又启动建设两条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自动化生产新线,明年竣工后,将为上海新增300万平方米以上的年均构件产能。同时,由上海城建联合16家单位成立的“上海建筑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已取得行业共性专利20余项。

而上海建工集团,从2007年至今,也已形成了集房产开发、结构设计、构件加工、现场施工于一体的预制装配住宅的产业链,先后建成了23个预制装配住宅项目或小区,总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此外,万科集团计划在上海的项目全部实施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建项目已达到“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减少人工”的目标。

不仅如此,包括上海在内,我国各个试点省市在推进住宅工业化的过程中,无一不是在政府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以及公益性公共建筑项目中率先实践装配式建筑,同时也以政府“订单”来拉动更多的市场需求。

产业升级催生大市场

推广装配式建筑,从“建造”房子转向“制造”房子,仅仅一字之差,实则已是建筑业的转型和升级。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产业的升级,必然会催生一个大市场。

业内人士称,与装配式建筑市场相关,当然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全新的设计模式、生产和施工模式、过程管理模式,甚至连整个房地产的经营开发,从投融资到项目运作,再到交付后的使用、装修以及物业管理,等等,都会变得很不一样。这其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新兴市场。

举个例子,适应新的建筑方式,产业工人要升级,再培训是一个大市场。

事实上,近几年来,传统建筑业的用工成本越来越高,工人的工资虽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仍然没有缓解用工荒的现象。其实在测算和比较装配式建筑与传统方式下的建造成本时,若考虑到传统建筑业依托大量用工需求,未来成本还持续提高的因素,装配式建筑所节约的用工量,或许也能为其降低成本。

又如,适应未来的装配式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和维修服务也会更加信息化、智能化。

装配式建筑因其在构件生产过程中,就预先装置芯片,“拼装”成房子之后,任何部件出现任何问题,都能通过芯片远程监控,可以实时为房子进行“体检”,提前防范,确保安全舒适。届时,物业维修这一块业务会前移,而不是像现在,房子出现问题,影响到正常生活了,人们才会去通知物业来检修。维修只是其一,未来物业管理在智能化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除此之外,新的技术、新的工艺,还会对建筑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对建筑材料也有不断的改进需求,伴随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建筑行业必然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迎来一场大洗牌。

装配式住宅怎么造出来      

装配式住宅的“零部件”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竣工后的住宅住得舒适么?    

位于临港新城的远大住工(上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预制中的各种建材——或者说组成装配式住宅的各个“部件”:连续十几级的台阶、带有窗户的整块外墙、房间内的内墙……整个预制过程相当有序,与传统的现场浇筑模式相比,各种零部件的生产显得不仅高效环保,而且要求严格。  

记者直击了整块含窗墙面的预制流程:在工人遥控下,装有预制混凝土的机器移动到墙面模具台上方,泻下混凝土,进行浇筑。浇注完毕后,整个模具台出现一两分钟的剧烈抖动。工作人员表示,这是对混凝土进行进一步混合,确保浇筑的零部件内混凝土均匀,不出现气泡。整个浇注预制过程的初步阶段耗时10至15分钟,随后将带有模具的墙面送入凝固车间,经过8小时的凝固,方可卸模,再运输至施工现场。    

远大住工(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毅表示,这些预制的墙体最重可达6吨。预制的优点除了规格统一、质量可靠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预制墙体时就把内部电线排好并留出线盒;部件在现场安装后,直接插线即可使用,不用交房后再找工人装修排线。      

在张江的万科翡翠公园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了正在施工的装配式住宅工地。在这里,两栋11层高的建筑已基本结构封顶,几名建筑工人正在相互配合,使用吊车将一块已经预制完成的外墙面吊往高处准备安装。工地的另一侧分门别类地堆放着各种由工厂预制完成的部件,包括楼梯,墙板等,等待安装。      

相较于传统施工工地的扬尘弥漫、噪音扰民,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地则显得相当整洁,几乎没有扬尘,就连工地常见的渣土车和搅拌车也不见踪影。该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说,没有渣土车和搅拌车并不意味着装配式住宅的工地完全和它们说再见,只是由于现场施工环节大大减少,渣土车和水泥搅拌车不会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偶尔来“客串”一下就足够了。     

中春路万科城花新园内的装配式住宅是2011年底交房的,算起来已经快三年了。记者现场观察发现,整个小区非常新,外墙没有一丁点儿破损的地方。上海万科工程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王李果说:“有些小区交房没几年,外墙贴的面砖就开始脱落,变得斑斑驳驳,一来是重大安全隐患,二来如同‘瘌痢头’一样很难看。但是装配式建筑直接把面砖浇注‘嵌’在了外墙内,大大保证了强度。”据介绍,在工厂将外墙和面砖整体预制,使外墙面砖抗拉拔强度提高9倍,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施工工艺下的外墙面砖脱落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外观问题:另一方面,还能解决传统施工工艺产生的外墙窗雨水渗漏通病,并且提高外墙整体隔声性能。     

为了验证王李果说的能提升10分贝以上的隔声性能,记者走进了最靠小区外墙、墙外就是嘉闵高架路的一栋住宅。住在底楼的吴阿姨说:“真的很安静,一点听不出外面的车流声。”吴阿姨也提到,由于窗户等与外墙是一体预制的,防渗性很好,入住以来还没有发现过漏水的现象。她还特别满意房间的布局:“来我们家的客人都说这套房子最少100平方米,其实只有不到95平方米。”王李果解释,这是因为预制的内墙比现场浇注轻巧,更能实现室内布局的灵活性。

(责任编辑:水晶)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