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成都这个超级大院,建材很简单,目的却是重现久违的社区文化(组图)

日期:2016-06-02 14:25:00  来源:好奇心日报        点击次数:0    

【导读】5 月 26 日开幕的第 15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这个综合体的模型在展出之列。推荐人是曾策划组织去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本届双年展探讨“如何让建筑设计回到服务于大众的轨道”,换句话说,建筑能为大众做什么。

郭云帆是个建筑师,他去年去看了另一个建筑师刘家琨在成都设计的“西村·贝森大院”。那是一幢体量巨大的建筑物——用“一幢”这个量词其实并不合适,因为这个建筑就像福建土楼那样围拢了一大块地,其中又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与其说是一幢建筑,不如说是一个综合体。

这个项目的开发商是成都贝森投资集团,西村文化创意产业园现是其下主营项目,而“西村·贝森大院”已经是名下的第三期工程。

5 月 26 日开幕的第 15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这个综合体的模型在展出之列。推荐人是曾策划组织去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本届双年展探讨“如何让建筑设计回到服务于大众的轨道”,换句话说,建筑能为大众做什么。

总策展人、 2016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智利建筑师 Alejandro Aravena 为展览定下了这个主题,它的正式名字叫做“前线报告”(Reporting from the Front)——因为人民住房的供需冲突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呈现出紧张的态势,故名为“前线”。

郭云帆去看的时候,贝森大院已经完工了,但很大一部分区域都还没有开放,东南入口处有一片区域在招商,二层有一些不对外开放的工作室。他在空中跑道上走了走,觉得这处设计做得不错,再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中间的球场。

“你会觉得它有点像是个市政项目,又像公园,又像广场的感觉。我想如果把贝森大院放在成都市区的核心地块,甲方应该就不会给建筑师这么任性施展的空间。”郭云帆对《好奇心日报》说,刘家琨遇到这个甲方挺幸运的。

图:西村·贝森大院全景

图:俯视图

图:内院

西村·贝森大院位于成都贝森北路 1 号,占据东西长 237 米、南北长 178 米的完整街廓,四面临街,经过这里你很难忽略它,不仅因为其巨大的体量,也因其特殊的结构。

附近是成都老区,周边几乎都是矮矮的两三层小楼,一些小的商铺点缀其间,绝大部分是住宅。这里商业不算发达,贝森大院盖了好久都没有引发什么话题,只有设计界的人因刘家琨之名才跑来看看。郭云帆说,因为西边有军区机场,成都这一片区域限高,也进一步限制了它的话题性。

这些背景最终决定了贝森大院的模样。

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介绍里,贝森大院被形容为“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借鉴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位集体居住大院的空间原型”,但刘家琨对《好奇心日报》的说法是,“那只是个意识形态式的说法,是指某种集体感、共有感,以前的所谓大院也并不是这么直接一个大院子空间。”

除了沿周边围合布局的建筑形式,设计团队还引入了“盆地”的概念,一方面是为了遵循场地自身建筑限高 24 米的现实条件,一方面也是为了将中心休闲绿地最大化,也为了把沿街人流效益最大化,于是就成了中空的“盆”。

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呼应了成都的地形特征。“成都是一个以平民休闲为特色的盆地平原城市,是农耕文明深厚的地区,西村大院由低矮建筑围合而成,满院竹林,空间开放,材料朴拙,手法随性放松,契合了成都的精神和形态气质。”刘家琨告诉记者。

刘家琨希望能为当代城市的多样化生活提供更多可能性。这个建筑师在 1980 年代曾写过先锋小说,10 多年的作品《明月构想》风格偏向魔幻和超现实主义。

如果发展顺利,贝森大院会成为商铺、住宅、休闲、运动和工作室相结合的地方。和北京、上海等知名开发商建造的综合体不一样的是,这里更为闲散和平民,没有强烈的距离感。

图:底层入口

图:内院立面

图:沿街立面夜景

与一般商业中心对商户统一且严苛的各种要求不同,贝森大院为每个个体业主都预留了极大的调整空间,为的就是创造一种繁乱杂陈的市井气息。

底层的四个过街楼式入口和北面跑道的架空柱廊连通内外,四面围合的建筑形态使得每家用户都拥有临街外立面和临院内立面两种视角,临街一侧保证了用户拥有独立朝街门面的优势,简洁且功能性十足的铝制框架高透玻璃也给予了用户充分的自由施展空间。而靠近内部大院的一侧则是连续的阳台空间,使得每家用户都能共享大院景观,环伺内部,建筑仿若一个四面围合的体育场。

贯穿贝森大院环形屋顶的跑道成为建筑中醒目的存在。跑道以向内聚合的方式倾斜,整个屋面用再生大孔砖进行铺设,孔内填满土壤,种植青草可作绿化,换成农作物自然也可发展城市农业。

图:架空跑廊

从高处俯瞰, 屋面大孔砖植草与中心大院共同组成了超大绿地,共同构成了一种形似传统园林景观的效果,但刘家琨用的都是造价极为低廉的手法,比如在跑道两侧用水泥管作为树池,用公路隔网作为栏杆,用碎瓷砖作为排水沟贴面,又创造了一种荒野感。

图:屋面大孔砖植草

总长 1.6 公里的环形跑道空间给予了设计团队充分的设计空间,它不似专业体育场平整的塑胶跑道,却以其转折起伏的形态,缠绕整个建筑,既有交叉坡道、屋顶步道,又有廊桥、长廊等。在跑道两侧种植的竹子形成林荫,露天酒吧也在这里用竹竿和竹板架搭建,景观长廊和观景塔则供市民休憩,并提供绝佳俯瞰大院的观景点。

图:慈竹园

图:慈竹园

考虑到此处用地性质本就是社区体育服务用地,设计团队保留了原场地内的高尔夫练习场和游泳馆。

熟悉刘家琨的人都知道,早在 2008 年汶川地震期间,刘家琨就开始了他的“再生砖计划”,用破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掺和切断的麦秸作纤维,加入水泥和沙,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做成轻质砌块,作为灾区重建的材料。

在西村·贝森大院项目中,刘家琨亦大面积使用了再生砖。除了前述提到的屋面再生大孔砖,他在建筑局部的实墙、院墙和景观铺地上都用到了再生砖。

刘家琨说,“再生砖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骨料的混杂上,我用断面就是想把它们暴露出来。”所以这次事务所使用了断砖加工方式,独特地展现出材料内部混杂的美感。各种砖材也将其功能最大化,比如大孔砖朝外贴面可以保证机房通风和围墙通透,小孔砖侧壁贴面可以发展垂直绿化,多孔砖铺于侧面可以承担展廊墙面的角色,利于展品固定。

图:断砖墙面

而包括用煤矸砖作为清水外墙、水刷石和水磨石的大量使用,都是对基础性材料的再创造利用。

据刘家琨介绍,贝森集团最初将项目委托于他时,希望设计上能够体现“成都”,要有“前瞻性”,由于功能无法确定,“未完成”和“生长性”也是要求。

总面积达 26000 平方米的内院,在成都市区,算得上是片“奢侈”的社区大型绿地,设计团队选取了最能代表成都本土文化的竹空间和茶馆两大元素,创造了一处具有成都生活特色的公共场所。

不过,郭云帆说,竹林空间看起来很像个公园,其实里面都是公厕,“就是一个个的小院子,还挺怡人的,每个小院子走进去有一个公厕。但也有点别扭,你在那个小院子进去想坐坐,但一想到旁边有个公厕就又不想坐了。”

为了区别不同的空间,他们在内院各区域种植了种类不同的各种竹子,形成五个竹林广场,形成竹伞覆盖下的竹林茶馆、竹林办公空间以及竹林教室等等。环绕竹林广场外缘的是水渠,再往外层则是建筑挑廊下的休闲平台,也是与建筑的过渡连接部分。

图:竹林露天电影

刘家琨“希望人们能把这里当成周边居民喜爱的社区公园,当成承载记忆的异托邦”,他说:“西村大院体现出一种工作和休闲同在的健康生活方式。”

郭云帆认为,刘家琨是那种喜欢用简单廉价的材料创造一种很质朴的建筑氛围的建筑师。“有些人可能喜欢那种崭新靓丽的、光鲜的建筑,但像西村大院这种旧旧的、有点灰头土脸的其实看上去还挺质朴的。”

“这是个人喜好问题,我觉得像贝森大院给人感觉就很平易近人,卖菜的什么的也会想要走进来看一看。”

图片来源:gooood.hk

(责任编辑:水晶)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