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工业“十三五”解读:节能减排成重点趋势
日期:2016-09-07 17:01:00 来源: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点击次数:0
2.新型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特种新型玻璃、先进陶瓷、人工晶体、新型无机高性能纤维等功能性材料和结构材料并推进与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开发微创医学用激光光纤产业,扩大用途向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T800级国产碳纤维产业化及其他高性能碳纤维,开发弹性模量90GPa以上、拉伸强度2700MPa以上的高模量玻璃纤维并增加应用领域。加快发展大型风电叶片纤维自动铺放设备技术,扩展新的应用领域。
进一步发展适用于航天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机械、汽车等领域的先进陶瓷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扩展导弹、潜艇通讯、激光武器等配套装备的晶体材料,增加信息显示基板玻璃等特种超薄超白新型玻璃和高性能玻纤及制品的发展。
3.非金属矿物材料及制品业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以石墨、高岭土、膨润土、硅藻土等非金属矿物的精加工、深加工制品,在进一步创新提升装备水平、实现装备大型化的同时,提升非金属矿物的加工质量,按不同的功能与用途,瞄准新的应用领域,提高产品的价值和附加值,并向规模化发展。
开发并增加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硅材料、石墨负极等电子材料,增加用于交通领域的高性能摩擦、密封材料,拓展用于化工、轻工领域的超细活性专用功能填料,扩展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和无机防火材料;发展高耐蚀预水化防渗材料、隔热耐火材料和绝热矿物材料。
4.建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加快建材有关产业燃煤窑炉技术与功能的提升,用先进节能和减排设备改造提升能耗和排放不达标的技术装备。重点提升与突破低氮燃烧技术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细颗粒烟尘减排技术并加快推广。进一步提升并推广多通道分室燃烧器及全氧燃烧、富氧燃烧技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重点开发与推广处置城市垃圾、建筑垃圾、污泥,有毒、有害物体的技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加快推广高效率脱硫脱硝、细颗粒烟粉尘减排技术装备及产品的产业化。
5.新型多功能节能环保绿色新型墙体材料及绿色装饰装修材料发展重点
围绕建筑工业化、施工组合装配化,重点发展高强、轻质、绿色、保温、节能、防火、隔音、抗震、防水等功能融合的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建筑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应用于复合夹芯墙板的超轻质泡沫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保温结构一体化材料。加快发展轻质高强保温的纸面石膏板等建筑用各种板材,引导发展低导热高强度发泡陶瓷砌块、利废节能的轻质内隔墙板、外墙复合保温板和带装饰面的装配式等高质量的墙板,提升与推广节能、利废、高强的新型烧结墙体材料。
发展适用于被动房极低能耗要求的高效绝热材料、环保型防火隔离带绝热材料、自膨胀密封材料、防水透/隔气材料,轻质自保温夹芯复合墙体材料。
(二)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提高性能、提升功能、延伸产业链向高端发展
1.由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
传统建材产业绝大多数都是在引进国外技术装备基础上消化创新的,因此必须将其再次改造提升并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以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装备的研发与达标,以及配套耐火材料及辅机研发与达标为代表的“两个二代”的技术装备研发成功,将标志着由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不仅要使水泥和平板玻璃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面促进两大产业向高端发展,而且带动和推动全行业所有的建材产业都参照“两个二代”的做法全面创新提升各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向国际领先对标。
建筑陶瓷重点开发与提升连续球磨工艺技术、新型干法制粉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节能高效多层辊道式干燥器、新型高效煤气化(自)净化技术装备、陶瓷装饰用喷墨印刷技术装备、激光打印技术装备并在全行业推广;卫生陶瓷重点发展与推广低压快排水成型技术、高压成型技术、以及具有自学习功能的注浆、修坯、装窑、施釉机器人及3D增材打印技术等,“十三五”末主要技术装备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提升与增加功能,扩展应用领域
所有的传统建材都要提升增加功能、扩展应用领域挖掘潜力,在量的增长需求减弱和即将饱和的背景下,都要创新提升、改变性能、增加功能、深加工、精加工、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拓展与扩大应用领域,实现新的增长和发展。
水泥行业向海工、桥梁、道路、核电、油田、隐蔽工程等特种用途及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开发硅酸盐基、硫酸盐基及铝酸盐基等特种功能的高质量水泥。有条件的骨干水泥企业进一步延伸至建筑骨料、砂石骨料、预拌混凝土、水泥制品部件等相关领域,发展能源、交通等国家重大工程使用的高性能、绿色和多功能的混凝土。
平板玻璃行业在提升原片质量的基础上,发展汽车、飞机、高铁、高档建筑装饰用高端玻璃;扩展与增加用于电子通讯领域的液晶玻璃、基板玻璃和太阳能玻璃;发展高端超薄、超白玻璃用于新能源、国防等特殊工程。推广低辐射镀膜(Low-E)、真空和中空玻璃、光伏玻璃。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发展与增加智能化、时尚化、个性化、特色文化融合的新产品。加快发展防静电、耐磨、耐污、防滑、保温、太阳能、抗菌等多功能型建筑陶瓷产品,发展薄型化、轻量化和智能化新型产品。
墙体材料行业重点发展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的节能、绿色、多功能新型墙体材料,新农村建设用新型建筑材料及保温材料,外围护结构保温用材料以及岩棉、玻璃棉、玻化微珠保温陶瓷板等A级防火保温材料,发展轻质、高强、自保温、部品化与组装集成的建筑部件。
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行业发展汽车轻量化、新能源汽车、高铁和城铁等交通领域需求的各种新型材料,发展高性能纤维和热塑性复合新材料和制品。
耐火材料行业以无铬化为重点,助推建材窑炉产业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
(三)拓展、延伸发展建材服务业,改变单靠产品制造业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1.发展建材服务业开辟新需求
发展建材服务业,既是建材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又是行业发展业态的发展趋势,更是充分发挥建材制造业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开辟新需求,寻找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建材服务业的发展,既要根植于建材制造业,服务于建材制造业,进而推动与改变制造业的经营业态,使制造业拓展发展路径和渠道;又要拓展与延伸至其他领域的服务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两业并举提速行业发展。建材服务业既要立足于服务建材制造业,为其增值为己增值,又要以集成、配套、组合建材相关的上下游的资源和商品,运用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等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的多业态、多层次的各种服务,进而提升行业附加值、增加经济实力。
2.发展建材服务业的原则
坚持建材制造业和建材服务业“两业并举”的发展方针,在建材工业的发展规划、投资立项、行业统计报表、经济分析、结构调整导向及“走出去”等发展统计与经营指标中,都要将建材制造加工业和建材服务业两业统一部署,一并发展,使建材行业产品制造加工单轨运行变为双轨运行而提速发展。
坚持把发展建材服务业作为建材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调整结构、稳增长、提高经济效益的新的动力与支撑;作为建材工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挖掘潜能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举措,由此拓展延伸发展领域,创造新的需求,获得新的发展。
坚持发展建材服务业与促进制造业升级相结合。既要服务于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又要运用智能化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改变与提升建材制造业的制造、管理、控制与运行方式,进而提升建材行业整体素质。
3.建材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建材服务业要以建材加工业的需求和转型升级为导向,构成与形成不同所有制、综合与专业相结合、服务链条可长可短、服务内容功能各异的建材服务业体系。
逐步形成以组织科技力量对行业发展瓶颈组织攻关,用新标准淘汰落后产能的科技标准服务系列;形成生产资源配置,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产品销售和相对固定的贸易流通模式,建成集成配套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智能化的流通贸易服务系列;形成设计、装备、设施、安装、试运与生产管理的建设、生产服务系列;形成提供节能减排政策、技术、装备设施和现场试运行等节能减排系统服务系列;形成建立绿色标识评价和以评价、检测、分析、咨询为主要内容的认证服务系列;形成以提高各产业人员的技能和各类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为主的人才培训服务系列;形成“走出去”服务系列,达到增加服务功能,扩展经营领域,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十三五”期间构建并形成涵盖建材生产经营、贸易流通、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等多领域服务的服务体系,形成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不少于100家,10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不少于50家,30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不少于30家(扣除加工制造业务);建成10个以上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建材服务业集聚区;建成10个以上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特色鲜明、门类齐全、支撑有力、协调配套的建材服务业体系。
(四)加快技术装备的创新提升和智能化制造水平,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创新提升装备制造水平
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升技术装备和智能化制造水平,是建材工业新的提升与新的发展的又一个支撑亮点。中国建材工业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正是在装备制造和智能化技术及节能减排方面存在差距。打造2025中国制造升级版,既是提升装备和提升整个建材制造业水平的需要,更是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的关键所在。要组织并集全行业智慧与力量,从基础理论研究与原理逻辑研究出发,用科学数据和科学模拟分析的方法找出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及主要原因,从而明确2025升级版的发展目标和攻关目标。要紧紧围绕现有的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关键技术攻关,使之突破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要组织装备研发和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对目前正在使用的技术装备的薄弱环节和瓶颈进行攻关,进而促进现有装备普遍更新换代,全面提高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制造成本,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实现绿色制造。
2.推进装备技术和智能化制造技术融合发展
推进建材装备制造提升和生产过程中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应用,在矿山、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墙体材料、玻纤等行业生产制造过程中以解决劳动力密集、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为目标,推动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智能测控装置等全面应用。
推进专用装备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融合,深化智能感知、知识挖掘、工艺优化、在线仿真、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与装备的集成组合,促进装备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发展。推进自动化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传感器、嵌入式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在线检测设备相互融合,全面提高精准制造和敏捷制造能力。到2020年,研究设计单位数字化研发与设计工具和仪器设备普及率达到65%以上。
3.推进互联网与建材工业生产经营和贸易流通的深度融合,实行全方位的智能化运行
推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普及与应用,发展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经营模式,建设云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平台。积极更换与采用宽带技术,提高宽带普及率和使用率;拓展与提升网站功能,连接企业与市场,开展网站之间功能连接与信息联网,开辟数据应用系统。
推进对工艺流程、产品质量、物耗、能耗、物流、成本管理和标准等实行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整体提升企业生产控制水平和运营效益。
(五)加快节能减排达标步伐,积极推进绿色建材生产与使用
加快节能减排达标步伐,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建材行业成为净化、美化环境,实现清洁生产是行业进步发展的标志与象征。坚持低碳低排放和可循环发展,推进绿色建材的生产与使用,是整体提升发展水平和实现持久发展的根基。加快节能减排全面达标,既要立足于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对传统建材装备与设施进行改造与更新换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又要立足于开发新兴产业、增加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大幅降低万元产值能耗和大幅度削减污染与排放为目标。
1.加快传统建材产业工艺技术装备的创新与改造升级,促进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生产
加快实施以节能减排达标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建材的技术改造升级,推广新一代先进工艺、装备和新一代系统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与设施,尤其要推广适用于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行业的能源梯级利用、窑炉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装备,到2020年,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主要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全面实现达标。
2.坚持可循环发展,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在城市及周边推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及其他有害工业废弃物;推广利用大型烧结砖隧道窑安全处置城市污泥、废渣与其它原料配合生产烧结空心砖、自保温烧结砌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积极推广城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在大中型城市选择建设年处理100万吨及以上规模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生产线,并配套建设再生骨料混凝土制品生产线,推进城市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积极推广利用城市建筑垃圾生产装配式复合建筑墙板、加气混凝土、自保温轻质高强混凝土砌块等系列产品。
在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粉煤灰、煤矸石、矿渣、钢渣、工业副产石膏、电石渣等在水泥和墙体材料生产中的综合利用,开展赤泥、磷石膏等利用难度较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实现产业化。推进水泥窑利用可燃废弃物替代化石燃料,以及农作物秸秆及木/竹材料等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提高非金属矿山的采矿回收率,推进非金属矿尾矿的综合利用。
3.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建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发展绿色建材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又是行业进步的既定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建材产品制备加工过程节省能源资源、低碳排放并且质量好、寿命长并可再循环利用。要以城乡建设需求为牵引,以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目的,对新发展的产品必须用绿色标准和标识为标志规范其发展;对已有产品达不到绿色标准标识的,按标准将其改造提升,促其达标。要加大绿色建材生产与使用的技术研发,积极推动绿色建材品种的拓展,使绿色建材从产品性能、品质及可选性等方面满足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十三五”期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达到30%以上,试点示范工程绿色应用比例达到70%以上,现有建筑改造应用比例达到80%,进而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建材工业进步发展的步伐。
(六)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市场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力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既是提高我国建材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须,又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背景下开辟新的发展渠道的创新之举。
1.发挥我国建材业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
我国建材工业在国际上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这是几十年来形成与积累的财富,必须充分发挥。要改变建材生产能力和经营主要在国内的格局,加快在国外形成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这是建材工业发展的新的时代特征。组织与引导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机械装备、新型墙体材料与装备、玻璃纤维及制品业、地勘与非金属矿物业等产业率先在国外投资与经营。鼓励与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独立或抱团到国外发展综合性或专业性的产业园区,实现产业上下游配套并协同发展,拉长产能合作产业链,扩大产能合作集聚区。进而提升我国国际经营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十三五”期间,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建设2~3个集约化、绿色化、功能完善的建材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园区并投入运营。
继续发挥我国水泥、浮法玻璃等成套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扩大技术装备和工程服务贸易输出;增加玻纤及制品、复合材料、高端非金属矿功能材料及制品、特种陶瓷、人工晶体等高端建材产品贸易出口;扩展工程技术咨询、工程服务、标准服务、知识产权合作、服务贸易等全方位覆盖。到2020年,高端建材产品和软件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50%以上。
积极开展“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多种方式的合作,有条件的项目鼓励采用建设-经营-移交(BOT)、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到2020年,在1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重点建设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玻璃纤维等国际合作项目达40个以上。
2.为“一带一路”国际重点项目提供建设与建材产品
围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建设、高铁及配套设施建设、港口建设、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光缆传输系统等国际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配套建设优质建材发展项目,满足项目建设对建筑材料及制品的需求。
在“一带一路”大通道沿线的中心城市建设建材园区,以园区为平台,引进国内有优势的建材企业开发园区建设,引进工程总包及制造服务业企业形成为园区配套,为沿线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投资、材料、以及工程技术等多种服务。
3.积极推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间的各种学术交流与经贸合作,主动组织与搭建国际间有影响力的各种行业活动,主动参与或发起国际间的各种自发组织,主动与国际标准对标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积极举办各种论坛峰会,参与和举办世界级的各种产品、技术展览会、交流会,组织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贸合作和各类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中国建材行业在国际的地位与影响力,进而在提升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