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万岁爷怎么过冬?揭秘古代的建筑是如何保暖的!

日期:2017-01-13 10:49:00  来源:未来网        点击次数:0    

【导读】数千年前,古人居住的建筑中,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集中供暖设备,但古人在实际生活经验中,发明了很多科技解决建筑取暖的问题,这些奇思妙想有的甚至传承至今。

数千年前,古人居住的建筑中,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集中供暖设备,但古人在实际生活经验中,发明了很多科技解决建筑取暖的问题,这些奇思妙想有的甚至传承至今。

我国古代的建筑师们匠心独运,他们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学的设计办法,冬季为紫禁城“供暖”,才帮助“万岁爷”顺利过冬的。其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它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就这样,既干净卫生又经济实惠地解决了紫禁城在寒冷冬季宫中的取暖问题。明清两代的皇宫,冬季大多都是烧炭取暖。为此,宫里专门设置了负责冬季“供暖”事务的机构。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明代时,这些机构的官员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是比较有地位的,有着“近侍牌子”之称。

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诗中,曾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紫禁城冬季的“供暖”情况及其感受。诗曰:“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道光皇帝也曾有一首诗,详细描述了地炕结构。诗曰:“花砖细布擅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接,里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

(责任编辑:水晶)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新闻关键字: 万岁爷,古代建筑,建筑保暖,紫禁城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