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赵红红:本土化建筑创新的路径

日期:2008-05-05 13:36:41  来源:        点击次数:1344    

赵红红:各位嘉宾,新闻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来做这个讲座,我争取在30分钟讲完,实际上这个是可以讲两个小时的题目。先自我介绍一下,大家听这个名字像一个小姑娘,一直到现在没有改过名字,所以清华大学毕业,社会兼职比较多,我们也获了几个建设部的奖,我们做研究教学,也做设计,所以这几年做了很多的项目,大家知道华南理工大学投标率非常高,我们投标率是80—90%,大学有人才和技术优势,这个是我们做广州珠江新城中轴线,如果大家有时间2010年到广州来,请到这个地方来,已经基本完成了建设,集中了广州歌剧院,博物馆等等大型公共建筑,世界第一高塔,超高层写字楼等等。

 

这个是去年给别墅做的方案,在做过程当中,也在不断探索本土化,亚热带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课题。这是做的几个方案。

 

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可能详细讲了,会非常快过一下,第一个是快速城市化的中国,第二个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三个是本土化设计的思考,第四个本土化创新的路径,第五个是本土化设计的探索。

 

首先讲一下快速城市化的中国,2007年美国有一个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人类21世纪两大事件,一个是美国的信息化,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美国的信息各个已经深入到现在每个人都离不开电脑,离不开网络,现在维罗的影响还无法估量。再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只不过是近300年来的快速工业化过程,在工业革命之前只有5%的人聚集在城市,现在已经有50%的人居住在城市里面。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从20%提升到43%的城市化水平,我们在未来30年还要提升到中等发达国家70%的水平,还许多达到发达国家80%的水平,未来短短30年有4亿人进城,我们要给他提供3000亿平方米的建筑,这么多人进入城市,走完城市化过程,这个在城市化过程当中是没有的。目前北京上海一个城市的建设量相当于整个欧洲,中国的建设量相当于全世界工程量的一半。

 

现在包括在座的各位都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和城市建设翻天覆地过程当中,从速度来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指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等地,城市化进程相当于西方国家100—150年的进程,大家都在喊忙,因为我们在做人家一年到五年做的事情。

 

假如WTO无五年,中国从第六经济大国上升到第四。

 

再过十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德国,再过四十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目前是中国历史发展中最好的时期,人口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世界第一。

 

我们在高速增长下,产生了像深圳这样的30年从一个7000人小农村,发展到现代化大都市,这个是正面的影响,但是负面我们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中国人什么都要大,房子要大,车子要大,马路要宽,广场要大,也是建筑大跃进,广州大学城在10个月时间里,10所大学300多个建筑10个月就完成,这样的速度在外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这样的时期,就会出现这样的通宵到达的熬夜,加班,抄袭模仿、粗制滥造,知识剽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国有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机遇,我们的设计要从模仿走向创新。

 

第二个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个是双刃剑,是资源、信息、技术的流动,北京的三个鸟,一个是鸟蛋,一个是鸟腿,一个是鸟巢,还有一个鸟嘴水立方,这些建筑队我们中国的设计界有很多思想的冲击,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但是对我们建筑技术发展是一个好事情,像我们中国在这样项目合作当中也得到了提高。我们中国建筑师也在迅速成长,也作出了非常漂亮的作品,这一就不一一赘述了。张永和做的玛丽莲梦露大厦。在这样过程当中,我们建筑已经开始多种形式出现,特别在2000年之后开始探索地方化和本土化的建筑形式从新中式建筑,新东方的思想在产生,比如说万科第五园,广州云山诗意入口,这是一个高层建筑,在高层里面进行了民族化东方文化的探索。

 

可以说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我们已经可以与西方建筑平等对话,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他们。

 

中国的建筑师要为走做理论准备,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力推介本国的建筑师,日本的传统文化与日式建筑、寿司、茶道、塌塌米一走向世界。目前全世界有五千万人在学中文,中餐、书法、功夫、明式家具等等传统文化之外,还有东方人居思想需要发扬光大。我们的建筑文化还需要时间进行理论研究,中国的建筑必将走向世界!

 

第三个本土化设计的思考。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以模式化的语言、产业化的速度,影响着全世界,改变了世界建筑的基本形式和城市的面貌,形成了国际化的风格。国际化形式的普及,对民族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创作手法产生强烈的冲击。左边是韩国的大厦,右边是杭州的雷锋塔下面一个庭院,我们要面对国际化和民族化,全球化的矛盾,和我们的思考。本土化设计强调一种能动的创造过程,对创作和地域原有的精神内涵、思想方法、形式逻辑等进行再升华和再创作的过程。在这一中,我们所持的态度既非全面接受,又非全盘否定。

 

国外在上个世纪提出了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思想,对建筑设计国际化也进行了反思。地域特色的设计反映了一个区域的家住特性,它不仅受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气侯条件和当地建筑材料的影响,还因各地居民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相异的特征。这个是我们忽略的,我们往往对符号的应用。

 

我们看一下意大利著名建筑师轮作皮亚诺的作品,在南太平洋搞的现代文化中心,吸收了当地的材料,形成了非常具有地域化,本土化的建筑设计。所以在国际化和地域化之间,我们态度应该是参与而非抵制,要把国际化、全球化、普遍华的现代建筑文化与特殊的地标文化相结合。

 

还有技术策略,是使用从地方和场所中的某种特性中非直接演化而来的要素。文化要进行双向的修整。国外一直在进行地域化的探索著名旅法艺术家画了一个抽象画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在设计过程当中,把香山的美景最大化,跟建筑进行结合,这个是先生的苏州博物馆,也是把现代技术,包括庭院也进行了创新,用新的美学方法。世界知名的SOM设计公司做的金茂大厦,这个被认为在高层建筑里面吸收了中国密檐宝的内容。这个背面啊为什么要做到这样,是和下面粮仓有直接的关系,从地方环境的认同而不是对它粗暴的干涉和摧残。

 

第四个本土化创新的路径,这个是我们应该走的道路吗这个是河北某酒店,有一个开发商说要再盖一个80高的,我们本土化模仿是最低级的层次,我们需要创新。这是一个创新,国内有些地方把它也复制一些小的东西,这个完全不是创新。所以本土化建筑的基本特征: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侯等自然条件。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有其他地域没有的特异性并具明显的经济性。案例:广州南昆山十字水生态度假村(PPT放映)这个度假村是外国人设计的,8个国家10多个设计师,打造了六年,充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大量使用了当地的技术,比如说夯土墙、鹅卵石、回收瓦源于自然,在室内设计全部使用天然材料,尽量少破坏环境,阿根廷竹子设计大师SLMON设计的竹桥,全世界三座、亚洲唯一的一座,不仅仅外表包一些竹子的桥,真正起到力学结构作用的,美学造型非常漂亮的桥,同时在这里的屋顶,左边是接待大堂,都大量使用了竹子,南昆山是非常两块的所以窗户全部是落地的。这个设计费很高,时间花的时间很长,很多中国设计师问我,你为什么不给我,开发商我们找过中国的设计师,你们都在在电脑里面坐,老外是站在河里面选房子的位置,这是一个独立的别墅塌方,一晚上大概2000元,这个是双套房4000多元,运用了客家人土楼夯土楼的形式,对地面进少改动,用砖把地面连接起来,这个是室内设计,室内是五星级的标准。

 

这个是风雨长廊,全部用竹子做的,这个是景观,伴溪别墅,最终是保护自然环境。这个是所谓生态的思想。

 

本土设计还有一个过程和阶段,模仿、提炼、创新,低级、中级、高级,形似到神似的过程,这个是我们3020年代用钢筋混凝土做的形似老中山大学建筑,这些说是模仿。这个是创新,提炼了符号,把现代的生活、玻璃、钢、材料跟传统的符号进行了巧妙的结合,最高的境界是所谓的神似。上海九间堂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运用了西方的美学思想、建筑材料,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不仅仅是符号的提炼,对于生活方式,空间、采光,传统的中国建筑大屋顶,采光非常差,中国的围墙是中国的特点,他们在做的过程当中,吸收了中国传统的三开三进的生活方式,主次,宾主关系,吸收了中国地轴线,定廊道,定建筑。

 

大家看第一印象这个是我们中国的房子,不会是美国的,不会是西班牙的,但是我们中国人用过这样的材料吗?没有,钢管,他为什么做屋顶可以采光,可以通风,解决了中国大屋黑暗、潮湿的毛病,这个是对传统的创新,包括对庭院、环境,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室内设计没有单纯复古,而是把现代生活,现代家居非常舒适的生活,比如这样的露窗,这样的庭院是我们传统的,我们传统里面也有很多通风、采光的不好的毛病它都避免了。我特别欣赏这样一副照片,竹帘后面一点竹子。

 

最后我用9分钟的时间,算一个华南理工大学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的动画。这个是在344个方案里面,经过几轮筛选之后,我们脱颖而出,这个建筑最后是我们地上馆是我们做的,地下馆是跟别人合作的,整个设计过程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我感觉它本身是一个展览馆,但是最后代表了中国的政治、精神文明,大国风范,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建筑意义,这个也是中国本土化建筑形式创作,前面的小房子,小别墅本土化很容易,大型的建筑,公共建筑怎么去本土化,这个是我们和院士带领团队创作的。请大家观看。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新闻关键字: 观摩展论坛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