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港珠澳大桥建造有多难?总工:连续33次考上清华的难度

日期:2018-01-09 14:07:00  来源:工程施工技术        点击次数:0    

【导读】港珠澳大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技术标准高、环保要求高,这座桥梁从开工建设到接近完工通车,一路都面临着种种超乎想象的困难与挑战。

港珠澳大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技术标准高、环保要求高,这座桥梁从开工建设到接近完工通车,一路都面临着种种超乎想象的困难与挑战。

央视

CCTV-2《对话》栏目

#超级工程背后的工匠精神#

再次邀请中国交建总工程师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

总工程师林鸣

讲述了超级工程背后的故事

#超级工程背后的工匠精神#

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挑战多大?有多难?这大概是我们都很好奇的问题,如此伟大的工程背后一定有很多为此付出努力并且承担责任的工匠们。责任中的辛酸只有参与过的工匠才会有体会。据说,参与这个项目的工作人员都是全身心投入,休息很少。对此,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说,有的时候到春节了也要一直加班,这个时代的工人真的用行动在牺牲,他们牺牲太多了。

到底为何港珠澳大桥是一个奇迹?

什么原因能够让中国港珠澳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奇迹成果?

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精益求精到什么程度?

对于港珠澳大桥的管理,林鸣精益求精。对此,港珠澳大桥隧道工程三工区一分区副经理 杨红告诉我们:“从对我们整个的团队要求,包括一些细节,他要求的都是非常得到位。”

“特别是我们的人,人员的特殊部署,怎么分工、怎么定位,这个工作给你分好,事先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他做了大量工作。当时我们还专门买了德国进口的设备,并且还做了很多实验。林总对细节管理要求太高了。他怕你诊断不到位,从设备上,从其他分工上、管理上提要求。

还有一点就是对人员的关怀。很多时候我们作业的环境非常困难,100多人在狭小空间里。林总给安排装了空调,这样就能保持通风,里面保持30度左右,人舒适了作业的质量肯定就不一样了。生活上的环境更不用说,整个生活区基本上都是24小时供应热水,包括空调和网络。”

百万方混凝土要做到“滴水不漏”:难,太难!

岛隧工程真的很难,何况在海中的隧道,必须要保证的就是稳固性。在稳固性的要求里,林鸣提出的要求是一百万方要做到大体积、不裂缝。杨红带领的团队预置了33节沉管隧道,一共浇铸了百万方的混凝土,同时没有发现丝毫裂缝。

对此,杨红表示其实他很紧张。

“我原来干过铁路,桥本来就很难,再加上林总的要求实在太高,我真的感觉心里没有底。整个一百万方滴水不漏,这里面不光是设计施工,还有很多管理上的事情,有几个方面,一个是设备,我们这里的设备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搅拌机混凝土都是大项的,设备上首先能够保证;然后是施工,在具体措施上,因为最大的混凝土不漏水,要控裂。这么大体积,不裂,要怎么做到?林总带领我们团队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把温度混凝土的问题做了很多攻关,包括从原材料降温,包括我们水泥,甚至到输送的泵送,这些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最后温度控制在25度以内。 ”

精益求精要付出高代价?

“每一次都是第一次”、“这一生至少要做一次傻瓜”这是曾经轰动了整个项目组的话语,林鸣告诉我们,“因为要品质、要细节,大家很纠结的,特别是后面的这些同志们,他们很辛苦,7月份很热,我早晨七八点钟来到工地,摸他们的衣服全都湿透了,他们一整天都会是这样的状态。所以那个时候他们辛辛苦苦做的那个东西,真的是用了很大的心思做平了。但是如果已经做完了的这个东西要让他把它拆掉,这对他们的心理确实是一种挑战。对于给我们下指令的人也一种心理上的挑战,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你尊重还是不尊重,大家能理解你吗?”

每块路缘石接缝宽窄都要一样?

如果在岛上细看,能发现砖与砖之间几乎没有缝隙,因为工人们铺砖时都要拿着线丈量。中交港珠澳大岛隧工程Ⅰ工区施工班组长乔师傅告诉我们,他手里面拿的这个小塑料片就是我们平常安的路缘石,用来检验的工具。

在别的工地可能不注重每块路缘石的接触,但是在港珠澳大桥,林总的要求就是注重每个细节,每块路缘石接缝的地方,缝宽都要保持一样,就是用这种小塑料片,放到每个缝的位置,来保证每块路缘石的缝宽一样。

把大桥当做艺术品来做

这里互相垂直的横梁和竖梁是大桥上用来减光照的设计。林鸣告诉我们这也是一个雕塑,“这个概念是我们专门找到日本的一家很好的公司帮我们提出来以后,做出了这样一个设计。它就是要精致,其实你看到一根根独立的柱子要一模一样,这对制造和安装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对林鸣来讲,设计就一定要有艺术感,如果不把它当艺术品做,就不能实现设计要求。

“如果它仅仅是要达到一个减光照的功能,其实你不要说一公分,就是有五公分的偏差也不是问题,但是要赋予它一个艺术品的要求时,就既要满足功能性,也要满足设计师想要的艺术效果。这个减光罩装到最后,我记得边上还是检查有大概五毫米,不到一公分的偏差。我们还是要求工人去把它一毫米一毫米的全部磨掉。现在再去看,那就是一毫米都不差。”

眼里容不下一粒“问题沙子”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工区常务副经理 孟凡利说,“林总每天只要一进入现场,我估计300米范围之内的所有的东西都在他眼里。你的点、线、面做得到不到位、做得直不直、做得平不平他都在看。林总的眼是非常‘毒’的,‘毒’就是说看得非常准,可能不用仪器去测,他都能看出来。”

一层大厅有一面墙在做清水挂板时,因为板的色差、反光问题,改了不下六七次。当时制作板的质量好,面很平的,线也很直,可是色差又出现问题了。林鸣最后还是要求看能不能改一改,跟厂家沟通联系最后让他们又拆了整个表面墙。

林鸣说,“就是你看到那个反光的感觉不一样,让他们拆了好多回,真的很辛苦。我们那个材料回来以后,当时大孟他们真的做得非常好,我开始看得也很好,后来怎么让他们又拆了呢?因为太阳这样过来,从侧面一看,一下子感觉到它那个反光的感觉不好,后来就叫他把那个反光要去掉,变成哑光,让他们又拆。”

大桥背后非一般的压力!

面对下属打退堂鼓,他说我理解!

林鸣总工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比喻,说这33节沉管,每一节沉管的难度都好像是高考考上清华一样。这33节沉管装上去对接好,就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甚至更难!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副总工程师 高纪兵有一次差点打起了退堂鼓。

高纪兵:我是2011年3月份到这个工程的,到现在快七年了。唯一一次想做逃兵是E10管节,E10管节是我唯一一次跟我们林总说我不想干了,我准备走了,那是唯一一次。

我们遇到了深水深槽问题。现在一直都在说港珠澳是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但是在E10之前,实际上我们对于深埋这个概念理解得没有那么深,对于这个工程的理解真的是随着工程的推进一步一步加深的。以前世界上所有的沉管隧道都是浅埋,埋深不超过3米,但是我们的埋深超过20米。所以我们当时安装时的偏差就比我们预想的要大。

交通部还组织了一次督察,而且是由交通部一位副部长专门带队督察。检查完后他说,这是交通部建设以来是第一次对一个工序进行督察。

林鸣:高纪兵当时为什么想跑呢?他陪着组长答疑一个星期,好多问题问他,程序、流程。当时多少问题对着他来,准备整个资料,然后所有去证实的过程。我估计他还是受到很多压力,然后我们也有压力。我是现场负责人,那个时候压力大到我们都不认人了,当时蛮危险的。

压力大到精神恍惚,背单词转变情绪状态!

(岛隧工程项目副总经理)刘晓东:当时压力太大了,有时看到林总的眼神甚至是恍惚的,感觉不认识人,跟他说话好像没有听见的感觉。可能他脑子里都在想真正难题怎么解决,如何让大家统一认识。

林鸣:脑子里面就是一件事,几个小时一个片段来回,真的有这种情况。

刘晓东:后来我们觉得他有点危险。等到情况调查清楚以后,我们跟林总建议,应该还要从这个状态恢复出来。但是怎么出来呢?他自己很难用自己的方式拔出来。后来林总开始学英语,买了几本书背单词。从一天拼五个,到十个、二十个,他通过拼单词,把精力转移过来,情绪也慢慢拔出来。后来正好集中精力进行深水深槽攻关,前后经历三个月左右时间。

总工不好当,还会大出血!

高纪兵:有一段时间感觉林总突然失踪了,我记得好像是有20多天。在我们安装之前赶回来了。他不在那段时间,说句老实话,从我内心感觉好像没有主心骨一样,也不知道干吗去了。后来知道在医院,鼻子出血了。他不在,沉管安装没有底,他赶在安装之前出院了,这个印象特别深。

林鸣:其实是十天左右,做了两次手术,才把血堵住了。他们几个每天晚上都去,是轮流的。

港珠澳大桥造价超过一千亿,这真的值得?

港珠澳大桥的造价,据说已经超过了一千亿!对此,林鸣表示,他听到一个数,就是香港段的造价都差不多达到千亿港币这样一个水平。“这个桥是分开建,比如说香港的,香港自己在建设,广东这边广东自己建设一部分,中间有一块是大家一起建设,三地共同来建设。那么加一块真的是蛮贵的,花了不少的代价。这个桥的建造很贵,我看过一个资料,比如说东西岸假如将来这个桥能够走货柜车的话,一辆货柜车要这样东西岸跑一趟,有没有桥大概要差好几百块、四五百块。另外,关键还是大桥会带动区域的社会发展,这个桥从资本构成、投资构成来看,可以分析,不一定是那么回事。比如说政府,这个桥的大部分是政府出资,然后真正的将来收费还贷的部分,就是主体工程的一部分,主体桥梁的一部分,将来要通过收费,大桥收费来还。”

新海湾大桥曾经造价38亿至40亿,被称为是当时最贵的桥。很多人对这座桥的造价不菲有不同的看法。邓文中说,这座桥是从东湾到旧金山的,如果要把它说成每人每天可以省多少钱,这个时间可以赚多少钱的话,超出这个桥的价钱的十倍、二十倍完全没有问题,值不值得要从不同的角度看。

林鸣总工也觉得,眼光要看远一点。像美国的湾区,现在已经有七座大桥了,在80年前,他们就建了两座,在当时的经济规模下建设两座大桥,那是美国基于自己发展的判断。现在在东方、在珠三角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同时建设的有三座桥,包括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等,国家对这一地区也有规划,要开发5.6万平方公里粤港澳大湾区,这是时代的需要。像这样一个地区,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判断,未来这个地区一定会有更大的交通需求。

(责任编辑:水晶)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