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奇普菲尔德赢得“上海工部局大楼改建”竞争(图)

日期:2018-12-13 20:10:00  来源:ABBS        点击次数:83    

【导读】据报道,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赢得了一场国际竞争——改建上海的旧市政厅——即原“上海工部局大楼”(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Building)。

据报道,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赢得了一场国际竞争——改建上海的旧市政厅——即原“上海工部局大楼”(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Building)。

重建工作将包括完成当年建设未完成的最后一块。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物资短缺,工程停工近100年。这里将构成一个大的中央公共花园。

到1922年工程停止时,“上海工部局大楼”(SMCB)才完成三分之二。

在一个多阶段的国际竞争之后,大卫-奇普菲尔德的上海办公室赢得了这个这项目。这个工程也将涉及翻新和开放现有建筑物供公众使用。

“上海工部局大楼”占据了旧城中心的整个城市街区,并被列为文化遗产建筑。

它以前是英国租界的“工部局大楼”的所在地,后来是上海市政府的所在地。

链接:“上海工部局大楼”的变迁

上海工部局大楼(英文: The Building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工部局大楼坐落于上海市黄浦区汉口路193号。

一、历史沿革

上海工部局大楼,1854年7月11日,鉴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波及江浙沪一带,因而为了确保外国在上海的利益,从而由英、法、美三方驻沪领事召集租界纳税人组成市政委员会。1862年法方退出合作,英、美两租界于次年合并,1893年英美租界更名为公共租界,于是工部局成为公共租界范围内最高行政当局。工部局大楼也就成为实际上的上海租界市府驻地。大厦的建筑风格包括古典主义、巴洛克和文艺复兴式样,南、东、北几个立面分别采用不同的风格。4个角都采用凹进方式。正门开在东北角,即江西路、汉口路西南转角,汉口路北就是著名的上海圣三一堂(红礼拜堂)。大厦的东南转角,即江西路、汉口路路口,后来4面的建筑:都城饭店(Metropole Hotel)、汉弥尔登大楼(Hamilton House)和建设大楼(Development Building)都采用凹进方式,形成一个微型圆形广场。

二、早期办公地点

由于上海一百年来变化很大,以致无法确切了解当初工部局具体办公地址,但是据史料证实在河南路江西路一带。主要的办公区域初期位于河南路上,此后逐渐向江西路扩展。根据工部局董事会会议记录的记载可以证实:1866年9月24日,首次出现的地址为河南路12号。次年7月的会议在河南路15号召开。1874年会议便已经在江西路17号,1880年1月5日变更为江西路23号,并一直沿用下来。

三、大楼的兴建

背景

随着公共租界的扩大,工部局机构逐渐增加,原先的办公用房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公共租界董事会希望斥资修建一幢新的办公大楼来一次性解决问题。1913年,工部局工务处的工程师特纳(T. C. Turner)完成了大楼的设计方案,样式为欧洲新古典派与巴洛克式的混合,原定大楼基本为三层,局部地方为四层,不过在后来正式建造中普遍都加盖为四层。

动工修建

在1913年的工部局纳税人会议上,特纳的设计方案获得批准。1914年年底,工部局大楼开始动工兴建。开工后不久,由于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些原定的进口材料无法抵沪,使得工程进展缓慢,趋于停滞的状态。1918年,欧洲战事基本结束,工程重新进入正常的施工轨道。

1922年11月,大楼基本建成。11月16日下午,工部局正式宣布启用汉口路新大厦。

四、大楼布局

大楼总占地约8000平方米,建筑占地4832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9800平方米,楼内总共有400间办公室,可以容纳将近数千人同时办公。因为外墙使用花岗石筑成,所以被普通市民俗称为“石头房子”。

整幢大楼呈环形,三面建筑房屋,边门十处,东北角为正门,即今汉口路江西中路处。正门为凹面扇形门廊,上为平台,可以用于观景检阅。楼内有中央广场,占地约为三亩半,除了停放工部局职员的私人汽车以外,还同时为万国商团总部,经常停放六辆装甲车,并附设一个面积为1700平米的风雨操场和小型靶场。同时设有万国商团俱乐部,拥有图书室、阅览室、大演讲厅,军官、军士休息室和健身房等。总巡捕房于1935年拆除后,改建为停车场。

大楼内部亦耗资不菲,走廊过道和墙壁都采用大理石或者彩色釉面瓷砖。主要入口和通往董事会会议室的楼梯则采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办公室一般铺设杨松、柳桉木地板。大楼的低压热水供应系统的设计聘请了当时为伦敦市政厅设计供热系统的英国设计师诺布斯(W. W. Nobbs)设计,楼内还配备当时最先进的自动电话交换机。内部所使用的卫生设备、电梯、热水汀都为进口名牌,价值不菲。其规模之大、建筑之豪华、设施之先进,在当时为远东之最。

五、使用者的变更

自大楼建成以后,到1943年一直都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所使用。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于1941年12月8日进驻租界,工部局总董改由日本人担任。而实际的管理权也由日军负责。1943年7月30日,工部局宣告解散。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由枫林桥搬迁至该楼办公。同时大楼也成为上海市卫生局、工务局、财政局、中国航空建设协会上海分会、上海市消防处等单位使用。

1949年5月25日,上海市区苏州河以南部分的防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时任上海市长赵祖康,命令上海市警察局停止抵抗,务必维持社会秩序与治安。5月26日上午,赵祖康在市府大厦召开最后一次局、处负责人会议,商讨向解放军移交上海全市行政、防务问题。5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于该大楼宣告成立。

1955年,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移驻外滩汇丰银行大楼,工部局大厦成为上海市民政局、规划局、园林局、卫生局、环保局等机关办公处,并称为“老市府大楼”。1989年,工部局大楼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责任编辑:水晶)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