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乡村博物馆│奇峰村史馆——安徽(组图)
——无建斯建

日期:2024-02-01 20:52:00  来源:gooood        点击次数:79    

【导读】现如今随着农村的凋敝,作为曾经奇峰村生产大队公共用房的队屋已基本空置,在杂物的间隙中,仍能看到木柱底部考究的石柱础,也能在瓦片漏光的二楼,近距离观察到木屋架中清晰的榫卯木作。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的奇峰村,位于牯牛降风景区的山腰。村里的房子只有写满年代感的青瓦坡屋顶,方洞窗,透着一股简朴实用的拙劲儿,偶尔的一点披檐和山墙,就是精心的点缀。村口的房子多为公共建筑,如碾坊、农具库、公社队屋等。

△奇峰村全貌

△东南角全景

△西南角屋顶

现如今随着农村的凋敝,作为曾经奇峰村生产大队公共用房的队屋已基本空置,在杂物的间隙中,仍能看到木柱底部考究的石柱础,也能在瓦片漏光的二楼,近距离观察到木屋架中清晰的榫卯木作。

△改造后东北角内街夜景

这些榫卯木构,应该是当年本地工匠的杰作,直白而朴实。梁柱和墙上满是毛笔或粉笔留下的木工草稿,还有政治标语,成为一套写在房子里的村史资料。

△改造前建筑外观

这样的房子,对村民或许是鸡肋,但对于设计师却是可打磨的璞玉。我们尝试将留存的队屋,通过整修和适度的改造,重新服务于村里的现代生活,而不再是封尘于历史、只能远观的老古董。此为“无建斯建”。

△剖面透视图

对常驻的村民,队屋是休闲聚会、喝茶聊天的公共客厅;对外来的游客,是展示村史和特色的村史馆。现场调研后对队屋的现状评估结果如下:整体木结构,大木作保存良好,仅有少数木梁柱表面腐朽,可打磨或局部替换;小木作多数已腐朽变形,基本没有保留价值,需全部替换;建筑外墙虽为填充砖墙,却因长年疏于维护,砖缝的粘土砂浆脱落得厉害,室内外多处砖墙缝隙暴露,需重新勾缝并加固。因此改造的策略, 遵循以下的原则:

△改造前室内外原貌

01.

以结构加固和外墙屋面的修复为主, 解决老屋漏雨,透风,结构安全隐患等基本问题

原屋面为单层小青瓦防水, 漏点较多,需增加屋面木望板和卷材防水层,再搭瓦。原主体木构架,柱子和大部分主梁保持得还算完好,只需将局部的腐朽和发霉部位打磨;椽子因为挨着瓦片,多数朽得厉害,故决定全边更换。

△剖面改造前后示意

原建筑外墙上的窗洞很小, 有的甚至是砖头大的通风孔, 考虑到安徽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在屋顶上对应的每个柱跨内增加了一个侧高窗, 以加强室内四季的通风,尤其在春夏季,避免过度潮湿闷热影响室内使用环境。

△修复后屋面及侧高窗

△改造后东立面

队屋的外墙面,简直就是一本微缩历史笔记,在白灰粉墙上留有简单的传统彩绘,大跃进时期口号,还有文革时期为免于破坏被塞入外墙的抱鼓石等等。为了保留这些信息,外砖墙重新勾缝后,抹灰的部位尽量避让了“历史遗迹”区,让时间的痕迹能从建筑的外皮,一层层的读取。

△内街

△修复后入口屋檐

02.

用对原有空间做减法的方式,增加多样化的使用模式,提高利用率

队屋的原状,是两层满铺,楼梯解决在中部一个柱跨开间内,二层靠屋檐的末跨,净高不足1.3m,几乎无法使用。

△平面改造前后示意

△屋顶鸟瞰

故改造中,将沿外墙的末跨打通为通高吹拔;最重要的改动,是将最端头的一跨两侧实墙打通,去掉二层楼板,形成两层通高的内街,再将楼梯置于此跨,把原来的室内空间变成公共穿行的内街。

△入口中庭

△布展前展厅

△布展后展厅

这样不仅增加了展厅与公众的接触面,让人不进室内就能在内街里观展,不进展厅就能用上二楼的公共空间。这些处理,让一层的村史展厅和二层的村民活动中心可独立管理,分开运营。二层的村民活动区借助吹拔与底层展厅也能互为对景。实现了一个空间,两组经营,多种模式的使用可能性。

△展厅吹拔

△二层村民活动室

△二层改造后木构架

△二层吹拔区

△活动室日间视角

△活动室夜间视角

03.

就地取材,加工回用

无论是屋面的青瓦, 还是二层简单的木楼板, 都是耐久的老材料,只要仔细的拆除回收,对青瓦分拣处理,对木板稍作削切打磨,就能有效的回用。既节省了建造材料, 又让改造后的建筑延续原有的历史文脉。

△施工过程

△修复后的石础

04.

尽可能的用当地工匠熟悉的工法,将工业化的现代部品构件和施工方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采用工匠熟悉的传统工法,在建造阶段能解决“特殊的配件/材料”不好采购以及师傅们对工业化建造不会做的问题。

△施工过程

在后期运营维护的阶段,能解决“让本地师傅会修”的难题。在村里百分之九十的房屋保养,靠的是村民自己。所以队屋改造中所有的门、窗、天窗,都采用最简单传统的插销式开启善,玻璃的安装方式也是传统的木框嵌入式, 楼梯的部位除了少量钢结构骨架,其余也都是常见的梁板拼搭连接。

△内街顶棚夜景

最终队屋呈现的,就是在以上四条改造原则下,项目业主、地方工匠和建筑师三方各自坚持但又互相包容的结果。对设计团队而言,是“无建斯建”最为彻底的一次实践。

△展厅中厅

村里看似没有新房子的痕迹,但无论是入村的场地景观,还是队屋周边的小巷,以及建筑内外的空间,在此番“微创手术”后都更能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给外来游客更亲切自然的体验。

△展厅正面

项目完成后,村民们主动送来了自家珍藏的木雕石刻等老宅构件,各种手抄本的村史文稿,还有农耕生活的各种器物,以丰富村史馆的展陈;把这个公共的房子当做自己家的一部分,闲来招呼朋友上二楼喝茶小聚,让队屋重新归队,活起来。

△东南角夜景全景

△树下景观

这一次的实践,让我们有了一些更深的思考和体会。农村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折射的其实是这样一种状态:当设计师用他受过训练的思维,扎到农村,不见得真能扎下去,因为农村不见得真的需要他受过训练的那种做法。

△村口绿地和银杏树

如何能对农村朴素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有所反思或者提升,避免直接将城市经验带到农村,尤其是避免把农村当成展示设计师自我的舞台“秀”,是“无建斯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在我们看来,对建筑的处理,能让人感觉不到其中刻意而为的设计,却能有舒适自然的体验,就像《道德经》所讲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能会是当下乡村建设的一种更为贴切的方式。

△日照分析

△通风分析

无建斯建——奇峰村史馆

项目信息:奇峰村史馆

项目地点:安徽省 池州市,石台县,奇峰村

建筑设计:SUP素朴建筑工作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设计团队:宋晔皓,孙菁芬,蒋春雨,陈晓娟,解丹,褚英男,黄致昊

照明设计咨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

结构咨询:孙晓彦,龚政

室内展陈设计:合肥壹间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业主方:奇峰村村委会

施工单位:黄山永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王睿

(责任编辑:水晶)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