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研讨会成功召开

日期:2011-04-18 14:39:36  来源:畅言网        点击次数:1467    

据China-Designer记者了解,4月8日,由畅言网主办的“中国十大丑陋建筑研讨会”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四层召开。丑陋建筑评选获得了众多文化届、建筑界学者、专家、艺术家、建筑师们的大力支持。

本次研讨会主要针对建筑美丑以及丑陋建筑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展开讨论,辅之以为畅言网丑陋建筑评选活动建言献策。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中房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布正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王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北京白林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代表白林、美国惟邦环球建筑设计事务所首席设计师汪克、北京三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北京壹空间画廊艺术主持梁克刚、都市筑景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褚智勇、九源国际建筑顾问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郑黎晨等十位业界权威人士出席会议,并针对丑陋建筑的评选标准、评选方式以及丑陋建筑的成因等话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搜狐网、新浪网、搜房网、自由建筑报道、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现场跟踪报道。

评选丑陋建筑,旨在推动当代中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从专业角度抨击恶俗,让业主、甲方、建筑师和人民大众共同认识建筑文化的一路艰辛。研讨会上,嘉宾们言之有物、字字珠玑,有共鸣、有争论,诚恳地表达出他们对丑陋建筑的真知灼见。

在一片热烈、祥和的气氛中,研讨会走向尾声,但嘉宾们深感意犹未尽。会议结束后,大家仍是边走边谈,并向畅言网编辑提出关于丑陋建筑评选的合理化建议。 

以下为研讨会实录

畅言网:

2010年度的丑陋建筑评选结果已经公布,本次评选活动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天邀请各位专家召开这次研讨会目的是对第一次评选活动进行总结,在座各位有些是第一次评选的专家组成员,同时也有新加入的专家和建筑师。通过今天的讨论,希望大家能够畅谈对建筑美丑的见解和认识,另外也对畅言网的评选工作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将丑陋建筑评选打造成为一个品牌,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当前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促进行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王明贤:

畅言网联合建筑界、文化界专家学者、建筑师、艺术家举办的2010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最初时候我们很担心这个评选如何在中国进行下去。但在活动开展起来之后,建筑界、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网友非常支持,投票很踊跃,评选专家探讨得非常激烈。最后,经过反复研讨,最终名单是:北京盘古大观、沈阳方圆大厦、安徽阜阳市颍泉区政府办公楼、重庆忠县黄金镇政府办公楼、邯郸元宝亭、四川宜宾五粮液酒瓶楼、河北燕郊北京天子大酒店、潍坊市民文化艺术中心、江苏阜宁天鹅港湾酒店、深圳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评选结果在网站发布以后,几百个网站相继转载,好多老百姓都特别有兴趣,社会大众很希望讨论这个问题。社会普及确实很重要,我也深有感触,所以后来畅言网考虑将活动继续举办下去。今天,邀请在座的建筑界专家汇聚一堂,希望大家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精彩见解。
 
王戈:

谈到“丑陋”,从字面上大家很容易去理解,但是和建筑联系起来,大家会很难去评说。我参加了几次丑陋建筑评选研讨会,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几位专家的想法很有意思。我是一线建筑师,听专家发表言论对我很有启发。我们在考虑这件事情的时候,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考虑更多一些。谈到丑陋建筑,我在实际做项目中深受这方面的困扰。丑陋建筑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会涌现的一些相对的丑陋建筑。丑陋建筑的出现也是和我国建筑快速发展形势有关系的,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时间和地点的不同,答案也是相对的。我们当前的建筑和20年前相比、和其他国家相比,非常有特点,非常不乏味。我前段时间去美国,当地华人有句话很经典:美国是“好山好水好无聊”,中国是“好脏好乱好好玩”。我认为这和建筑也存在关系,美国建筑很“无聊”,中国建筑各有各的特点。对于建筑评选,体会更多的是要引导大家(包括业主在内)认识建筑,在我们特定的时期里,做出更经得起考验的房子,而不是看上去就给人“添堵”的房子。有的房子很标新立异,超越时代,这很正常。有些东西需要大家形成共识,目前形势下,国外很多建筑师过来淘金,很多大的事务所50%的工作量在中,也做了很多不错的建筑;而也有些事务所设计花费巨大,但是带来确是灾难性的房子,我认为这是在座专家共同反感的做法。丑陋建筑评选,我感觉不仅仅是建筑的表面,更多的是设计出发点问题。包括2010年评出的十大丑陋建筑,有的显然是建筑师的“功力”不够,有的可能是出发点就是不能让人接受的。

罗伯特•文丘里写了两本书,《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后者写到当今很多建筑师沉醉于现代主义手法,而老百姓却都喜欢拉斯维加斯,印象最深的建筑也是拉斯维加斯式的。我去纽约看到密斯设计的现代建筑,如果没人提醒,我都没有注意到这座建筑。而中国是另外一个状态,大家没有统一的规矩,美国设计规矩很严格,如果都是现代主义环境下,古典主义出现属于不入流的。中国应该普及建筑教育和评论,告诉百姓什么东西是相对美的、相对丑的。

我们当时在评选争论比较激烈的是形式以外的因素,可能某座建筑的甲方就想要一个建筑,那么设计师也是没办法的。现在甲方的心态正在逐渐变化,在他们眼中建筑师就是一个工具。另外,表面的美丑是一方面,内心的美丑是更重要的。我接触了很多国外建筑师,我认为设计怪异并不可怕,我最反感的是他们拿中国人的钱不当钱。我们在项目设计中会替业主考虑很多,国家级项目一次性投资很大,要避免不必要的耗资,有些国外设计的项目根本不考虑后期的维护费用,非常浪费。如果这是他们自己国家的项目,绝对不会这么设计的。 

白林:

关于2010年丑陋建筑评选的报道我看了很多,但很多都只是报道了内容而并没有关注评选过程。如今,这个新闻应该是已经传到国外去了,现在中国做的很多事情甚至都会受到世界的关注,特别是中国庞大的建筑市场更会受到更多的瞩目,我们做的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我个人感觉判定建筑的美丑很难,专家和老百姓的视点不同。专家和专家的关注点也有许多不一样,老百姓之间更是各有各的看法,丑陋建筑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而这件事情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记录时代,记录中国大规模城市建设时代的国民价值观、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建筑现状的复杂性、矛盾性、混乱性。有许多建造这样房子的设计师以及甲方都是觉得这样做非常“好玩”,不觉得是一种丑陋。刚才王总关于中国和美国的一段话很有意思,很精辟地说出了中国目前建筑和城市建设现状的特点。中国的改革开放向世界展开怀抱,虽然允许建筑的各种千奇百怪的表达,但是并不等于美丑完全没有清晰的标准,当然,不同的价值观产生不同的评价标准,从建筑语言、形状、功能、材料等方面都会体现时代的特点。我认为活动的意义在于让更多建筑师以外的人们开始关注建筑、开始通过关于建筑美丑的讨论,关注建筑设计相关的问题,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等。也对大众的建筑审美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这种评选活动如果能向中国各个城市更广泛地展开,将会使整个社会更关注建筑,从整体上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包括提高甲方的对建筑设计的认识、对建筑审美、建筑文化等的认识水平)、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推动建筑与城市的更全面、更健康、更符合中国文化审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因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特点是,一个地方评选后大家都会效仿。

另外,参与本次活动使我自己也有很大的收获。进一步促发了我对建筑的思考,对中国社会的思考,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对中国建筑现状的思考和认识。使我对建筑的思想性、文化性、社会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张华:

我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觉得很有意思,2010年的评选结果中有的建筑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我所关心的是为什么它能建造出来,这是最主要的。我们现在搞活动目的是弘扬美、鞭挞丑,我们会发现建筑既然有人设计建造出来,花这么多钱,肯定有人喜欢。为什么有人喜欢我们却不喜欢?建筑和绘画、雕刻都不一样,后者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实际上有些现代绘画老百姓也欣赏不了。老百姓盖出自己喜欢的房子,专家却认为丑,这反映出了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是建筑又不同绘画、雕塑甚至电影,电影还有金酸梅奖,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对待社会问题。我们叫做丑陋建筑,定义是丑的,是不是也要送奖状给甲方、给设计师,表示一种“肯定”。一座建筑到底是为谁服务?建筑体量大,投资巨大,放在公共场地使得老百姓不得不去看。我认为从学院派观点来看,是丑陋的,以老百姓角度看也许是自娱自乐,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五粮液酒瓶楼”放在他们的厂区里面就能被理解,天子大酒店如果是在迪斯尼乐园里面效果会很好,可能孩子们会喜欢。所以建筑的存在是分场合的,要在一定语境下才能判别。

在一个公共场合毫无原则地模仿的山寨做法肯定是错误的。另外,一个建筑大师,在其他地方能做出很好的作品,为什么到中国就完全变样了?因为有什么样的土壤就有什么样的建筑。

中国特别缺少强有力的建筑评论,不能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实际上审美是可以训练的。我在清华刚入学的时候对建筑一窍不通,在建筑系毕业之后,就开始懂得欣赏清华学堂优雅的比例与和谐美了。这说明美是被灌输的、被熏陶的。建筑评论不能只在象牙塔里,要面向公众,大众媒体也要发出声音。普通人是不看建筑杂志的,建筑杂志的发行根本起不到普及建筑知识的作用,所以建筑评论应该向大众媒体的方向发展。还有就是建筑师自律的问题,建筑师不挣钱没办法生存,这就要看我们自律到什么程度。 

褚智勇:

很多年前读吴良镛先生的《广义建筑学》,印象最深的是他提出建筑要进行全民教育,我认为特别正确。我们做设计时,面对业主和官员时经常很被动,最难受的是面对官员,因为他们大部分缺乏建筑审美修养但同时又特别强势。为了让老百姓了解建筑这个圈子,一定要有很好的宣传,对普通人产生影响。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刚开始学习时不知道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仔细分析原因,我认为是他们成长过程缺乏对美的教育,对建筑物美丑没有教育。我们客观条件比较差,周围存在的90%的建筑都是比较差的东西。我经常站在高楼上这样想:如果把下面的建筑都拆了,会有几个建筑有舍不得的心态呢?有时候我看国外学生的作业后会很吃惊,他们从设计、色彩、表达等各方面都表现得很成熟,而中国学生的作品则大多“张牙舞爪”、强调感官的刺激。国外的学生作品特别雅致,这是因为功力到了一定程度,他们的周围环境太好了,而我们从小对审美的教育缺乏,当然造成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多。
说到具体的建筑美丑,可能很难评判,人们的意见不统一,我的体会是这其中是有相对客观标准的。时间是最好的介质,经过时间的洗礼建筑的美丑最终会显现出来,人们最初可能被蒙骗,但过一段时间就一定能辨别出来建筑的好坏。 

汪克:

我在几个月前就知晓了丑陋建筑评选的信息,虽因交图档期冲突未能参与,但一直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思的。我觉得重点不是评出的具体建筑是哪些,而是这个评选在中国所具有开创性。第一,没有人主动来报名;第二,也没有人主动来做工作,非要得这个奖不可;第三,是刚才大家讨论的是否有人领奖的问题。

因此我判断这个评选是受到干扰最少的活动,这是一个好兆头。因为咱们国内评选虽然很多,奖项也不少,但有些奖项的体系很容易被颠覆。原来得个奖还能展览个几个月,现在得个奖迅即被遗忘,甚至有人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说,反正以后填表的时候有这个奖项就可以了。所以说这个评选是具有开创性的,具有在最小干扰度中获得最大的公正度,甚至可以说是公益性的。从这方面上讲,我是非常支持这个评选继续做下去。从活动上讲,也能与社会大众拉近距离。我记得我刚回国的时候有个好朋友对我讲过,说现在建筑师都变成个体户了,真正影响这个社会的人里面已经没有建筑师了。

作为中国建筑师,我最近参加了几个行业竞赛,感触比较深。在这种国际竞赛上,中国建筑师基本上就是“全军覆灭”了。这种结果正常吗?大家可能觉得笑一笑就算了。我记得几年前美国黑人博物馆号称公开竞标,随后发现只对美国建筑师开放,他们美国的竞赛就只对美国人开放,对中国就一点机会也没有。而现在,比如前不久的湖南博物馆竞标,不但主要参赛者均为外国机构,而且九个评委中有五个外国人,也就是说基本上我们中国人住的房子什么是丑、什么是美都要外国人说了算。这就是讲咱们的行业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通过这个评选我想说是能否探讨出个什么问题来。这些丑陋建筑为什么会出现,当然,丑陋这个词相对主观一些,应该说有些建筑是低劣的建筑,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些低劣建筑的出现。

我们国家规定外国建筑师可以独立做方案,但施工图一定要和本地配合。这样,一些外国建筑师就出现了一种很畸形的工作状况,很多人初步设计图纸做得非常细致、深入,但在比如施工图或者去工地监督项目等其他环节就会削减很多的工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评选美与丑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行业再这样畸形发展下去就很糟糕了。设计师设计的是房子而不是效果图,如果没有去现场监督,也就是意味着这个建筑不是你设计的,最多你只出了一个方案图而已。也就是说得直白一点,目前几乎没有一个房子是代表其建筑师真正水准的。中国建筑师是不用去考虑建造过剩的,因为这房子超出预算没有关系,拖延了工期也和他没关系。

我们评选丑陋建筑,到现在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土壤、时机和需求?在今后通过评选有没有机会为中国建筑界提出一个标准?还是说我们这个标准还是由外国人来建立?我觉得让外国人来建立是很难的。如何建立自己的标准?我觉得丑陋建筑评选开了一个很好的先河。
 
郑黎晨:

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觉得这个评选很好。能够和行业里的这些专家、大师来讨论问题,使我受益匪浅。我觉得美和丑肯定是有一个标准的,我提一个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学建筑或者是学艺术的人,一直都有一个观念,即美的比例。其实,它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我们现在评选的这些建筑主观因素更多,客观相对少一些,所以正如刚才张总说的那样,将这些建筑放在特定的环境里去评价会更好。无论如何,要说服别人还是要有一个客观标准的。所以我认为美的客观标准在于比例。另外,刚才汪总也讲到,建筑行业的发展,行业自身的管理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建筑不仅仅是艺术,它还有使用功能,所以我觉得应该从三个方面评价:一是我们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二是行业本身发展要有一定的深度,三是要结合我们当前社会的现实情况。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丑陋建筑,我觉得任何一个事物不是本身单一的原因,它是综合的而且他也是分各种层次的。所以要从综合的角度出发,认真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让我们国家建筑水平得以提升,这才是我们活动的目的所在。 

布正伟:

评选丑陋建筑感到有压力,可以说,评“丑”比评“优”难得多。从建筑美学来讲,我认为,看一个建筑作品美不美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生活美,包括功能适用、结构安全、造价经济,以及现在所说的节能、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第二,艺术美,由建筑创作的艺术意图所产生的美感;第三,形式美,只有生活美和艺术美还不行,还要有循遵形式美法则的外表形式作为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载体。这三种美在建筑中的相对统一,才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建筑美。但是,如果做不到这三种美的相对统一,却不一定就是丑陋建筑,它可能是遗憾的建筑、有某些问题的建筑或有争论的建筑。评“丑”再加上一个“陋”字,就难了。我特别查了一下字典,“陋”字还是有“丑”的意思,不过,“陋”还有“简陋”的意思,是非常粗糙的东西。所以使用“丑陋”这两个字是要非常慎重的。

在2010年的评选结果中,一些中小城市的“小瘪三”建筑多了一点,我觉得意思不大。应该更多地去关注那些大城市、特别是那些发达城市中已造成不好影响的建筑。

评选丑陋建筑,是从建筑评论的一个特定视角去思考,不能光看外表,还要作一些必要的具体分析。比如,有些建筑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的,可能会有我们所能接受的独特创意。对于库哈斯设计的那个有争论的央视总部大楼,张永和建筑师说的几句话令人回味:这个建筑要说好看也不算好看,要说难看也不算难看(大意如此)。这几年我一直从城市设计做到建筑设计,格外能体会到库哈斯这个建筑中所隐藏的那个城市设计意图:把建筑下面“挖空”,作为一个别具一格的媒体公园(正在实施中)贡献给北京市民,创造出一种“混凝土森林”中的独特文化语境和人文景观。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未来北京市CBD公共环境繁华景象中的一大亮点,而且,也会为这座大楼的建筑审美作些“额外补偿”。

畅言网创办的这个社会活动,既然是广大网民和各方面专家都参与的调侃式综合评选,那么,丑陋建筑的内涵还是应该有界定的必要,而不能光凭感觉和感情去行事。上次包括我提出的9条评选标准在内,还需要在词语上严谨一些,这是我要总结的第一点。第二点是,不能把那些有争论的建筑统统都归结为丑陋建筑。第三点,也不要完全按照网络评选的票数多少来确定名单和排序,这是因为评选的结果应该是具有典型性(按类型区分)和代表性(按影响大小区分)的,对此,发达城市要首当其冲,这样评选出来的结果,才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才能起到举一反三和警示、警戒的作用。 

梁克刚:

很遗憾错过了2010年的丑陋建筑评选活动。我觉得我们如果评选好的建筑,要特别严肃,而且程序要正规,但是评选丑陋建筑则不应该那么严肃,太严肃的话评出来就有问题了。我们的目的是吸引全行业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就像我们拍喜剧片必须是够热闹、够好玩,都是不靠谱的人来演,目的是什么呢?不仅仅是为了逗人发笑,而是为了让人体会笑中蕴含的眼泪。而丑陋建筑评选是要反思现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设计市场问题,我始终认为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如果我们要把丑陋建筑评选做成一件好玩的事,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因为太专业了之后,关注的人就太有限了,老百姓是没兴趣介入而且也是看不到的,如果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就要将娱乐化渗透到各个方面。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反思而不是要建立一个丑陋建筑的标准,我们一定要意识到现在的世界已经进入传播社会,我们要充分了解传播社会的特征采用传播效应更大更好的方式来做事情,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

我认为建筑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媒体了,而不仅仅是一个只满足使用功能的工程或项目。按照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描述,我们现在其实正处于一个解构精英主义、消解权威、普及民主、提倡多元价值观的众声喧哗的时代,世界需要每一种声音。其实有时候我很期待每一座城市都有稀奇古怪的建筑,可以让人感觉很兴奋,当然视觉是会是很疲劳的。其实我们现在评出来的丑陋建筑要是按照当代艺术的评判标准来看就是很出色的作品,就不是什么问题,都是非常好的。到了德国和日本看建筑,觉得哪里都没毛病,但是很无聊,到了拉斯维加斯就很兴奋,完全是种蒙太奇的想法,比如他们那里的埃菲尔铁塔就是从楼上长出来的。回到中国的现实来讨论其实主要是几大方面,一个就是公民意识问题,再就是全民的审美教育问题。另外就是全行业的职业化程度问题。我们很多建筑师和设计机构还没有完全做到职业化,我们的建筑师很多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审美教育和训练。如果是仅仅评选丑陋建筑,我建议没必要那么严肃;另外就是要分类别,比如小城市的建筑就不能与发达的大城市的建筑在一种标准和平台上进行比较,划分组别可能是较为可行的方法。 

周榕:

我觉得今天参会很有收获,因为我发现即使在与会嘉宾这个范围内,关于建筑美丑标准的差异就很大。看来不仅专业和业余之间很难对话,专业与专业之间也很难对话。丑陋建筑评选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建立起一个对话的可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让社会各方面都能畅所欲言、相互沟通。

关于建筑的美丑问题,先说业余层面:虽然老百姓也许不太清楚什么是美,但是对于什么是丑却有着惊人的直觉和一致性,因此我认为能够在丑陋建筑评选中被大范围网友自发选出的前五十名建筑其实是真的已经丑到一定水平了,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也是需要引起建筑师们反省的评价。再说专业层面:实际上美丑问题基本不在我们的建筑专业语境之内,至少现代建筑就从不讨论美丑问题,比如说建设部的金奖称为评优,不叫选美,因为对于什么是美,现代建筑没有统一的定义。正因为建筑的美丑问题不是专业问题,因此建筑专业人士对建筑的美丑反而可能更没有判断力,相反,没学过建筑的老百姓对建筑的美丑则会有直接感受。专业人士由于掺杂了过多所谓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对建筑的情感原真性反应已经失去了,这是比较可怕的。

丑陋建筑评选,好就好在把“丑”的概念偷换成“丑陋”。丑陋,一般而言是针对心灵和行为的描述,是社会意义上的判断,而非单纯的审美判断。因此,丑陋建筑评选,主要依据的就不是审美评判,而变成了社会评判。我总结了第一届丑陋建筑评选结果反映出来的四大特征:1、炫富;2、崇权;3、象形;4、媚外,发现和时下普遍的社会心理有着极高的关联度,这也是丑陋建筑评选引发了强烈社会关注的原因所在。实质上,丑陋建筑评选不是对建筑美丑的点评,而是对社会时弊的抨击。

建筑是时代的镜子,空间是社会生产的结果。对于社会化的建筑问题和空间问题,其实是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别的,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话语权。因此,丑陋建筑评选应该打破专业与业余的藩篱,将社会影响度做到越大越好。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