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寻找城市建筑的DNA
——改善城市“穿西装又戴上瓜皮帽”的状况

日期:2007-08-30 15:50:29  来源:中国财经报        点击次数:1152    

外出旅游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去游山水古迹兴致盎然,而到一些大、中城市则兴趣索然。原因在于目前城市化的推进,国内不少地方大建洋房,而且这些造出来的洋房又大同小异,造成千城一面。

  为了拥有房子的梦想,大量的新式建材、新型建筑结构和建筑机械不断被研发出来,它们在建设城市现代化的初期带给我们无尽的自豪与希望。于是,工业化的运作模式被运用到极限,大量建筑以“多、快、好、省”的方式矗立了起来。当工业文明在建筑上,以牺牲朝向、采光、通风,忽视立面造型、空间布局为代价,成就其体量、容积率和建筑速度时,人们开始了反思:居住条件改善了,但是我们的未来,怎么会是“钢筋水泥的丛林”哪?

  美术委员批评中国城市形象是满嘴金牙的小商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建筑设计师所接受的美术教育仅限于绘制建筑设计效果图,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毫无帮助。”

  繁荣背后的遗憾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繁荣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2003年中国GDP增长的9.3个百分点中,有1.8个百分点是由房地产业直接贡献的。中国房地产业直接带动了57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没有任何一个其它行业有如此广泛的行业推动力。1998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竣工面积、销售面积始终保持了年均20%左右的增长。2003年中国住宅投资占GDP的比例超过了美国,已经达到了5.7%。而在人均GDP已是中国40倍的美国,房地产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医药、房地产)之一已经持续了五十多年。202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达到10.2亿,年均增长4%,城镇住宅存量面积将达到330亿平方米,比2004年将净增198.5亿平方米,年平均需净增12.4亿平方米。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房地产还有至少二十年的好光景。

  然而,在繁荣的数字背后竟然找不到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并且又是新的建筑风格,即使在上海这座中国目前最先进、最发达和最海派的城市里也是如此。人们可以看到上海从1990年对外开放之后所创造的无数建筑奇迹和技术成果,却难于看到本来也应该在这座从来就敢为人先的城市里人们对新时代的民族建筑风格的探索和创造行动。

  一片片不知是“原味”还是变味的欧陆建筑,好像“穿西装又戴上了瓜皮帽”,当代新型住区里大量存在着现代的却没有任何民族特色风格可言的工业产品式楼宇。

  曾任中住联轮值主席、中国房地产业的领军式人物卢铿先生说,在民族复兴的浩荡伟业之中,经济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最本质的彼岸是文化艺术的复兴。一个城市的复兴最终所要表现的不只是经济上的繁荣,更要有文化艺术的积极传承和不断创造。现代建筑艺术所弥漫的“非历史态度”造就了一种割断历史联系的非情境状态。

  城市建筑风格要有历史的影子

  资深建筑师认为,建筑应该有现代气息,但是更应该表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2006亚洲建筑展会上,人们领略到了来自亚洲建筑大师们的作品。

  城市建筑之风格,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和像征。有建筑学家评论说:所以城市建筑之风格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应当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其基本的风格永远保持不变是最可贵的。不能让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仅是新时期的反映。它应当是多个时期,不同历史年代的反映,现在一些地方的城市看上去崭新一片,但仔细再看,不外是一堆钢筋水泥。历史的建筑没有了,历史也就没有了。

  举例说,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形成南京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兼容中外,融会南北,有南京文化的王家气度,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全国首屈一指,世界范围内亦有典型意义。可见,民国建筑在南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艺术,一个建筑流派,它早就以其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地位,发展成为南京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即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又是城市名片的一个组成单元。

  北京的菊儿胡同就是用四合院的理论进行全新改造。而上海新天地则将现代建筑技术与上海石库门房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城市建设方面,杭州和苏州在旧城改造上采取修旧如旧,保存历史痕迹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而莫斯科一个城市,居然保留了四五个森林公园,更令人为之赞叹。

  那些经典之作令我们回味无穷。建筑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品格并非我们赋予或强加于建筑的某种外在的性质或特征,它完全是由建筑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尊重人、关怀人,一切以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为中心,就必然成为建筑理论和创作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则。

  建筑的灵魂在于其个性、情感和文化内涵。这些传统建筑鲜活的存在,给予了我们城市的传统记忆,维系了城市的文化生态,构成了我们城市的DNA密码,给予了我们城市的子民一种身份的认同和文化的归属。

  如何避免“千城一面”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中国的城市不约而同地出现城市特色丧失、千城一面的问题,该如何避免?城市特色,对地区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

  留美学者,堪萨斯州立大学地理系博士王又丰说,目前,我国城市特色的丧失有几个表现。第一是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第二个误区是争建CBD即中心商务区。第三是盲目追求高层建筑和西式建筑。第四是追求大广场、大草坪、大马路。

  我国很多城市开始重视文化建设和保护,但仍存在忽视城市文化的倾向。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特色正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除了用GDP外,还提倡用HDR这个人文发展指数作为衡量标准,包括人均寿命、人均教育和人均收入,把生态质量、文化质量和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重要参数。如果只重视物质环境改善,而忽视文化内涵的传承和营造,大兴土木,急于起高楼,就难免造成千城一面。

  一个城市的特色,是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与城市性质、社会结构、经济特点、民俗民风等特色文化结合的集中体现。城市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客观自然与人为因素,即自然与人力两种力量的协调作用。

  城市特色绝非仅凭想象而能“塑造”,它要建立在充分认识一座城市的产生和存在原因、深刻挖掘其历史文化沉淀底蕴的基础之上,找出现存的精华亮点,继承、发扬并充实以新的内涵,塑造一种全新的形象。

  我国城市化应走出一条既能避免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负效应,又能体现自己特色,尽快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强化规范管理,提高规划的权威性,避免发展规划随意改动、难以落实的现象。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树立城市是人民的城市的观念,强化社会公众对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参与、监督,允许更多专家市民参与城市管理中大事的决策。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