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信奉拿来主义?还是坚持立足本土?(创意)
————“玩创意还是讲实战?”大型主题辩论专栏

日期:2012-08-17 16:07:09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1488    

找到国内设计的根,不做境外设计师的搬运工

侯晨光:现在,大多数方案性、创意性的思想都是在境外产生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施工经验不比境外设计师差,我们的制图技能不比他们低,可我们只能停留在这一阶段?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试图获得某一时期造就的、含有文化断层的国人的认可,却没办法把自己民族创造的、传承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感带出国门?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有太多的不了解、不理会、不思考,所以会忽视、漠视,甚至遗忘。我们的设计没有根,没有汲取养分的空间,没有创意的来源,我们现在所谓的好创意,无外乎就是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国外设计,于是万千个泯灭个性、情感单一的人们,就周而复始,又乐此不疲的做着境外设计师的搬运工,并以为那就是设计。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激烈的市场竞争,就要求你无条件的提高速度,这并不是几个人的问题,而是当下的市场形势容不得你思考。我觉得,目前我们这一批学生面临的畸形价值观和没有底线的设计规则,已经非常严峻了。

马威:我认为拿来主义并不是一件特别不好的事情,如果能合理的良好的运用,那对提高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我想,中国设计师也要学会适当的拿来主义,吸收国外的优良创意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当中。当然拿来主义不是简单的抄袭,它需要在原有的水平上得以升华。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拿来主义

江惟:当今,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产生了彻底的怀疑,在人们心里,传统中国似乎 “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因此,“全盘西化”曾经一度一呼百应。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老板要业绩,顾客要自主,面对顾客的要求,我们想当然的会以“顾客就是上帝”的原由来说服自己,满足顾客的拿来主义。把现成的拿来,省时、省心、省力,老板、顾客、设计师三方都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然而,一位设计师一旦被磨平了棱角,就只能沦为画图的工匠,而非锐意创新的设计者。

作为一个设计师,相较于熟练的专业知识,我们更需要文化的积淀。我们贩卖的不是图纸与材料,我们需要设计,并传达一种生活的态度与理念, 它应该是个人情趣,爱好,价值取向的具体反映。二十多年前,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长帕金森先生曾对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说:“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太可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西方传来的那些虚伪的肤浅的标准和概念的洪水淹没。我确信你们遭遇了这种威胁,你们需要用你们的全部智慧、决心和洞察力去抵抗它”。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有所创新,对西方文化有选择的吸收与利用,即施行“拿来主义”,走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创新之路。

正确看待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邹昌:真正好的作品是结合自己国家传统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象征符号的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只是简单的拿来并实施,这只是中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一个小的步骤而已,虽然这个步骤是必须经过的,只有真正掌握并了解的外来产物和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并消化、吸收,走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道路,才是真正具有优势并吸引人的。
往往考察的项目都是一些具象,限制自己想象力的作品,更多的靠网站上的图片参考,这些网站和杂志上的作品,也就都是主要以外国的项目为主了,因为他们往往要比国内的作品更有创意,施工的质量也更好,文本的完整性也较好,参考的意义也就更大,老师也鼓励我们多做一些概念和颠覆想象的东西,所以在校的时间我们大多是对外来的设计知识吸取的更多的,偶尔有一些国内的作品,但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现在其实大部分学生其实只是对一些大师的作品有比较简单的认识,比如知道名字、国籍、著名作品等等,对当时人物产生的背景,所处的年代,以及这件作品出现的原因,它所代表的意义和所产生的影响,都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知其表皮,大概知道有个人的存在,我想是大部分现在学生对国外一些知名的设计作品的了解程度。由于这样的一个原因,真正能取其精华应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的学生其实是很少的。

注重理论的同时要多去考察一些比较著名和突出的成功作品,无论现代,古代,中国和外国的,都应该仔细观察,学习到其中的知识。

侯晨光:其实“拿来”,无论对哪一行都是一个起步阶段,甚至是以后提升阶段的重要捷径,但我觉得,它更应该是对精髓的一种理解后的升华,而并非照葫芦画瓢。有些同学喜欢看国外的设计师作品,这对于开拓眼界本是有很好的帮助,可如果只关注于作品本身,往往到最后学到的也只是作品上的皮毛。

一个真正有思想的空间,就像一首乐曲的乐谱,每个音符、每个音阶都经得起推敲,没有一个音符是多余的,没有一个段落是无用的。一个真正的设计作品,应该和一件艺术品一样,这和设计师当时的阅历、感悟、情感、所处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可惜这些信息却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导致了太多按部就班的“拿来”,最终只能搞出一个熟悉却又无法自圆其说的空间。

李哲:在年轻的时候,面对境外设计师的东西,我想的更多的是去模仿他,去超越他,我觉得在35岁之前,还到不了可以去批判他的地步,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天赋,那么就要多看多吸收,多给自己一些观察的机会,一但你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你能够成为一个优秀设计师的基础。

吴锐:由于文化和地域的不同,不同国家的人对事物的认识、审美,都有着很大区别,但不可否认,国外在设计领域确实比中国要专业和成熟得多。对于好的设计创意和大师作品,我们都可以、也应该去学习、借鉴,以带给自己更多的启发和灵感,但是借鉴不等于照搬,那样就违背了设计的本意。

让“拿来“的种子开出更美的花

杨宏波:所谓“创意”最大的特征就是独一无二的,而“拿来”别人的便不能称之为纯粹的创意,因此在创意中,不鼓励完全的“拿来主义”。另一方面,可以被“拿来”的东西必然有它自身的闪光点,因此“拿来”用的好了可以是个很好的学习方式,但设计要从实际出发,拿来的未必都合适,有时候换个场景看,它就未必那么璀璨了。

当前我们在学习、在模仿的,应该是如何得到创意的思维路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不是那么空易的,你需要拥有全面的知识储备。比如很重要的一点——“传统文化”,作为设计师有责任引导设计的发展方向,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延续下去。发扬本土文化首先就要充分地了解它们发展演化的历史,要体味它们的内涵。传统的文化里有丰富的养分,照搬和套用是模式化的行为,不是设计师的能动性活动,所以,这就要靠设计师去深度地挖掘,巧妙的应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有冲击,也有相融。通过将差异艺术化夸张,或找到相似点通过某一媒介更好的结合,则可以是产生创新的两个大载体。当然这前提则是要求我们能游刃有余地掌握中西两种文化,多去分析外国同行的作品,客观对待并取其所长补己之短,是最好不过的。

彭玥:“拿来”和“拿来主义”的区别已经被反复的讨论过——简单的“拿来”是一种行为,“拿来主义”是一种思想。作为设计师不应该只是单纯采用“拿来”这个行为,而是要发挥“拿来主义”精神,借鉴有意义的部分,我主张的设计中的“拿来”,应该是有效的提取行为,先想好要拿什么,怎么拿,为什么拿,然后再去拿。应该学习外国优秀设计的方式方法,而非一味的照搬其表象。目前的“拿来”现象已经很普遍了,有些“拿来”拿到了合适的部分,就是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四月)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