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全球摩天大楼设计赛青岛或成第一(图)

日期:2012-04-26 17:00:00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次数:9548    

近日,美国著名建筑杂志《EVOLO》公布了2012年度全球摩天大楼设计大赛的获奖名单,前三名被两岸的中国人包揽。同时,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夺得该项业界久负盛名的世界性大赛的冠军。 

而在冠军的背后,是近年来中国摩天大楼的高速发展。已建成的世界十大高楼中,中国就占了六座。正在兴建的中国第二、世界第三高楼武汉绿地中心尽管已高达606米,但仍计划更改规划进行拔高,冲击中国第一高楼。而已经列入规划的青岛777大厦则高达700米,如果建成则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如今和迪拜一样,中国早已成为世界建筑师最向往的地方。由于高昂的建设成本以及建成后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摩天大楼并非理想的建筑形式。但在经济和政治的双重作用下,中国高耸的雄心不可抑制。 

摩天奖,看东方 

“这是中国参赛者第一次获一等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一间会议室里,副教授陆诗亮谈起他所指导的团队所获的大奖,依然兴奋不已。 

陆诗亮介绍说,《EVOLO》主办的全球摩天大楼设计大赛是国际建筑设计界的顶尖大奖之一,“之前中国参赛者的最好成绩就是佳作奖,没想到这次前三名都被两岸的中国人包揽了。” 

作为高水平、国际性设计竞赛,全球摩天大楼设计大赛每年都会吸引各国建筑师及著名设计机构参赛,最终会产生一、二、三等奖各1个和佳作奖22个。 

此次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名为“喜马拉雅水塔”。这个作品是在陆诗亮的指导下,由大四学生郑植、赵洪川、宋冬白三人共同设计完成。“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比赛,没想到就获奖了,刚得知这个消息时,我还不相信。”郑植说。 

“我们设计的其实是个摩天大楼样式的水塔,这可能和很多人印象中的摩天大楼不太一样。”陆诗亮告诉记者,“喜马拉雅水塔”非常高,高度应该在800米以上。水塔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下部之间的温差,对它作为储水和调水装置的功能至关重要。“喜马拉雅水塔”上部是4个柱形结构,用于储存冰;下部是符合力学结构的中空的碳纤维柱,既起支持作用,又用来储存水;塔中部位于雪线即零度等温线的海拔高度,冰与水的转化就在这里进行。 

陆诗亮表示,这个比赛看重的是理念,“其实我们就是想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唤起人们对西藏冰川现状的关注,提醒人们珍惜水资源。” 

这样前卫的理念,如果放到几年前,学生们想都不敢想,更别说设计出来了。“这可能跟中国建筑业这些年的大发展有关系。”陆诗亮告诉记者,在建筑师的眼中,世界上有两个地方是他们梦想的地方,一个是迪拜,另一个就是中国。 

“就拿摩天大楼来说,欧美许多优秀的建筑师可能一生也参与不了几个世界级高度的。而在中国,可能一两年就可以参与一个。”陆诗亮笑言,“全世界最优秀的建筑师都跑到中国来了。” 

十年前,陆诗亮还在哈工大读书,那个时候像《EVOLO》这样的奖对于他们而言,就像神话一样。“那个时候我们学校有个学生获了一个日本的奖,在学校就成了轰动性的新闻,而现在,恐怕有些日本的比赛我们未必参加。” 

“像这个《EVOLO》的世界摩天大楼设计大赛,之前的奖项基本是被西方人垄断,可能过不了多久,世界就要把目光投向东方了。”陆诗亮说。 

青岛或成中国第一 

其实,世界早已把目光投向东方了。 

当前,全球最高的十大摩天大楼中国占了六座。根据《2011中国摩天城市报告》,即使仅计写字楼与酒店,中国在建的152米以上的摩天大楼总数就超过了200座,相当于今天美国同类摩天大楼的总和。与此同时,中国还在规划超过400座摩天大楼。如果一切顺利,五年后中国摩天大楼的总数将超过1000座,达到现今美国的四倍。

中国好像一个盖摩天楼上瘾的国度,各个地方都在规划,而且,争夺“第一”的喧嚣声不绝于耳。

最近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项目是在建的中国第二、全球第三高楼——606米的武汉绿地中心,因为不甘做老二,它将可能被“拔高”,从而超越632米的上海中心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而在山东,第一高楼的竞争也颇为激烈。

2008年就打好地基的山东第一高楼——烟台世茂海湾一号还未建成,济南西客站片区就规划好了一座高度在500米到600米的城市中心广场地标建筑,323米高的世贸海湾一号在它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而在青岛,第一高楼的刷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今年2月,青岛市规划局公布了市南区香港西路以南、东海路二路以东黄金地块规划方案。方案显示,该地块将建设一栋327.250米超高层综合大楼,同时配建两层超高层住宅塔楼。

2009年9月香港中路万邦中心项目封顶,主体建筑高度240米,刷新了此前青岛第一高楼青岛国际金融中心主体高199米的纪录。

也许,万邦中心项目在头把交椅上坐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有可能被超越。去年有媒体爆出青岛即将建设一座高度达700米的777大厦,如果建成的话,它将是无可争议的中国第一。记者从该大厦的建设方青岛伟业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现在这一大厦还在选址阶段,具体什么时候开工尚未确定。

而为了争得第一的名号,各个地方想尽了办法。

《 2011中国摩天城市报告》的主要作者、摩天城市网负责人吴程涛表示,摩天大楼的规划和效果图都不靠谱,它们会随时调整。唯一的标准是基坑,因为基坑落实了,意味着实体高度不能再变了。“但有些城市就会等到其他城市的基坑落实后再临时变规划。”吴程涛说。

而还有一招,就是尽可能地在楼体之上增加附属物。

比较通用的方法是“天线”,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划高度是646米,“小胜”规划高度为632米的上海中心。但刨除“天线”后的屋顶高度则只有588米,实体高度远不如上海中心。

“现在的技术手段可以做到内置避雷针,不需要非得裸露在外边。”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徐飞鹏告诉记者,标准的摩天大楼高度应该是从建筑物室外地平面至外墙顶部的总高度,不包括其他附属物。

还有一个可以为中国现在的摩天热做注脚的是,曾经参与过哈利法塔等著名项目的建筑事务所SOM在全球一共有九个办公室,中国就占了两个。 

地标的诱惑 

陆诗亮告诉记者,现在建造超高层建筑的技术很成熟,如果不考虑资金,可以造无限高的摩天大楼。 

但现实中,是不能不考虑花费的,而摩天大楼的花费计算起来让人咋舌。 

陆诗亮介绍说,一般而言,摩天楼每平米的成本至少是普通楼房的3到5倍,“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咱们要是盖一个普通建筑的话每平米的成本一般是两三千元,而摩天楼每平米能达到几万块钱。”陆诗亮告诉记者,随着摩天楼高度的增高,它的建设成本可能呈几何级上升。 

徐飞鹏也表示,摩天大楼的地基一般要占到摩天大楼高度的十分之一。以500米的摩天大楼计算,其埋在地下的深度就要达到50米,如此浩大的工程花费自然不菲。 

吴程涛在比较过中国和美国的摩天大楼之后,在报告中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美国高度排名前50位的摩天大楼投资方中,仅有16座来自房地产或物业公司,其余34座主要来自零售、汽车等实体企业。而在中国内地前50位摩天大楼中,房地产企业作为投资方的数量高达31个,所占比例恰好与美国倒挂。 

而在美国,纽约市的双塔在建成后的好多年里空置一半,需要州政府的援手才不至于破产倒闭。帝国大厦在一段时间里由于难以吸引到租户,曾被戏称为“空空如也的州大厦”。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摩天大厦相比美国,面临的经营压力更大。

即便如此,中国摩天大楼成长的速度却从未减慢。

吴程涛表示,人类自古就有摩天情结,《圣经》中所记载的巴别塔就是最好的例证。

“其实摩天大楼的象征意义大于它的实用意义。”陆诗亮告诉记者,现在各地纷纷造摩天大楼,最主要的是想以此作为城市的标志,让人们注意到这个城市的实力。

山东凯瑞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瑞芝则说得更加直接,“多数摩天大楼都是政府在推动。”

事实上确实如此,开发商在某个城市建设摩天大楼,一般政府都允诺它们捆绑拿地。据了解,频繁在各地建设摩天大楼的绿地集团,通过南昌国宾馆项目捆绑拿到了3块住宅用地,而济南超高层项目捆绑了2000亩地,郑州会展宾馆项目则捆绑了6000亩郑东新区的商业用地。

陆诗亮则认为并非全是政府在起作用,其实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需要,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方面。“如果你这个城市有个几百米高的摩天大楼,国内外很多知名企业就会过来。”比如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它完全就是为了体现一个公司的实力。“国外很多企业去考察一个城市,也会很在意这个城市有没有什么标志性的东西。” 

他告诉记者,自己有一个朋友,在一家做金融的上市公司工作。那家公司在上海金茂大厦刚建起来的时候,花了三千万元租了三层。“三千万元可能在别的地方能盖一座楼了,但他们要花这个钱租金茂大厦,因为他们要显示自己公司有实力,就是要在最好的地方办公。” 

欧洲不宠爱摩天楼 

其实,摩天大楼似乎更像是包括美国,以及中国、中国香港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嗜好”。就目前来说,欧洲许多国家绝大部分的建筑都在5层以下,新建筑没有向高空发展,而是着重改进内部布局,使其现代化和智能化。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他们发现,安全、实用远超过一栋楼房的高度所带来的荣耀。 

举例来说,在英国,所有的超高层建筑都仅建在新区。即使这样,凡有摩天大楼项目要立项的时候,仍须作为特殊建筑召开市民论证会议,会议甚至需要首相一级的官员参加。 

“超高层建筑并非是理想的建筑形式,它的一些负面影响在发达国家早已显现。”陆诗亮告诉记者,超高层的摩天大厦面临着安全、交通拥堵和生活质量较差等问题。2010年11月15日的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就已经为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即使要建摩天大楼,也希望中国的摩天大楼能少追求第一高,而多去关注环保、节能、安全等技术上的革新。”吴程涛解释说,事实上,被世人记住的未必是第一高。外观设计上的第一,工程技术上的第一,一样可以让一座城市、一座建筑,名扬千里。“比如英国伦敦的‘小黄瓜’和中国第一座环保建筑广州珠江城大厦。”

(责任编辑:水晶)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