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住宅或为上亿吨钢材找到新出路
日期:2013-08-22 18:11:39 来源:中国建材资讯网 点击次数:1099
今年7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上半年全国节能减排完成情况的有关数据,“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提出下半年工作是,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督促各地制定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全年新建绿色建筑5000万平方米。
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我国绿色建筑所带动的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其中,作为绿色建筑典型代表的钢结构建筑发展空间巨大。而钢结构建筑特别是钢结构住宅的兴起将消化上亿吨钢铁产能,是我国钢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重要出路。
钢结构住宅存巨大市场空间
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随后,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发展绿色建筑的实施细则。
据住建部提供的资料,2008年我国绿色建筑项目总数仅为10个,2012年发展到389个。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已接近1000个,绿色建筑总面积已经突破了1亿平方米。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杨榕认为,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已经走过了试点、示范的阶段,进入了规模化推进的新阶段。
在绿色建筑中,钢结构建筑尤其是钢结构住宅以其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安全抗震等多重优势,受到了行业和相关部门的青睐。
“在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占全部建筑的50%以上,而中国钢结构建筑占全部建筑的比例不到5%,与发达国家相比,未来市场空间很大。”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杭州杭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强跃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作为绿色建筑的典型代表,钢结构住宅可以实现“轻快好省”,即具备自重轻、建设速度快、性能好、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抗震等优异性能,是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结构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建筑垃圾高达4亿吨,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走节能减排道路,建筑是重要的突破口,推广钢结构住宅意义重大。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国钢结构住宅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其中,杭萧钢构于2006年建设的我国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武汉世纪家园已经投入使用,而建筑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的包头万郡大都城钢结构住宅项目已建成一期,这是一个按照绿色建筑二星标准设计建造的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也是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钢结构住宅小区,受到了各界地产商以及住建部等部门的密切关注。住建部正计划以该项目作为绿色建筑示范性工程,举行全国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的现场观摩与研讨会。
上亿吨钢材有望找到新出路
就在我国钢结构住宅蓄势待发的同时,它的上游行业——钢铁行业正在为过剩的产能苦苦寻找出路。
“我国钢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以2011年年产7.1亿吨钢计算,当年建筑用钢量仅3000多万吨,所占比例微不足道。我国3600万套保障房,如果拿出部分建设钢结构住宅,以每平方米用钢30公斤~50公斤计算,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在商品房市场大面积推广,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姚兵认为,钢铁与住宅联盟是我国钢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重要出路。
中国钢结构协会秘书长刘万忠也认为,发展钢结构住宅、藏钢于民,可实现战略多赢。“国外建筑用钢量占钢产量的10%~30%,以中国年产7亿吨钢计算,10%就是7000万吨。但是,我国现在每年建筑用钢量才3000多万吨(不含钢筋)。而美国、日本这些钢结构建筑普及的国家,用钢量已经达到了钢产量的30%。”他说。
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大的差距?刘万忠认为原因之一,就是过去政府相关部门对大量使用建筑结构用钢不重视,没有鼓励政策,而如今,这种状况已大有改观。2012年4月,财政部联合住建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补贴政策,对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45元,对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80元。业内专家给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平方米二星级45元的补贴算,政府补贴支出在“十二五”期间将达到450亿元。
刘万忠指出,两部委出台绿色建筑补贴政策,钢结构建筑位列其中,这对于钢铁行业是一个福音。随着我国钢结构住宅技术的日臻成熟,钢结构住宅大规模推广势在必行,钢铁企业应该重视并抓住这个机会。
据悉,今年4月份,中国钢结构协会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交了“关于促进钢结构产业发展,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建议报告”。
“钢铁是工业的血液,钢结构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虽然当下中国钢铁严重过剩,但是从长远看还是短缺。我国的优质铁矿石资源相对匮乏,铁矿石主要依赖进口。从未来国家储备发展的角度考虑,藏钢于建筑,藏钢于民,应该是很好的途径。”刘万忠说。
灾区房保障房成重点推广领域
“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平均2天半到3天一层,仅用2年的时间一期27.5万平方米的住宅就建成了。”2010年,杭萧钢构开始在包头市建设高度为96.6米,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32层的万郡大都城建筑群,其建设速度之快、建造方式之独特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这是杭萧钢构继杭萧集体公寓、武汉世纪家园、安哥拉安居工程等项目之后的又一个钢结构住宅力作。
据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介绍,作为住建部首批建筑钢结构定点企业和首个钢结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杭萧钢构已承建了200多万平方米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工程,年加工钢结构能力已达100万吨。
但除了杭萧钢构、宝钢建筑、昆钢钢构、莱钢建设等少数几个龙头企业外,产能吃不饱却成为上千家钢结构建筑企业的普遍现象。有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每年开发的住宅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但钢结构住宅在中国的住宅建设中还不足1%,远远低于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40%的比例。“钢结构面临着复杂的认知局面,从大环境看,社会对钢结构住宅有效面积大、施工速度快、品质好和综合造价优势等特性认识不足,政府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从行业看,技术性难题制约了其推广应用,钢结构住宅一次性投入较高,房屋维护结构、楼板连接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从开发商看,短期内获得最大经济收益的目的,使得对采用低碳节能等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在不能形成规模建造量的情况下,造价相对要高。”姚兵把钢结构住宅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归结为3点。
鉴于钢结构住宅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以及我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都分布在气象、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地区,姚兵强烈呼吁国家在地震带推广建造钢结构住宅,以此为切入点,带动住宅产业升级。
业内人士认为,钢结构住宅的另一重点推广领域是保障房项目。“钢结构住宅采用新型工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对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提高住宅的安全性能和品质、改变住宅生产方式、推进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保障房建设的深入,势必有更多钢结构企业将保障房建设纳入发展战略。”单银木表示。
(责任编辑: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