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设计资讯

  • 置业调查:超8成网友抱怨房价高 但购房需求仍旺
  • 日期:2016-05-04 11:25:00  来源:      点击次数:0
  • “金三银四”已经画上句号,“因城施策”逐渐成为楼市主流:沪深等热点城市相继严格限购与信贷政策,而三四线城市则以“去库存”为主,纷纷降低买房门槛……

    但不可否认的是,进入2016年来,全国楼市回暖,房价也在持续攀升。搜房网房天下独家策划展开2016年二季度购房者置业心态调查,挖掘当前购房者的置业需求及对政策后当地楼市的看法。

    置业调查受访者年龄

    此次购房者置业心态受访者年龄分布中,26-35岁占比53.15%,远超其他年龄段购房者,年龄在36-45岁约占受访者不到三成比例,这也意味着80后成为目前市场上的购房主力军。


     

    32.24%网友一季度买房 担心房价仍涨抓紧置业

    据搜房网房天下调查显示,进入2016年来,32.24%的网友已经买房,多集中在上海、广东、江苏等地,这也是一季度上海、深圳、南京等热点城市楼市成交量屡破新高的显性因素。67.76%的受访者尚未买房。

    2016年买房了吗

    对于还没买房的网友来说,近4成将在2016年第二季度加速推进置业计划,明确表示将在二季度买房。同时也有38.79%的网友把置业计划推后到二季度之后,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等政策收紧城市,网友表示“新政出台,就不急着买房了”,23.64% 的网友尚未有置业打算。

    是否会在二季度买房

    选择在二季度出手购房的网友中,30.99%担心房价继续上涨,会“越来越买不起”,反应出部分网友对房价市场的担忧,于是抓紧置业。29.83%受访者表示早有购房计划,迟早都要买,也有14.99%的购房者出于楼市政策影响,担心政策有变的考虑出手购房。小部分购房者表示开发商趁节点促销,房源增多、优惠更大,可选择范围广,因此二季度会选择置业。

    为什么会选择买房

    心中抱着置业的预期,但在现实的经济能力面前,购房者们都在沉默着接受压力。调查显示,对于房价的走势,仅有25.94%的网友接受当下的结果,认为房价水平将保持平稳;过半购房者认为在今年接下来的时间里,所在城市房价走势将持续上涨,仍有2成网友在唱跌楼市。

    房价走势预测

     


     

    超8成网友抱怨房价过高 多数购房者仍走经济路线

    搜房网房天下调查数据显示,84.97%网友认为目前所在城市房价过高,其中37.39%的网友认为房价已经上涨到“根本买不起”的地步,近半受访者表示尽管房价偏高,但可以通过更多努力实现置业。仅有一成网友认为房价始终,与工资能够匹配,3.45%网友认为自己所在城市房价偏低。

    当前房价

    大部分购房者可以接受的房价在8千到1万元左右,数据显示,房价区间在4000-8000元/㎡、8000-12000元/㎡最为瞩目,分别占26.97%、26%。值得注意的是,房价在2万元/㎡以上仍有超过12%网友可以接受,豪宅市场渐显光明。

    房价范围

    大部分购房者仍走经济路线,多数购房者选购房屋户型面积集中在90-120平,占比41.27%,选择90平以下户型的购房者减少,仅占三成不到,改善型置业趋势凸显,10.73%购房者选择了144平以上户型。

    户型面积


     

    刚需改善户型齐头并进 配套与交通尤引关注

    搜房网房天下调查数据显示,买房用以刚需自住的购房者比例有所下降,占总体的43.10%,36.81%购房者置业用于改善生活环境,与刚性需求购房成齐头并进的架势。14.53%的网友买房用以投资,另有5.56%购置房产用以养老。

    买房主要用于?

    在参与此次调查的人群中,与以往过度关注价格不同的是,此次有17.96%的网友选择更看重楼盘的配套,包括教育、商业、医疗等;17.88%的人群最为看重小区所处的地段与交通问题,房价关注度仅占15.58%排第三位。

    看中房子哪个因素

    购房者在置业过程中中逐渐不再拘泥于价格,环境因素得到重视,绿化、景观、小区环境以12.48%关注度紧随其后;良好的户型设计依然重要,选择人群占到10.18%;开发商和物业管理、社区升值空间和未来规划、房屋质量等人气分布均匀,各占9%左右。

    在此次调查结果的总结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矛盾——多数购房者倾向于置业,但又仅能接受均价在万元上下的房子,而所在城市新房均价,往往远超心理预期。

    搜房网数据分析师认为,不可否认,新政出台让许多已有充足经济实力的购房者担忧上涨,从而迫不及待地加快了买房的计划;但也让一些原本处于观望的人“看好戏”的心态愈酿愈浓。业内人士亦认为,目前国内市场回暖,与其说是新政带来的利好,不如说是涨价压力刺激了消费。接下来政策走向或会由市场转向保障,同时,还得看地方政府能否延续更多精彩。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