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设计资讯

  • 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遭冷遇
  • 日期:2013-12-10 14:22:08  来源:光明网   
  • 日前,两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以下简称“双年展”)在北京落幕,近20件中外建筑设计大师原创作品在位于“鸟巢”、奥林匹克公园的主展场集中亮相。

    然而,大师作品、奥运会场、国际水准……这一系列关键词并没有给双年展带来应有的影响和效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长达3个月的展览中,双年展始终没有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命运。

    一场被寄予厚望的展览

    在双年展秘书长、资深策划人罗丽看来,本届双年展参展阵容几乎无可挑剔。为了邀请世界建筑艺术界的领军人之一、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伊出山,罗丽和团队成员在哈佛大学一住就是几个月。“最终,还是中国巨大的艺术市场需求和我们的执着感动了莫斯塔法伊。”罗丽说。

    本届双年展特邀了一批建筑艺术大师,其中包括“鸟巢”设计者、瑞士艺术家赫尔佐格,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澎,SOHO系列的设计师扎哈·哈迪德,中国铜雕领域唯一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等中外名家。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凌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参与本届双年展的名家,无不是在国内外建筑艺术界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物,许多人都获得过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立兹克建筑奖。

    据主办者介绍,本届双年展更大的亮点是大师们专为“鸟巢”、奥林匹克公园这一特定区域量身打造的原创作品。本届展览是一次当代世界建筑艺术精品展示。

    按照活动方案,双年展本应成为一次荟萃中外建筑艺术界精英的顶级盛会,一次中外建筑艺术大师与中国民众广泛接触、热情互动的大型嘉年华。

    “该影响的人”并不买账

    双年展策划团队坦言,原以为举办本次活动最大的难点是请大师出山,没想到“皇帝女儿也愁嫁”,整个展览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记者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前往双年展现场观察,发现人流量似乎并非主办者说的那样“惨”。许多观众争相与作品合影。

    主办者为何依然不满意、不乐观?罗丽表示,单纯从参观者的人数看,双年展确实颇有“人气”,可是深究下去,其实绝大多数游客是参观奥运场馆时顺道看看双年展的,并非真有兴趣。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观众,印证了罗丽的说法。

    罗丽补充说,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双年展“该影响的人没有影响到”。朱炳仁表示,本届双年展的最大价值,在于直指“千城一面”现象,最该受到触动的,是城市的管理者。谈及目标受众难以辐射到的原因,刘凌宏表示,除了活动的宣传组织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外,最关键的问题,是各级城市建设的决策者、规划者、建设者对“千城一面”的问题重视不够,远没有树立起建设艺术城市的理念。

    “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们还没有意识到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普遍性问题,怎么会抓住这样一次含金量十足的机会?”罗丽说。

    离“艺术城市”还有多远

    按照最初设想,参与双年展的大师作品没到展览完,就会被人抢订一空,至少会有很多合作意向。然而,3个月过去了,不仅没有一笔订单、一次洽谈,而且没有一个场所希望接纳这批展品。

    11月30日,这批展品正式撤出“鸟巢”广场,等待它们的,将是漫长的仓库生活。罗丽在现场一边指挥撤展,一边不无惋惜地说,按照世界最先进的建筑理念,这些展品的拆装过程都是艺术展示,然而我们周围还没有人意识到。

    刘凌宏认为,双年展遇冷,同建设“艺术城市”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有很大关系。展品《乡语》,是一尊如巨型荷叶的熔铜艺术品,仿佛将乡间的水塘景象搬到了“鸟巢”。在它的作者朱炳仁看来,这无疑是自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作品。“营造乡语,熔铸古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艺术评论家王镛这样形容《乡语》。与业界争相收藏朱炳仁铜雕把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乡语》没有等来一位赏识者。

    国外艺术家将展示重点更多聚焦在光影艺术上。几乎所有作品都精心设计了灯光,意在传递一个新的理念,即城市的夜晚更需要优秀建筑艺术作品的帮衬。事实上,连“分量十足”的铜雕作品都无人问津,光影艺术就更难彰显价值。


    据双年展主办者透露,这批大师作品在经过一段“休憩”后,将开始全国巡回展览。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明贤坦言,一线城市能读懂建筑艺术的人都寥寥无几,更别说其他地方。“我们的许多城市宁可花几百万元打造一场转瞬即逝的‘声光电’晚会,却舍不得投入十分之一去留住一座可以彰显城市艺术之魂的大师力作。”刘凌宏认为,艺术城市既可望又可即,知音难觅的关键是卡在了“观念”上。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