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设计资讯

  • 重庆:“三倒拐”入围历史名街15强
  • 日期:2013-06-04 15:24:29  来源:建筑中国网   
  • 三倒拐是啥?

    “好个长寿城,山高路不平。脚爬三倒拐,行路累死人。”这是长寿区三倒拐的真实写照。作为库区保留最为完整的明清街市建筑群,三倒拐目前已经入围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初评名单(共15个名额)。

    三倒拐入围全国15强

    在长寿新城区和旧城区之间,有一片明清街市建筑群,它就是当地人俗称的三倒拐。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评名单公布,三倒拐与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历史文化名街、江苏省泰兴市黄桥老街等15条街道入选。据了解,三倒拐是本届评选我市唯一入围初评名单的建筑群。磁器口在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榜上有名,也是迄今为止重庆唯一一个被认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三倒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街?“爬三道拐通身汗,下三道拐脚打颤。”这是当地人传诵的俗语。三倒拐(含和平街)全长2.5公里,高差165米,石梯5000余级,整个街面全由青石砌就,宽约丈许,时而陡峭,时而平缓,曲曲弯弯向前延伸,透出数百年沧桑。

    据文献记载,长寿旧属巴郡枳县,元朝末年改置长寿县,县址在今凤城街道河街,此地濒临长江。河街是全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十分繁华。大约在明代中叶,开始建造后街和上后街,这就是现在三倒拐的下半部分。

     

    古老明清街市韵味悠长

    “三倒拐的建筑始于明代中期,也是迄今为止库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街市建筑。”长寿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张银轩介绍,三倒拐从河街蜿蜒而上,俨然一座小城。它始建于明朝,清代改扩建,至民国时期兴建上半部分,现存古建筑就有64栋超过20000平方米,基本都是清代至民国建筑,这里留下了长寿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历程,记录了长寿在抗战时期的贡献。“它是长寿历史的缩影,反映了长寿数百年的兴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倒拐所有建筑以穿斗结构为主,辅以抬梁结构,多为明清四合院的形式,小青瓦屋面,屋顶是悬山式和歇山式相结合,古朴典雅。

    到三倒拐旅游,最值得看的就是当地的明清至民国的建筑。今日,笔者走进了这条老街。沿着古老的青石板拾级而下,整条老街显得特别静谧,坐在门口乘凉的老人,轻摇着蒲扇、坐在自己门口绣十字绣的姑娘,正赶着手中的活儿、不时从巷子里窜出的孩子举着吹泡泡的瓶子吹起一串串泡泡,在阳光下飞舞着......宁静、安逸,是老街给人的直观印象。也正因如此,有些老年人一直守着住了几代人的老房子不愿搬离。

    三倒拐街面铺青石,平整规范,各个建筑的镂空装饰、雕梁画栋,都很有艺术性。窗格几何纹、饕餮纹、兽形纹、花卉纹等生动夸张,极富情趣,可供喜欢艺术的市民前往参观。

    《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的签约作家张文龙租住在此。他说,以前老街每条巷子都可以走通,院子之间都是相通的。后来由于居民的部分改建,有些巷子变成了死胡同,不过曲径通幽的感觉,现在依稀还能找到。

    曾经店铺林立热闹异常

    三倒拐如今安静、闲适,以前却是长寿区最繁华的地段。

    张银轩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倒拐居住着数千人,这里是连接新城旧城的必经之道,也是长江岸边通往县内和垫江、梁平、邻水、大竹、涪陵等地的必经之路。“从重庆或宜昌、汉口、南京、上海等地借水道运至长寿的盐、糖、花纱、百货,或经长寿船运外地的大米、粮食、土特产品,都要经三倒拐转运进出。”

    当时每日往返于三倒拐的行人客商,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三倒拐内茶馆酒肆、盐糖百货、手工作坊等各种店铺林立,尤其是商贸业十分发达,小摊小贩遍布。茶馆、酒馆、面馆、饭馆,什么都有。

    正是因为老街民族工业发达,当地面粉厂、盐、茶等店铺有100余家,抗战时期,三倒拐为重庆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蔬菜、肉类等后勤保障物资。

    张银轩说,三倒拐中部原有一座武庙,抗战时期曾作为国民政府第十一陆军医院,专门接受在前线负伤的军人,许多从前线下来的伤员治好伤后就在三倒拐定居,至今仍有人健在。

    是三道拐还是三倒拐?

    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三倒拐突然一下子走红起来,随着声名悄然鹊起,近日有的市民投书长寿区政府公开信箱,询问“到底是‘三道拐’还是‘三倒拐’”?

    张银轩介绍,在书写中,目前三倒拐确实存在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他们在申报历史文化名街时,反复查阅了相关的相关县志等历史记载,认为应为三倒拐。张称,如今出现了三道拐的写法,应是“倒”与“道”谐音的缘故。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