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设计资讯

  • 2013年“圆桌会议”——为农民设计(组图)
  • ——“金堂奖”2013中国室内设计年度评选
  • 日期:2013-12-24 14:38:32  来源:   
  • 时间:12月7日上午

    地点:1号馆国靖办公环境馆(1201展位)

    主持:

    谢海涛(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董事长,金堂奖发起人)

    谢海涛:今天都是老友,老师挂帅,各个学界的掌门人都在。难得大家都是天南海北到一起来,我们就从学生辈自己介绍自己。

    张智忠:大家好,我是来老师的学生,第一届室内设计,我叫张智忠。我现在深圳的一家设计公司。

    马辉:大家好,我是来自杭州的马辉。今年已经44岁了,毕业应该有20多年了。记得一年级进学校的时候,对我影响最大那一本书就是张老师编辑的人体工程学,现在我还留着,翻得已经非常旧了。20多年以前就知道您的大名,今天是第一次见您的面,张老师,谢谢您,谢谢您。因为您的书伴着我的启蒙。

    潘召南:我来自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教书教了快30多年了,来这儿非常地高兴。见到很多新老朋友,感谢海涛。

    张丰毅:大家好,我是宁波人,叫张丰毅。设计是在杭州。我和海涛是在杭州认识的,然后他把我邀请到“金堂奖”来了,谢谢大家。

    符军:大家好,我叫符军,来自珠海、澳门。我比一开始的老兄幸运一点,在20年前读大学。广州美院的,也是学张老师的这本书。后来2004年,我有幸到北京参加高级设计师培训的时候,亲自聆听了张老师的课。所以我也是学生辈,希望大家能够一起聊好这些话题。

    马克辛:我是东北来的,鲁迅美术学院的马克辛。我在这里强调一下,就是我们的成长在全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整个历程当中,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记忆,就是中国室内设计和环境艺术这方面的科研、教书、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发起人是张老师。她是推动了中国环境艺术事业,以从理论、实践、教书到市场推广,包括我们中国室内设计协会创始人也是张老师。我们是受益者,张老师今年已经70多岁。她还在为农民而设计,其实为农民而设计可以说已经有四年了。我们见证了在西安偏僻的农村里面,把生土设计这个项目从理论到实践到最后完成,得到国家方面的支持和认可。可以看出张老师以及张老师引领的科研团队,一直为中国的环境艺术、生态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这样一个新政的惠民的工程。特别是广大农村老百姓,那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我们想作为环境艺术地方的诸侯,我们在东北也是学科带动人。我们会在张老师的引领下,跟着她继续代领年轻人,把环境艺术的事业打造更好,让他们在科学、快捷、顺利的专业道路上成长。我们把希望寄予他们,这是我们做老一辈的期望。谢谢大家。

    吴昊:我想说的话,被马老师都说完了。我心想我可能熟悉,结果马老师比我还熟悉,那我暂时就不介绍了,我是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的吴昊。

    蔡强:我是来自深圳大学的,刚才几位嘉宾也讲了很多。特别是刚才马老师讲的得更多,张老师在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在中央工艺美术研究室内设计,做研究生。后来去了日本,把先进的设计文化带回我们中国。正好在一个特别的发展时期提出了环境艺术,影响我们至少两、三代人的成长,作用非常地大。在这个行业里迅速发展的时期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地区的展会都能够体现出环境艺术和设计这个专业的兴旺和发达。我们国家成长的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里面大家都在关注着经济效益,甚至说在赚钱。张老师一直长期坚持对生土建筑研究,包括民居。最初对土楼的研究,带着学生。研究中国传统的客家民居。后来和吴昊老师一起研究陕西的民居,陕西民居是国宝级的东西。有地坑窑洞,但往往没有被当地人很好地利用。我想从张老师提出为中国而设计,我们中国美学的环境委员会一直在搞的两年一届的设计活动这个主题基础上,提出了为农民设计。在西安美院的那次活动就体现出来了,做了几个实际应用的一个成果。最后得到国际上的设计大奖。张老师为我们弱势群体,为少数,偏远地区的农民的生活的关爱给我们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引领作用,所以今天能够参加这个活动非常地高兴,谢谢大家。

    孟建国:我姓孟,孟建国。来自北京中央建筑设计集团,张老师要讲的为农民设计是很好的。现在有一个词叫做美丽乡村,我现在就接触这样一个项目。据说下一步可能有20万个乡村要做美丽乡村,实际上就是为农民设计,所以这个非常地有前途。

    朱和平:我是朱和平,来自于湖北武汉,198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是油画系的。跨界到设计这个行业也已经有10多年了,我一说到为农民设计。正好我们11月29号的时候,意大利设计师到武汉,我们专门请他做了一次设计的分享。他现在主要是在欧洲把一些古老的城堡,那些废弃的村落很成功地改成了旅游景点和酒店,而且都是做得非常地成功。当时看到他的这些案例的时候,我就非常地兴奋。现在看到到为农民设计,能够进入到这个圈子里面,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谢谢各位老师。

    张灿:我来自四川成都,叫张灿,是一名设计师。我现在经常跟一些设计师合作一些建筑,实验型探索性的建筑和室内设计的结合。而且四川可能属于灾区,因为几次的灾难。现在还很需要这种农村的建设工作,我也参与了五彩基金。现在公司里面都有三个这种五彩基金的地震后的学生,所以我想,如果张老师的课题需要在四川或成都这种地域的支持,或者是这种工作。作为成都的设计,我非常希望能够在成都或者四川包括灾区为农民设计当中,做一些贡献,也愿意做一些实验型的建筑,谢谢。

    琚宾:在座都都是我的前辈,我看到了一个主题是为农民而设计。就赶快就找到这个地方来了,这个名字非常地吸引我,我现在手里面有四个项目都是5000亩地左右。在重庆也有,在其他地方也有。它都属于城乡结合部,被大型企业拿掉以后,开始养老产业,度假产业,或者叫新农村整合。然后再有就是现带农业为一体,它是一个组合型的设计。我相信里面牵涉到很多和农民有关的事情,但是这个事情对我来讲很遥远。我只是想来这里学习一下,取一些经。然后看看能不能学到一些东西,再提供给我们的客户,给他们讲一些理念和思想,帮我反馈给这个项目。所以我是比较直接地就想来听一听,重点是学习。另外再补充一点,前辈我都非常地崇拜。特别是张老师,听你的课,我们都是翻着那些书长大的,从学设计师开始的时候就是翻那些书长大的,所以非常地感谢。

                                                                                                    

                                                                                                     

    谢海涛:谢谢大家,听完介绍,觉得肩上的担子特别中,这一张纸其实是我们今年“金堂奖”的出版作品集的序言。就是倡导公益活动,我们是以印出来的方式,就是2014年的公益主题为农民设计,用出版的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的一种信心。但是我觉得从前辈们的把这个理念已经到开拓的非常到位了,现在是我们去怎么做问题?怎么去跟进的问题?下面就是张老师和吴老师正式给我们介绍这个案例之前,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下,为我们今天提供这么好条件的是国靖家具,这是来自台湾的龚总,非常感谢。今后也有机会一起为为农民设计,接下来请张老师给我们做介绍。

                                                                                                   

     

    张绮曼:今天非常地高兴能和新老朋友见面,和广大的设计师见面。特别感谢,谢总为我们安排这么好的一次圆桌会议,可以把这个项目具体进行介绍。因为时间有限,我会加快速度。然后请大家给予指导,提出宝贵的意见。先介绍一下,然后吴昊先生再补充介绍。这一次的介绍是我们两个人分别进行,最后还希望大家能够指导和提出宝贵意见。

    为西部生土窑洞的改造设计,是高校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次为中国西部农民服务的设计公益活动。我们是通过美协,中国美学家协会,因为我们参与的教书们大部分都是通过美术协会环境设计,艺术设计委员会的委员们。通过环境艺术艺委会这个学术平台,由我策划组织了四校联合的专业师生们,一起对西部农民原生态生土窑洞进行了 “保护与提升”的改造设计。而且我们这一次活动是得到西安美术学院,特别是吴昊先生的大力支持。西安美术学院给予了长时间的多次具体指导和支持,而且并争取得到了三元县地方政府支持。这个公益设计的队伍还是很大的,有四个院校。一个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我们有一个设计组,另外就是西安美术学院吴昊先生带领的设计组,还有一个是北京服装学院,怀中艺术专业的师生们一个设计组,另外第四个组是太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赵惠(音)院长带领的一个设计组。

    我们在对西安三元县地区很多的生土窑洞进行了考察之后,由西安美术学院迁进,联系最后落实在西安美院,西安旁边100多公里的一个三元县。由西安美院去选址,后来我们去确定之后,确定要在那里实施。因为当地是一个典型的地坑石窑洞,大部分被废弃了。我们在废弃窑洞的基础上进行的修复、修改、设计和提升。

    通过我们的努力,最后最后实施了七个窑院。每一个窑院有多大呢?是有一个入口之外,还有一个七个窑洞。每一个窑院的规模也是不小的,我们一共完成了七组。在这次活动中,师生们的情绪非常地高。老师们带着学生具体指导,我们也是进行互相的设计交流,另外就是交叉的进行指导。最后成果完成了七组窑院的改造,后来农民回迁之后,我们受到他们的欢迎。但现在只是刚刚开始,还是会继续深入下去。那么我这一次是以这项工作小节的方式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2004年筹备研究第一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活动时提出了“为中国而设计”的学术主张,得到参会委员们的响应,号召中国设计师立足中国本土、面向未来、创新设计,走低碳减排的绿色设计之路。关注民生、关注环境、为中国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2009年在筹备第四届大展活动时结合国家开发西部的政策指向,我们决定在西安召开大展暨论坛活动,并将中央美院、西安美院、北京服装学院环艺专业、太原理工大环艺专业师生组成四校联合设计组对陕西省、山西省等地进行农村生土住宅调研,开展为农民生土窑洞改造的无偿设计活动。经由西安美院选点牵线联系,落实在靠近西安的三原县柏社村完成了十组地坑窑院的设计和七组窑院的改造施工。在第四届大展活动时进行了展示,作为长期设计课题和课程三年以来本项活动仍在继续中,设计将进入深入阶段,希望引起更多设计人员的关注和参与,并将此项公益活动引向深入。

                                                                                                          

                                                                                                                                     (图:中国西部生土窑居地貌)

    大家可以看下原生态窑洞地貌,我们中国的广大农民很多都长期的生活这么原始的状态中,基本上我们城市都已经四个现代化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很高,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有很多农民依然是在这种规模的,这种原始状态的窑洞里面生活。

                                                                                                          

       (图:当地地貌现状)

    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西部窑洞住宅,我们讲什么叫做生土窑洞呢?他就是在自然地貌凿洞居住,一共有四种类型。一个是地坑式窑洞,就是我们这一次主要改造的。另外一个是沿崖式窑洞,就是沿着山挖洞的。另外一个是覆土式,就是在弓形的土堆上进行挖洞,大概在5米以上。还有一种是混合式的,实际上生土窑洞的实用点是非常多的。

                                                                                                          

                                                                                                                                            (图:当地地貌、窑洞现状)

    生土窑洞是随地形来开挖的,而且和地貌融为一体,不产生建筑垃圾,是低碳零排放的真正绿色节能住宅。一旦这个窑洞废弃之后,这个黄土又回归大地,所以说没有天然垃圾。

    第二个特点是望天入地、藏风聚气、隔音减噪、冬暖夏凉。是黄土高原地区延续数千年的优秀传统住宅;。这种已经多少年的洞还是继续使用,这里面现在都还住着人。

    第三特点是低能耗,低成本,造价低。在当地农民开挖一个住宅窑洞大概是几千块钱。如果我们要去把它配上水电、卫生、通讯设备,家电大概要几万块和十几万块钱不等。在平地从上往下挖洞,然后有一个一层式的院落,然后在向侧边再挖洞。可以形成一个方块的地坑,里面可以由八个方向。四个方向有八个洞,有一个洞口是出入的。大概可以得到六个居室,或者存放东西或者当厨房。

    它这个窑洞里面比较潮湿,采光、通风比较差,空气形式单一,没有卫生设备。而且刚才看到窑面容易脱落和损坏,所以现在很多农民已经都废弃了窑洞,住到瓦房里面了。但是因为窑洞有很优秀的特点,冬暖夏凉,所以还是很怀念。现在,我们就提出了为西部农民做些什么?三元县是地坑式窑洞的现状,已经废弃了的窑洞和仍然住人的窑洞。我们改造是在这些窑洞里面选择七组窑院,进行了十组设计,改造了七组。

    第二个题目就是在我们委员们讨论的时候,当时我提出来的,我们能为西部农民做一些什么?我认为是“设计当随时代”,各历史时期的艺术创作和设计都会显现所处时代的特征和人们的社会观念和思想,当代设计应当对社会负责,关注国计民生,蕴含人文关怀,考虑设计的社会公正性,要让广大农民同样分享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然而,长期以来几千万农民仍然居住在西部原始窑洞中,生活条件极为简陋,我们对农民这一贫穷落后的群体存在已经习以为常,养成了高居于农民之上的优越感,这种自私和冷漠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作为社会阶层,中国农民具有以下特点:

    1)中国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

    2)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

    3)是决定中国现代化程度的社会基础人群

    4)也是体现中国人的文明程度的最大载体

    要想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就必须关注农民生活、关注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只要中国农村还有大批文盲,就不会有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国就不会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因此必须从政府到个人都能对中国西部农村建设给予关注和支持。用我们的专业特长和真诚为他们提供服务。特别是专业院校的师生可以通过设置课题、走进农村了解农民生活住宅和民俗,考察、测绘、整理研究留存的中国原生态住宅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要求进行保护与提升的设计.

    这次四校联合设计就是一次走出校门为农民无偿设计的尝试,师生们情绪高涨,不怕苦不怕累,当建成的七组窑院很受当地农民欢迎时,大家心中不仅仅是内心的慰藉,更多的收获是社会责任感的树立和担当!

    这一次的改造、设计可以使低收入的农民保护他们的住宅,因为他们如果要盖一栋瓦房,投资非常大。很多农村没有钱,生活非常贫困。我们要为农民保住廉价实用的住宅,农民的收入在保证温饱之后应更多地投向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和农民自身的知识培训。用知识改变命运,像城里人一样具有自由的思想、健康的体魄、舒适的家居、享受便利的交通、充实的文化生活和清新优美的环境,使目前仍生活在简陋土窑洞中的农民他们的生活、住居状况得以尽快改善。

                                                                                                             

                                                                                                                                    (图:四校师生在陕西省窑洞考察照片)

    我们去做调研的时候和当地的政府的开会,到具体窑洞里面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农民一起拍照。我们走了很多的窑洞,最后选定做地坑窑洞。因为地坑窑洞非常有特色,非常有意思。在向当地三元县拿出100多万准备改造十组窑院的时候,和他们进行交底,和当地的施工的农民工一起研究图纸和做法。进行现场展示的时候,在当地开了一个现场展示会,七组窑院对农民开放。把为中国人设计,为农民设计的论坛开到地头,开到窑洞上面地面的大麦场上,这是我们当时开会的情况。这一次的改造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他们敲锣打鼓,周边七里八乡的农民都过来进行参观。我们在会上还发表了一定的论文,当时还有日本的学者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学者都参与这一次研究会。这是当时的现场展示之后的和论坛时候的一个盛况。

                                                                                                             

    (图:第四届环境艺术大会三元县会场活动受到当地农民欢迎)

    吴昊先生和当地联系,晚上还进行了地方戏的演出,老腔的演出。搭的是塑料棚子,大家都在里面吃,非常地简陋,但大家的情绪都非常地高涨。

    这里要介绍一下西安美术学院、建筑建筑学院的吴昊先生。他带领师生从2003年开始对陕北的窑洞以及当地民居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和测绘工作,各届研究生、本科生千人以上近20次深入陕北几十个地县,进行全面综合的窑洞调研与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可供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调研资料。经过几年的梳理和研究,2008年由吴昊教授主编出版了《陕北窑洞民居》一书,这是一部难得的内容翔实、深入调研分析陕北生土窑洞的专著和教材。在取得学术成果的同时,他们深切的感受到了对窑洞民居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

    2009年他们作为环境艺术专业四校联合设计专题的主要成员,积极选址牵线,测绘、设计并与当地政府协调、落实了十组地坑窑洞用以改造设计实施,施工期间派出两名专业教师进行现场施工监理,保证了本次四校联合公益设计活动的顺利进行。

    从“为中国而设计”进入“为农民而设计”更反映出为中国设计正在进入一个科学、生态、和谐、人文的探索研究阶段,吴昊教授提出了很多理论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个对西安美术学院的简单介绍。另外一个就是中央美术学院,就是我所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筑学院。我们是第二工作室,从2002年就在博士、硕士课程中安排了生土调研的设计。对陕西、甘肃、山西、福建等地方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指导学术进行设计。2009年我们在筹备第四届“为中国而设计”的时候,邀请了第六工作室也来参与我们的相关课程。带领师生前往陕西省、山西省的农村进行生土窑洞调研,测绘。硕士研究生很早就完成了生土研究艺术表现和陕西地坑窑院空间设计实践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 
    我指导的研究生很早就进行了几种类型生土设计的毕业设计。在这一次工作当中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了三个窑院的设计和建设,第六工作室邱教授的理论中提出了设计师有责任帮助大多数人,尤其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居住者改良他们的生活条件,使其也得到同样的尊重。为中国而设计,为普通人而设计。关注生民、关注环境、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所以应该培养学生有服务于大众的意识,反映了教育者兼设计师的作用。来体现我们社会责任感。

                                                                                                        

                                                                                                                                           (图:西安美院·六号窑院改造设计)

                                                                                                          

                                                                                                                                         (图:西安美院·七号窑院改造设计)

                                                                                                         

                                                                                                                                              (图:西安美院·八号窑院改造设计)

                                                                                                        

                                                                                                                                      (图:中央美院 ·一号窑院改造设计)

                                                                                                     

                                                                                                                                         (图:中央美院·二号窑院改造设计)

                                                                                                   

                                                                                                                                          (图:中央美院·三号窑院改造设计)

                                                                                                   

                                                                                                                                         (图:北京服装学院设计的四号窑院成果照片)

                                                                                                     

                                                                                                                                        (图:北京服装学院·五号窑院改造设计)

                                                                                                     

                                                                                                                                       (图:太原理工大学设计的九号窑院设计方案)

                                                                                                         

    (图:太原理工大学·十号窑院改造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环境艺术专业教授 陈六汀、李瑞君教授 带领多个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柏社村的地坑式窑洞实施性项目的改造设计和实施,以及咸阳市永寿县驾坡村窑洞概念设计两个部分工作。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首先确立规划理念:“保护、传承、再生”。在他的论文《陕西地坑窑洞住居环境再生设计话语》中介绍这些设计理念的注入和体现:

    “设计方案旨在保留窑洞的传统特色,加入现代的元素,运用现代的手法,使其更适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贯彻低碳、环保的理念。此方案设计的一个亮点——对地坑式窑洞蓄水问题的一次尝试。通过窑内渗水槽、蓄水池与出水口的结合,雨水通过多个渗水槽进入蓄水池,再由蓄水池引流到出水口,从而达到窑院内部小的水循环。”

    这个设计最大限度地蓄水可以达到雨水的再利用,在地坑窑地上做了太阳能电池板的设计,用于室内的土炕取暖,或者便于热水的使用。我们在这一次的窑洞中也引入了卫生设备和洗澡热水,用太阳能来进行解决。使生土窑洞更加节能、环保,窑洞内院还保留了传统的种植,在蓄水的基本上做庭院绿化,增加绿化率。四周做一米多一点的小路,方便人的行走。因为窑洞的采光率很低,设计充分考虑了采光问题。窑脸的大部分也考虑了用一些玻璃,加一些玻璃罩,来增加采光率。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北京服装学院他们在物理环境改造上下了很多的功夫。在设备、设施的提高上,一个小小的窑院能够大大的前进一步。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赵慧教授 带队的教师设计组对西部生土窑洞改造从生态美学的视角研究其环境艺术价值,以及从提升窑洞的物理性能的可行性研究生土窑洞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在他们所作的设计方案中,重点显示了对窑洞空间现代设施设备的关注,对利用自然能源太阳能、自然通风、循环、上下水等诸多设备探索性设计思考和创意。

    赵慧教授发表了《从生态美学的视角看地坑窑的环境艺术价值》论文,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挖掘黄土高原生土地坑窑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色,意在探索一种与节能、环保、低碳理念相适应的美学依据和设计原则。

    “地坑窑民居建筑的建造艺术和美学特征让我们开始思考一种新的设计态度。生土建筑反映的是一种低调、内敛、谦虚的设计立场,一种对人的力量的适度克制和对自然力量的科学尊重,在这里我们看不到设计者的做作、看不到建造者的狂妄、看不到居住者的张扬,我们看到的是在人、建筑和自然之间力量的平衡与共融,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便利的生存智慧,而它的节能、环保、低碳的生态特性正是这种设计态度的自然结果,它的整体美、共生美、动态美则是这种设计立场的自然流露。”

    一些具体的关于能源上利用我就不再介绍了,我介绍一下改造之后窑院居住村民情况的反馈。这个改造之后,有回迁的居民反映一致良好。有些村民本来准备填埋窑洞,现在也打消了念头,准备在合适时机重新改造居住。另外一个就是改造后的窑洞还引来众多外地人前来游览参观,地坑窑院已经进入了一些商家的投资视线,准备旅游旅馆的开发,一些有窑居情节的人也想要购买这“地下四合院”。

    我们这一次设计,在2012年,在香港得到亚洲最具影响力可持续发展的特别奖。在2012年还得到亚洲最具影响力环境设计银奖。在今年得到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设计大奖。这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

    获亚洲最具影响力可持续发展特别奖的评语是:“结合四大美院的设计力量,以公益的行动持续数年,结合当地政府与民间力量,将废弃的西北窑洞改造成可以居、可以赏的可持续生态空间。”

    项目“是由数间大学合作,寻求地方政府支持,利用建筑和设计上的创意,面向社会需要,改善大众生活,并证明古老的生活方式,可以与时俱进。”

    获亚洲最具影响力环境设计银奖的评语是:“这生土窑洞环境改造设计专为中国西部地区农民而设,目的是提升窑洞住宅的居住质素,改变一般人对窑洞的观念,同时保留原生态原则。四所大学的教授和学生携手研究、调查,并为三原县柏社村的窑洞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模式。这个新方案既能维持窑洞天然的冬暖夏凉优势,也保持自然保温、隔热隔音,并融入可持续发展策略。

    住宅的设计就地取材,采用了环保材料与技术,减少建筑废料,惠及未来世代。新添的供水与卫生系统、太阳能与热能科技、电视与电讯设备、通风设施以及更好的自然采光功能,均保证房子可以迎合二十一世纪的生活水平。此外,设计更利用了民俗艺术来装饰室内庭院。不过,这些房子要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不得不提的是经济成本——七个窑洞住宅,每个售三至十万人名币,相对低廉的造价大受农民欢迎。”

    最后说几句话结束语,在第四、五届大展和论坛活动之后的几年当中,我们四校的师生分布在各地,继续着有关窑洞保护的提升和深入研究和设计。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作为长期课题,我们对下一步的工作也有一个设想,就是要扩大选点。我们已经在河南、甘肃、山西,继续选点,要把这个工作普及下去。另外一个,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我们为农民设计的公益性的活动当中,我们要提高研究水平,要为中国西部农民的居住质量提高继续下去,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如果希望有条件的可以参与到我们这一个史无前例,为农民无偿设计服务的公益活动当中来,谢谢大家。下面有请吴昊先生。

                                                                                                            

                                                                                                             

      (图:窑洞改造后农民生活照片)

    吴昊:非常感谢张老师,精彩的报告。并且是非常有学术意义的演讲,这一次首先要感谢海涛,能够把这样一个实践行为和为农民设计的事情放到“金堂奖”当中,让它能够放出一点声音。这个声音实际上是对人类的关注,也是对中国几亿农民的关注。张老师是非常地低调,我现在首先介绍一下张老师。我本人和张老师的认识就是因为这个话题认识地,最初是国家法院院长,也是西安美术学院的院长。就是因为生土这个话题和张老师在北京一起探讨这个课题,就是说我们西安美院也在做这样的一个课题,并且这个课题是长期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张老师听了之后,刚好是和我们的课题是一致的,我们就这个话题专门在一块深入地探讨。

    和张老师共同研究,如何实现?如何在西北地区和陕西能够让它落地?能够真正让它为农民做一些让人类,整个社会,让整个环境艺术教育关注这样一个实践性的课题的落地。2003年我们就开始探讨,在这期间,张老师的博士生可以说是每一个都在做这个题目。她前面起码有五个博士生都一直在陕西、河南和山西这一些区域里面做这样的研究,他们的毕业论文都获得了博士生优秀论文。结果在国内,应该说在建筑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张老师这几年提出一个更高学术指教,是在城市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能够把她的学术和试点放农村去,放在农民当中去。为广大的弱势群体做一些服务,而且完全是纯公益性性质的。这个事情应该说我是一个最好的见证人,也是张老师最好的一个和合作伙伴,也是张老师的学生。这个过程真是让我们的西安美术学院的全体师生非常地感动,因为张老师70多岁的高龄,多次亲自下到陕北去,亲自到地坑窑院去,亲自走到老百姓家里面去和老百姓零距离的接触。就是深度研究生土,深度地接触老百姓的生活,了解老百姓在地坑窑院的这样一个背景和他们的需求。

    这几年在这一块培养了非常优秀的环境艺术专业学生,通过刚才张老师介绍的四校联合的事情,也是我们四年前共同策划的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也是张老师发起。张老师带着四个学校的教师,这些教师们又带着自己的研究生,把这个作为一个可持续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题目。一直在坚持探讨,一直在坚持在践行这个题目。实际上刚才张老师介绍地非常详细,虽然这件事情告一段落,但教育一直在持续。每一届的学生就是从本科开始就建立这样一个题目,下去从测绘、认识实习、最后的毕业设计,包括他们的最后考研、读研甚至于读博士都是做这样的题目。我觉得这个是得益于张老师对深土的理解和高度。

    我就刚才张老师没有介绍的这一面稍微地补充一下,实际上张老师把整个陕西的整体的窑洞情况都做一个系统的介绍,从陕北到关中都系统的做了介绍。也把我们的这个题目做了整个过程和做法,包括最后的获奖情况和今后的设想、打算、计划、远景都做了一个详细的报告。我做一个简单的补充。就是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事情?这个事情就是面对当下城市,大家都知道这种严重的雾霾现象和城市的各种公害,包括生态的严重破坏,包括城市的水泥森林的居住情况,我们有必须在研究居住的同时,同时关注居住的本原和健康,关注一下居住零低碳的环境。

                                                                                                        

          (图:窑洞改造后照片)

    这个是窑洞的历史背景,也是窑洞不同时代的一个体现,窑洞的情况主要是在陕北。我们的四校联合的课题就是在关中的地坑窑院,地坑四合院它是下沉式的,刚才张老师已经做了非常详细介绍了,我也就不再多说了这一块。地坑窑院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个窑院是在陕北三元柏舍村。柏舍村的窑院在中原地区,包括河南、山西、陕西在内最集中的一个村落。这一个村落里面的地坑四合院有206个院落,这个规模是非常大的。为这件事情张老师也是亲自在前期下来考察,陕西除了三元的窑洞量比较大以外,还有一个永寿,在咸阳地区。张老师专门去做了调研,最后相比之下认为最具典型意义还是在三原柏舍村。柏舍村这个窑院,一个是量大,一个是非常地原生态,现在保护地也非常好。

    陕北有一个中国唯一的窑洞古城,现在的中国的古镇从南到北非常地多,但是作为窑洞古城只有这么一处,现在保留的非常完好。庄园也保持得非常完好。窑洞大家不太了解,大家认为窑洞可能是非常简陋,可能窑洞里面没有什么文化。实际上陕西的窑洞窑满了文化和艺术。窑洞里面诞生了很多美好,经典,做工考究的砖雕和石雕。这个对我们当今的建筑装饰设计,对我们的装修,对我们酒店的设计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窑脸这一块也是装饰的典型,一个窑是一个面貌,没有重复的。这个和我们现在这种现象装饰得雷同完全是不一样,可以上美在民间。

    民间的装饰可以说都是出自最本原和最本土的意义。陕北也可以说是四大汉画的发祥地。窑洞的艺术不仅是窑洞本身,包括陕北的信天游,民歌,腰鼓,布玩具、剪纸,都出自于窑洞之中。所以窑洞可以说是最值得研究的,要了解陕北人,了解西北人,应该是先从窑洞开始,窑洞也是居住的本原。我们在近十余年,一直在教学中贯穿这样一个理念。首先要教清自己的家底,地下中国实际上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一半的历史都在陕西。但是陕西没有民居当一回事,更没有把窑洞作为一个文化,作为一个遗产。恰恰我们的专业,我们所学的这一块是被人遗忘的角落,被文化人遗忘的角落。我们的办学理念就是借古开今,懂美物得。

    张老师把获奖情况介绍了,作为可持续的一个题目,一直在获得一些荣誉和认可。这个是四校联合,第四届为环境艺术设计论坛,为中国而设计,我们专门在论坛上把它改写成为农民而设计。麦床上搭建的会场。用秸秆做的主席台,会场的旁边就是地坑院,也就是我们四校联合的成果。在这样的会议背景下,张老师提倡专家和农民共同对话,为农民而设计。一个当地的政府官员讲完了之后,他们的县长或者是镇长、村长讲,两个专家再上来讲。专家坐在麦床上,村里面的农民就围成一个圈,自然就围成了一个报告厅,这个非常地纯天然的学术环境,非常感人的。张老师刚才介绍农民是敲锣打鼓,因为农民在这里面生活了几百年,没有看到这样的场景,没有看到专家长什么样,也没有看到谁提出要为他们服务。今天张老师带队,有100多所学校的专家,我们开了六辆大巴到这个村里面,最后发现比过年还热闹,所以村民都出来了,非常地感动。

    会议的安排也非常有意思,会议结束之后,村里面的农民自己做的饭送到麦床上,所有的专家吃这个饭都是超量的。我记得院长是吃了两个馒头,三碗面。这个是终身的记忆,这是没有人强迫,是他们感觉好像是爱不释手,因为是能够深入人心的一顿美餐。结束后为我们放了一场陕北的老腔,陕西老腔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项目,那一天陈院长是穿着军大衣,我们这个会议开到晚上10点半才结束。从下午1点钟开始开到夜里的10点半,都在麦床上。同时也看了陕西皮影戏,这是非常另类、非常特殊的学术报告,我也觉得是非常高端的。

    今天在这里,海涛组织的“金堂奖”,关于为农民设计的话题,也是最高端,声音也是最大的。把“金堂奖”学术高度推到了另外一个层面。我在此我代表我们四校联合,代表张老师,代表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学生对海涛、对“金堂奖”表现衷心的感谢,我也为你鞠一躬。我们更希望得到大家的各位专家的点评。这个是学生们每一年做的情况,每一年都在做,它是一个持续的项目。我们保护是这些院子,我们把这些根本就不能居住的院子,农民都离开很多年了。他们几乎快把这个院子遗忘了,但是我们想办法让他们回迁回来。现在西安有很多的煤老板,还有一些陕北非常有钱的人他们要拿200多万来买这个院子,但是没有人卖。

    我们这次也无意间发现徐老过去办公用过的院子,我们施工做到一半的时候,才听那个镇长说,这个院落现在在当地影响非常大。里面这些布也是张老师亲自买的。在集镇上买的,这个村就一个小集市,布是在地摊买的,张老师的艺术素养是非常高的。她看到这一些布,就知道还能发挥作用。结果最后在做完的时候,张老师就把这些买的布奉献出来了,又做了陈设,锦上添花。

    回迁后,老百姓居住得非常安逸。也种了花,也种了菜,他们在这里面吃饭,显得非常的有生活质量。这个就把城市和农村这样一种关爱互动起来了,让农民得到了感动。这也是张老师的初衷和构想,这是我们四校联合在当地做完之后我们的挂牌,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的主任专门举行一个挂牌仪式。美术家协会,中国美协对这个也非常地认可,非常支持。我们也希望大家,包括我们的今天的报告都希望得到在座各位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也得到“金堂奖”的支持,这是我们四校联合做的一本书,《为中国而设计—西北生土窑洞环境研究》,那么《民居测绘》这一本书实际上是我们这几年教学一个可持续的成果,就是这几年教学积累出的一本书。

    谢海涛:非常地感人,其实我之前在西安跟吴昊老师交流过,略有一些了解。但今天了解到很多背后的故事。非常地巧合。张老师带队这个项目四年结出这么一个成果,我们的“金堂奖”恰恰也是四年。在西安的时候我们有幸和吴昊老师交流、接触,感觉到这个事情特别有意义。后来又通过孟总和张老师有沟通之后,我们确实是突然起劲,然后才做这么一点点这方面的工作。

                                                                                                               

                                                                                                                

     

    我们把它纳入到2014年年度的公益题目当中,我们最大的特长就是行动。刚才大家都提到参与的想法。在往下做的时候,一个是先要有一定的联络,有一定信息沟通或者组织方式。我能够感受到大家其实有很多的信息和项目,能力都储备在那里,可能是没有联系起来,不知道怎么去发力?

    我们的素素(钟素华)特别能干,希望你能推动一下,比如说推动年度公益的“为农民而设计”事件。可能至少需要有一个人专门对接大家,这个范围还可以再扩大。把大家凝聚起来,非常地关键。

    我听完了之后,更多地想到孟总说的行动。怎么去落地,怎么行动。我想我也具备这上面的条件,在这里我表一个态。明年刚刚是世界室内设计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主场,也就是在广州,也就是明年的12月应该是5、6、7,也是周五、周六、周日。那么为农民设计这个话题,一定确定为大会最核心的主题。而且它的范围不局限在中国,它一定是跟我们的台湾,和世界范围都有课题,我会派专职的人去衔接这上面方方面面的东西。所以恳请张老师和吴老师在百忙之中,对我们具体的操作,服务工作给予这上面的指导。

    今天的会议之后我们就要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今天这个会开得非常的有意义和价格,谢谢大家。

    张绮曼:如果明年想要上世界大会,还有一年。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再做一点成果,各地可以做一点成果,一年来得及做出来,我们变成一个综合项目上会好吗!!

    谢海涛:最后,国靖的龚总非常地热情,请他说两句。

    龚总:张老师、在座各位,个人非常地尊敬的老师。我们国靖办公家具以前参加过无数大型的展会,今天特别与众不同,感觉非常地有意义。以前只知道设计师是非常有才华的,个人也很用心地学习了昨天的论坛还有今天早上在座各位的一些心得还有一些想法,让我非常地感动,在座各位用智慧为百姓做贡献,让我非常地敬重。在这里表示,如果未来我们国靖公司有参加任何国内办的展会在座各位能够过来给我们现场指导的话,我们会另外用VIP式欢迎各位。谢谢各位。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