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设计资讯
- 人物│徐敏:信步闲庭,沉醉其间
- 日期:2014-09-25 09:14:00 来源:《装饰情报》
-
徐敏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教授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 副会长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 理事
南京室内设计学会 副会长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图像。
业内各种媒体的报导中有大量精彩纷繁的图像;老师向青年学生传授知识也需要各种性质及各种题材的图像;每次外出田野考察,总是记录了大量的图像以便回来后学习和参考;创作和竞标前需要翻阅大量的图像资料以求获取灵感;向业主汇报设计成果更需要制作出炫丽的图像;富有创意的图像可以在各种行业竞赛中获得成绩和荣誉……仿佛一幅精美的图像就是一个好作品的同义词,图像即作品。
“坚固、实用、美观”是西方两千多年来建筑界的设计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历代建筑师们纷争不止,各自表述着自己的观点,也使得建筑所形成的图像有了翻天覆地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
也许是这么多年以来一直迷茫于图像,也许是职业的转换,今天我希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图像所不能表达的信息上,以不辜负“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
——徐敏
说到教堂,更多人联想到的是神圣和浪漫,它承载着亿万教徒的信仰和万千婚姻的幸福见证,也记录着基督教悠久且漫长的历史文化。有人说,不管你信教与否,来这儿坐一坐,或是站立片刻,内心便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平静过后,抬头仰望,扫过庄严的大门、石柱,总会在心中烙下“这是谁操刀的伟著”的疑问,我想,那四溢着高直风格的建筑,应该是一位金发碧眼的人,带着虔诚且纯真的心,绘出这样雄伟且神圣的设计。
令人诧异的是,在古香古色的雨润南京竟有一位“操刀人”——徐敏博士——墨发黑眼,却装点着宗教文化的衣衫,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热爱的设计。
诧异?为何?
可能是因为身在中国的缘故,我了解的设计师与他有所不同。中国是佛教大国,但凡有些佛教信仰的人都会透着一股子禅味儿,无论言谈还是举止,都透露着一种与俗世隔绝的沉稳和淡远。他们的生活像是一种修行,修心、修性、修身,从而修了自己的思想,也顺便修了手中的设计。但徐敏不同。
徐敏不同,他虽沉稳,却不似其他人一般的严肃或沉寂。和徐敏博士接触的始末,他仿佛永远都会带着一脸阳光的微笑,微笑的唇边散发着热度,像萌发的孢子,迅速传递到身边的每一处角落。他讲话时也会时时掺杂爽朗的笑声,不经意间就会透出北方人才有的大气和洒脱,时而仰头,时而抚发,不会刻意做出中年人傲辟模样,眼神相对时也是温和清澈的。我揣摩他平时在学校给学生上课时的样子,倘若也是这般潇洒自在地笑谈,那他的课堂一定有着是超越语言以外的魔力,不与其他教授或者博士般呆板顽固,这是岁月、历练刻在骨子中的超然。
他的不同还在于他的“不辛苦”。作为设计师的徐敏,同时还是一位教授,可能因为这个原因,他似乎更关注文化对人们成长的重要性。他说:“看书是增长知识的,而设计却是知识的复制。”因此,徐敏经常会因为一本好书而疯狂,疯狂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无论是建筑类的,设计类的,或是宗教类的,他总能潜心修读,咬文嚼字。相对于设计而言,学习、看书似乎才是徐敏博士一个庞大的工程,在他看来,面前是学不完的知识,却没有做不完的设计,因此,在他的设计过程中,无论如何的夜而忘寐,却也没有别的设计师那般伴风搭雨、胼胝之劳。
对于徐敏博士的设计,我之前了解的并不多,除了南京图书馆和金陵图书馆之外。翻了翻他的教堂作品集,感觉这些设计所传出的气质与他本人有些出入,因为那些气质,跨越了另外一个时空,那个他口中所说的,一个轻松、洒脱、无虑、无忧的时空。
聊起教堂设计理念,徐敏博士便是个实打实的“老师”了,我在旁边听,他就不厌其烦地开始从设计理念的本源讲起。
从第一次接触教堂开始,白墙、石坐、蔷薇花便深深吸引了他,伴随着阵阵钟声,将其定格成别人看不到的美好风景。也许就是因为教堂这种古朴典雅的气质,徐敏开始一步步对其进行研究。
教堂是基督徒举行仪式、传播教义的地方,在很多人眼中,它已经不只是一个聚集教徒的建筑,而是一处能够净化心灵的精神家园。无论是源自罗马的圣乔万尼大教堂还是西班牙式的巴卡容教堂,它每一块砖瓦、水晶、雕花,都记录了宗教相关的历史和故事。正因为如此,它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为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超凡脱俗,才吸引了不同国家人民的向往与探索。不过,教堂建筑的发展之路坎坷不平,在中国,更是崎岖难行。据徐敏博士讲述,中国的近代建筑史研究中,对教堂这一方面建筑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才出现了新的转机。
其实,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教堂建筑主要以圆顶、拱形结构为特色,这样的风格被称作“拜占庭式”,而9到12世纪,西欧应用并模仿“拜占庭式”延伸出“罗马式”风格,这种风格的教堂建筑模仿了前者的凯旋门设计、古堡样式圆顶、城墙敦厚质感。12世纪,法国北部的“哥特式”教堂建筑日渐繁盛,这样风格的教堂挺拔高大、宽敞方正,并伴有五颜六色的玻璃窗加以配饰,给人带来云阶蓬莱、飘逸飞腾的神圣之感。在欧洲东部,斯拉夫各民族也开始注重教堂建筑的风格,他们结合“罗马式”和“拜占庭式”艺术风格而创造出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斯拉夫史”教堂,以穹顶式或八角形加圆顶式设计为特色,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它蘑菇群状的圆顶,或雕饰成洋葱头,或塑造成椰果壳,远远看去,别有一番风味。
在文艺复兴时期,“矫饰主义”艺术为后来的“巴洛克”风格做了坚实的铺垫,基督教新教教堂的“朴实”、“清廉”的特点与其“奢华”、“夸张”的形式产生了巨大落差,因此,饱受众人指责,称其大兴土木,从而隐退为“贝壳形”的“洛可可式”教堂雕饰。随着时间推移,教堂的各种风格也因着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产生着“合而不同”的发展轨迹,接受并喜爱它的人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教堂让人有些目不暇接。很多人开始因为宗教的力量而了解教堂的文化和意义,将其推崇为文化交流、思想对话、艺术沟通的阳光通道。
说到这儿,徐敏博士微微一笑,在他看来,越是沉淀了悠久文化的东西,越是不可忽略其本质中隐藏最深的内涵,因此,他不敢肆意铺洒自己的设计灵感,而是丢下手中的画图笔,摊开宗教论的辞典,开始了对宗教的研究和对话。
“在教堂,各部分的设计都融入了它本身宗教意义的,东西不能乱摆,洗礼台、圣坛的位置不能随意互换,我认为,想做真正的好设计,必须要从设计的文化着手!”徐敏博士笑说,“我想做中国的教堂,有着中国民族特色的教堂,因此我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设计风格或宗教文化。”
所以,徐敏开始了他另一个领域的研究——中国古建筑文化。中国毕竟是沉淀了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无论是人民还是艺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研究透彻的。从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封建主义”到共产主义,“中国风”已经深深扎进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深处,如果要从土地根茎一根一根地寻起,哪怕是一辈子,也未必能学得通透。于是,徐敏博士做了一项令人咋舌的举动:他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省市,收集中国485座近代建筑的基督宗教教堂,为其做了中国第一本近代教堂图录。
这样的工程——复兴中国近代建筑空缺——填写宗教文化补丁的工程,徐敏博士竟是形单影只,一个人踏上了追寻的旅程,在火车、巴士,红绿灯的四岔路口亦或乡村麦田的金色尽头,一个满脸微笑的男人,带着北方的爽朗和南方的古朴,背着照相机,记录天南地北的教堂风格,书写各式各样的教堂“户籍”。我笑称,他如此身体力行,说不准能成为中国教堂设计研究第一人,可徐敏博士却谦虚说道:“我06年才开始研究教堂设计,至今有八年多,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称自己是第一人。中央美术学院王其钧教授曾经说,他为了研究中国民居,用了20多年。而我,还在路上。”
在路上……研究了8年教堂设计的他依然对现在的自己不知足,不知足自己对知识的吸取程度,不知足自己在工作方面的劳力多少,却在不知足中寻找优雅的设计和自在的生活。设计与书籍对于徐敏来说都是乐在其中的事儿,他将两者称之为爱好,不单单是养家糊口的工作。很多人都会羡慕这样的状态:着手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梦想正在被双手勾勒蓝图。他说,他记得贝聿铭的一句忠告:放平心态,把生活过好。
生活美好了,才能对设计有更好的诠释,诠释得得当,才能做出更好的设计。两者看似并没有直接联系,却也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正如王其钧研究的民居,从民居看到建筑,再从建筑看到图腾,于是,图腾演变了雕刻,雕刻镶嵌着建筑,有了建筑就免不了设计。
只是,听到这句忠告,我突然想到一个冷笑话:倘若一个人说自己不想说话时,就说明他是个话唠。同样,一个要把生活过好的人,他应该经历过很多故事,然而,故事多了,就不知从何说起,措辞堵在嘴边,却还是生生化成一个笑容。笑容没有苦涩,没有负担,纯净且平静。也许这就是他做人行事的风格,和他的设计一样,追求最纯真、最真实的内涵。
【徐敏作品赏析】
《苏州独墅湖基督教堂》
项目名称:苏州独墅湖基督教堂
项目地点: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
设计范围:室内装饰
设计时间:2008.09
设计师:徐敏
苏州独墅湖基督教堂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教堂包括礼拜堂、牧师楼、钟楼3个部份,占地约56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619平方米。整体建筑以广场为界限,北侧为礼拜堂和钟楼,南侧是牧师楼。
主教堂建筑面积2579平方米,坐北向南,平面呈拉丁十字型,3层。1层为4个小礼拜堂,分别是256人小礼拜堂、汉语小礼拜堂、韩语小礼拜堂、英语小礼拜堂。大礼拜堂设在2层。
延续建筑哥特式风格是大礼拜堂装饰的主要表现手法,采用高直、标准的罗马陶立克柱式及立面上半部的束柱,充分体现空间高、直、尖细的装饰效果。以间接照明为主,采用点光源,烘托室内丰富的造型轮廓,以体现宗教建筑的雕塑感及空间的神秘氛围。采用智能化光控技术,彰显宗教仪式过程中的精神寄托。
彩色玻璃窗以新、旧约《圣经》中的部份故事作题材,将宗教教义与艺术表现紧密结合,增加了宗教教义在空间中的渗透力和表现力。
4个小礼拜堂——分别是国际小礼拜堂、汉语小礼拜堂、韩语小礼拜堂、英语小礼拜堂,以现代简约的设计手法,辅以象征中、韩、西方文化特征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法,使各空间既满足宗教仪式的功能需要,同时也具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
本设计荣获2008年第7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
《苏州狮山基督教堂》
项目名称:苏州狮山基督教堂
项目地点:苏州市高新区玉山路170号
建筑面积:4564.67平米
设计时间:2005.12
设计师:徐敏
苏州狮山基督教堂总占地面积为8207.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564.67平方米,其中礼拜堂建筑面积2010平方米。礼拜堂为哥特式建筑风格,平面为拉丁十字型,双钟塔;面阔26米,长56米,屋面高20.5米,双钟塔的最高点为38.7米;主堂1层,局部4层为框架结构,可容纳1000人同时进行礼拜。
室内装饰设计延续了建筑风格,在结构、空间及细部装饰方面,均采用了标准的哥特式装饰及构图元素,并将中世纪哥特式风格在适应时代的要求下予以简化。玫瑰窗、尖顶拱券、古典石柱、拱券大门等构件在空间中运用得得心应手,且构图完美比例准确。
值得说明的是,室内装饰的每一个细节均体现了精湛的工艺水平:有花岗岩、大理石铺设的地面、圣坛、石柱,金属质感的大门,仿石漆的列柱,木质栏杆和信徒座席等等。这里的一切均充分表现出当今建筑装饰艺术的最高水平。
该设计于2006年获得了第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
《温州状元镇石坦基督教堂》
项目名称:温州状元镇石坦基督教堂
项目地点:温州状元镇石坦村
设计范围:建筑、景观、室内
设计时间:2008.04
设计师:徐敏
石坦基督教堂位于一片小山坡前。教堂的规划用地约1000平方米,呈多折矩形。总览全景,东南面均被绿色山坡环抱,自然乡野气息浓郁,形成了教堂的天然基座。
教堂的外观形象既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又是环境的一个部份,建筑的天际线被控制在山高以下,基本高度为10.6米,使之充分融入自然环境之中。毛面灰色花岗岩石材,天然卵石、防腐木地板等天然材料的运用体现了设计中材料、几何、自然3大要素的运用与组合。巧用曲线,并使自然、环境、建筑在个性与整体间互为协调。 在所有几何形状里,弧线和椭圆是最具自然表现力的。建筑由3个形态及大小各异的椭圆组成,并由外椭圆整合为一体。既表现了建筑的自然属性又鲜明地体现了状元镇石坦村信徒的宗教信仰——三位一体(“3”在基督教传统中,象征三位一体)。
建筑外立面材料采用了白色GRC线条,一系列25厘米宽的竖向窄条开窗富有韵律,高度按一定比例向上递增。简洁纯净的白色外墙寓意着纯洁高尚的宗教境界,同时在绿色自然的衬托下,犹如一尊雕塑艺术品。
外观十字架的设计打破了传统高耸矗立的表现手法,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象征性、暗示性、含蓄性的美学观念,以虚实的设计手法铭刻于石墙之中,既形成了传统基督教堂制高点的标志性与特征性,具有独特的造型特点,又包含了丰富的隐喻,高高矗立的“十”字标志,代表了坚定的宗教信仰,而在这里建筑与“十”字符号的浑然一体,更喻意着石坦基督信徒虔诚的宗教信仰。
教堂总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可同时满足440人进行礼拜活动。地下层为停车场,并设有男女卫生间,信徒可从礼拜堂内部楼梯直接进入地下层。地下层同时还设有唱诗班、更衣室,诗班信徒和布道牧师可从地下层通过楼梯直接到达1层圣坛区。1层为礼拜堂,设有320个信徒座席,东西两侧设有前厅和两个疏散出入口。 2层挑台设有120个信徒座席。
室内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中“借景”的手法,用现代设计语言,借室外的光线,借室外的景观,使室内空间既得到了丰富和视觉的延伸,同时又具浓郁的中国传统建筑意境。
前厅设一“青花瓷”圣水盆,墙面开启通长高窗并符以“十”字窗格,光线透过高窗洒入室内并与圣水盆产生互动,象征着基督信徒属灵的生命从受洗开始。
礼拜堂室内通过富有节奏感的侧窗、天窗,形成了较为复杂但又有序的光线效果,每天太阳东升西落,使室内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充满了宗教神圣气氛。
圣坛背景又一次运用了 “十”字及“十”字窗格形式,阳光从上方洒入圣坛,使其融化在一个神圣的氛围之中,这样,代表圣父创造万有的光源,代表圣子的十字架和布道时充满圣灵的感动,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神圣空间。至此,建筑与室内“3”的寓意设计,得到了有机的呼应。同时丰富的圣坛设计使室内视觉向前方圣坛引导。
为了避免弧形墙面声聚集的产生,礼拜堂室内设计为传统的长方形,保持了一定的长度,有纵深感,既满足了基督教传统和独有的宗教仪式布局,又可省去室内装修中大量吸声材料的使用;同时巧妙的光线设计,使室内空间富于变化而显更丰富,减少了室内2次装修的装饰面和工作量。
本项目作为室内设计方案参加了2008年第7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获得金奖。
【徐敏教堂摄影作品】
▼西藏高原盐井天主教堂
▼苏州天主教圣母七苦堂
▼云南白族大理天主堂
—————————————————————
本文刊登于《装饰情报》2014年9月刊
第1页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