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设计资讯

  • [资讯]贝聿铭获2014年UIA国际建筑师协会金奖
  • 日期:2014-06-23 10:24:00  来源:搜狐焦点家居网    作者:雷塘清
  • 近日,贝聿铭,97岁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被评为2014年建筑界最负盛名的国际建筑师协会金奖获得者。这个UIA金奖为了表彰这位在建筑领域工作和生活中长达60之久,并且获得了超高成就的建筑师。据悉, UIA世界大会将于86日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颁奖仪式,贝聿铭将届时接受奖项。

    贝聿铭,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贝聿铭职业生涯

    贝聿铭自哈佛大学毕业后,1948年加入地产商齐氏威奈公司(Webb and Knapp),担任建筑部总监(Architecture Director)一职。1955年,贝聿铭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成立I.M. Pei & Associates联合事务所,经两度更名后成为Pei Cobb Freed & Partners联合事务所。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而是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以肯尼迪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贝聿铭有机会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并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是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着重于自然光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 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银大厦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他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贝聿铭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9年第一届日本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及年雷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Medal of Liberty)2009年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等等。

    设计理念: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贝聿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到了1988年,贝聿铭决定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而是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也越来越低。美秀美术馆更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聿铭的东方意境,特别是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握憬。日本的评论界讲得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聿铭在漫长的建筑生涯中一个新的里程。

    建筑构造之意境

    人们常常埋怨建筑受到各种限制、而无法实现初衷。但常常又由于有了限制,优秀的创造才得以体现,美秀美术馆就是一件绝好的范例。1997121日贝聿铭在纽约曾接受过一次记者的采访,他认为:“我感谢KERK,我的老朋友,构造的形态当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据当地的规定,总面积为一万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约只允许两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术馆80%的部分必须在地下才行。我们看到完成的这个超过我们想象的建筑,可以说是被约束下的杰作,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应该说,这方面也满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

    南北两翼及收藏库

    设施大体由南北两翼构成,连接南北两馆的通道使整个建筑显得舒畅有致,这些通过建筑的平面图一目了然。北馆主要展示东方美术品,而南馆则是西方美术收藏,地下两层均为服务空间。北翼是收藏库群,而南翼则是理事和馆员们的办公室。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间。比如,为在南亚美术画廊展示的,公元2世纪后叶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的顶部,专门设计天窗。从上面撒下的光线,极具神秘感。收藏品仓库的设计则一反常规,它设计在最下层,因此在防水和防潮方面成为施工上的大课题。所有的壁面都使用隔热材料,以防止由于室内外的温差而结霜。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建筑上覆盖的土渗水,采用了具有耐寒和耐根(即耐树根的侵蚀)性的,瑞士生产的防水剂,再在那上面筑水泥以防万一发生的事故。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间的空调系统设计。在展示间没有直接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加以设置,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美术品。这一新的设想是,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把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收藏品仓库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对展品有害的发热光源,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光纤维材料作照明。

    借景与造园

    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请看贝聿铭是这样加以运用的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一公里之遥,为了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在北馆有一个中庭,庭中有院,这是委托日本造园师设计的。越过庭院周围的建筑,可见院外的山岗和蓝天白云,这美丽的关系让我想起在京都修学院离宫所见。看得太局部。贝聿铭对美术馆设施整体的构想,确实是匠心独运,让人叹为观止。

    贝聿铭主要作品

    1956年-1963年:台湾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1961年-196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1962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玛莉亚城广场 Place Ville-Marie

    1968年-1974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基督科学教会中心

    1968年:美国纽约州雪城埃弗森艺术馆

    1969年:美国印地安纳州哥伦布克莱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

    197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海港大楼(Harbor Towers

    1972年: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达拉斯市政厅

    1973年:美国纽约州伊萨卡康乃尔大学约翰逊艺术馆

    1974年-1978年: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1976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罗彻斯特大学,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197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汉考克大厦,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1982年:美国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

    1979年-1986年:美国纽约州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

    198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摩根大通大厦

    1982年:中国大陆北京香山饭店,该饭店是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大陆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1990年:香港中银大厦,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总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1989年: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德国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1995年:中国大陆北京中国银行总行

    1996年-1997年: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美秀美术馆

    1998年: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摇滚音乐名人堂

    2002年:中国大陆江苏苏州苏州博物馆

    2004年:美国华盛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馆

    2006年:澳门澳门科学馆

    2006年-2008年: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