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设计资讯

  • 现场回顾【Design+】如是馀香 ,闻香识味
  • 日期:2015-09-27 14:23:00  来源:      点击次数:1025
  • 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独特,香是文人名士生活的一种重要标志。但说起香文化,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香道”,香文化自唐代开始传入日本,而后发展形成了“香道”艺术,其实在中国本土,“香事”才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称呼。




    9月24日,香港中国香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沉香研究会理事如瑗老师在上海8号桥创意园区(3期)与我们一同分享了中国香学文化。



    ▲ 如瑗老师


    如瑗是当代国际香学宗师刘良佑先生刘氏师门的第三代弟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考古系上海教学部吴清教授的亲授弟子,属“如”字辈,作为“紫元香事”人也一直致力于香文化研究,香料与香方学研究,香学传播与培训,传播和弘扬传统香文化。曾为《国家地理》集团旗下杂志策划“香事台湾”大型专题,多次接受电视台和报刊媒体参访报道,并在海上博雅讲坛、南京大学、上海图书馆、艺术书坊及多家国学中心、艺术社团进行香学讲座和香席文化传播,并赴荷兰、德国等多国传播中国香文化。



    甲骨文“香”字



    “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


    西汉时期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出土。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

    (唐)象首金刚五足铜炉


    盖钮上的象首人身,为密宗毗那夜迦(Vina^yaka)形象,又译作常随魔、障碍神或象鼻天。象鼻极长,是其爱香尘故,是以用作香炉盖钮造型。


    (唐)鎏金双蛾团花纹镂孔银香囊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镂空球体,上下半球体以合页铰链相连,钩状司前控制开合。



    《楞严经》曰:“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尘气倏灭,妙香密圆。”佛家通过香气以鼻根证入圆通,获得解脱与圆满的法门。


    江苏武进村前南宋5号墓出土    宋高宗所合之香“中兴复古”

    近方形,正面模印“中兴复古”四字隆于表面,“中”字空处钻一规则小圆孔,为穿线佩戴所用;背面左右模印蟠屈向上、身姿相对的龙纹。此“中兴复古”,寄托了宋室南渡后的君臣情结。

    《陈氏香谱》,制作软香须以香末调入苏合油,再以冷水和成团,然后去水,复添入金颜香、龙脑之类以水和成团,再去水,入臼用杵捣三五千下,如此反复数番,即所谓“广寒夜捣玄霜细”,“斗合一团娇”,而成“梅不似,兰不似”、“滞人花气”的软香一丸。



    温成皇后阁中香


    花露蒸沉液——盛放在床头小香炉,于长夜中腻芬消弥,浸润寝帐,芳气低回,绽放良宵

    主人:宋仁宗特别宠爱的张贵妃

    用料:松子膜、荔枝皮、苦楝花,故意采用廉价香品的策略,放弃一切贵重香料。

    香韵:香型格调清新朴素,在金铺玉砌的皇宫内反而显得性格鲜明,不仅获得皇帝的赏识,而且流传到民间,广受追捧。





    ▲  如瑗老师现场演绎香事



    特别鸣谢

    联合发起单位:China-Desinger.com、8号桥

    特别指导单位: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江南智造、上海工业设计协会

    战略合作单位:创意发声

    支持单位:东华环球石文化产业园

    承办单位:上海哲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