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设计资讯

  • [西安]护城河水上游览线示范段5·1开放 市民可泛舟赏景
  • 日期:2014-04-28 09:14:00  来源: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作者:王荣忠
  • 【导读】5月1日,西安城墙护城河建国门到朱雀门水上游览区将对外开放,市民和中外游客可以选择秦、汉、唐三种画舫游弋欣赏城墙美景,西安人护城河泛舟赏景的梦想将得以实现。

     

    生物清淤实现水体自净功能

     

    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西安市护城河周长14.6公里,广阔的水面是城墙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使护城河改变了原有的战争防御功能,负担起城区城市防洪和雨水调蓄功能,成为城市雨水调蓄库和泄洪干道。但随着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护城河每年雨季,雨水管道都会夹带着大量的生活垃圾泥尘污水,在河床形成淤积,淤泥中的有机物厌氧腐烂变成黑臭污泥,严重污染护城河水体和周边环境。

     

    虽然,西安市从1998年开始,几次对护城河进行清淤、疏浚河道,清淤后的水质的确得到一定改善,环城区域的污染状况有了好转。可一到雨季,河道淤泥淤积,河水又被污染。面对多年解决不掉的清淤难题,城墙景区决定使用“生物清淤”办法治理护城河。

     

    据了解,“生物清淤”就是通过生物处理技术达到为河道清淤的目的。将十几种自然提取、人工培养的优势细菌群组合在一起投放到污水中,微生物各有分工——有的消化淤泥,“吃掉”水中的营养物质,恢复有机物与无机物间的转化;有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加水体含氧量;有的则变成“小虫子”成为鱼儿的食物。细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繁殖,反复作用,并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水。经过在玉祥门试验区采用“优势生物菌种”技术,消除降解河底污泥中的有机污染体,净化水体。经过一个月的治理,淤泥不见了,黑色的污水变清了。通过持续维护,河道内各种微生物之间达到了良好的平衡状态,实现了水体可持续的自净功能。

     

    科技“组合拳”确保河水不再臭

     

    除了“生物清淤”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为实现“城净水清”的目标,2012年西安城墙环城文化休闲体验区综合改造(建国门-朱雀门)项目正式动工,该项目主要包括河道和内外岸景观整改,拟采取河道梳理、污水截流、水体生物治理、增加水量等方式,一系列治水新科技确保护城河水不再臭。

     

    据介绍,污水截流是护城河水质改造工程的第一步。每逢下雨,雨水积水都会通过城市下水管网排向护城河,而这些雨污水携带了大量的污染物会对护城河水质造成影响,所以这次改造的重点就是为了解决河水污染的问题。

     

    接下来是对护城河原来接纳雨污水的箱涵的标准进行提升。据西安城墙管委会副主任刘伟健介绍:“此次改造,先将护城河原来浑浊的水全部放掉,对原有的淤泥进行整体清理,处理干净后,在护城河底部修建截污箱涵,作为污水排放管道。依据河道的变化,箱涵最窄处有2米多宽,宽度最大处可达3米多,自东向西一直修到了朱雀门的位置,截污箱涵与护城河西安市排污管道连接,实现将西安市经九路到朱雀大街、南二环以内8.2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污水都直接集中导入到箱涵里面,而不是原来直接排放到护城河里面去,实现了清水与污水的分离,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水质大道景观用水标准。经过对箱涵的改造,护城河可以将清淤的周期从现在的五年左右延长到至少二十年。”

     

    水润城苑惬意生,画舫游弋碧波漾。经过曲江新区建设改造后的护城河不仅提高了区域的环境品质,更起到了促进旅游、市民休闲的作用。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公益活动推动社会进步,而美好的环境又能平衡护城河自然生态系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

     

    (责任编辑:李洋)

     


    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