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设计资讯

  • 2013年“圆桌会议”——为农民设计
  • ——“金堂奖”2013中国室内设计年度评选
  • 日期:2013-12-20 11:00:11  来源:china-designer   
  • 时间:12月7日上午

    地点:1号馆国靖办公环境馆(1201展位)

    主持:

    谢海涛(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董事长,金堂奖发起人)

     

    谢海涛:今天都是老友,老师挂帅,各个学界的掌门人都在。难得大家都是天南海北到一起来,我们就从学生辈自己介绍自己。

    张智忠:大家好,我是来老师的学生,第一届室内设计,我叫张智忠。我现在深圳的一家设计公司。

    马辉:大家好,我是来自杭州的马辉。今年已经44岁了,毕业应该有20多年了。记得一年级进学校的时候,对我影响最大那一本书就是张老师编辑的人体工程学,现在我还留着,翻得已经非常旧了。20多年以前就知道您的大名,今天是第一次见您的面,张老师,谢谢您,谢谢您。因为您的书伴着我的启蒙。

    潘召南:我来自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教书教了快30多年了,来这儿非常地高兴。见到很多新老朋友,感谢海涛。

    张丰毅:大家好,我是宁波人,叫张丰毅。设计是在杭州。我和海涛是在杭州认识的,然后他把我邀请到“金堂奖”来了,谢谢大家。

    符军:大家好,我叫符军,来自珠海、澳门。我比一开始的老兄幸运一点,在20年前读大学。广州美院的,也是学张老师的这本书。后来2004年,我有幸到北京参加高级设计师培训的时候,亲自聆听了张老师的课。所以我也是学生辈,希望大家能够一起聊好这些话题。

    马克辛:我是东北来的,鲁迅美术学院的马克辛。我在这里强调一下,就是我们的成长在全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整个历程当中,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记忆,就是中国室内设计和环境艺术这方面的科研、教书、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发起人是张老师。她是推动了中国环境艺术事业,以从理论、实践、教书到市场推广,包括我们中国室内设计协会创始人也是张老师。我们是受益者,张老师今年已经70多岁。她还在为农民而设计,其实为农民而设计可以说已经有四年了。我们见证了在西安偏僻的农村里面,把生土设计这个项目从理论到实践到最后完成,得到国家方面的支持和认可。可以看出张老师以及张老师引领的科研团队,一直为中国的环境艺术、生态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这样一个新政的惠民的工程。特别是广大农村老百姓,那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我们想作为环境艺术地方的诸侯,我们在东北也是学科带动人。我们会在张老师的引领下,跟着她继续代领年轻人,把环境艺术的事业打造更好,让他们在科学、快捷、顺利的专业道路上成长。我们把希望寄予他们,这是我们做老一辈的期望。谢谢大家。

    吴昊:我想说的话,被马老师都说完了。我心想我可能熟悉,结果马老师比我还熟悉,那我暂时就不介绍了,我是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的吴昊。

    蔡强:我是来自深圳大学的,刚才几位嘉宾也讲了很多。特别是刚才马老师讲的得更多,张老师在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在中央工艺美术研究室内设计,做研究生。后来去了日本,把先进的设计文化带回我们中国。正好在一个特别的发展时期提出了环境艺术,影响我们至少两、三代人的成长,作用非常地大。在这个行业里迅速发展的时期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地区的展会都能够体现出环境艺术和设计这个专业的兴旺和发达。我们国家成长的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里面大家都在关注着经济效益,甚至说在赚钱。张老师一直长期坚持对生土建筑研究,包括民居。最初对土楼的研究,带着学生。研究中国传统的客家民居。后来和吴昊老师一起研究陕西的民居,陕西民居是国宝级的东西。有地坑窑洞,但往往没有被当地人很好地利用。我想从张老师提出为中国而设计,我们中国美学的环境委员会一直在搞的两年一届的设计活动这个主题基础上,提出了为农民设计。在西安美院的那次活动就体现出来了,做了几个实际应用的一个成果。最后得到国际上的设计大奖。张老师为我们弱势群体,为少数,偏远地区的农民的生活的关爱给我们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引领作用,所以今天能够参加这个活动非常地高兴,谢谢大家。

    孟建国:我姓孟,孟建国。来自北京中央建筑设计集团,张老师要讲的为农民设计是很好的。现在有一个词叫做美丽乡村,我现在就接触这样一个项目。据说下一步可能有20万个乡村要做美丽乡村,实际上就是为农民设计,所以这个非常地有前途。

    朱和平:我是朱和平,来自于湖北武汉,198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是油画系的。跨界到设计这个行业也已经有10多年了,我一说到为农民设计。正好我们11月29号的时候,意大利设计师到武汉,我们专门请他做了一次设计的分享。他现在主要是在欧洲把一些古老的城堡,那些废弃的村落很成功地改成了旅游景点和酒店,而且都是做得非常地成功。当时看到他的这些案例的时候,我就非常地兴奋。现在看到到为农民设计,能够进入到这个圈子里面,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谢谢各位老师。

    张灿:我来自四川成都,叫张灿,是一名设计师。我现在经常跟一些设计师合作一些建筑,实验型探索性的建筑和室内设计的结合。而且四川可能属于灾区,因为几次的灾难。现在还很需要这种农村的建设工作,我也参与了五彩基金。现在公司里面都有三个这种五彩基金的地震后的学生,所以我想,如果张老师的课题需要在四川或成都这种地域的支持,或者是这种工作。作为成都的设计,我非常希望能够在成都或者四川包括灾区为农民设计当中,做一些贡献,也愿意做一些实验型的建筑,谢谢。

    琚宾:在座都都是我的前辈,我看到了一个主题是为农民而设计。就赶快就找到这个地方来了,这个名字非常地吸引我,我现在手里面有四个项目都是5000亩地左右。在重庆也有,在其他地方也有。它都属于城乡结合部,被大型企业拿掉以后,开始养老产业,度假产业,或者叫新农村整合。然后再有就是现带农业为一体,它是一个组合型的设计。我相信里面牵涉到很多和农民有关的事情,但是这个事情对我来讲很遥远。我只是想来这里学习一下,取一些经。然后看看能不能学到一些东西,再提供给我们的客户,给他们讲一些理念和思想,帮我反馈给这个项目。所以我是比较直接地就想来听一听,重点是学习。另外再补充一点,前辈我都非常地崇拜。特别是张老师,听你的课,我们都是翻着那些书长大的,从学设计师开始的时候就是翻那些书长大的,所以非常地感谢。

    谢海涛:谢谢大家,听完介绍,觉得肩上的担子特别中,这一张纸其实是我们今年“金堂奖”的出版作品集的序言。就是倡导公益活动,我们是以印出来的方式,就是2014年的公益主题为农民设计,用出版的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的一种信心。但是我觉得从前辈们的把这个理念已经到开拓的非常到位了,现在是我们去怎么做问题?怎么去跟进的问题?下面就是张老师和吴老师正式给我们介绍这个案例之前,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下,为我们今天提供这么好条件的是国靖家具,这是来自台湾的龚总,非常感谢。今后也有机会一起为为农民设计,接下来请张老师给我们做介绍。

          张绮曼:今天非常地高兴能和新老朋友见面,和广大的设计师见面。特别感谢,谢总为我们安排这么好的一次圆桌会议,可以把这个项目具体进行介绍。因为时间有限,我会加快速度。然后请大家给予指导,提出宝贵的意见。先介绍一下,然后吴昊先生再补充介绍。这一次的介绍是我们两个人分别进行,最后还希望大家能够指导和提出宝贵意见。

    为西部生土窑洞的改造设计,是高校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次为中国西部农民服务的设计公益活动。我们是通过美协,中国美学家协会,因为我们参与的教书们大部分都是通过美术协会环境设计,艺术设计委员会的委员们。通过环境艺术艺委会这个学术平台,由我策划组织了四校联合的专业师生们,一起对西部农民原生态生土窑洞进行了 “保护与提升”的改造设计。而且我们这一次活动是得到西安美术学院,特别是吴昊先生的大力支持。西安美术学院给予了长时间的多次具体指导和支持,而且并争取得到了三元县地方政府支持。这个公益设计的队伍还是很大的,有四个院校。一个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我们有一个设计组,另外就是西安美术学院吴昊先生带领的设计组,还有一个是北京服装学院,怀中艺术专业的师生们一个设计组,另外第四个组是太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赵惠(音)院长带领的一个设计组。

    我们在对西安三元县地区很多的生土窑洞进行了考察之后,由西安美术学院迁进,联系最后落实在西安美院,西安旁边100多公里的一个三元县。由西安美院去选址,后来我们去确定之后,确定要在那里实施。因为当地是一个典型的地坑石窑洞,大部分被废弃了。我们在废弃窑洞的基础上进行的修复、修改、设计和提升。

    通过我们的努力,最后最后实施了七个窑院。每一个窑院有多大呢?是有一个入口之外,还有一个七个窑洞。每一个窑院的规模也是不小的,我们一共完成了七组。在这次活动中,师生们的情绪非常地高。老师们带着学生具体指导,我们也是进行互相的设计交流,另外就是交叉的进行指导。最后成果完成了七组窑院的改造,后来农民回迁之后,我们受到他们的欢迎。但现在只是刚刚开始,还是会继续深入下去。那么我这一次是以这项工作小节的方式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2004年筹备研究第一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活动时提出了“为中国而设计”的学术主张,得到参会委员们的响应,号召中国设计师立足中国本土、面向未来、创新设计,走低碳减排的绿色设计之路。关注民生、关注环境、为中国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2009年在筹备第四届大展活动时结合国家开发西部的政策指向,我们决定在西安召开大展暨论坛活动,并将中央美院、西安美院、北京服装学院环艺专业、太原理工大环艺专业师生组成四校联合设计组对陕西省、山西省等地进行农村生土住宅调研,开展为农民生土窑洞改造的无偿设计活动。经由西安美院选点牵线联系,落实在靠近西安的三原县柏社村完成了十组地坑窑院的设计和七组窑院的改造施工。在第四届大展活动时进行了展示,作为长期设计课题和课程三年以来本项活动仍在继续中,设计将进入深入阶段,希望引起更多设计人员的关注和参与,并将此项公益活动引向深入。

    大家可以看下原生态窑洞地貌,我们中国的广大农民很多都长期的生活这么原始的状态中,基本上我们城市都已经四个现代化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很高,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有很多农民依然是在这种规模的,这种原始状态的窑洞里面生活。

    (图:当地地貌现状)

    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西部窑洞住宅,我们讲什么叫做生土窑洞呢?他就是在自然地貌凿洞居住,一共有四种类型。一个是地坑式窑洞,就是我们这一次主要改造的。另外一个是沿崖式窑洞,就是沿着山挖洞的。另外一个是覆土式,就是在弓形的土堆上进行挖洞,大概在5米以上。还有一种是混合式的,实际上生土窑洞的实用点是非常多的。

    (图:当地地貌、窑洞现状)

     

    生土窑洞是随地形来开挖的,而且和地貌融为一体,不产生建筑垃圾,是低碳零排放的真正绿色节能住宅。一旦这个窑洞废弃之后,这个黄土又回归大地,所以说没有天然垃圾。

    第二个特点是望天入地、藏风聚气、隔音减噪、冬暖夏凉。是黄土高原地区延续数千年的优秀传统住宅;。这种已经多少年的洞还是继续使用,这里面现在都还住着人。

    第三特点是低能耗,低成本,造价低。在当地农民开挖一个住宅窑洞大概是几千块钱。如果我们要去把它配上水电、卫生、通讯设备,家电大概要几万块和十几万块钱不等。在平地从上往下挖洞,然后有一个一层式的院落,然后在向侧边再挖洞。可以形成一个方块的地坑,里面可以由八个方向。四个方向有八个洞,有一个洞口是出入的。大概可以得到六个居室,或者存放东西或者当厨房。

    它这个窑洞里面比较潮湿,采光、通风比较差,空气形式单一,没有卫生设备。而且刚才看到窑面容易脱落和损坏,所以现在很多农民已经都废弃了窑洞,住到瓦房里面了。但是因为窑洞有很优秀的特点,冬暖夏凉,所以还是很怀念。现在,我们就提出了为西部农民做些什么?三元县是地坑式窑洞的现状,已经废弃了的窑洞和仍然住人的窑洞。我们改造是在这些窑洞里面选择七组窑院,进行了十组设计,改造了七组。

    第二个题目就是在我们委员们讨论的时候,当时我提出来的,我们能为西部农民做一些什么?我认为是“设计当随时代”,各历史时期的艺术创作和设计都会显现所处时代的特征和人们的社会观念和思想,当代设计应当对社会负责,关注国计民生,蕴含人文关怀,考虑设计的社会公正性,要让广大农民同样分享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然而,长期以来几千万农民仍然居住在西部原始窑洞中,生活条件极为简陋,我们对农民这一贫穷落后的群体存在已经习以为常,养成了高居于农民之上的优越感,这种自私和冷漠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作为社会阶层,中国农民具有以下特点:

    1)中国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

    2)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

    3)是决定中国现代化程度的社会基础人群

    4)也是体现中国人的文明程度的最大载体

    要想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就必须关注农民生活、关注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只要中国农村还有大批文盲,就不会有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国就不会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因此必须从政府到个人都能对中国西部农村建设给予关注和支持。用我们的专业特长和真诚为他们提供服务。特别是专业院校的师生可以通过设置课题、走进农村了解农民生活住宅和民俗,考察、测绘、整理研究留存的中国原生态住宅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要求进行保护与提升的设计.

    这次四校联合设计就是一次走出校门为农民无偿设计的尝试,师生们情绪高涨,不怕苦不怕累,当建成的七组窑院很受当地农民欢迎时,大家心中不仅仅是内心的慰藉,更多的收获是社会责任感的树立和担当!

    这一次的改造、设计可以使低收入的农民保护他们的住宅,因为他们如果要盖一栋瓦房,投资非常大。很多农村没有钱,生活非常贫困。我们要为农民保住廉价实用的住宅,农民的收入在保证温饱之后应更多地投向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和农民自身的知识培训。用知识改变命运,像城里人一样具有自由的思想、健康的体魄、舒适的家居、享受便利的交通、充实的文化生活和清新优美的环境,使目前仍生活在简陋土窑洞中的农民他们的生活、住居状况得以尽快改善。

    我们去做调研的时候和当地的政府的开会,到具体窑洞里面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农民一起拍照。我们走了很多的窑洞,最后选定做地坑窑洞。因为地坑窑洞非常有特色,非常有意思。在向当地三元县拿出100多万准备改造十组窑院的时候,和他们进行交底,和当地的施工的农民工一起研究图纸和做法。进行现场展示的时候,在当地开了一个现场展示会,七组窑院对农民开放。把为中国人设计,为农民设计的论坛开到地头,开到窑洞上面地面的大麦场上,这是我们当时开会的情况。这一次的改造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他们敲锣打鼓,周边七里八乡的农民都过来进行参观。我们在会上还发表了一定的论文,当时还有日本的学者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学者都参与这一次研究会。这是当时的现场展示之后的和论坛时候的一个盛况。

                              (图:第四届环境艺术大会三元县会场活动受到当地农民欢迎)

     

    吴昊先生和当地联系,晚上还进行了地方戏的演出,老腔的演出。搭的是塑料棚子,大家都在里面吃,非常地简陋,但大家的情绪都非常地高涨。

    这里要介绍一下西安美术学院、建筑建筑学院的吴昊先生。他带领师生从2003年开始对陕北的窑洞以及当地民居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和测绘工作,各届研究生、本科生千人以上近20次深入陕北几十个地县,进行全面综合的窑洞调研与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可供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调研资料。经过几年的梳理和研究,2008年由吴昊教授主编出版了《陕北窑洞民居》一书,这是一部难得的内容翔实、深入调研分析陕北生土窑洞的专著和教材。在取得学术成果的同时,他们深切的感受到了对窑洞民居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

    2009年他们作为环境艺术专业四校联合设计专题的主要成员,积极选址牵线,测绘、设计并与当地政府协调、落实了十组地坑窑洞用以改造设计实施,施工期间派出两名专业教师进行现场施工监理,保证了本次四校联合公益设计活动的顺利进行。

    从“为中国而设计”进入“为农民而设计”更反映出为中国设计正在进入一个科学、生态、和谐、人文的探索研究阶段,吴昊教授提出了很多理论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个对西安美术学院的简单介绍。另外一个就是中央美术学院,就是我所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筑学院。我们是第二工作室,从2002年就在博士、硕士课程中安排了生土调研的设计。对陕西、甘肃、山西、福建等地方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指导学术进行设计。2009年我们在筹备第四届“为中国而设计”的时候,邀请了第六工作室也来参与我们的相关课程。带领师生前往陕西省、山西省的农村进行生土窑洞调研,测绘。硕士研究生很早就完成了生土研究艺术表现和陕西地坑窑院空间设计实践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 
    我指导的研究生很早就进行了几种类型生土设计的毕业设计。在这一次工作当中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了三个窑院的设计和建设,第六工作室邱教授的理论中提出了设计师有责任帮助大多数人,尤其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居住者改良他们的生活条件,使其也得到同样的尊重。为中国而设计,为普通人而设计。关注生民、关注环境、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所以应该培养学生有服务于大众的意识,反映了教育者兼设计师的作用。来体现我们社会责任感。

    (图:西安美院·六号窑院改造设计)

     (图:西安美院·七号窑院改造设计)

    (图:西安美院 八号窑院设计)

    (图:中央美院 ·一号窑院改造设计)

     (图:中央美院·二号窑院改造设计)

    (图:中央美院·三号窑院改造设计)

    (图:北京服装学院设计的四号窑院成果照片)

     

     

    (图:北京服装学院·五号窑院改造设计)

     

    (图:太原理工大学设计的九号窑院设计方案)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