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设计资讯
- 深圳十人空间设计竞赛颁奖典礼
- 日期:2015-03-31 18:39:00 来源:
-
深圳十人空间设计竞赛颁奖典礼
时间:2015年3月28日星期六上午
地点:深圳大学科技楼二号厅
实录内容:
邹明: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同学们,现在深圳十人竞赛颁奖典礼正式开始,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一下今天出席颁奖典礼的嘉宾。先由秦总介绍深圳十人。
秦岳明:由我来介绍一下深圳十人,他们是于强、李益中、洪忠轩、陈厚夫、林文格、陈颖、周际、琚宾。十人还有一位在美国有事,没有到场。下面由深大的邹明教授继续介绍。
邹 明:来到现场的还有中央美术学院的杨宇老师、天津美术学院金老师、候老师、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艺术设计学院环艺系负责人许慧博士、李微博士,谢谢大家。下面欢迎深圳十人代表李益中先生致词。
李益中:大家上午好,欢迎来自外地的高校老师和同学,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这次十人空间竞赛奖已经是第四届,这四届以来一直都是一个题目,只是说每年的副标题不一样。2014年10×10×10年深圳十人方盒子空间竞赛的标题是土木砖瓦石,竞赛宗旨是通过竞赛激发创意设计思维,发觉未来设计人才,增进全国各高校环艺设计教育之间的交流,加强一线设计师与高校设计教育之间的交流,为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做出有益的尝试。
这次的竞赛要求是在10×10×10的空间中,通过对土木砖石瓦的深层思考,进行创意设计,从而产生出参与富有创意的空间环境。本竞赛对方盒子内部的空间功能、材料、外在的坐落地点、内外交接方式、空间的形式等均没有任何限定。
这次活动共收到75份作品,他们分别来自深圳大学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同济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以及沈阳建筑大学等几所高校。十人对所有的参赛作品进行仔细审核、考量,最后以非常严格的标准,提取了9份作品作为获奖作品。
这次的评奖比以前更加严格,其中有一份作品因为抄袭的痕迹比较严重,它获奖之后又被刷下来了。这次活动很严格、正规,未来这样的空间竞赛还可能继续发展下去,也可能会换新的题目,我想以后大家继续关注深圳十人,关注十人的空间竞赛,谢谢大家!
邹明:谢谢李益中先生的致词,下面欢迎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副院长致词。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各位早上好,十人空间设计与深圳大学合作举行设计竞赛始于2007年,至今已经八年了。设计竞赛是设计企业家用自己特有方式回馈校园,他们关注设计教育,关注年轻设计师的培养。本次的设计内容有副标题,土木砖瓦石,我认为很有意义。这个主题不仅要求参赛者有设计追求,有对艺术的探索,而且还需要对材料、空间、结构等的认识,以及设计上对于情感语义的表达,看似简单主题,却蕴含着丰富的设计内涵,这种内涵需要设计师对于土木砖瓦石等材料特性有深层次理解才能做出表达。在我们的设计教学中,我们需要培训学生实训实操能力,项目式的教学和项目式的竞赛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此,对于支持我们的企业家表示感谢,希望以后竞赛越办越成功。谢谢。
秦岳明:下面请深圳十人的老朋友,深圳大学邹明教授致词。
邹明:谢谢各位,今年是深圳十人10岁的日子,也是竞赛的第八个年头,作为一个见证者,我非常有感触。八年前,我们和深圳十人从朋友开始,八年前我做环艺系主任的时候由深圳十人发起了有请回馈高校的活动,我一直认为这是非常具有理想注意色彩的公益性活动,第一次活动深圳十人拿出10万元,百分之百赞助这项活动,活动仅限于环艺系。消息公布后,深圳大学建筑学院有少数学生主动参加,还有远在上海的同济大学也有人参加,从8年前开始的深圳十人回馈高校的竞赛一直到今天,走过了8个年头,我们可以看到,由深圳大学开始,到今天为止已经延展10所以上的高校,现在有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天津美院、北京工业大、同济大学、沈阳建工、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等等,在我印象中已经超过10所高校,我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始终为深圳十人的举动感动,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成功设计师回馈学校的最好回报,他们不止是回馈物质和金钱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回馈一种精神和态度。
深圳十人是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客座教授,八年来无论是应聘之前还是应聘客座教授之后,他们一直参与教学,参与毕业设计指导。作为老教师,在这里对深圳十人表示衷心感谢,谢谢你们给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支持,也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参与中国设计教育活动,无论怎样的方式,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会薪火相传,一届一届的老师会做下去,同学也会积极参加深圳十人的活动,无论你们做什么,我们是你们的参与者。谢谢你们。
秦岳明:谢谢邹明老师对深圳十人的鼓励,接下来紧凑一点,因为后面还有讲座。下面正式开始颁奖典礼,先颁发优秀奖,一共四位同学。
【宣读优秀奖获得者及作品名称】
秦岳明:请深圳十人的周际、于强、琚宾、洪忠轩为获奖者颁奖,恭喜各位获奖者。下面请陈厚夫、林文格为三等奖获得者颁奖。
【宣读三等奖获奖者及作品名称】
秦岳明:恭喜两位。下面请李益中、陈颖为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宣读二等奖获奖者及作品名称】
邹明:最后宣布获得本次设计竞赛一等奖的获得者,下面请秦岳明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宣读一等奖获奖者及作品名称】
邹明:祝贺所有获奖的同学,下面进入活动的另外一项,老师代表发言,首先请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许慧老师。
许慧: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和设计师们,首先要感谢深圳十人的真心付出,回馈学校,感谢他们把实践经验带到学校跟同学们分享,让同学们成长的更快更好。
自2007年起,方盒子竞赛已经举行了四届,题目10×10×10方盒子的空间再造,注重设计的原创性与纯粹性,强烈激发的学生的创意性思维。近两届的副标题东方和土木砖瓦石,不仅引起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思考,还促进同学们深层次探讨设计材料的应用与实践。
其次,值得强调的是,深圳十人一直做最纯粹的学术竞赛和交流,他们乐意肩负起先行者的责任,担任桥墩与基石,把见识与心得贡献给设计专业的学生,论坛、沙龙、对话等系列活动都在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沟通作用。
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有体会,在深圳大学的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中,他们担任了相关课程和毕业设计的实践导师,带领学生到工作室参观,指导具体设计,并参与毕业答辩,用一线思维缩短金字塔与市场之间的距离。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深圳十人成立了专业的实习基地,接纳我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假期实习,激发学生思考和认识设计现实需求。这些公益举措在专业教育和设计行业间搭建了一个了解看清实践平台。
最后,作为学校的一线教师,我不仅希望能继续与深圳人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还希望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同学在今后的竞赛中取得更好成绩,拿到更多名次和奖项。再次感谢这些热情无私的设计师,向你们致敬,谢谢大家!
秦岳明:谢谢许慧老师的发言,下面请这次获奖的同学代表把自己的方案介绍一下。先请中央美院的刘思文同学。
刘思文:大家好,我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刘思文,很高兴见到很多的老师很荣幸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分享我的设计。
本次竞赛题目是土木砖瓦石,我觉得这些传统的建筑材料不仅在因地制宜,也在坦诚的回应着气候与技术的要求,更重要是在纤维的对待和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的基地统一选在最北京特色的区域,位于北京东城区东部的胡同巷。真正开始调研这片基地,我才发现它早已不是原来的样貌,它居住着老北京人也有北漂,逐渐形成了胡同特有的文化,正是这种胡同之中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完善,让我选择没有去关注具体的特性,而是选择关注了胡同的共性,四合院需要不断的修葺加建,于是便有了施工队,施工队主要以农民为主,他们对于胡同本身来说是改造者,因此我想功能和材料上统一完成一个走向公民的空间,为施工队提供人文关怀休憩场所,也对当地居民提供一个可聚集的开放广场。
初期的设想选择混凝土可随意堆砌的格式,随后因为帐篷,更有孩童时期秘密基地的归属感,同时也是通过对周围材料的调研,发现还是木头具有亲切感,自然更为常见,结合帐篷提炼四棱缀的形式,这是最开始的模型。
下一步是将建筑中的单元格根据需要打通,形成主空间,形成的主空间可供当地居民聊天。也可以根据需要变化为戏台。由于胡同之中多数是四合院,是一层二层的高度,我希望我的建筑没有那么突兀,希望它谦卑的融入周围环境,与之和谐,所以将一层的高度放入地下,也解决了一下一层的问题。与两个主空间相对应的副空间可自由生长,搭建容纳单人的小帐篷,临时休息。这是它与当地四合院周围建筑融在一起的画面,人与之互动,光和建筑的关系。最后感谢我的两位老师,在设计过程中给我提的意见,让我将稚嫩的想法变得成熟,也感谢主办方为我们提供这个平台和机会。谢谢。
秦岳明:刘思文同学这次获得一等奖,因为她已经超出基本设计层面,考虑更广泛的问题,设计师应该这样,我们不能停留在形式的表面。感谢刘思文同学的分享。下面请深圳大学的张朝晖同学分享一下他的设计。
张朝晖:大家好,我是深圳大学的张朝晖,我的作品叫无极木方,当我看到这个副标题的时候我也去了解了这些材料,比如土,其实我是北方人,我们家以前也住过这种房子,因为有土,它有保温的作用,后来我看到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在甘肃东边有一座小学也用了这些东西做,因为土的特质就是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后来我又去了解木,第一个中国的木建筑大师开始用木材的时候,中国有很多木材建筑,比如紫禁城就是代表,让我也有了想去做木的想法。砖和瓦在我们的建筑中经常会用,石在建筑中,比如金字塔等都有用到。比如金銮殿是用西湖石做的地板。当我看到所有的材料时有点纠结,我在想我是否应该用这五种材料去做我的建筑或者说居住空间,我很纠结应该用什么样材料。我纠结了很久,有一天出去玩,聚会的时候看到班长拿了一个玩具,我看到的时候就想到可以从里面去抽木条,形成新的空间,就因为它我想到了用木材材料做接下来的设计,我详细的了解。从生活中的小物品去了解,比如茶具、花轿等都涉及了木,木材会带给大家比较有特点的感受,还有床、柜子等,看到这样的东西,有一个日本设计师做了很多木建筑,现代的木建筑我也很喜欢,到我们的交通,比如车,马车,郑和的时候中国有了最新最大的木质克隆,当我了解到所有木建筑之后我就反思它为什么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见,我总结出木建筑有很多特质,比如它的天然性,木材是来自于自然,它没有污染无公害,它的质感好,体现在触摸感和舒适度,制作比较轻便,保温也很好,木材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当我了解完这些知识后,我就分析和查资料,分析室内居住空间中用的人体工学东西,比作坐、站立,当我查资料自己去测量计算之后,得出了一个平均值450毫米的立方体,后来我做了一个分析图,图中从盘腿坐,腿的宽度是两个方木,椅子一般是450的高度,当我看到这些之后,我就开始反思。我们的建筑时候次否能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接触,第二,我不想用之前看到的加工过的家具来实现我的空间,营造我的空间,第三,怎么在不破坏建材特质的情况下搭建比较环保的建筑。
我做了尝试,我想通过木材的叠加代替传统建筑,比如床、椅子,在功能划分的时候保证建筑和谐和整体的原始性,搭建看似没有地板没有天花板、墙壁、家具等空间的辅助家具,实现实际存在的地板等的功能性,完全由我的木方去实现。我就尝试着去叠加我的空间,我之前去看过同学工作的地方,是火车站,有很多丢弃的砧木,我们不应该说是去浪费,要当作原料来消耗,所以我就想环保再利用,再用一些传统建筑中的结构去实现叠加和固定组合我的空间。也是因为叠叠乐,木方是比较轻便的建材,而且能自由的去叠加和创造新的空间,实现多种功能,因此我就选择了木材自由搭建,来实现我的空间。
最后我的建筑,通过我自己的想法实现了。我将它定位在一个比较城市边缘的地方,自然环境也合适,因为我深圳看到很多的高楼大厦,心理会有一种莫名的拘束感和压抑感,所以我把它定位在比较休闲的城市边远地方。提供的场所是给大家在周末休息时能与人交流的地方,这是我的路线分析。这是我自己在软件中搭建的,有三层,第一层是入口,黄色区域是活动区,门口有阅读屋,还有下棋和睡觉的地方,中间有上升的简易功能,二层是观景台,是流线形式,因为这个层我开了很多窗,在地板周围的木条不要打湿,有采光作用,天台是最后一层,天台由不同的木材组成,也有小的区域,比如坐的地方和人多聚会的地方。
因为我想要环保,要志愿者自由搭建,随意性比较强,实现下棋、观景、睡觉等多种功能,创造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这一点是说建筑达到的目的是在无焊接、无木材加工、无破坏、在环境的条件下搭建一个有门有窗的空间,实现传统建筑外的新功能体验,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交流,也提示人们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总述:当我们抛弃高大上的建筑立面,撇下土豪金的室内装饰,拾起心境自然,向往绿色生活,我们去关注生活质量关注生活空间,最大可能的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再去设计创造完成我们的诉求,提高自然与人的关系,多去营造舒适自由环保的绿色空间也是极好的。谢谢大家。
秦岳明:谢谢他的分享,下面有请天津美院的李敏同学来分享。
李敏: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美术学院的学生李敏,本次参赛的作品题目是森林休息站。
前阵子与同学谈到一个有关城市化的问题,在城市中你通过可以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多种多样的交通可以给你提供便利,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比如当你想放松可以去电影院看最新上映的电影,或者参加历史博物馆,或者约上三五好友在餐厅中大吃一顿。但这些事情的背后往往都伴随一些问题,比如消费高、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耳朵和眼睛中永远充斥着嘈杂、污染、拥挤和雾霾。慢慢的你会想逃离这里,想逃离这座城市,你觉得现在的生活状态和毕业时的理想背道而驰,是否有一天你想早上起来的时候收拾行李,背上背包,买一张票来到大自然,感受一下大自然,看看久违的夜空,感受大自然是多么的宁静。如果你也是这样想,欢迎来到我的森林休息站。
我的设计灵感是织布鸟的鸟巢,织布鸟是鸟类中乃至于动物中最优秀的纺织工,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它可以用草或者其他植物编制出自己的窝,它们的窝,一般悬挂于树梢上。当你来到大自然,看到织布鸟的鸟巢是这样的,伴随而来的是一群织布鸟在树上筑巢,织布鸟是群居生活,雌织布鸟对筑巢的品质要求很高,雌鸟不满意,雄鸟会主动拆除它的建筑,重新建筑新的鸟巢。我的休息站是自由搭配。
人与鸟类最大的差别是背后的翅膀,所以用木质的阶梯进行连接是最好的方法。我的森林休息站还有一些配套服务设施,比如健康饮用水,如果旅者在森林中需要饮水,我的水一般是由自然雨水搜集、过滤、吸附和消毒,充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另外,还提供医疗救助设施,如果旅者在这里迷失方向,或者需要救援,可以向森林休息站发出信号,由距离受伤者最近的森林休息站派出人员来救援,干净的休息室随时欢迎你的到来。
如果说遇到阴雨天怎么办,不用担心,木质的格栅板会进行旋转,室内变成一个封闭的环境,外部看像一个巨大的鸟蛋。同时,室内开启保温系统,所有的能源都来自太阳能,太阳能的电磁板单独存在,不用担心会污染周围环境。室内外的大气流向,自然风通过鸟巢使室内温度降低,充分利用大自然力量。整体结构以环境上升为主,最大的鸟巢可以容纳3—4个人,高度一般为4米,最小的容纳1人,为私人空间。
我的森林休息站可以根据地势的起伏进行搭配改造、搭配和再整合,不会因为高度变化影响整体结构。室内空间利用无所不在的光,白天阳光从室外到室内,借助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形成光影,光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用光影来感受大自然的时间,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馈赠。
森林休息站如同一张隐形的网,它们相互连接互相联系,环形的公共面可以提供休息,人们的双脚可以自然下垂。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利用。我觉得我的森林休息站具有生命,吸收大自然的养分,接受大自然的洗礼,我希望它最后也成为大自然。最后我想说我们不是从父母那继承的地球,我们是从子孙那借来的地球,过去流行的口号是征服大自然,而我想说,我们应该把大自然还给地球,因为我们本来就大自然的一部分。谢谢。
秦岳明:下面进行到今天上午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有请十人的琚宾来演讲。
琚宾:大家好,我们10个人最后商量集体的结果是让我上来和同学交流,我在想这个事怎么办,后来想没有办法推不掉,既然能上来和大家交流,我中间想到了很多,我今天不紧张,我带了一个PPT,这个PPT是去年年底的,我想把它再给大家分享一下。
当时我们想的是要讲给老外听,让他们了解中国,但今天我不妨换一种方式给大家分享。当时起的名字叫做六观·中国,这是我前段时间看的书,看那本书的时候也喜欢观字,我就用这个字从六个方面和中国产生关系这些关系到底是什么呢,我也在做探索。
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当下中国的基本状况,我们现在的人或者80、90要求的是更真实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怎么和文化产生关系和对话,我觉得这个词语更适合当下,多元共生,这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这些房子一座一座的起来,这些房子都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但我们到底能给它什么样的评价,谁都不知道,谁都不知道这些城市建设是好是坏,上海的纽约有什么区别,习大大非常有远见,他用他的衣服说明了问题,他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这些信息让我在我们现在的工作中也体会到,随着当下中国经济界人士比如王石、马云,大家看到这是很强烈的风,文化有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这和中国一样,如果话语权掌握在中国手里面,我们会如何,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面,是让谁玩游戏的决定。在这个时候,我就想做一点东西,我叫它无用之美。
【播放视频】
去年的左后我做了一个屏风,屏风上面一个3D图,这个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所有的能买到的欧美品牌,LV等,它像山一样在我们的上面,在城市最贵的地方都会有这些品牌的出现,它掌握着话语权,掌握着我们的方向,我们在追逐它,这种追逐也显得很中国。听刚才几位同学的演讲和交流,让我觉得在学校都能知道这么多知识,最后一位同学讲到环保,每个同学心中都有这样的观点,但这样的观点怎么来实施呢?这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屏风,让我们屏住一些风。
我们在项目中也在找一些可能性,这是我们做过的空间,希望能有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对东方的回望,这种眷恋和回望我把它称为当下美学的思考。我们在一线工作设计师经常会让自己沉寂在风格中,实际上这是一个陷阱。第二,我们面对科技,大家看一下,这也是我们的中国。
【播放视频】
这是我找的一个短片,看一下我们的生活思维是怎么改变的,我们必须改变。不是你想用微信,是你没有办法拒绝它,但要看你怎么去驾驭,怎么去用。这就是我们每天生活当中必须面对的事情,这是幸福的吗?有时候觉得是幸福的。所以我们在北京的设计周上面就做了一个和公益有关的项目,这对于设计师来讲多多少少都带着一点装,把自己放在一个高度去解决社会问题,但到底能否解决问题呢?我认为微乎其微。在北京的一个项目中,27平米的小房子,我当时的思考是用一个自由职业者的思维方式,希望有一种错位的生活方式,大概是这样的效果。
我们还会面对自然,这是文人和自然的关系,有一种美。我们在阳朔,是一个特别好山好水的地方,中国现在的好山好水已经被地产商拿下了,拿下之后就开发。阳朔这个地方就在印象漓江的旁边,漓江是全国最美的江,也是没有被污染的一条,我们要旁边做新的建筑,和山水产生关系,就在这个画圈的地方,在这里去下笔做设计,责任很大。这里还有一座厂房,我当时去建筑找施工图,施工图的话让我很惊喜,上司双面写着打倒刘少奇,历史痕迹很重,我们认为很好,但经过的人却不敢回望,我认为政府应该给这些人道歉,我们死了3000多位像老舍这样的人。在老建筑上找了一些砖,把这些砖通过建构形成新的关系,这会在我们的设计中出现,形成建筑的表局和光影。当我们把文化放下,面对自然设计是要考虑的更多的是光和最质朴的感情,感情的承载是材料,上一次我们的合资会用了土木砖瓦石,刚才三位学生也都解读了,为什么我们用这个题目。这是老厂房的设计,这些不再讲,大家看图就好。
民生,关注中国的民生,大家都能感受到这一点。我们在北京,去年东方卫视就邀请我做了一个改造房子,这个小红点这是那所房子,离中南海很近,我把它成为王老师的家,叫做王坚,他还住在50平米的房子中。那次我去看他,东方卫视让我选两个家庭,我第一个就选他,因为谁被选中就是天上掉馅饼,可以给你几十万让你把家装修好,我看了他的家心里很凉,王老师这样的人还住在大杂院中,我觉得他人生充满了悲剧性,这时候内心中就会升起一些东西。50平米,100年的房子,5个人,旁边守护着几棵树。我们的想象和我们的实际还是有距离,我们的钱已经限定死,所以我在这个钱的基础上怎么让他生活的更舒适,更多的是考虑他怎么能生活好。
【播放视频】
他的爸爸是中国第一个做小提琴的人,他已经70多岁,做完之后我又去了他家里,他告诉我说他这一辈子都是好人,没想到老了之后有这么大的福气。这里面有两个短片,特别自恋,和我没关系,是导演组做的。做的时候旁边的邻居看到为什么给他做,为什么不是自己,旁边想做一个花槽,大妈不同意,晚上加班的时候就过来和工人打架,当我们面对人性的时候会束手无措,但保持善良是基本,我从王老师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善良。接下来我们会面对条件的问题,这些品牌都是我的朋友做的,他们目前算是自身给自己带了责任,他们做了一些东方的家具,我有机会和朋友一起做了一个项目,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150平米的空间中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原创品牌在这个空间中组合,形成空间的标签,这个标签是我们探索的未知的,也是不确定的,这是做好的效果,这个短片开始了,比刚才的要庄重很多。
【播放视频】
闭上眼睛听一下我讲的话就行了,别看。导演当时问这边有床吗,我说有。
最后一个方面,我们会面对这样的东西,态度决定一切。我们会和人、物、空间产生关系,会和人产生关系,我用了这样的词语,守诚如一,我希望自己能努力做到,面对各种人保持一颗如一的心。我们也会面对物,中国有一句话叫做物尽其用,一个收藏家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家里和一个买了法拉利放在楼下的人是一样的,中国人经常会对物具有很多的感情,所以我们更多的拥有它,通过物件来表达身份和属性,不知道90后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家里不要有书,看一本丢一本,我希望下一代人要具备一个观点,要互联网时代要拥有什么,或者什么都不拥有但你生活很美好也很真实给你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我们还得面对空间,我用了这样词叫做气韵生动,气韵我们都看不见,我非常喜欢这个词,我希望在我的设计道路上能用这个词语来鞭策自己。中国面对的是设计的春天,全球都在看中国,所以我们第一得要关注生活方式,要关注土地情怀,最后是且行且珍惜。谢谢大家。
邹明:非常感谢琚宾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很精致的分享,尤其是深圳大学艺术学院的同学,你们会琚宾先生对文化的思考对设计态度和做人的精神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我们可以从琚宾的短片中领悟到很多的道理,我觉得很多的道理不技术不是设计本身,是一种人文情怀,而这种人文情怀是一个人修炼的结果,这是很漫长的路,但心里首先得有这样的理念,深圳十人给我们做出了很多开路,对年轻学者来说有方向有理想努力去做,你们也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再次谢谢琚宾,下面抓紧时间,请十人搞新书发表仪式,同学和深圳十人做互动,深圳十人给大家做新书发售的签名等,下面希望可以热烈、主动、轻松一点,欢迎深圳十人就座。邹明:下面开始新书发布活动,请深圳十人每个人给大家一句话的开场,谢谢十人。
周际:非常感谢远道而来的老师和学生,非常感谢。
周际:谢谢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参加这次的比赛活动,也希望能继续参与第五届的设计比赛,谢谢。
林文格:欢迎远道而来的老师和同学,下午我们还在有方空间有活动,我会有座谈分享,和这次的活动主题吻合,我挑了两个项目来交流,下午见。
陈颖:看了这本书又想起了刚开始做这本书的时候,这次是小小的纪念,祝愿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往前。
李益中:我的生活和设计都要简单,下午我也有分享,希望大家来听,谢谢。
秦岳明:他们都说完了,我就说一句,态度决定自己,你的态度可以影响他人,欢迎大家下午来。
洪忠轩:我就比较实际一点,我们给大家评奖,看到这些作品,虽然今年的作品不是特别多,但真的有一些作品很不错,我今天突然有一个想法,挑出好的作品,看是否有可实施性,如果可以的话在我们举办八届以来看是否能变成落地的项目,各个老师选择最有意思的把它建造出来,让它变成永恒的记忆。
于强:很多同学都看了《我是歌手》的总决赛,里面谭维维说了一句话,她说10年前超女是一种现象,10年后我们是一种势力。好像是这样的一句话,我觉得我们10个人,时代决定、市场决定我们是一种现象,能给大家带来什么由大家来评判我们只是真实的展示自己,希望通过我们10人这样的活动能让大家有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