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设计资讯
- 深圳十人空间设计竞赛颁奖典礼
- 日期:2015-03-31 18:39:00 来源:
-
琚宾:我说一点实际的,我们都40多岁了,公司也还活着,如果你们要工作的话就来我们这上班吧。你们要是优先选择就先选择最小的,来我这吧。
邹明:谢谢深圳十人,艺术环艺系三年级的同学今年就要实习。下面由同学提问。
提问:我是大四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有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想问一下现代文化与商业还多媒体互动的契机体现在哪一个点,我能在哪些方面和风格上做出特点?
洪忠轩:你的问题提的很好,这个时代一切都被网络所冲击,很多人在家里都完成了一些事情,所以商业综合体,怎么让人去,我深有感受。两个字,要注重娱乐,如果没有娱乐组缺乏体验,没有体验你就不需要去,这很重要,我们最近为什么要说生活体验,我是做酒店设计最多,商业做的很少,但最近做了两个这种类似的东西,为什么是我们做,不是别人,其中一个最有意思的是在香港尖沙咀,在星光大道那里,我问他为什么要找我们,他说现在能用做商业的方法去做商业了,那里是K11,是我们公司做的设计,这就是我你的答案,娱乐。
提问:各位老师好,我是搜房网的记者。我想问一下本次大赛跟以往的比赛相比有什么样的差别,接下来的日子又会有什么样的新计划和新目标?
李益中:这次的竞赛首先是副标题不一样,在限定的空间和条件下发觉无限可能,发觉无限可能就在创新,这个题目一直坚持了四年。我希望在同一个题目在不同的学生看来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的创造,从以往几年看,每年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就回应了社会的本质,不断创造,我觉得这样的题目很有意思,但未来可能我们的题目会换一下,今年的竞赛可能比以前会更加严格。我们又刷掉了一个,就是因为模仿抄袭痕迹很严重,我们评选的奖数也比以往少,我觉得要有严格的甄选标准,保证奖项的含金量。
提问:我想提问一下最小的设计师,我比较喜欢古典一点的东西,我在想现在的文化都是互动冲击,怎样可以在古典文化中吸取它的营养,融入到现在,怎样做一个好的设计?
琚宾:设计师不能把文化放在肩膀上,你要做的是寻找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会改变生活质量,进而影响生活态度。不管看历史还是现在,都要在生活方式上做改变,都会变成一个好的设计师。
提问: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很严重,解决环境和人的冲突,设计师首当其冲,我想问一下,在未来的设计中怎么能更好的解决环境关系,设计师怎么能更好的充当中间者?
陈颖:刚才我听到你的提问是怎么做能解决冲突,这也是我的困惑。其实设计师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的能量,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家记得前段时间看了一段柴静的雾霾调查视频,这也是一个方向,当我们做不了很大的事情时,我们面对权利和商业欲望控制时,我们只能一点一点的去做,就用自己的力量去一点一点的做。我这种纠结和矛盾的心情大概有10年左右了,这几年慢慢的释放了一些,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不是迎合,当你看到很多黑暗的时候可以点亮自己一点蜡烛就足够,比如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心情和家人再往外看,前提是修炼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更加能包容和接受,跟这个世界有联合感应,这是人的本性本来就有的,但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往往会把我们分离开。这次的竞赛作品中也有这样的案例,为什么这些作品会打动我们,因为我们能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力量和连接感,我们和这个世界是一体的,没有分离和区别,谢谢。
提问:我是深圳大学在读大二学生,请问一下在接下来室内室外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
秦岳明:如果要说趋势的话,我感觉是更注重绿色和环保,回归设计的本色,杜绝奢华和奢侈风格的设计。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提问:未来的室内设计的新高度是怎么样?室内这个空间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创新?
李益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从小范围的角度去探讨室内设计,我觉得这不是那么靠谱,看一个问题要站在更全面更高的角度,看室内设计得站在建筑的高度,看建筑就得站在环境的高度。从建筑的历史来看,任何一次建筑的革命都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或者是材料的进步,从19世纪初期因为钢和混凝土的出现让建筑面貌可以变得更加轻盈和现代,这里面有社会因素,比如审美的思潮和战争,所有的这些综合原因最后成就了某一个新的建筑形态的出现,在当代扎哈之所以能引领风潮,很多人可能不太喜欢扎哈,但扎哈一定是在建筑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建筑师,因为他改变了我们会建筑的常规看法。未来建筑的发展也会因为建筑技术革命,材料的发展,综合起人类的审美思潮和社会因素,建筑形态会在推陈出新。室内设计来说,也必须站在建筑的高度上来看待,要看建筑现在有什么新的动向,建筑设计发展也和大环境息息相关,我认为未来的设计除了刚才提到的科技和绿色,我认为还会走向简洁。举个例子,比如手机,形态越来越简洁,以前有很多按键,现在只有开机关机,里面已经是一个平台,内容更丰富,所以我觉得未来的设计形态会越来越简洁,内容更丰富,设计和人的互动性会越来越强,体验感会越来越强,这是我感觉到的未来设计可能的新动向,这个问题也可以回应刚才那位美女学生的提问。
提问:如果你做了一个设计,怎么能让更多人来理解,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可能并不理解你的东西,很多人的兴趣爱好也有偏差,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刚才老师说扎哈这种流线型的建筑,现在很多公共性的建筑都大的,但怎么能用哲学这种文化上的东西去发扬传统?
琚宾:你思考得挺深,让回答很难。设计本身是商业行为,我们给它更多的解读,我认为更多的附加值和解读是因为很多人闲着没事干,最终的结果就是一种商业行为,要变成商业价值,所以得面对特定人群,你要在特定人群中做到适合,我讲的是更利于工作的设计师。如果说一定要让设计和哲学文化产生关系,哲学和文化更多的是滋养你,从设计的思想讲,当下的设计要剥离文化,我们面对的是空间中最质朴的状态,怎么舒服是最重要的,第一,怎么让人为建筑的房子离自然越近,光和窗户越来越近,这都是和自然产生关系,如果你对艺术没有特别的造诣很难有改动,这是一条线,这两条线一个你和自然的关系,一个是你和艺术的关系。我们把材料变成了社会属性,比如红木,你说我的设计用的是红木,这不是一个好的设计要用材料本身的感情去散发,你面对材料的态度,面对艺术时,怎么能让文化不要扛在你的肩上。你去西藏看到雪山你去一次就会哭一次,因为这是自然的力量,这是哲学层面,但会转换成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最后到设计成型,你现阶段多读书就好了,因为你每个阶段要学的东西不一样。
李益中:我补充一下,刚才这位学生说要用哲学思想,是不是大家觉得一定要有哲学思想才会觉得设计有深度,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哲学的概念,什么是哲学,即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从这个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作为艺术形态以及建筑形态,建筑作品实际上是一种自己内在思想的外在表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建筑表现形式,我们提交的75件作品每个人都一样,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作品是否深刻文化是否深刻,这是你对这个世界和事物的理解。孔子的那些哲学思想和孟庄哲学,如果你不信奉他却搬用了他的思想,那我觉得你是帮他们在做设计。我觉得每个人必须找到自己,这样做出来的设计才是真实的,不是装B的。很多的设计师会装B,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和自己没有连接,他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世界观是完全隔离的,这是不真实的设计,这样做出来也不是真正代表自己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每个设计师都思考你对建筑的看法,然后跟你的生活整合起来,形成你独特的设计观点和设计文化。我不认为一定要有很多的历史性符号才叫有文化,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文化。深圳建立才30多年,深圳没有文化吗?深圳相当有,深圳是有激情有青春的地方,这就是深圳的设计DNA,一定要是北京这种有传统符号的才是文化吗?不是,我们不认为扎哈没有文化。扎哈的东西特别系统,扎哈的东西有强烈的理论支撑,他的东西很完整很成体系,他代表当下的文化。每个人的哲学来自于自己的思考,你思考的越深刻,越洞察本质,你的作品就越好。我担心同学们对文化和哲学有歧义,所以我稍微做一下补充。
提问:之前同学问的都是很具体的专业知识,我觉得在我们同龄人中现在会有很迷茫的问题,我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我认为知识是通过实践历练,通过自己不断学习努力可以得到的。我想问各位前辈,在你们当初学设计到目前为止,你们迷茫的时候你们怎么告诫自己坚持下去才达到了今天的高度?
于强:我说一下我的感受,怎么坚持。这是一种很个人的看法,当对这件事情产生厌倦的时候你可能有一些时间去放任自己不去想,等待着自己心情平和,当你心情平和的时候再问自己是否还要做这件事情,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你就继续做,我觉得这是你内心的选择,不是有具体办法可以帮助你去选择的。你看到自己的内心就好了,你自己内心的选择一定要在你最平和的时候才能有正确的答案。这是我的感受,没有什么坚持,没有不得不做。
提问:我问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在座十位老师都是男人,我想问这个行业适合女生吗?很多的女生读这个行业但最后出来都不干了。
洪忠轩:十位中有一个女的,但她在美国,所以女的也可以很好,虽然是十分之一,但少则精。
提问:我单独问一下林文格先生,我了解他很多的资料。我想问一下你对艺术平台和设计界的意见。
林文格:我做一下说明。我在米兰理工读的书,李益中老师也在那里,刚才提到我们在国外的一些奖项和国际上的奖项,在座的老师都获过各种奖项。就我来讲,我获奖的作品大部分和东方文化有关联,东方元素比较凸显的作品,下午我会跟大家分享。
提问:刚才设计师提到如何将方案落实,老师说我们做的东西都是浮在空中,我没有理科生的底子,我想问一下有没有办法来弥补这一点?
洪忠轩:我们做的这8年,学生有天马行空想法,都是怎么唯美怎么想,但很多细节可操作性都漏掉了,这怎么办呢?所以今天早上我突发灵感,找机会把你们的这些竞赛作品实地建造出来,你们看过《中国好歌曲》、《中国好声音》,导师来选学生,你可以创造你的歌曲和作品,就像现在大家创造了作品,这些老师为你们来选如果他觉得这个好,他会告诉你怎么变成实际,根据实地现状来带着你,导师是带头人,你和你原来在学校的导师,一个是学术,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创作者,还有一个是真正的制作人,如果有可能的话会这会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件事,把学术和实际的工作变成永远的落地的项目,变成有纪念意义和跨时代的意义,当然几方都得参与,让以后你们学院的学生都可以来参观,这是一个几十年的课题。
提问:我结合我们现在所学的东西来讲,我们学的东西偏向艺术更多,但对工程很少,如果考虑现时问题,我们不懂工程很难做出好的项目,我们要怎么样学习更多的工程方面的经验?我们应该把工程方面的知识在大学中多学还是在工作中去实践?
陈厚夫:我觉得技术性的东西在学校支撑不了,一定是在社会中去进修,毕业后去公司实习上工地继续学习,在学校中多掌握理论知识,包括几位老师说的哲学艺术这些都可以在学校玩,但出来社会之后就不太现实了,要面对很多很实际的问题,你也要面对很多的土豪。
周际:我再讲一下,我儿子上中国美院,他走的时候我老婆跟我讲要不要教他学洗衣服缝衣服,我说不用,这是人天生的。所以你现在不用考虑这些东西,当你要做这个行业你自己一定会懂。
邹明:谢谢同学的提问,谢谢远道而来的老师,更加谢谢深圳十人今天全程主持和参加本次活动,最后请深圳十人来合影留念。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