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设计资讯

  • 第四届BOX10深圳十人·空间设计学术论坛
  • 日期:2015-04-01 19:06:00  来源:   
  • 2015年3月28日星期六下午, 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有方空间,“第四届BOX10深圳十人▪ 空间设计学术论坛”在此举行。深圳十人中的知名设计师:琚宾、秦岳明、林文格、洪忠轩、陈颖、李益中,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杨宇老师、天津美术学院候熠老师、深圳大学的秦亚平教授,参与了下午的学术论坛。


    主持人:今天下午的论坛现在开始。我先做自我介绍,我叫琚宾,做室内设计。今天下午的活动我是上半场的主持,下半场由秦岳明老师来主持。今天的活动叫做室内界深圳十人大学生设计大赛学术论坛,一旦一个事放到学术上都比较神圣,这个地方也比较神圣,来了很多的建筑师在这里做演讲。今天借赵校长的福利,来这里感受一下学术的仙气,让我们给赵校长一点掌声。我和有方一块走了几趟旅行,有方充满了情怀,充满了对专业的追逐,我也感受得到。

    首先我们用建筑的地方来做室内的事,界这个字给了我很多启发。谈到界,会想到界面界限和边界,从个人理解,我想有两个层面可以去解释。一是我们物理层面看得见的界,即我们看到的建筑,所讲的边界。再一个是心里的层面,看不见的界,看不见的那个界有可能对我们自身更重要。

    今天下午的论坛有六位嘉宾,我来介绍一下。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杨宇老师、深圳十人知名设计师洪忠轩先生、天津美术学院候熠老师、深圳十人知名设计师林文格先生、深圳十人李益中先生、陈颖先生,还要介绍一下琚宾先生,就是我本人。

    今天的演讲有在一线做设计的,还有在学校做教学的。我们在一线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很多人才,人才从学校出来来到企业中,双向之间有一些距离,我希望今天的交流能起到破解的桥梁作用,通过今天下午的交流让大家相互了解,到底我们学校的教授在做什么,设计师的专业是什么。接下来就进入正式的演讲环节,第一位演讲嘉宾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杨宇老师。他的题目是“界,于空间之间”重点分享他在中央美院的教学方法和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教学特色,热烈欢迎。

    杨宇:今天时间比较紧张,讲的老师比较多,我要是超时的话大家一定要提醒我,因为老师一旦讲起来容易得意忘形,刹不住,这比较讨论,所以一定要帮我控制时间。刚才琚宾也说今天的讲座比较有意思,我从来没有用过这样的讲座形式,把教学的老师放在职业设计师之间,混在一起来讲。这有点冒险,因为这可能会比较分裂,同学们听的也会比较分裂,但我觉得这也没关系,就像学校所谓的象牙塔和职业生涯的这条界早晚要打破,十人的竞赛活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希望打破这个界,所以分裂是正常的,只要给大家一些思考,我觉得今天下午大家就没有白来了。



    我的题目是“界,于空间之间”,包括两个部分。我的一个任务是把发言稿融入里面,还有一部分是我对教学的理解。题目是界,于空间之间,这其实有点绕口,但我们在讨论室内设计时,经常会有同学跟我讲说室内是做什么,尤其在建筑学院中,美院建筑学院是五年制的编制,走的是建筑学中科的学位,所以室内设计这个专业也是五年制,这比较有意思。作为一个五年制的建筑学院下的室内专业,我们在讨论什么东西,我们在讨论什么东西,也想通过这个讲座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是一个盒子,这是作为建筑师来认知这个盒子的方法,我们做建筑,看待事物的方法是什么,建筑师会站在100米、500米甚至在飞机上以上帝的视角去讨论去看待这个盒子,看到的是盒子和街区的关系和周围建筑的关系甚至和几千年之前和文化的关系,这是一个建筑师看待盒子的方法。这是作为一个室内设计师看待盒子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我们抛开装饰,抛开灯光和照明,本质上来说,我认为室内设计更多的是你看待事物的方法,你如何看待这个盒子,我们怎么看,我们是走到盒子中去,所以刚才看到的视角变化到了我们这个层面上,是一个墙壁的前后左右和上下,这就是所谓的室内的界。

    这张图我认为很重要,如果我们置身于盒子之间,我们怎么看待界,界可以是用棍子搭的,可以是一堵墙,可以是几面墙,当我们感受事物时,我们感受界的方法有很多。所以今天我讲的无非就是空间的边界是什么,这是室内教学去探讨的问题,这是我认为室内设计的本质东西,即对边界的认知。

    这个东西大家很熟,是现代建筑,所谓的边界就是建筑空间的本体,不管是博物馆还是其他什么,本质上来说,所有的界都只是一个建筑空间的表象。发展到现在,所谓的界可以一面衣服,也可以是一面墙,可以是流动材质。这也是一种看待界的方法,但我个人认为它只是一种表象,所以我说的不是特别直接,这次的题目土木砖瓦石,我觉得特有意思,我从一个老师的角度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会认为土木砖瓦石是一个陷阱,因为很容易把我们带到表象中去,重复沉迷在土木砖瓦石上,我们希望走出这种陷阱。这张图可以看到,你认知一个事物有很多种方法,一双手沾满泥巴是具象、固态、可视、直观的东西,当一双手在X光中,是一个具有空间层次的事物。方法不一样,本质就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越过土木砖瓦石的表象去研究它内在的东西。

    空间是否可以存在于边界中?刚才讲的墙、布,空间能否存在边界之中?这听起来有点绕口。这是古罗马的城,我希望大家有去欧洲,可以不看任何大师的作品,但一定要看这些废墟。我记得我看一本书,他就讲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次经历,就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和这堆废墟呆了半年时间,去画素描,他的经历反映了建筑的理论。这是古罗马人洗澡的地方,当时所谓的古罗马的供热技术很发达,刚才那张图会发现事物的表象是传统,对称的,欧洲的形态,但经过1000多年的风吹日晒,变成废墟之后你会发现它的本质出现了,就是一堵墙,这是我在现场拍的。这面墙很厚,他们把所有的供热设备都藏在墙里,墙之所以厚,因为有功能存在。我们美院有一个调研,是我和韩老师一起做的,他也拿出这件事讲,所谓的墙是一个边界,但其实也是一个空间,具有某种行为模式在里面。这是我们对于边界的另外一个认知。还有小例子,叫做路易士的游戏,这就是两面玻璃,前面是两片磨砂方格,后面是一面镜子,利用镜面反射把一个单纯的立面变成了空间,我人走过这个墙,我的影像就投入到这上面,形成空间影绘,空间影绘会让人不知不觉停留在这个立面上,通过建筑立面的空间感对人的行为模式有影响,所以人存在空间下,自然就吸引了人流,这是它的概念。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自从这个案例之后,满街都是这样的墙。

    这个案例是我早年和一位朋友做的一个建筑,我们在考虑边界时,就从刚才讲的空间存在边界之中,行为也可以存在边界之中。这个同学很有意思,大家如果做一个双曲,满街都是,当时我们想如何做一个带有独特的双曲,他做了一个无数动作,把武术动作拆解,把动作图形化,模拟拍照,我就在旁边,几个人在那里动手,一个人在那里拍照。这是用影像记录了很多动作的路径,最后就做了两片墙,这只是包含一种行为模式的界面。他把人的动作,人的肢体语言视觉化,做成了这样。用3D的手法把墙做出来,还原动作尺度,所有的界面曲线的逻辑都是通过空间与行为。这是最终的两片墙,我不太记得墙多厚。这就是我们讲的空间是否存在于界面,既然空间存在于界面中,那么行为就可以存在于界面。这是我们探讨的单独的界面的潜力。

    这个案例是我最新在微信上找到的,我觉得很有意思,这个建筑师就做了一个片,黄色的是一个面,但我认为这些黄色其实就是一个界面,这个黄色和我们刚才讲的墙是一样的,他把所有的办公储藏厨房休息都融在黄片中,这就是空间与行为存在一个界面中。我看过这个墙,墙有边界,空间与空间有边界,边界本身又是一个空间,可以在里面活动,这是一个商业型的案例。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如何与研究空间之间,我们的逻辑是什么,我们的逻辑是行为—场所到边界这样的一种逻辑关系。最后所谓的边界形成是因为行为方式导致场所关系,最后得出了边界,这是我们的教学理念。

    旧建筑改造课程介绍的课程,美院是五年制,在一二年级上统一专业课,不分所谓的建筑、室内、景观等,大家接受的训练都是大建筑的概念,每天就做建筑建造这种纯建筑类型的课。我只教三四五三个年级,我接触的同学没有做过室内设计的研究,这个课程就正好是一个对接,从大建筑的概念变成室内专业,这是过渡,从这个课程来进行过渡。一二年级对待一个盒子是从外往内去做的盒子,这节课我们从内开始,从内在的功能空间、行为去反向塑造建筑的外观,这是我们的初衷。这个我就不说了,从环境、从内部入手去实现空间的反向视觉转换。

    头三周,最多的是讲行为模式,因为我们知道只有你确定了一个人行为模式的关系,才能塑造你的空间,这是我们贯穿教学的主线。我们希望打破以前对建筑物和空间的认知,真正做到由内到外的转换。同时,也希望在这种基础之上把所谓的光线和材料构造融合到里面去,我做了三届,每届都用实物模型的方法来做,我们做的体量是1:20,大概跟桌子一样大,包括同学最后的表达都是模型拍照,不鼓励同学画很真的空间宣传图,这是我们的原则,因为你只有建造了模型,对于空间的关系才能有直观的认识。

    行为怎么鉴定呢?这两届我们是在胡同邻里中心,在四合院中找到你希望它发生的行为方法和行为模式,把它融入到你的课题中去,这里的这种组织就不说了,同学基本上是以模型建造课程来做。从行为出发这一点很有意思,现在大家都是90后,他们根本没有行为的认知,到了四合院基本上就是迷茫,因为他们发现这些生活和他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以为四合院是很浪漫的情怀、文化、传统,但他们到了四合院发现全都是大爷大妈,有钱的都不在四合院中,脏乱差,没规矩,全是这样。当同学们面对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环境,他们就会分析,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各种行为的产生,有一个同学是做的澡堂,有的同学是做宠物,他们觉得那些猫狗都脏脏的,有的同学做的是晒衣服的。

    我觉得这些东西合理不合理都没关系,作为学生来讲我们鼓励他们去创造,有的是做运作器械,有的同学做的更猛烈,做了一个开放性的下棋斗鸟的地方。慢慢的他们会用土木砖瓦石这些材料去塑造他们想要的行为模式。这就是我们的基本教学理念,同时作为一个美院老师和设计师,我们要理解这个专业,今天时间有限,我不能讲的太多,我只希望让大家这个意识,我的时间差不多到了,大家如果对美院的教学有兴趣,我们可以下面在交流,空间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载体,我们所关注的,设计师所关注的是行为方式,从行为方式转到场所体验,场所体验就是我们最终的设计成果。我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

    主持人:谢谢。他提到了界,这是一二年级学习的大课,然后到了三四五年级又学习专业。从学校里面的学位对行为的关注到公司之后,在项目中对生活习惯的关注,这也是一种界。再次谢谢杨宇老师。

    下面有请洪忠轩先生,他先给了我一个题目,我把它给废了,他给的题目让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个题目是“假如我是一只熊猫”。为什么熊猫能受人待见,为什么蟑螂就不受人待见。把下面的时间交给洪老师。



    洪忠轩:大家好,刚才的演讲很精彩,而且杨老师讲的方法也给我们带来了很深的思考,是一种从思想到实际内容做了很好的指引,我看得出他费了很多的功夫,谢谢他。

    为什么我要讲这个题目,去年在美国一次论坛上,我在想去美国讲什么,美国都知道中国的熊猫,那是他们最清楚的东西,所以我就从熊猫开始,假如我是一只熊猫。

    设计具有社会性,我认为社会性等于全球性,因为网络、GPS每个人都被覆盖了,我们已经被数码覆盖在一起,我创造了一个雕塑,一个人套在一个屏幕中,你的手机是屏幕,电脑也是屏幕,PPT也用了一个屏幕,所以每个人都套在一个屏幕中,而且当你套上之后就变成了数码,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串字,都有一串数据,即你的手机号。在全球化的状况下,我想假如我是一只熊猫。

    熊猫有什么特征呢?第一,它来自中国,是中国的国宝,是保护对象,即使是放养也要被监督。是人把它养着,而且还被当成商品送到国外。送礼佳品,艺术创作,它喜欢吃竹子。功夫熊猫也是在商业上的延伸,假如我是一只熊猫。

    它被送到全球各地,它所在国家的动物元,有像城堡,有的像童话,而且它的房子不同,可能是这样,它会把它所见所闻告诉它的同伴。正如美国在欧洲在全球各地有力的中国人会把见到异域文化告诉他的朋友,把它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了一种先进文化。正如很多商人或者投资商利用这种文化差别做起了贩卖文化的生意,比如在中国建乐园、建洋房,复制各国的小镇。

    我经常被成为建筑师、室内设计、其实我就是一名艺术工作者,我经常还当帮凶开发他们的产品,因为社会需要这些东西,全球文化的渗透性使得各种各样的各国风情酒店正在为14亿中国人的消费场所。任何一个设计师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会商业化,当商品出售我们就是一只熊猫。在这种情况下,原创成为我们的追求,因为中国没有原创。就比如说我做动物园酒店里面了动物的题材去设计,我希望创造和动物的文化相关,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不能和别的城市别的酒店一样,我需要它有一定的记忆力。这些大家看一下,孔雀羽毛做成灯,我希望把我们最童真的一面拿出来,最重要的是原创。餐厅下面是虎皮地毯,鹿角的灯、鹿角的墙,鹿角的装饰品。中国人体验最先进、最时尚的用品,对各种文化极易融汇和接受,同时还保留了自己的私人爱好。我们天天说抵御外国文化,最后大家都买的是Iphone和三星,我们喜欢Iphone,喜欢它,欣赏它,但一段时间滞后,我们还需要自己的个性,我们就在它背后加了壳,这代表中国人的喜欢还是要个性,其实这种个性就叫做民族性。Iphone也要市场,现在已经到了6、7,它就做了很多的色彩,原来乔布斯很纯粹,只有黑白,如果他还活着肯定也会被气死,我们要思考,商品为了市场,所以一直在变。

    假如我是一只熊猫,我们将继续保持白猫黑猫黑眼眶的形象,如果熊猫猫全部变白可能就会被叫北极熊,而不再是中国国宝熊猫,可以接受熊猫冬天穿上五颜六色的外套,绝不接受熊猫的换肤整容。当年迈克尔可以尽情的夸张穿着和化妆,但他不需要更换皮肤。但他真的换了,我很喜欢这张照片,我喜欢迈克尔穿上龙的服装,因为他懂得注重中国文化,他穿中国的戏袍,说明中国不能被忽视。

    Lady Gaga可以有张扬和夸张的服饰,也为观众带来了刺激,她在全球出名,非常棒,她代表了这个时代一些审美戏剧。娱乐化是存在的,我们就生活在电影场景中,所以我就把这些东西做成了酒店,这就是做出来的样子,就像电影的感觉一样,这是客房,用一种感觉去做设计,我们要追求什么,还是那句话:原创。在设计上我讲一点严肃的问题,如果你用到了一点元素,比如我这里用到了圆环,那我所有都是圆环,要保证它的纯粹性。沙发可以旋转,椅子也可以调整,很好玩,还有一直椅子被坐到天花上去,代表了任何生物或者非生物都有生命,我尊重一切物种,哪怕是镜子都有生命。

    刚才所讲的就是所有的一切都被娱乐化,被商业化,被需求。所以我做了九棵树,九栋楼,做出来是这样。建筑也被娱乐化了,这也是中国三亚的酒店,号称是被拿来玩的。比如一条150米的大长廊,这条长廊宽18米,这是现场照,我不喜欢把原本的把欧洲东西拿过来,自从我去欧洲看过那些建筑之后我已经告诉自己我做不了,但市场需要,所以我就把它变一下,把它变成属于时尚的物品,世界小姐将来就在这里竞选。我用的是纯粹的像斗秀场一样的环境,这就叫穷奢极侈,用的是珠宝的概念,还有一个倒下来的宫殿楼梯,在这里面我符合了很多的手法,很多的元素都在里面,这是海洋餐厅、酒吧、马桶、电梯等等,有很多的内容,这是卫生间,两个金色的洗手盆,都说中国红,这里是中国蓝。

    其实,只要你有身份,你有钱,你就可以去体验。假如我是一只熊猫,在这种比较奢华的项目之后,我们会想什么,市场既然有这样的要求,设计师将来也会有这样的状态和需求,假如我老了,心态回归平静了,不再纸醉金迷,就不会用华丽的服装掩埋自己,就像中国化的元素,前面讲了商业性,现在我讲设计的民族性。假如我是一只熊猫,我还是要回归森林。

    最后给大家一个案子,利用三上的三条水,变成三个水井,用圆环形的别墅做,就像佛光一样,这是开车的入口,有六道圆环,最后一道圆环会看到背景。用影射的手法,这个洞可以往里面走,水是很奇妙的,叶子上的水滴可以创造一个水屋,这是一栋别墅,不允许水上看到任何一个人,这条路只让你的头露出来但不让你的衣服反射出来。早上一位同学问到是否考虑哲学的东西,我认为可以,这是一滴被切开一半的水滴,谁能把水滴切开呢?只有设计师,我们通过切开它看到里面围观的世界,我认为这是哲学的东西。旁边是这样的形状,把它折一下,变成了这样。这是佛塔,很隆重,没有看到佛,你去了之后找不到佛只找到你自己,这是一层瀑布,我把它变成两层,后面的同学可以看到佛像,前面的同学就只看到是几块石头,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其他就大概过一下就好了。

    最后,你住在这里会很孤独,所以我用了每个山头都点一个灯,这是万物皆空的想法。我要讲的假如我是一只熊猫,我们要回归吃竹子的时光,我们是中国人。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洪忠轩先生讲的太精彩了,也很尖锐。另外,我在下面专门想了我一定要说出来,洪老师是一个懂道知数的人,知道才说不知道就不说,这是一个在社会上特别是在一线面对整个市场需要非常强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我们再次感谢洪忠轩先生精彩的演讲。

    接下来回到学校里,回到谈恋爱的季节,有请天津美院的候熠老师做演讲。候老师的题目也是界,他的题目中也有界,他的题目是“临界的虚空”,让我们听一下他的演讲。



    候熠: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是在大约一周前,但这个问题思考了大约有三个月。这是我研究的方向和课题,我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个人的经验,希望我的个人经验能对学生们有启发。

    我的题目叫做临界的虚空,一种新中式主义的视觉经验。现在我们经常有关于新中式主义的类型,但很多时候有很多的迷茫,现在我渐渐通过自己的思考,有了一些观点。

    这是一副眼镜,初中的时候就需要眼镜,眼镜不好原因是因为靠黑板太近,你的眼镜要不断的调整距离,肌肉疲劳,再调整不了的时候就近视了,所以我过去看问题是这样的,是模糊的。中国的教育体制搞的大家都戴上了眼镜,而且有的人度数还很深,看东西很模糊,我觉得模糊就模糊吧,模糊可能对带来好处。我的经验是当我们看东西的时候,有时清晰反而是混乱的,我们看斑马是有很多的黑色的道,当摘下眼镜的时候我觉得我看到的斑马比别人更清晰,因为更有立体感。我们讲究矛盾,我们从小就一直被教育成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事物是两面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我从小就受这种教育,但我觉得这过于的看到了事物的两面,而没有混合的看到事物的一个特征。我最近的研究发现中国的智慧不敢说比西方更高明,但我觉得可能我本身就是中国人,所以我们理解的时候更容易深入到内心中,所以我们都是很直观的来看,我们看到的这就是一匹斑马,近视之后看到的东西反而清晰。

    今天的话题是临界,界这个东西我们经常会用来分别,这是我做的国画的效果,我高中的导师经常给我讲听不懂的东西,可越到我后来上大学读研究生,到现在教书我越来越清楚的理解他说的是什么东西,他经常说无分别心,他讲了大象无形的概念。很多人不知道大象无形什么意思,觉得很虚无缥缈,这张图就是这样,当我们想要看一个物体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戴眼睛就只能看到一个样子,在临界的状态中,我们把它放大。我们知道什么是黑知道什么是白,可黑白的交界线如果无限放大的话是很有趣的,也是设计要研究的,如果设计只考虑黑白的话就很片面了。

    既然说到了大象无形,中国对于一些绘画的经验就可以用来做设计,做艺术创造。西方有写实派,经常会给一个轮廓,而在我们中国,我们是写意,我们有很多可以协调的东西,那些不靠谱的东西才是艺术的本质,中国人特别强调写意。中国人的工笔画,我更强调的是中国人看事物更加具有写意的意识。

    吴冠中这幅图我们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可能拿到美国去看会觉得是荷塘,其实他也没画什么,写意能更好的去表达物象本身,现在有很多看起来很俗的东西,却加深了审美的愉悦,所以设计这个东西应该是看起来是这样,但又是你想不到的,是出乎意料的一部分。对于意向的把握,中国人都有这样的直觉经验。

    现在我给大家说两个词的分别,新中式风格和中式主义,风格是有普遍性特征来把握一种事物,比如用符号来替代一种概念,有些很牵强,是被风格化的东西所以它强调的是一种形式感,它是不完整的项目。反观,如果是主义呢,就是人生推出的一种主张和观念,这更加具有抽象主义,这幅图就是很具有形象化的东西,我觉得新中式主义能更加善于直接面对事物,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说完了中式的东西,中式只是我们的东方人看事物的意向和观点。我们还有新中式主义,是在中国传统的基本上用现代观点去看。这里第一副画是蒙娜丽莎,第二幅画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如果过去的是具象、传统的,我觉得后面的就是概念的、是东方的。这种概念就导致我们更加进一步走向了关于室内设计、关于做项目时怎么能运用现代手法去体验新中式的状态。


    第1页 下一页 末页 共2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