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设计资讯

  • 生活,因为坚持美而感动
  • 日期:2015-03-16 10:40:00  来源:   
  • 本文由Tian撰文

    這天, OPEN 與好樣負責人汪麗琴及花藝教父朱永安,相約在華山文創園區,還未踏入VVG ,和煦的陽光已經為我們揭開美好的一日早晨,朱老師坐在紅磚老屋前的石階上,一副閒適澹雅的自在,任天空流瀉的暖意包覆整個身子,不時驚歎於天氣晴朗的難能可貴。對好樣負責人汪麗琴及花藝教父朱永安來說,美學究竟在生命中扮演著何其重要的角色?甚至早已成為一種「認真生活」的根基?一位以30 坪空間榮登全球最美書店的汪麗琴,與一位立足國際教學典範的花藝設計師,他們心中的「美學」,又建立在什麽觀點之上?兩位截然不同的性格與背景,同樣飽含著「讓世界更美好」的愛與溫柔,傾聽他們娓娓道來,一段放眼美學的晨間絮語。汪麗琴:簡稱汪,朱永安:簡稱朱

    OPEN:在Grace的空間中可以看到很多花卉、國外精品,您通常是依據什麽來選擇收藏的物件或用來裝飾的元素?

    汪:沒依據什麽,自然的(笑)!好樣16年了,從東區第一家店開始到現在,我們每一家店的風格都不一樣,但是溫度很一致,這些來自全方位的經驗累積,沒有刻意去學,在生活和工作的過程中,就會注意關於美學的事物,不是只有對單一物件比較認識,而是在生活裡找到一種平衡的美感,我通常都是藉由旅行的方式,去尋找我想要佈置的物件。


    OPEN:感覺Grace是一個很隨性的人?

    汪:也沒有很隨性欸,我不知道隨性的定義是什麽,( OPEN :靠感覺?)什麽東西都要有感覺,沒有感覺你做不出東西,但理性與感性必須要有一個平衡,不能太多或太少,做事情一定要發自內心喜歡他,才會把事情做好。現在大部份人很無感,因為沒有touching ,東西在眼前就過去了,很多事情其實不是這麽唾手可得和理所當然,用心感受,你會找到很美好的那一面。朱:就像Grace講的,這是一種智慧的累積,當你在一個職場或一個藝術的領域裡,已經超脫本身的行業專長,是一套沒有技法和標準的哲學。

    OPEN:以兩位的旅遊經驗來看,西方和東方在美學上的觀點有什麽不同?

    汪:進化的過程(笑)!還有累積的過程,每個地方都很美,只是你要去發現他,台北是我最喜歡的城市,美有時是具象的,有時是非具象的,具像是城市的建築或生活環境,非具象是人心或氣質,每個城市都有它的特色,甚至是還沒有開發的國家都有漂亮的地方。


    朱:我已經連續四年到法國教插花,他們為什麽好奇東方花藝?這十幾年來,很多西方設計師一直想前進中國,他們認為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開發市場,但東方始終隔著一層面紗,我對於花藝的詮釋是,花藝不見得只有裝飾性的一面,而是像Grace所講的,分成寫實和抽象的層面,西方他們會能從花看到所謂的禪意或哲理存在,而感到訝異。這幾年來跟法國的學員文化交流,我才發現法國的小學不帶功課回家,也沒有補習的,晚上聽音樂、聽歌劇,在他們的背景認知下,藝術是一個傳承國家文化的根基,很多台灣的學生認為美是用「學」的,用學的就會比較吃力,你要達到所謂的抽象、生活感很困難,我覺得Grace的空間就是一種生活感,已經跳脫所謂風格、美學的範疇,打開門來,就像住在藝術裡,而不是藝術住在博物館。


    OPEN:如何看待空間和人(消費者)之間的關係?軟件的影響力在於什麽?

    汪:家庭、學校、社會環境,都是深深影響一個人的美學養成的地方,俗話說講三歲定終身,家庭環境是不是從小教養自己對於事情的禮儀與品位,不談追求奢華,而是如何用好的東西,所謂好東西可能是讀一本好書、看一場好電影,去一個地方旅行。學校有美術老師,但不是只有畫畫是美學,音樂也是美學的一環,甚至國文、歷史、英文都可以把它變成很優雅的一部份。充實的內在也是美學,學校老師是不是可以給學生這部分的培養?一直到社會環境,每個階段都影響著自身美學的發展。


    朱:我們從事花藝教學非常久,如果從二十年前的學生到現在的學生來說,其實台灣美學已經開始在萌芽了,年輕人買手機先看外觀,這就是所謂的美學,他們已經打破民俗忌諱的觀念。就像Grace講到餐具的問題,從我女兒的餐具看到台灣的美學,早期不能進步的原因是什麽?三歲定江山沒錯,三歲用的都是塑膠碗,因為怕打破,因為沒有一張好餐桌和禮儀讓小朋友學習,早期阿嬤就是拿著一個碗餵,這是不對的,怎麽讓孩子學著用餐匙、用好東西很重要,店裡不准小孩子用餐車,因為怕打破,我就說麻煩把塑膠餐具收走,給我女兒一套瓷器的,破了我會賠(笑) !小孩是可以教的,你告訴她這會破,她是學得會細節禮儀的。

    OPEN:對於自己的居家環境,是否有一套美的哲學?

    汪:舒適很重要,自己家又不是樣品屋(大笑),我不會太刻意去做一些事,生活空間總不能像花藝插得滿滿的,是要一個很日常的生活感,跟商業空間不同的是,商空是要讓消費者進來,會考慮到位置和比例,適不適合欣賞和使用?家裡會放自己鍾愛的東西,不需要對別人負責任,我只要對自己和我的貓咪負責(大笑)!我曾經有件案子是一個建設公司的女老闆,她要的是「她這輩子沒見過的東西」,我想這有任何意義嗎?有見過跟沒見過代表什麽?一個好東西,跟有見過跟沒見過的差別在哪裡?當你用這樣的價值觀念去看待的時候,事實上已經扭曲了,那次完成後,我就不再接那樣的案子,因為奢華不是我要的,如果硬要去把別人的價值觀放進我的作品裡,我覺得是很可笑的。


    朱:家是一個沉澱、療養心靈的秘密基地,符合你自己是最重要的,像穿合身的衣服一樣,貴與不貴是其次,若只是為了彰顯尊貴,就本末倒置了。我和姚老師嘗試顛覆這種觀念,台灣有一句話這麽說,「陶瓷師傅用的永遠都是破碗」,我們雖然每天到市場採購花,但我們的花絕對不會用剩的,自我的存在感很重要,我們每天為客人服務,自己的個體更不能忽略,因為忽略掉自己,就會忽略掉對客人的感受,一個人不管是外在或內在,身體與思維必須要互相融合,不在乎外人的眼光,感到自在舒適就好了。

    朱永安與汪麗琴,彷彿天生就這麽懂得美,他們非常了解自己的價值,亦不忘充實內涵底藴,更值得崇敬的是,他們選擇將內心對生活的感受至深,轉化為繼續前進的力量,並推廣至各個乾枯的角落,賦予所有人一份屬於自己最美好的存在價值,在紛亂的世代中,我們終能尋得單純且珍貴的幸福與感動。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