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设计资讯
- 徐徐禅风,缘起不灭 专访山隐建筑设计 何武贤
- 日期:2015-08-19 16:33:00 来源:http://www.openworld.tv/talk/in/aid/416.html 作者:Helena
-
本文由 Helena 撰文
徐徐禅风,缘起不灭
三十年前以手绘透视图打拼天下,从欧式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再从现代风格走入禅风意境,见证了台湾建筑设计的演进,如今过了三十年的漫长岁月,山隐建筑设计 何武贤 被誉为设计界的「生活禅空间美学家」,他的作品中充满着东方禅风韵味,以自身哲学思维融合文学素养,建构出属于空间的灵性。
何武贤将人文涵养带入室内设计,使空间呈现原有的文化色彩,进而从外部空间探究至文化根源,让艺术底藴得以流露空间且缭绕心头;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的不再是设计,而是以「心」品味作品所欲传达的核心价值。设计,不只是「设计」
谈起当初是如何接触室内设计,何老师笑言在年轻岁月时就喜欢追求生命的本质,加上自己的个性喜欢胡思乱想,又不喜欢过度堆砌的表象,造就了他在年轻时对美学的坚持。「空间完成后大家看到的常常是添加许多装饰性的陈设软件,但我不喜欢这样,美的本质根本不需太多缀饰,自然能散发最实质的感动。我创作时习惯从空间的每一个场景、画面裡,反思自己所要带给观众的是什麽,所以在思维上就要更沉淀,多一分则太刻意,少一分则太隐藏,这其中的建构美学是相当奇妙的。」拥有如此细腻思维,也使得何老师常常为了呈现空间最完美的一面而琢磨半天,刚开始觉得好像已经不错了,下一秒又觉得哪裡不对,开始东减西减,减到后来越来越空,最后才发现原来那个「空」才是他心中所想要的。要做到这般澹然处之的境界并不容易,何老师也坦言,时常面临到商业角色的问题─业主能否与你处在同一种心境?因此他必须花更多的心力跟客户沟通。「以自身美学结合业主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而产生出新的美学,这就是做设计最有意义的地方!业主的生活思维是活生生的东西,设计师不能置之不理,但也不能一味讨好世俗,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思维整合并运用到空间美感上,正是考验设计师的地方;设计师不止是在呈现自己,更是在融合大家,如果没有办法做到这样,那设计师就真的只是「设计」输了。」
先找到自己的特质,自然能发挥设计师的特质
专访设计师时,我们总会问「如何发挥设计师的特质?」面对这问题,何老师浅笑着说:「先找到自己的特质,自然能发挥设计师的特质」然而,这句话带来另一个疑问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质?」何老师表示,每个人的特质与潜力是需要被激发出来的,这些内在潜力一旦萌芽了,将成为无可取代的魅力。水到渠成,人生没有非得怎样不可
「每个案子我都希望有不一样的尝试,我知道这不可能马上达到,所以我会告诉自己做不到也没关係,两次三次总有一次会成功,当我持续不断积累,这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也许别人过得日子比较轻鬆,但不一定比较精彩,我喜欢追求精彩的人生。」何老师的这番领悟,正好对应了时下年轻人喜爱追求速成的时代,然而我们必须明瞭,并不是速度够快就能够成功,有些事情跟做菜一样,要细火慢熬熬,沉得住气,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人生没有非得怎样不可,不断追求与挑战就是其中的不二法门。挑战,无疑是痛苦的,但当你享受在过程当下时,它也可以变成是一种乐趣。犹如何老师侃侃而谈的过往,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让他突破表相的美丽,探究至内心深处,心灵交会而转化新的事物,成就如今蕴藏深邃的自我。身处弹丸之地,心却大如宇宙
禅,在佛家的典故是释迦牟尼佛的捻花微笑之説。何老师认为「禅」是感应天地万物间的讯息。「生活处处有禅机,我的『生活禅空间美学』是生活中领悟到的禅机,不管是内心感受或是天地之间都让我觉得很感动,因为我在裡头体悟了禅机的真正义理。」
其实何老师的设计风格早在设计寺庙之前,是比较偏向现代风格;后来走入禅风也是无意间的。参与了寺庙设计,让他开始接触到许多中国语彙、唐朝风格,为了完整呈现这些古典语彙,他开始转化自己的设计风格。他认为每一样过去的文化到了当今的时空,设计师一定要赋予它全新的现代精神,如此一来两者才能碰撞出新火花。在《缘道观音庙》这个案子裡,他融合了木料、石材等大量简洁素材,重新整合自身的古典与现代风格;也因为十五年前的这个作品,让他开始走入禅风的世界。
「走过漫长的设计生涯,让我真正了解到『身处弹丸之地,心却大如宇宙』这句话的深远。宇宙这麽大,我们却只能踩在这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但透过不断的进修学习,我们的心灵竟然可以跟宇宙通达,产生超乎地球的逻辑,这不仅让人惊呼心灵的伟大,也让我内心充满感动。」东学为体,西学为用
就设计脉络来看,何老师将自己的创作构思分成「起、承、转、合」四个阶段。「我以古典思维作为「起」,古典思维经由抽象美学不断延伸而「承」续;在建构过程中因内心遭遇挫折而有所「转」折;最后,经历岁月洗涤,累积经验结合西方思维与东方学养相互融「合」,这就是所谓的『起、承、转、合』」何老师表示,他的这一套系统思维其实就是以东学为体、西学为用,将东方儒、释、道思想以西方设计手法表现,使两者在时空的转换下演绎出新美学,让每个作品都能够有不同的诠释。路边一棵小树苗,看见生命的韧性
谈起近期荣获德国If设计大奖的《界︱转摺 人文会所》,何老师表示,作品的起源在于他无意间看到石砾堆中长出的一棵小树苗,这颗小树苗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然还有如此强烈的生命力,这让何老师大为感动,于是他将这分感动放入作品中,结合人文会所的生命义理,阐述天地之间应天接地、生生不息的概念。「我将原本的小树苗移栽成树丛,再以木头作为会所空间背景,藉此引导自然光源进入室内空间,使会所充满朝气蓬勃的生气力」路边的一颗小树苗,让何老师看见了生命的可贵,他透过哲思将这股对爱的关怀投入空间,也让我们看见生命的韧性。
设计,起源于「爱」
近年来,何老师常受邀为各大产学机构演说,从中,他也观察到近年来各界都将设计聚焦在「文化关怀」上,即使是国际性的论坛也是如此,但何老师也感叹大部份的人都将设计重点放在「文化」上,却往往忽略了「关怀」;真正地说,大家都忽略了关怀背后所隐藏的爱,「爱」不仅是设计的起点,也是万物的根源。「就像我们常见到,许多人家喜欢在庭园前摆满着欧式椅子、欧式装饰品,但我偏偏不是,我去找了路边一颗不起眼的石头、种了一些厥类植物在庭院裡头,为什麽要这麽做?因为我要表达我对大地的爱。石头在岁月的洗涤下,表面产生了斑驳,透过这颗石头让人看见了自然生命,以及人类与土地之间的连结;厥类的捲曲则象徵着万物之间环环相扣的关係。因为我们心中有爱,所以石头不再只是石头;因为我们心中有爱,所以我们看待万物自然有了情感。」言谈到此,何老师也感性了起来,设计对他来说不只是美学的呈现,更是生命的体悟,以及出自于内心对万物最原始的爱。用「心灵」作设计
设计生涯三十多年来,就设计形式来讲,从古典到现代,何老师无不经历过。古典形式有其文化底蕴及造型温润;现代手法在不拘泥的形式中也有其法则所在,就像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经历和故事,身为一个设计师,碰到了不同的主题,也应该从自身的故事开始讲起。因此,何老师将对于生活的体悟灌注于作品中,用「心灵」作设计,在静、定、境后找到空间的属性,创造出理想的空间。
对他来说,创造出的空间不只是空间,在这裡头可以有诗人的情怀、导演的场景、哲人的领悟,透过不同观点切入生命思维,让他得以不断地畅游于设计的这片天地之间。
第1页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