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设计资讯
- 厝中复杂的简单生活 – 阁楼
- 日期:2015-08-27 15:49:00 来源:http://www.openworld.tv/talk/in/aid/556.html 作者:何凭融 点击次数:0
-
撰文,摄影/何凭融(何熊贝)
公馆,拥有湍流不息的人群与车潮,犹如不夜城的台北南区,不分昼夜地努力挥洒属于这地区的生命气息。沿着汀洲路往人群渐少的方向走,踏上看似前往停车场的道路,这紧邻观音山(虎空山)步道的蜿蜒道路,画下了人群、车流与喧闹都市的界线。宝藏岩是台湾早期为满足居住而逐渐生成的自然聚落,贴附在南麓上的村庄就像是电影场景般,不断地呢喃着属于这儿悠久的故事。因需求而日益增长的居住空间,其建造的方式就像利用砖、水泥、木头等材料,将空间披覆成独立包裹,然后垒叠于另一空间上或持续扩增向周边增长。
午后,在万盛溪边的堤上游走,藉由自然环境帮自己脱去一身尘骚,步伐会因此不自主地逐渐缓慢。不再流动快速的时间,可以让到访的人们开始注意身旁的自然、光影变化以及倾听周边的声响,当人们製造的声音不再掠夺大自然的奏鸣曲,林中鸟鸣、水流潺潺就会成为最重要的乐章。攀附山壁的地理条件,让聚落中的街道以有别于一般都市中以水平通行的人行道;上下起伏的街道,不只增加了这村落的趣味性,并透过多变的方式串连着大大小小的工作坊与展览区域。
阁楼青年会所 Attic 将宝藏岩的聚落特色纳于一栋难以分出楼层的建筑物之中,看似民家的空间裡中放着台湾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以及极为简单的住宿空间。每个房间几乎都不是90度的矩形,某些房间裡也会忽有根横樑从脚边经过,设计师利用这样有趣的角度以及空间的缺陷,创造了另一种依附于牆面且拥有趣味性的桌子或矮柜,使它拥有明确的机能,不再只是装饰性的设计手法。会所中,将房间依照楼层与其特性、地理位置,各自取上相对应的名字,如:《边境》、《远方》、《记忆》、《天空》。ㄇ字型的建筑体在底端《边境》层围出一个面向万盛溪的中庭,这独立的开放性空间可以遥望宝藏岩国际艺术村的大草皮以及沿着新店溪铺设的脚踏车步道。各个楼层牆面都有落地窗,大面玻璃使原本厚重扎实的牆面,转为轻薄通透的空间,大量的採光使整个会所即使在白天不开灯都可以拥有充足的光线。《边境》是单人住宿的房间,宁静且些许封闭的空间,能瞬间让人们杂躁的心安静下来;位于接待处旁的《远方》是一间可以让文创工作团队一同凝视天空、建筑的团体卧房,另一间于接待处旁的房间《记忆》,则是位于最贴近人群的交谊厅与茶水间旁,稀稀疏疏的话语可让人脑海裡,拼奏出拥有温暖的回忆画面;最高层的《天空》让人的眼睛就像在模彷空中翱翔的斑鸠,以俯视的角度去观察周边各种环境的变化与人们的行为,《天空》虽与福和桥上的车流平行,但吵杂的车流声,因持续流动与暧昧适中的距离,使噪音成了足以使人安定的“白噪音”。
宝藏岩有着许多住民们自己种下的农作,社区自给自足的耕种,让植物开始有了多样化的发展,因此各种不同的鸟与昆虫等动物,重新回到这裡。随着四季变化,在不同节气来宝藏岩走走,一定会发现这自然聚落的迷人之处。被艺术作品拥抱的青年会所,到了夜晚顿时成了极为静谧的场域,融于艺术村的一部分,不论是原住户、艺术家或是短暂居住的文创工作者,都成为这美丽南麓国度的人民。
何凭融 / 何熊贝
兰阳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华梵大学艺术学院建筑设计学系研究所、台北市青年社区规划师、建筑研究志工团《CxCITY》公关长暨社群经理。现任雄狮集团欣传媒社群发展部企画专员,主要任务为《欣建筑》线上志週五主编、电子书执行编辑、文字记者以及建筑相关主题活动的策划与执行,OPTOGO志工群-社群经营与公关行销。
「阁楼Attic」青年会所
地址:台北市中正区汀洲路三段230巷38-2号
旅客入住身分限制:
1.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者
2. 参与宝藏岩举办之艺文相关活动的人士。
青年会所官方网站:http://attic.artistvillage.org/
欣建筑官网:http://solomo.xinmedia.com/archiOPEN Deisgn 動能開啟傳媒 http://www.openworld.tv/
第1页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