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设计资讯
- 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 日期:2016-01-05 10:25:00 来源:http://www.openworld.tv/talk/in/aid/837.html 作者:Helena 点击次数:0
-
本文由 Helena 整理
创意思考,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可训练的技术,当然,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的累积与碰撞!OPEN这次与全能创作才子 黄子佼 以及跨界创意设计 房元凯 相约,一起谈谈他们对于「创意思考」的想法。
创意不是自居,而是一种生活的实践;生活,则是来自于对周遭事物的留心。或许是我们没发现,偶然间听到的一句话、不经意瞟过的一则短讯、随意看到的一段新闻也可能成为聚会上的话题来源,甚至在下一刻扮演起聚光灯焦点!这次这两位跨界创意人将与我们分享他们对于生活的所知所感,带我们发现原来「创意」也可以是来自于转瞬间的留心观察。入行多年的两位经历事业上的高低潮,碰面也不免分享起彼此在各自领域上的所知所感。黄子佼:「公众人物的起伏是特别令人崩溃的,因为我们的案例是人尽皆知,这也是我这麽多年来特别难熬的一件事。十几年前,我打开电视都是在批评我,甚至到便利商店都会感受到厌恶。」
此刻的他可以笑着谈起过往那段日子,正是因为他突破并走过来了,也因此他以自身为例,鼓励那些现在正处于低潮或不如意的人。「我常常在演讲时跟台下的人说我都过得去了,你们有什麽过不去的?我觉得如果我都可以熬过来了,那大家都应该要勇敢面对自己在家庭、工作、学业上的不如意,因为多数人的低潮不会是被放大到萤光幕上。」
听到黄子佼侃侃而谈这段过去,房元凯也有感而发表示:「我很佩服佼佼,可能观众认识的是萤光幕前的他,但他私底下不管是作词、出书、主持样样皆行,如同他所说的,他所要面对的压力是来自于众人,而我们如果是在学校教书,讲得不好要面对的仅仅是台下的学生,他要面对的却是电视前的所有观众,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他的抗压性才是!」往往多数人看到的是名人的光环,然而,不知道的是身为名人的压力。黄子佼坦言,他曾经在低潮时「卡」了好久,那段时间他也曾放纵自己,就像我们看到电视上名人崩坏的新闻那般,但他骨子裡的「乐观」性格,使他没有就此放弃自己。「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个性格是比较乐观的,所以不管大家面对什麽困难,心中一定要有一个停损点,当你开始接近放逐自我的时候一定要赶快喊停,因为那是任何人都救不了的,你的父母、爱人都没有用,最后,是我的内心告诉我:『你还要这样多久,要不要赶快回来了?』」
有人四肢健全却对人生感到茫然、有人因为战争只能四处迁徙,一个世界,百态人生。黄子佼以他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在逆境时候更应该努力往上爬,而当压力达到某种程度时,更是加速成长的时候。(图)凯奕创意集团《格蕾朵》
今年对房元凯而言同样别具意义,除了获得英德两国的国际设计大奖,近期正逢『表演工作坊』创团三十週年大戏《爱朦胧,人朦胧》北中南巡迴演出,房元凯受邀担纲舞台设计,谈到了这次与戏剧大师赖声川合作的舞台剧,房元凯表示:「我大学是学舞台设计,不过从大学念完舞台设计后,我就到了美国唸其他领域的设计,接着回到台湾继续唸书及教书,一路上所涉猎的设计领域都不同,暌违舞台设计工作十三年之久,这一次对我而言挑战特别大,因为是『表演工作坊』,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可能比剧团的期许还大的多。」
对于表演艺术,犹如房元凯所说,年轻时是按照学校老师所教,步入社会多年需要靠自己累积的处世经验构筑属于自己的观点。他也以他一路以来的舞台设计经验,分享对于「表演艺术」的看法。房元凯:「通常一般表演还是以编导为主,音效设计、灯光设计、舞台设计、服装设计大多都是围绕着编导本身的核心价值,尽自己所能给予专业服务与看法。以舞台设计来说,设计师为编导提供专业的表演动线与空间对应关係,让编导及舞台下的观众能够看到空间的层次,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提供专业『服务』,为文本与导演呈现最好的舞台效果。」
身为演艺人员,对于「表演艺术」黄子佼则带有更深一层的感触。黄子佼:「因为我自己就是做表演的,我看很多舞台剧,也有很多朋友在这一圈,做这一行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舞台剧没有办法重来,对手演员忘词的时候你还得接下去,即使已经经过了好几个月的排练,到了台上那一刻会发生什麽状况谁也无法预料,这点我是相当佩服的!在那无数次的排练中都要落泪,上了台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这对我来讲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我比较理性一点,所以我对舞台剧演员非常崇拜,对表演艺术也相当尊敬。」(图)舞台剧《爱朦胧,人朦胧》
不管是幕前的表演人员,还是幕后的设计人员,透过两位幕前幕后专业分享,也让我们更加体会每个行业都有其特色,每一个领域都值得尊敬。不同的形式表演,分别抚慰了不同族群,不管喜不喜欢,唯一不变的是我们所给予的同等尊重。
甫结束金马主持的黄子佼,也在近日出版了新书《我还在》,他表示这是最接近他内心的一本书,在新书裡他卸下艺人装扮,安静地诉说一个关于「坚持」的故事。黄子佼:「我一直觉得人生是充满无奈的,人生而不公,有些地方喝的水是跟动物共用的死水,而我们打开水龙头就有乾淨的自来水,但是,再怎麽不公平,有一件事情是最公平的,那就是我们每个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个小时。因此,如果可以将一分钟当两分钟用,该休息就休息、该活着的时候就加倍活出精彩,才能说是做到了所谓的时间管理。」这也是他在新书中所要强调的「醒着,就加倍活着!」他善用零碎的时间,习惯把一分钟当两分钟用,以预先想好人生的下一步。(图)凯奕创意集团《桃园葛里法》
同样身兼数职的房元凯,自然也有一套自己的时间管理模式:做一件事要达到多重的目的,便是充分利用时间的要诀。房元凯:「在学校讲课时会需要花上许多时间备课,有时候公司同事需要一起帮我准备讲义教材,这时他们会问:『为什麽我们要花这麽多时间备课?』然而,我会藉由这个机会向他们分享,当我们在备课的同时,各位等于是重新多了一次在职进修的机会,再说,有更完整的内容我教起课来也会带给学生更多收获,而这些备课的资料甚至可作为日后演讲之用,说不定哪天还可以将教材成为日后付梓出版的素材,同样是备课,却可以达到那麽多种效益不是吗?」
某种程度上,或许我们可以将时间看成是可以「调度」的,在「固定」的二十四小时裡,我们可以自由「弹性」应用。工作的时间结束,剩下的时间除了休息,更可以是涉猎艺术、培养兴趣、开拓新领域,犹如两人所提到的,因为这世界上有太多更有趣的资讯等着我们去吸收,我们更应该把握并善用这些零碎的时间。「既然要活,就活得充实一点!精彩一点!」眼前的两人正好给了我们最佳例证,即使再辛苦、再劳累,他们仍然投入百分之百的好奇心,正因为这股好奇心所产生的能量,让他们激发了对于所有事物的热情、获得全面性的摄取,而即使有些东西当下不一定会用得到,但我们永远不知道在蝴蝶效应之下,那一下翅膀的鼓动将会激发下一刻所发生的什麽事情!
正因为这分利他与分享,促成了两人坚持的信念,活出属于自己的每一天;也因为这次的跨界对谈,让我们看见了两位跨界创意人对于生命的恆久热情。
OPEN Design 动能开启传媒 http://www.openworld.tv/
第1页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