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设计资讯
- 悠游于当代的艺术玩家
- 日期:2016-02-02 10:25:00 来源:http://www.openworld.tv/talk/in/aid/667.html 作者:Paula 点击次数:0
-
本文由 Paula 撰文
当我们看见一个艺术家,总会被他与生俱来的浪漫情怀深深吸引,忍不住想一窥其脑中的无限狂想;而当再次相遇,他却又化为一个逻辑清晰的管理者,缜密而坚定地行事,这就是 麻粒国际文化试验总监 江洋辉 的多元面貌。拥有艺术家、策展人、管理者的多重身份,在感性与理性间不断冲撞,却总能游刃有馀地相互平衡。从他身上,我们看不见墨守成规,每次的艺术创作或策展规划,都刺激着当代的思维观念,同时又温润了每个人对时空的记忆,这般独特的感染力,源自其两极的个人特质,以及对万物的包容观察,与其用任何一个职业角色来定位,不如说他是个游走于多领域的「玩家」吧!
(图)江洋辉2003年于捷运小碧潭站之公共艺术作品「幸福知道」。
当科学遇上艺术
美术系毕业的江洋辉,其实高中是第三类组的理科学生,看似互不相干的领域,却都是形塑其创作与思维的重要养分。「我对科学、生物很有兴趣,因为它们背后有难以验证的神秘逻辑,同时蕴含宇宙的哲理,无形间啓发了我的艺术创作,激盪更多的想像力,让我在看待时空、土地还有群众关係时,能更巨观、同时也更细微的去设想。」他说,其实每个人会从自身背景中,无意识地抓取一些概念,作为解读事物的参考依据,从而衍伸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语彙。而江洋辉本身便是透过不同经验的相互交叠,揉和了感性与理性的拉扯,成为多方位的创意管理者。
(图)江洋辉2010年之公共艺术计划「环保的气氛战争」。
「偷学」而来的养分
江洋辉于大学时期,与同学共同创立「后八」(P8)艺术团队,为一策略性的艺术实践组织,透过匿名的方式,将后八视为发声主体,并以多元且突破性的操作手法作为创作表现,挑战了当代艺术的固有观念,轰动一时。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与人生规划,后八团队的伙伴很难再共同创作,渐渐各奔东西。毕业后的 江洋辉 没有去任何公司上班,而是以自由工作者的身份,在艺术领域独自闯荡将近七年,途中参与空间规划、平面设计,或是美术活动,从中旁徵博引,累积经验。「我常形容这段过程是建立在『偷学』之上,并没有前辈的指导,也没有上相关课程,而是依靠与生俱来的一种敏锐度和吸收力,去找寻适合自己的养分,然后内化成深厚的基础。」七年的「偷学」时光,焠鍊了江洋辉对创作发展的构思,加上期望延续后八时期的精神,因此决心成立艺术生产平台。2003年,麻粒国际文化试验应运而生。
(图)后八艺术团体2000年于伊通公园之展览「幸福社区-总体勤勉之含泪收割—重辐射、危险勿近!」
(图)后八艺术团体2002年于韩国光州双年展「连续转进之八仙游过海」。
从创作者到管理人
麻粒国际文化试验,如同其名,是一个艺术创新、实践、挑战的广大平台。谈起草创时期,江洋辉也曾有过难以适应的过渡期。「我原本是自由的创作者,但是开了公司之后,必须要学习成为『管理人』,对公司营运、团队分工都要有概念,典章制度的规划,难免对创作有影响,甚至会一时阻断了想像力,因此,心态上需要学会『放下』,才能『转换』,自然而然、久而久之便会找到平衡。」原先只将麻粒视为如同「艺术实验室」的江洋辉,找了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一起发展,随着时间与经验累积,逐渐意识到单有玩心、热情是不足的,团队若要恆久永续,「公司化」是必然的选择。「做个简单的比喻,一个皇帝若被后世视为贤明的君主,最基本的原因便是他能让百姓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公司经营也是同样的概念。」体悟出这个道理,江洋辉开始建立基本规则、组织规划、部门分化等,随着公司自然的成长状态逐步调整,让麻粒国际文化试验成为更加完善的团队。
(图)麻粒国际文化试验2012年之策展专案「异乡人在铜锣–开放社区艺术进驻计划」,照片作品所属之艺术团队为「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
(图)麻粒国际文化试验2013年之策展专案「读‧乐–公共艺术节」,照片作品所属与案艺术家「杨尊智」。
发挥实验精神吧!
结合创作与管理的麻粒国际文化试验,将「艺术文化的创新实践」视为核心目标,其背后最重要的便是「实验」精神。「除了随时保有好奇心,同时需要勇于尝试的『赌性』,赌性是突破和创新的起点,你无法知道结果会是什麽样子,但一旦有机会、有创意、有想法,就试着去实践它。」此外,每个人的赌性强弱,也深深影响着看待事物的心态及处理方式,成为江洋辉在职务分配上的考量标准。「换句行话来说,就是『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上』。赌性强的人,敢冲敢闯,赌性弱的人,比较保守理性,依照不同的性质及阶段任务,协调出最适合每个人的位置。」如同游戏般的团队运作,让每个「玩家」发挥价值,这就是江洋辉的管理哲学。
(图)江洋辉2014年于华山文创园区之公共艺术作品「酝律喷泉6」。
艺术计划=沟通的材料
从后八时期以来,江洋辉便不断接触艺术计划与大型策展,并作为公共艺术领域的专家而为人熟知。对他而言,艺术创作从来没有固定形式,而是根基于与「人」的对话,达到特定议题的广泛讨论,创造对时空土地的共鸣。「在创作前,要先了解不同场域的观众族群,依循他们的历史记忆、人文特质,结合策展的创意概念,设计出适合的活动。」一个好的艺术计划,需要感性层面的思维脉络,同时兼顾理性的逻辑运算,让民众参与和艺术创作之间,存在美好的共构关係。
为了让艺术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广更深的公众性价值,他透过完整的策展规划,将跨领域的创作相互结合,一次又一次地带给大家惊喜。「当你有一个思想或观念,期望让公众去讨论,艺术便是一个很好的材料,以这个材料为基础,再运用策展手法,创造更广大、更全面的效果,同时也可把这个艺术计划当作一个检测的系统,从公众反应来评断每个议题的意义。」在江洋辉的观念裡,艺术实践是一个从未歇止的沟通过程,更是见证时代变化的最佳管道。
(图)江洋辉2014年于捷运松山站之公共艺术作品「河流弯曲之处.域见繁花光穹」。
「留下值得被讨论的东西。」
在艺术领域行走多年,如何定义所谓的「艺术文化价值」?听到这个提问,江洋辉脸上似乎多了几分感性:「艺术文化的价值,就是留下值得被讨论的东西。」短短几个字,倾吐着对时空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艺术文化其实也是演化的过程,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思潮,也有反动,当你对环境或社会有理想、有不满,就在现有的条件下尝试新的冒险吧!」秉持这般思维,他透过创作的恆久力量,无畏时空变迁,光阴流逝,只愿留存着当代的对话关係,轻轻诉说着属于那时的故事。
江洋辉
麻粒国际文化试验股份有限公司 艺术总监
电话:+886 2-2528-9762
地址:台北市信义区忠孝东路五段1-7号11楼
网址:http://www.very-conception.com/
OPEN Design 动能开启传媒:http://www.openworld.tv/
第1页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