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民:灵感是在梦想中真诚地守望(图)
日期:2012-11-09 15:30:23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1453
马建民: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十五(河南)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1991至2001年主要从事室内设计方向工作,期间做得有声有色,他所在的工作室,是全国颇具影响的工作室;2002年至今,转为建筑设计方向,是河南设计界的领军人物,屡出佳作。
来拜见马建民老师之前已得知,马老师是我们河南设计界的领军人物,平时日程总是很满,此次约见,实属不易。然而,我面前的马老师,平易近人,沉静睿智,温文尔雅。
国内设计师与国外设计师的差距
奥运会如今正在英国伦敦如火如荼地上演,回想2008年奥运在中国时的场景,仍然情不自禁豪气满腔,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包括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的设计费用大部分流入国外,对此,马老师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首先,设计师成长程度的不同。中国的现代建筑学教育时间短,大致从上世纪初梁思成、林徽因回国后才理出中国现代建筑学体系。而这个体系尚待完善,还需要很多年的发展过程。同时,国外的建筑学已经发展了几百年,比如欧美国家,发展过程也从未断过,建筑学术底蕴深厚,体系完善。
其次,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北京发大水,京城变泽国,车毁路淹不计其数。与此同时,法国、日本的地下排水沟,却是地下博物馆。很多人把地下排水沟比喻为大肠,现在突然有的人就发现,“大肠比双眼皮重要”。众所周知,中国多形象工程,口号多为“多少年我们要超过XX”。实际上,我们应该把修教堂的精神用到城市建设上。如巴黎圣母院等,前后修几百年。修教堂的人,他们自己的儿子,甚至孙子辈也看不到修好的效果。这种价值取向,不是只重眼前利益,此生所有的努力成果都留给后人。社会需要静下心来琢磨问题、踏踏实实做事的心境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业主的要求不同。好的客户会对设计师提出高水平的要求,对设计师的成长不无裨益。几年前,中国青年建筑师获奖作品展上有一个滑稽的一个场面,清华一个学生,拿了几本书,一个挨一个找,此幅图跟那个是相近或一样,那幅图又与那个相近或一样。
最后,马老师也强调说,中国设计界还是有希望的,近十年来的进步很大,不能说可以hold住超一流的项目,对一般的项目掌控能力还是有的。比如万科,还是有原创的作品,在住宅工业化、标准化的同时,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因此培养了一批在人居环境上很有追求的建筑师,这是很让人感动的。
关于设计灵感的来源
每个人的灵感经历都是不一样的。马老师认为,灵感——是一种有梦想、有真诚下的守望。马老师强调,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马老师讲,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经常参加一些日本的设计大赛,一些题目很虚,例如带一个亭子的公园,或是公路上的一个加油站,或未来的乡村博物馆。其实,这都是很有意思的提升。没有客户要求,范围为全世界,怎样想出好的想法来?要靠思路,或者叫灵感。当时是吃饭、走路,甚至做梦的时候也在思考。这就把原来的积累、经历、头脑风暴做整理、固化,也是守望你的创意。你的梦想和真诚在正确的路上走上一段,很有可能遇见所谓的灵感。
另外,灵感需要文化上的平视感。不是仰视,也不是俯瞰。比如设计少林寺博物馆,无论你信不信佛,都要对佛心存敬畏,同时只有在自然的状态下,你才可能得到好的设计作品。
要守望,一生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