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设计师访谈 >> 正文
访谈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任主任建筑师姚振生(图)

日期:2012-07-02 15:54:11  来源:中国建筑文化网        点击次数:1636    

 

姚振生简介

1940年生,1965年同济大学六年制建筑学专业毕业。

1965至1982年   山西煤矿设计院任主任建筑师。

1982至今      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任主任建筑师、总建筑师(教授级)

从事建筑设计40余年来,主持各类建筑设计面积近3000万平方米,其中包含医院、剧院、博物馆、宾馆、会展、文教、商业等。获省部级国家奖项多项。

1、 您如何看待商业建筑,在商业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是否考虑到将城市文化因素融入其中?能不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我国是个制造业的大国,商业中心的形成必定会带动整个城市甚至一个大区域产业链的发展,商业建筑在其中则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院在商业建筑上一直保持着比较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建筑设计开始,先后在杭州、沈阳、成都、武汉、北京等地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在此过程中,我们对商业建筑的人流与物流组织;商业功能自身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组合;商业空间人性化的表达,以及在消防、结构等多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因而在这方面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商业建筑设计中切需尊重当地的商业文化的延续,比如武汉汉正街的风貌,洛阳古都的庄重,上海的海派和义乌的飞扬,透过商业文化去贴切地域文化。

2、“鸟巢”、“国家大剧院”等建筑引发了对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关注和探讨,您如何看待标志性建筑,怎样的建筑才能称为城市标志性建筑? 

首先,标志性建筑要有一定的规模,这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标志性建筑在充分体现时代性的同时,适当地延续历史。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民众接受角度的问题,到底标志性建筑要更多地体现时代性还是要更多地延续历史?当然,与地域文化融合,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并赋予一定的时代精神,就可以形成标志性建筑,这无可厚非。但我个人认为,文化要兼容,需要赋予建筑更多的时代特色。即使这种时代特色会带来一定的文化碰撞、冲突,但这种碰撞、冲突比墨守成规要好,创新性的碰撞更能刺激建筑业的振兴和发展,使建筑思维不断进步,这也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比如卢浮宫前的“金字塔”,天安门前的“蛋”。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创新性碰撞,这也需要决策者的勇气和魄力。另外,标志性建筑就意味着一定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否则“千城一面”,每个建筑都说自己是标志性建筑,结果造成每个都不是。

3、现在许多城市面临“旧城改造”、“遗产保护”等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旧城改造”该留下些什么?该摒弃些什么?

“旧城改造”要做到有选择性的保护,并且要有适当的创新。对于具有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建筑要做到“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其原貌,而不要做假古董的东西。比如山西应县木塔,这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对于它的修护应该做到 “修旧如旧”,这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木塔附近城区,却建了大量仿古的商业建筑,显得不伦不类,画蛇添足。目前,在许多城市都出现了这种假古董的建筑,其中有许多都是根据现在的理解去建造的,大量的基本元素的拼凑致使建筑不伦不类,在我看来,这种假古董建筑不如时代性的碰撞更具意义。我认为面对“旧城改造”的问题时要坚持两个原则:即“修旧如旧”,剔除假古董蛇足,将历史原貌以一种精髓的文化呈现给世人。

4、谈谈您感兴趣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哪些人文特征吸引了您?

我对圣彼得堡这座城市的印象比较深刻。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文化和历史名城,以建筑的精美闻名于世,素有“地上博物馆”之称。这座城市几乎全部保留了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与文化古迹,堪称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典范。巴黎也是我喜欢的城市之一,不过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文化历史传承方面,在我看来不如圣彼得堡做得那样纯粹,坚定。国内的城市,比较喜欢丽江和大连。丽江古城,保存得很纯净,没有假古的东西在其中穿凿附会,而且人文气息比较浓厚。大连作为海滨城市,海与城结合贴切,城市个性也颇爽朗纯净。

5、如何看待城市的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等的规划设计?

城市的广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人们重要的休闲场所。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市政”广场、“市民”广场的建立,考虑更多的则是 “形象工程”,并不能满足人们休闲交往的需要。我认为,广场的设计一定要更多地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讲求动静分区、尺度适宜,使广场作为重要的城市客厅去为广大的市民服务。

6、谈谈您的设计理念。

基本信念:不重复自己。 这很难,几乎难以做到,而且往往不讨巧。但唯此苛求,才能勉强跟上时代的步伐。

(责任编辑:水晶)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