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展会活动 >> 正文
设计记录中国——高志强篇(组图)
————“世界语,中国情”2012金堂奖获奖作品国际研讨会主

日期:2012-12-24 10:19:14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1072    

(图: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董事长 谢海涛先生上台发表观点)

从设计创造价值到空间眷恋指数

谢海涛:设计记录中国这么大的命题,大家看完了在座几位嘉宾的作品了,有对农村住宅的关注,还有对空间和人的关系,包括突破传统三维空间的思考等等这些,所以设计记录中国这个大命题是渗透在设计师每一件作品中。为了把设计记录中国,让所有的设计师、业主去重现、思考,我也做了一点作业,今年金堂奖几百件获奖作品的统计,包括这上面的分析、说明等等这些。在这儿提出来一个叫做:从设计创造价值到空间眷恋指数。创造价值显然这是大家共同认同的一个主题和方向,设计是一个很有经济和凝重产业的行为,但是设计的价值如何变成现实?

我想这需要三个工作连起来最后才能变成现实。我们先提出设计价值的设计观,设计观很重要的就是评价标准,不一定最后做出来的空间是为他人所用的,重点是让人置身在里面去感受。我们又提出来一个空间概念感受,在这里体现两方面的东西:

一个是作为人对空间内在的喜欢,我们用眷恋这个词去刻划。

作为一个空间的价值,最终体现应该是从一个人内心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愿意在里面待着。然而,我们有设计观,有了从用户体验的评价上的一个角度的共识,其实这个都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实质性问题是什么?

有了一个设计观,一个评价标准,关键是这中间的方法论。怎么去研究这中间的空间眷恋指数的成因、变化、成本分析、包括受到的局限,比如空间眷恋指有变值等。但是我们只要界定了某一类空间,这类空间眷恋指数的标准就很容易提出来。比如快餐的空间,实际上它有一个标准化的,人在里面多长时间人是比较人性化的,同时在它转化之后又有一个经济化,因为人就餐有一个肠胃咀嚼,这有一个时间,其实设计本身真的是一个很逻辑的过程。当然我们不要用一种感性和情感的方式去呈现他,我们经常讲到走到第三年,最后还要走十年、八年,但是怎么走?刚才余平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我也听进去了,在8号的颁奖典礼结束的时候还会给大家汇报,明年金堂奖会做什么,但是无论怎么做,大家为什么参加金堂奖?我一定会给大家一个理由。我们一直这么做下去,相信一定可以把设计创造价值这样一个原起的价值观,然后把空间眷恋指数做一个总结。同时,把所有的东西通过金堂奖这个管道和平台能够形成一个确确实实指导实践的操作系统及理论,这样相信每个从业中人的幸福感会极大的提升,但这件事的确需要更多人为此付出。设计记录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命题,说到这儿三件事,作业就算给大家划一个分号。我们把掌声给到嘉宾,然后由请饶主编来继续主持。

记录中国设计现状

主持人:刚才提到空间眷恋指数,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命题,就像刚才几位设计师谈到自己作品的时候也反复提了几个词,比如说体验、比如说生命、比如说精神等等这些,其实你会发现它实际上都是和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有关的,包括海涛提的空间眷恋指数,空间眷恋从某种角度也是空间量化的指标。

设计记录中国一方面讲的作为设计师、作为整个参与者用他的设计来记录中国;另一方面也是要用他的设计改变中国,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概念。同时在这个记录过程中,也会去再定义我们中国的设计。刚才我们看了所有的案子,首先设计师来自全国各地,同时他们这次给大家展示的案子也有各个层面的,有最基础的农村民居案,像高志强突然潜心下来做最普通的民居房,包括还有吴滨的高端的设计,其实我们发现在座的几个人,所涉及的设计案例层面就已经非常容易反映出中国当下整个设计的状态。但是,现在我还是要把话筒交给他们,既然从设计记录中国开始谈,有一个基本的命题还要谈,每个人对中国设计状态理解是不太一样,下面我就想请在座各位通过你们的设计研究过程,感受到的中国当下的设计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

中国设计,从中国出发

(图: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高志强先生发表观点)

高志强:我们这个论坛的方式就是下家砸上家,我不太同意开方说的。今年非常有幸做了一个农村的项目,我提几个我的体验,做设计不像贸易,我们很难到国外做设计,国外没有中国人的市场,更大的市场肯定在中国。我们这些年服务的更多是政府、机关、企业那些富有的人群,然而中国更大的构成是9亿多农民,现在可能有10亿了,这块人群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没有人去关注,也没有人去关照,我去农村调研的时候发现农村的住宅全部是有钱了之后盖一两层,然后外面贴的全部是白瓷砖,他们的幸福指数一点都不高,但同时农村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富有起来,都有钱拿出几十万去做一个住房。跟业主沟通的时候,我们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找出几点,第一就地取材,用了很多当地的做法,用一些土砖,比如说工人都是当地村民互助,你帮我,我帮你。在中国做事,你不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了解中国文化这个事很难展开。

有一个禅师说过小孩不懂去问你的爸爸,一个民族遇到问题去问你的祖先,所以设计师得多研究研究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真的很辉煌,而且那里面的内涵和精神的成份太大了,我觉得就是两句话“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主持人:插一下,高志强的话引起我两个问题,第一个,我知道这个项目是有一点公益性质的,中国现状也确实像你刚才说的有大量的农民房,基本上是不可能请设计师做的,这也是我们中国设计的现状。然而,设计师基本上也不太可能去给这样的一个群体做设计,即便开方那个项目也是基于一次一个特殊的活动,在北京设计周期间,有政府的支持,带有一点点公益性质的,或者有带课题感的一个项目,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只提出来,今天不去讨论,因为接下来我看道德已经准备开始接着砸。

中国设计的体系与反思

主持人:今天大的主题 “世界语,中国情”,也意味着现在面临一个很现实的状况,比如现在大家在谈设计的时候不说“中国”就觉得有一点点逆潮流了,就觉得自己有一点掉队了。然而,当你放眼世界,像道德做的设计用了很多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在做设计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中国体系的建立,同时也要面对世界的新的趋势,在这个方面,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中国整个设计还是从西方体系开始,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反思,希望重建自己的体系,但我们又没有办法丢掉原有的那套东西,这里我觉得是一个纠结的话题。

中西文化的结合

高志强:一句话,我觉得中国的文化是需要悟的,西方的文化都是用逻辑、推演论证的,像设计我们把这两个结合你就是大师了。

主持人:通过刚才与各位老师的交流,我们发现之前有很多媒体,还有一些研究者,总是希望给中国设计一个特别明确的标签。但是最后我们发现每个设计创作者的体验,包括所接触的文化,重要的信仰都是不同的,不可能给中国设计一种标签,一定是多元化的,但都是中国设计。

(责任编辑:Nina)


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