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记录中国——刘卫军篇(组图)
————“世界语,中国情”2012金堂奖获奖作品国际研讨会主
日期:2012-12-24 11:20:25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1075
(图: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董事长 谢海涛先生上台发表观点)
从设计创造价值到空间眷恋指数
谢海涛:设计记录中国这么大的命题,大家看完了在座几位嘉宾的作品了,有对农村住宅的关注,还有对空间和人的关系,包括突破传统三维空间的思考等等这些,所以设计记录中国这个大命题是渗透在设计师每一件作品中。为了把设计记录中国,让所有的设计师、业主去重现、思考,我也做了一点作业,今年金堂奖几百件获奖作品的统计,包括这上面的分析、说明等等这些。在这儿提出来一个叫做:从设计创造价值到空间眷恋指数。创造价值显然这是大家共同认同的一个主题和方向,设计是一个很有经济和凝重产业的行为,但是设计的价值如何变成现实?
我想这需要三个工作连起来最后才能变成现实。我们先提出设计价值的设计观,设计观很重要的就是评价标准,不一定最后做出来的空间是为他人所用的,重点是让人置身在里面去感受。我们又提出来一个空间概念感受,在这里体现两方面的东西:
一个是作为人对空间内在的喜欢,我们用眷恋这个词去刻划。
作为一个空间的价值,最终体现应该是从一个人内心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愿意在里面待着。然而,我们有设计观,有了从用户体验的评价上的一个角度的共识,其实这个都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实质性问题是什么?
有了一个设计观,一个评价标准,关键是这中间的方法论。怎么去研究这中间的空间眷恋指数的成因、变化、成本分析、包括受到的局限,比如空间眷恋指有变值等。但是我们只要界定了某一类空间,这类空间眷恋指数的标准就很容易提出来。比如快餐的空间,实际上它有一个标准化的,人在里面多长时间人是比较人性化的,同时在它转化之后又有一个经济化,因为人就餐有一个肠胃咀嚼,这有一个时间,其实设计本身真的是一个很逻辑的过程。当然我们不要用一种感性和情感的方式去呈现他,我们经常讲到走到第三年,最后还要走十年、八年,但是怎么走?刚才余平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我也听进去了,在8号的颁奖典礼结束的时候还会给大家汇报,明年金堂奖会做什么,但是无论怎么做,大家为什么参加金堂奖?我一定会给大家一个理由。我们一直这么做下去,相信一定可以把设计创造价值这样一个原起的价值观,然后把空间眷恋指数做一个总结。同时,把所有的东西通过金堂奖这个管道和平台能够形成一个确确实实指导实践的操作系统及理论,这样相信每个从业中人的幸福感会极大的提升,但这件事的确需要更多人为此付出。设计记录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命题,说到这儿三件事,作业就算给大家划一个分号。我们把掌声给到嘉宾,然后由请饶主编来继续主持。
记录中国设计现状
主持人:刚才提到空间眷恋指数,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命题,就像刚才几位设计师谈到自己作品的时候也反复提了几个词,比如说体验、比如说生命、比如说精神等等这些,其实你会发现它实际上都是和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有关的,包括海涛提的空间眷恋指数,空间眷恋从某种角度也是空间量化的指标。
设计记录中国一方面讲的作为设计师、作为整个参与者用他的设计来记录中国;另一方面也是要用他的设计改变中国,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概念。同时在这个记录过程中,也会去再定义我们中国的设计。刚才我们看了所有的案子,首先设计师来自全国各地,同时他们这次给大家展示的案子也有各个层面的,有最基础的农村民居案,像高志强突然潜心下来做最普通的民居房,包括还有吴滨的高端的设计,其实我们发现在座的几个人,所涉及的设计案例层面就已经非常容易反映出中国当下整个设计的状态。但是,现在我还是要把话筒交给他们,既然从设计记录中国开始谈,有一个基本的命题还要谈,每个人对中国设计状态理解是不太一样,下面我就想请在座各位通过你们的设计研究过程,感受到的中国当下的设计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
弃掉包袱,回归自我
(图:深圳市品伊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创意总监 刘卫军先生发表观点)
刘卫军:今天蛮有感触的,金堂奖办得很好,它的设计感光度那么强,可以从这里面看到不同领域的设计,这就是金堂奖的魔力。金堂奖的精神能让我们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我们传播的一些内在的宗旨,以及对于商业发展潮流的一种诉求,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
作为设计师我觉得很自我,我一直在活在自己的空间中去做设计的,只关注自己的感觉,哪一年的状态好,我就会做很好的作品,就能沉静下来去思考我的作品,所以不能背负太多包袱,这也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活这是对的,不要背负很大的包袱,传统还有未来,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只知道现在。金堂奖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看到了很多多元化的问题,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一个原则,让我们能白花争放,因为这个市场很大,不能只让中国设计师看到一种东西,我们希望他们看到更多的东西。在座的每个人都有不同东西呈现给大家,这就是学习最好的盛宴。
今年我第一次到现场,感触良多,经过这次希望设计师更放开一些,更回归自我一些,把一些包袱放弃掉,做设计应该是幸福的,快乐的,把我们的状态处理好,好的作品随手就会来。如果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很低的话,根本没办法去创造更美丽或者更有感染力的作品,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刘卫军先生从头到尾还是说的中国典型的这种状态,因为中国人一直说观物还是为了观心,等于他做每一个设计都是从先观内心开始,然后再把它物化出一个具体的东西。
中国设计的体系与反思
主持人:今天大的主题 “世界语,中国情”,也意味着现在面临一个很现实的状况,比如现在大家在谈设计的时候不说“中国”就觉得有一点点逆潮流了,就觉得自己有一点掉队了。然而,当你放眼世界,像道德做的设计用了很多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在做设计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中国体系的建立,同时也要面对世界的新的趋势,在这个方面,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中国整个设计还是从西方体系开始,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反思,希望重建自己的体系,但我们又没有办法丢掉原有的那套东西,这里我觉得是一个纠结的话题。
由大到小,小由回大
刘卫军:这是一个过程的问题,最开始是由大到小,然后又由小到大的问题。我们今天谈到世界观,因为每个设计师的发展轨道都不一样,面向的课题也都不一样,每个人在做设计的时候最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轨道。“状态”对我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我们做的是比较商业的设计,跟市场连接度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我们的对美的看法会更大众化一些,可能会更引导性一些,还有挑衅,可能会有一种更挑逗性的一些。在做设计的时候,我们是由大到小,小由回大,就是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主持人:您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你们还有一种挑逗性,你能不能再就这个展开说一下。
刘卫军:我从事的是商业设计为主,商业设计它是一个潮流的前端,我们的作品需要充满吸引力,在色彩上、形式上都是富有戏剧性的,这种戏剧性就是具有挑逗性的,能让你产生一种共鸣。
主持人:跟很多设计师聊,他说如果你要看一个城市的整体审美水平,有几个场合是很重要的,一个是娱乐场所,另一个是餐饮空间,这两个空间是人们除了办公和居住环境接触最多的空间,对整个城市的审美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您也最主要是在这类空间?
刘卫军:我主要在餐饮会所、别墅、样板房,我们做的很多工作都必须得具备一种信息的传播。
主持人:它实际上还有引导性,对民众的审美需要有引导性的责任。
刘卫军:所以我们可能考虑“综合性”更强一些。我们处理的已经不是一个形体的问题,而是很多艺术性的问题,社会性的问题,所以一个好的状态才能包容得住各方面。我们的作品不是考虑一个颜色两个颜色的问题,我们要考虑很多颜色,把很多东西包容成一个和谐、统一的东西,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建筑师从一个面、块、点里去考虑,我们不仅仅从面、点、线,还要从色彩、潮流、市场、社会的需求各方面去考虑,所以说大小、小大就是这样。
主持人:通过刚才与各位老师的交流,我们发现之前有很多媒体,还有一些研究者,总是希望给中国设计一个特别明确的标签。但是最后我们发现每个设计创作者的体验,包括所接触的文化,重要的信仰都是不同的,不可能给中国设计一种标签,一定是多元化的,但都是中国设计。
(责任编辑:N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