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展会活动 >> 正文
湾流汇召开当代国际建筑设计主题论坛(组图)

日期:2007-07-02 12:17:01  来源:新浪房产        点击次数:1109    

湾流汇召开当代国际建筑设计主题论坛(组图)

图为本次论坛活动现场

   2007年6月30日下午14:30分,在湾流汇售楼处举办了由《安家》传媒机构、复地集团主办的解读国际化背景下的别墅移植策略—当代国际建筑设计主题论坛

    主持人:安家传媒结构董事长 刘文斌

    出席嘉宾:

    复地集团华北区副总建筑师 于华

    著名艺术家 陈文令

    著名建筑评论家 黄居正

    著名建筑艺术评论家 王明贤

    泰瑞 吴晨

    建筑师 王晖

    新浪房产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播报,以下为本次活动的全部过程:

  刘文斌: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各位媒体同仁下午好!解读国际化背景下的别墅移植策略当代国际建筑设计主题沙龙现在开始。我是安家杂志的刘文斌,也是这一次沙龙的主持人,今天来参加这次沙龙的都是我们建筑设计界的大师级的人物。我们为什么开这样一个沙龙?


图为主持人安家传媒机构董事长刘文斌先生

    我们希望大家今天非常轻松地研究一些问题,当今世界全球化越来越成为主体,经济领域是这样,生活领域也是这样,在建筑设计领域也好象有这种趋势,在别墅方面来说,国际间互相移植、互相学习的现象也一直存在,包括北京也一样,北京的别墅经过十年的发展,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只是说北京的产品从模仿到了综合提高的阶段,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一系列经典建筑别墅产品。作为别墅建筑设计界,对别墅的建设设计进行研究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次我们沙龙的主办方复地湾流汇与我们达成了共识,希望以复地湾流汇为样板,因为复地是非常有品牌的地产商,复地湾流汇也是复地在北京的第一个别墅项目,复地湾流汇在市场上推出以来赢得了非常不错的反响。刚才各位嘉宾都看了现场,感受了一下复地湾流汇的建筑设计风格,所以我们今天的沙龙邀请到了各位专家来探讨一下别墅设计领域的移植现象和移植规律,这样的活动是相当有意义的。

  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参加我们沙龙的专家和嘉宾,首先是艺术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设计所的副所长、著名建筑评论家王明贤先生,欢迎王老师。我们还请到英国泰瑞中国区董事也就是复地湾流汇的主设计师吴晨博士,还有建筑评论家黄居正先生,著名建筑设计师王晖先生,艺术界有名的雕塑艺术家陈文令先生,复地集团为我们这个话题的研讨提供了一个优异的样板,还有是复地集团华北区副总建筑师于华女士。今天还有来自于京华时报、参考消息、消费者报等众多媒体同仁,还有各地产新浪网进行现场直播和录播,欢迎大家的到来。首先,我想请于老师来谈一谈您的看法,把复地湾流汇作为一个样板向大家介绍,在沙龙开始以后,您也正式做一个抛砖引玉,告诉我们复地湾流汇现在的情况以及它给我们今天研究的话题有什么样的关系,接下来请我们的各位大师讲一讲自己的见解。于华:大家好!在这个凉爽的下午,我们齐聚一堂在复地湾流汇的现场,非常感谢各位嘉宾、专家和媒体朋友们,在这里我代表复地集团向大家表示非常诚挚的感谢,感谢大家对复地集团产品的关心、爱护,为我们做很好的宣传,谢谢大家!

  复地湾流汇是我们复地集团在华北区的第一个纯独栋的别墅产品,复地集团在华北区已经好几个成熟的项目,包括复地湾流汇、复地高端公寓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有它不同的特点,复地湾流汇可以说经过复地三年的风风雨雨,包括我们和建筑设计单位英国泰瑞等许许多多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师们进行很好的磨合、研究,推出了复地湾流汇。这个产品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推出以来得到了市场和广大业主特别好的认可,现在的销售率应该在70%到80%左右。

  这个产品是一个纯独栋的产品,总共约340栋别墅,是一个现代风格的别墅。这个项目是以溪流状的景观和竖状的组团结合,由英国泰晤士河畔的一个别墅衍生出来的一个产品,但又不是完全照搬照抄的产品,结合了北京尤其是京北的独特风水宝地,背山面水,西北高、东南地的地形有机结合,而且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北京地域的人一般喜欢的居住舒适度、建筑空间、对阳光和景观的向往,也就是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最后创造出复地湾流汇产品。

  今天有幸请到各位专家,也想就一个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移植和再创新进行研讨,非常感谢大家,谢谢!

  刘文斌:我们现在移植了什么?移植了哪一个产品?

  于华:下面由我们的建筑原创英国泰瑞主创设计师吴晨博士给大家介绍。


图为复地集团华北区副总建筑师于华女士

  吴晨:这个别墅区实际上是我们在两年半以前跟复地进行沟通,逐步形成这么一种概念。最早复地关注到我们在伦敦、香港两个非常成熟的、引起轰动的两个项目,一个是泰晤士河畔在伦敦的西南部的一个富豪区里面,离泰晤士河一步之遥的河湾,我当时在伦敦设计了三栋定制的豪宅,每一栋大约是500到600平方米左右。在那个区域里,本身都是非常开阔的庄园式的住宅居住模式,当时的发展商拿到那块地以后,考虑到需要高品质的住宅,同时又要求一定的私密性,所以我们就创造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即所有的房间都是朝南,然后依次排开,把交通空间、辅助空间放在北侧,这样每家每户的庭院是非常完整的,跟前后之间是没有一个视线的交流,保证了其居住的品质。

  我们在02年的香港港岛做了一栋450平方米定制的豪宅,也引起了轰动。我们这次第二次的尝试是在第一次尝试上的创新,但是这两次尝试都定位在高端、特定的客户群的基础上,是我们跟住户直接有一种非常紧密的沟通,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创造出别墅项目。今天大家可能看不到这两个别墅的样板,但是其在业界应该说是引起了轰动的。04、05年我们开始和复地沟通,复地非常欣赏我们这两个项目的成绩,提出一个崭新的居住模式,也就是室内外环境的居住模式也提出了一种向往。今天结合我们的沙龙主题,是移植和创新,我们想如何把以往成功的概念引入到这个项目里。但同时又是非常大的挑战,伦敦的项目是3栋,香港是一栋,而这里是340栋,如何把这种定制的设计又转化成一个能够为市场接受、舒适型的能够为广大的第一次就业或者第二次的就业人士提供居所环境,这是我们所考虑的。最早我们在规划设计里提出了中央水体,前西进的空间的结构,还有环型的路网,在环型的路网之内纸状的组团,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是把我们刚才提到的伦敦别墅和香港别墅的居住模式引入,所以我们应该是居住模式的引入,而不是建筑本身的引入。

  在这么一个土地相对比较缺乏的情况下,要做出一个独栋或者是别墅的产品,实际上要客户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户和户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虽然可能是独栋的,但实际上你没有达到一种独栋的居住品质,在周边也有别墅的范例,实际上窗户和窗户之间基本上根据TOWN HOUSE等没有太大的差异。我们的建筑设计基本上保持了16米面宽,8米进深,是一种长巷,沿着东西、面着南北的户型方式,进去以后非常规整,所有的房间全部都朝南,这在别墅产品领域里面这种规模的产品是没有的。顶级的别墅当然会有非常挥洒的空间让你进行创造,而在我们这里由于土地的限制,不允许你这么开放、这么自由。但是在我们非常规整的布局里,房间内部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卧室、客厅、起居室、厨房等主要空间全部都南向。辅助空间、交通空间、卫生间和其它的辅助设施基本上都是北向。这造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每一栋面朝南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对面的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院落墙,所以很周边建筑视线的私密性干扰减少到最低,同时结合规划布局,我们纸状的组团,全西滨水概念,结合我们清景观设计师的创意,把我们小的环境营造得最为舒适,我们提倡或者我们追求的是舒适型的别墅产品。

  从目前的结果看,应该说达到了我们的初衷,因为在别墅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今天,这个团推出来仅仅是几个月的时间,我们可以说是取得了一个非常非常令人可喜和惊人的销售量,我们觉得达到了所追求、所提出的一种舒适居住品质,这也是让我们欣慰的。

  我们这个项目移植的同时,也跟北京的居住习惯、跟北京的气侯相结合,因为北京人一般都喜欢面南的房间,这在其他的产品里头你是看不到的,因为对于一个最经典、或者最传统的别墅来说,有朝南朝北朝东西方向的房间是非常正常的,但我们这里全部是朝南而我们的院落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的院落。

  刘文斌:也就是说不仅是克隆,还有改进。


图为泰瑞吴晨先生

  吴晨:应该说是结合了本地特色的集约化的产品。我们这个项目追求的是一种商业化,因为我们想做出一种主流的产品,而不仅仅是实验型的产品。即将面向市场的340栋别墅应该说不允许我们做实验型产品,实验型的产品我们有更多的挥洒空间,但不一定适合大家的需求,所以我们有适度的移植和本地化的调整,应该说是被市场充分所接受的。

  刘文斌:黄老师您又是怎么看待移植策略?

  黄居正:今天复地集团和安家杂志举办这样一个沙龙我感觉到非常有意义,关于移植这个话题,刚才刘主编讲得非常清楚了,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现在国际上主流居住方式、建筑形式,就是要把这个东西移植进来,这是移植的一个含义,另外,你在中国盖的房子要适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要适合北京的气侯条件,同时还要考虑怎么样很快地把这个房子卖出去,也就是市场化如果来做,这可以说是移植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国际性,第二个是地域性,在两者都结合得很好的情况下,你这个项目才能做好。移植从这个角度来讲,必须包含这两个方面,这是我想表达的一个意思。

  刘文斌:王老师是泰斗级的人物了,也请您谈一谈。

  王明贤:我觉得这个沙龙的主题很重要,关于现在中国居住很重要的问题都涉及到了。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的居住问题,我们这个移植如果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可能会发现很多很有意思的课题。移植一个包含着我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对西方的想像,另外是包含着大家对豪宅和顶级住宅的渴望。比如我们的梁先生一开始调查中国古建筑,形成了中国建筑的研究方法,到了50年代,中国的建筑开始形成一种民族形式的创造方法,如果我们得传统怎么看待,怎么样形成现代风格的话,梁先生肯定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中国在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同时,又注意了融合,不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更强调了现代的融合。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几位前辈的路径下发展下来的,对我们今天讨论的很多问题可能都是很有启发的。

  刘文斌:一讲到王晖先生的名字,大家都非常了解了,比如苹果社区的售楼处的建设产品对给我们的印象非常深刻,您对移植这个词又有什么样的看法?

  王晖:移植必须得有一个非常具体的连接,这个连接可能会带来两重不同的变化。首先,建筑真正很难把一个完全比如西方某地或者是任何一个不同于本地的环境下的建筑完全拷贝过来。其次,这个建筑所移植过来的区域对原有的建筑从微观角度上来讲,有太多的物理方面的区别,比如朝向、气侯等等,这些是影响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再一部分内容可能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另外还有一股力量,就是原有的这些人即所有和建筑有关系的这些人就是喜欢这样的东西,你非得给他另外一种完全不同于他们的价值观等等的东西,这可能都会给建筑带来新的影响。最关键的一点,我们复地湾流汇这个项目对移植来讲特别有意思,建筑的移植其实东方和西方是两种做法,很多的是表现出来西方的建筑设计,让这个建筑有一个具体的物体,我们中国的房子其实是很难用一个特别单纯的形体关系来表现,建筑以前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某种材料性,人在室内和室外之间的互动,这是东西方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外国的建筑对于中国现在人的生活方式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改变了视野,就像容器一样,怎么样让这些人待在这里,建筑又必须被放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当中,这个移植就非常有意思。

  刘文斌:今天我们还请到一位艺术家,随着近年来中国房地产的行业发展,可能20年前把房子盖起来就可以了,而现在越来越讲究建筑的艺术,陈先生做的也是一种艺术,艺术有些地方是相通的,你怎么来看待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

  陈文令:我们其实对于我来说,我也是搞空间艺术的,但我做的是封闭性的、没有实用性概念的一种艺术。我刚刚有这样一个思考,中国的近现代以来的建筑给我们的感觉是,很多建筑家的思维是非常稳健的,但我觉得这几年新兴起的建筑家提出了很多美学、艺术学的理念,已经产生了很多的优秀的建筑师。以前很多建筑师一谈到的话题就是结构学、材料学,能够把房子盖起来,而现在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很多艺术家也在建筑师里面汲取很多的养分,对于我来说,今天我能够来这里和大家探讨移植这个事情,我感觉到非常地荣幸。我觉得在一个建筑物里面,也许在屋顶上可以做一些很感性的东西,整个别墅可能会有一种很感性的东西,但花的钱并不多,比如一些流淌下来的汗水,又或者是一个铸铜的树,我们我们以前认为雕塑家的东西才会铸铜,其实很多有形态的东西都可以铸铜,树有一种时间概念,很快就会死亡,但是用青铜这种永恒的材料铸起来,那么这棵树可能就是化腐朽为神奇。我刚才看到复地湾流汇有一点很感动,就是水系。我刚才在想,如果在水体下做几种很吉祥的东西在水底的话,不一定花很多钱,也许也是可行的。 这十几年来,很多雕塑家在创造的时候一直都受到市场的制约,还有投资金额等等制约。我一般都不做公共性的雕塑,因为投资方会有很多的理念来移植你设计师的概念,我觉得现在拥有中国特色的雕塑太少了。

  刘文斌:今天我们用了移植这个词,刚才吴晨博士也讲到,移植必须要结合中国的特色。我觉得复地湾流汇的别墅建筑外立面很现代,我觉得线条很简约、很简洁、很现代,感觉特别舒服,我一直在琢磨几位老师所谈到的观点,移植是有原则的,是完全照搬吗?还是一种批判式的吸收?我们今天这个话题引出来以后,可能会在别墅界、北京的媒体界引起一种影响,起到一种引导性,所以我希望各位专家就怎么样来移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移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否则的话市场上可能会有一种误导,认为移植就是克隆过来,另外一种是彻底的原创,不管国外怎么样,我就是要这样做,这可能又是一种极端,不知道各位老师有什么看法。

  黄居正: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别墅,对于一个住宅设计来讲,加西别墅是我们建筑师非常喜欢做的一种项目,麻雀虽小,但是五脏俱全,空间可以有很多讲究和研究。我们今天再来看移植问题,移植是不是说直接搬过来?我总结了三条,移植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所谓的地中海的民族文化,第二,来源于21世纪初,是一个非常向往科技成就的时代,这个时代艺术家、建筑家都非常崇尚科技成就。第三,来自于西方的古典精神。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刚才讲了加西别墅,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原拼别墅。还有一种例子是一位日本大师所设计的别墅,它也不是纯粹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在中间挖了一个院子,院子中间有一堵墙,可能有的人认为这样的空间不太合适,二层做卧室,厕所在一层,要从二层到一层去上厕所,非常不方便,这就说明了日本人对四季变化的敏感,体现出日本人的精神,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从国外西方建筑移植过来的设计。 有一个杂志叫艺术与建筑,

  这本杂志的主编请了16位建筑师盖22所住宅,这个住宅是怎么盖?他们因为受到欧洲主流建筑的影响,但有一些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建筑师,他们并没有把欧洲的风格完全移植到美国,而是进行了创新再造。我们认为建筑一定要与地域性的文化结合起来,不是简单地照搬或者克隆过来,而必须要与本地化结合得非常完美,这个移植才可能成功。

  刘文斌:我记得当初复地湾流汇开盘的时候,我心里面有一种非常大的感受,北京现在的别墅都是坡屋顶,而我们现在这种建筑外立面的风格其实是需要一种勇气的,从市场层面来说,我感觉现在复地湾流汇这种外立面风格在北京是非常独树一帜的。我们这个产品我第一感觉是这种风格非常好,您当时是怎么考虑这一点的?

  吴晨:刚才几位说得嘉宾非常好,我觉得移植不管从生物学,还是从文化,到了中国的土地上,都应该有一定的变化。比如说植物、动物,植物的移植是从苗圃把这个树苗从外地引过来,对它的土壤、它的气侯要有一定的了解,这种移植肯定存在成活率的问题,这是一种风险。对于生命体的移植,不管是动物移植还是人器官的移植,都要做很多的实验,比如搭配血腥、测量基因等等进行移植。移植有成功的,自然也有失败的,包括文化也一样,文化我们的先锋艺术、先锋电影、先锋戏剧、雕塑等等,很多东西的发起多多少少都有民族挖掘出来的,也有从西方传过来的。单纯的移植或者说克隆我觉得有很大的风险,任何的物体之所以能够比较好地生存、成长、发展,肯定在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原因。到了另一个地方,有一些概念从欧洲过来,我们觉得必须要经过改变。我们的建筑当时在创造的时候,在伦敦做的是一种顶级的概念,受到经济的制约、面积的制约是非常小的,在香港做的项目是纯现代的,但在北京这儿我们认为是不太适合的,所以我们就进行了一种转变。我们我的项目一共是340栋,必然要跟市场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这是我们要考虑的,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舒适性,让居住在这里的人能够认可,这一点是我们作为建筑师和复地配合必须要做的一种的姿态,也是一种折衷,这是必须要做的。否则的话,就不会取得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反响。

  王明贤:您这个项目是怎么样规划的?到底是移植还是完全创新?国外有没有这么大的空间环境,但是又有面积要求的别墅区?

  吴晨:对于规划来说,我们觉得是一种再创造。因为我们原版实际上是定制型的,它没有这么大的一个面积,对于规划来说,我们结合成熟的别墅社区的规划理念,结合葫芦河,结合本地的地质的特征,结合我们现有的林树,这一块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最后形成了现在这种大的规划结构。包括市场定位,需要什么样的户型,需要多大的比例,中的、小的、或者是大的,这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我们的移植或者说我们的转变,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移植。在这种别墅里头,你感受的是一种非常舒适流动,没有被房间分割得特别死,不像北美的别墅一样,厚墙、坡顶等等,这在我们这里是没有的,而是一种轻松的生活的体验。

湾流汇召开当代国际建筑设计主题论坛(组图)


 

图为著名艺术家陈文令先生


  于华:刚才几位建筑和艺术家都做了很好的评论,陈先生刚来我们项目短短一两个小时就给我们带来很人性化、很有艺术气息的建议,包括在建筑的西部、植被、中间湾流增加一些艺术性设想,这都是非常好的,我们代表开发商向您表示感谢。因为我们现在一期在明年春天交房,二期、三期还有很多的空间改善,我觉得我们会在以后的产品中改善,我们将来会吸取各位专家的建议。 刚才吴博士也谈到我们怎么样在这个产品上结合我们的地域文化,而且跟我们的产品定位结合,刚才刘总也说到为什么北京市场上现代风格的别墅复地湾流汇 (论坛 像册 户型 视频)是最受到市场认可?我们这个产品可以说是复地在北京三年磨一剑的产品,我们拿到这块地大概在2004年的春天,我们从04年的下半年开始,经过多方面的市场调研,包括北京市场和其它市场的各种风格的别墅,大概在04年的时候,北美风格、新中式风格等各种风格是在一种互相的交织、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况下我们拿到了这块地,我们觉得人还是需要现代别墅的,我们现在是现代人的生活,我们不是北美人,也不是地中海人,而且那个地方的气侯、生活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我们中国人,尤其北京人对别墅生活的向往,所以我们经过很多方面的调研,包括现代风格的别墅、空间、材料,以及怎么样和我们这块地结合,而且还要考虑我们的市场定位。比如说我们怎么样做到一个纯独栋的产品,北京的产品动不动就是千万级、上亿级的豪宅,我们和这些产品是有很区别的,它是为我们新兴的阶层所设计的豪宅,我们的客户基本上都是有海外背景,或者新兴的IT产业、文化产业、高校教师群体,他的生活实际上并不要求奢华,要求的是舒适,要求很实用。尤其现在大家都要求环保的背景下,生活要有一个适度,我们在产品定位上也是这样。包括别墅面积,我们现在销售的产品最小的面积市大概是两百零几平米,然后再加上地下面积和赠送的车库,已经基本上满足了第一次置别墅的人员所有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的需求。我们最大的户型是300多平方米的地上面积,地下面积大概到90到100平米,这400平米也能够满足舒适性,如果家里面有老人、孩子三代同居,或者说文化人可以在家里举办沙龙,这种空间我们都考虑过。刚才刘先生去过一些别墅感觉面积很大,但你感觉他没有一个空间感,我们就很好的克服了这种问题。我们南向是客厅、餐厅、门厅,我们的每个房间都是朝南的,每个房间都阳光灿烂,而且中庭的挑空和起居室、中西厨都是贯通的,这样你在家里开沙龙,或者妈妈在厨房做饭,儿子在客厅玩耍,都有一个很好的交流。而且我们的房间是朝南,扁平状的空间,有很好的景观和气场的结合,这一点是开发商和设计师从原来产品定位上就考虑了,我们并不想在容积率下造几栋很奢华的别墅,我们是要满足很多人的别墅梦想。我也考虑到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别墅的人群可能不是第一次置业,是第二次、第三次置业,他们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群。

  刘文斌(刘文斌博客|刘文斌新闻)要有一定的鉴赏力。

  于华:对,我觉得在80年代或者90年代初买别墅的人很多都是暴发户,突然一下子有了钱,赶到了经济改革的大潮,比如我去到美国或者地中海看到某一个别墅,必须把它原搬照抄过来。每一个地方的建筑产品都有它自己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是不可能完全移植的,我觉得这是我们的开发商、设计师所一直考虑的问题。

  

  

图为著名建筑评论家黄居正

  刘文斌:坡屋顶的别墅和现代外立面的别墅选择最多的,大家在选择这种风格的时候,能够做成坡屋顶吗?

  吴晨:我们个别的户型还是有一些小的坡顶,但这个坡顶不是那个意义上的坡顶,我们觉得还是追求一种单纯、简单的空间的围合。我们中式别墅实际上也是对庭院的一种追求,基本上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式别墅有一个很好的院落,我虽然是一字形的户型,对面也是一个粉墙,所以空间感还是很中国化的。我们最早跟复地配合确定方向的时候,没有考虑关于坡屋顶的问题,虽然我们刚才提到了香港的项目是坡屋顶,在伦敦是平顶,所以屋顶并不是我们决定建筑形式或者建筑取向的最重要的要考虑的因素,应该说是因地制宜的。

  刘文斌:王老师有什么看法?

  

  

图为建筑师王晖先生

  王晖:坡屋顶或者平屋顶,现在很多技术问题解决了以后,坡屋顶看起来已经脱离了完全技术手段的意思。在选择是否把这个建筑做成坡屋顶或者平屋顶的时候,其背后实际上有一个问题,建筑有一个表观价值的东西,所有人在选择任何产品的时候,都会想到它的功能性,一定要实用,特别是房子,我花了这么多钱,是不是值得呢?人通过使用某种物体,形成对自我存在的一种感觉,建筑在这方面是非常强烈的,我住在这个房子里,这个房子给我的感觉非常重要。我们做很多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怎么样去协调各种关系,有很多人在看待同样问题的时候,都有各种想法,很难协调,我觉得任何一个事情都应该是往前走,比如说我现在盖一种琉璃瓦的东西,看上去很值钱,假如说一个东西特别建筑应该以一种工具化的价值、系统来表述。

  王明贤:当代艺术是非常注重观念的,我觉得当代建筑要有一种很重要的观念。作为一个建筑,到底应该怎么样分析?就像死人和活人,就差一口气,那么做一个作品就差什么?就差一个观念,实际上有了这个观念就是一个作品,没有这个观念可能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构图。从移植的角度来说,中国当代艺术在20多年前,说把西方的东西拿过来,中国在几年内就把西方整个艺术一百年的历程走了一遍,我觉得我们做移植,最重要的还是观念,

  刘文斌:王老师讲有观念这个建筑才是艺术,也就是说建筑业需要有灵魂。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提的很多问题都是从市场层面提出来的,毕竟艺术最终要被市场接受,我们怎么样来欣赏建筑艺术?比如复地湾流汇,我们怎么样鉴赏它移植以后的空间策略?大部分人不搞专业,我觉得这是目前建筑设计界、地产开发和投资者之间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可能就是阳春白雪如何结合的问题,请各位专家发表一下你们的见解,我们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们的购房者和潜在的购房者,怎么样欣赏一个真正的既能够满足居住功能,同时又体现出艺术设计风格的产品,其鉴赏要点是什么?比如说复地湾流汇,我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我刚才听了几位大师不断地谈到在古今中外建筑发展,刚才王老师讲到,中国的建筑设计是有很多的时间,跨越了国外很长的发展阶段,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怎么样来评判现在中国建筑设计和国际建筑设计比较而言,我们处在哪个位置?吴博士和于总也可以谈一谈,在复地湾流汇这个项目上,你们可以给自己打多少分?我们今天完全是交流的方式,大家可以轻松地谈一谈。因为艺术鉴赏是需要引导的,我前两年在北大的一个房地产总裁班给大家讲营销策划的时候,就以蒙娜莉莎的微笑为例子,其实最伟大的不是画家本人,而是告诉蒙娜莉莎在微笑,而且笑得很神秘,关键是有人教我们怎么样看这个微笑,现在我们的建筑界和艺术界可能和市场有一个脱节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相信很多建筑尽管卖得不好,但也是有可取的地方,因为我们最终做的还是商品,要真正被真金白银认可以后才能够发扬光大,如何给我们的购房者一个最简单的公式,怎么样鉴赏别墅艺术,如果要鉴赏复地湾流汇的话,我们又应该怎么样鉴赏。

  

  

图为著名建筑艺术家王明贤先生

  黄居正: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要的问题是要有一个生活的积累,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比如说我们的服装设计,你如果没有看过那么多好的服装,没有接触过国外那么多大牌服装的话,你怎么样能够鉴赏这个服装是好还是坏?必须在这个前提下涉猎国外发展的潮流各方面,而不仅仅是建筑。比如说商品文化、服装文化,各种文化层面都要有大致的了解以后,才可能回过头来对我们的建筑设计有一个靠近的认识,这是要走的一个路子。

  我们现在的建筑设计发展历程是很短的,刚才王明贤先生大概地描述了一下,回顾一下中国现代建筑的历史,清华出去学建筑的最早一批人,也就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他们去的是哪里?去的是巴黎美术法院体系的大学,学习的是古典美术,他们学到的东西古典美术这一套,当时日本侵略中国,属于民族主义高涨的事情,所以就强调爱国心,所以把西方的古典美术和中国的民族主义结合起来的折衷的东西,这是第一代。发展到后来,始终处于一个交错的状态,现代主义我们真正能够接触到其实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家才才能够比较详细了解外国的发展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已经到了后现代了,中国人一看就觉得后现代很好,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可以用上,觉得后现代很好学,我们又把后现代的东西没有从源头上扎扎实实地走到后现代。相反,日本又是怎么学的?日本出来了很多一流的建筑师,为什么?原因是因为他们最早的一代是跟着西方现代建筑原汁原味的东西拿过来,再加上日本自己的东西。所以日本的东西也是跟西方有差别的,有日本本身自己的文化在里面。我们要做到这一点,也应该扎扎实实地去学习,很好地把西方的精华和中国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

  王晖:公众对于建筑的鉴赏能力与社会标准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刘文斌:那时候的阳台建筑规范是1.2米以上才同意验收。

  王晖:我觉得整个硬性标准和每个人心里面的标准都有一个快速的提高,但还是参差不齐的。我觉得要给大家时间,然后通过每一个关注这件事的人的努力,就能够很快地发展起来。

  王明贤:为什么说中国建筑文化是缺失的?国外古代很多文人都是大建筑师,比如白居易也是园林大师,北京很多文学家、艺术家都是一些建筑大师,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有讲建筑。西方很多哲学大师自己也做建筑设计。很多人花了几百万、几千万的钱买了不好的别墅,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我觉得媒体的任务非常艰巨的,同时也希望中国最著名的建筑教授能够把建筑鉴赏的意识非常通俗但又非常深刻地给大家讲一讲。建筑的理论其实又是非常简单的,一点也不神秘,只要居住起来很舒适,看起来很顺眼,也就差不多了。中国本身有几个艺术家也是建筑师,他们也自己设计建筑,像一些小住宅,我觉得是人人都可以动,人人都可以自己来创造的。我觉得可以从自己家里做起,从自己家里面的室内设计、家具、摆设都让大家构成对新的建筑文化的认识。

  陈文令:刚刚王老师谈到的概念使我触动很大,使我想起了50、60年代星期的贫困艺术,也叫做低成本艺术,强调艺术家要用成本很低的材料去做,甚至在在垃圾场里面捡来,化腐朽为神奇。这都是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设计家所需要思考的。我这次去欧洲看威尼斯展,跑了半个多月,整个欧美国家的思想力度的确是比很多东方国家或者第三世界的国家更强调思维方式,我觉得他们的手艺、加工方式、材料都不如我们,这几年当中当代艺术发展得非常快,西方的艺术家其实很多是探险家、冒险家的心态。

  建筑第一属性还是要居住,还是要实用功能,我觉得这么好的实用功能还能够有审美、人文观上的东西,这是我所非常欣赏的。西方的后现代建筑或者后现代艺术,其实追求的不是整个文化史的很强的上下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很多当代艺术家一直走出这个文化史,像蔡国强的爆破艺术,美学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现在中国政府也以非常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创造确实要有冒险姿态,说到移植,移植的东西搞不好可能有被人家强奸的感觉,所以分寸是很重要的。五年前广州有一个新周刊邀请了20多个艺术家,当时谈到了上海的一条步行街,听说也是从国外拷贝过来的,他说一年之间中国多少的城市都克隆了过来,但是移植得非常不好。我想说的是,王老师讲了观念艺术家,包括蔡国强,清代有一个大画家叫石涛,他也讲过没有方法的方法就是最顶级的方法论,恰恰是两百年以后的今天,对中国美术界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刘文斌:吴老师,首先请您结合今天的主题,告诉我们怎么样鉴赏复地湾流汇。然后请大家把我们今天的主题和对复地湾流汇的期望留一句话。

  吴晨:我觉得产品应该不是用鉴赏这个词,关键是给人居住的空间,我们所追求的是居住空间的舒适,我觉得把它说成鉴赏的话过高了,把它说成作品也有点儿过了,这就是一个好的产品,我觉得舒适这个定位更恰当。

  刘文斌: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总结今天的主题。

  于华:一句话总结太难了,我们复地湾流汇的产品是一个叶脉状的水系和纸状的组团的较好结合。刚才刘总问了我一个问题,说我们能够给这个产品打多少分,我觉得可以打85分,为什么?我觉得它可以较好地体现我们这个产品的特性,包括各个设计师和我们作为项目操作团队的三年心血的结晶,而且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还有15分意思是我们还有上升、提高和改善的空间,谢谢大家!

  黄居正:住宅是住人的,应该反映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是强调人文感受的空间现代主义作品。

  王明贤:在移植中发现自己的道路。

  陈文令:我今天看了这个别墅,前不久和我看的几个地方相比,我感觉它的水用得特别好,是最具诗性的。我在厦门的海边住了很多年,看到水就会让我怦然心动,刚才我还向售楼小姐打听了价位。

  吴晨:两个字:舒服!

  刘文斌:我们今天的沙龙气氛非常好,各位大师、各位专家都阐述了很多的观点。我主持了很多沙龙,但我觉得最舒服的方式就是专家们、艺术家们进行交流。几位老师讲到建筑审美方面的教育问题,我觉得我们下来还可以再继续探讨一下,这也是我们作为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

  感谢今天参与论坛的各位嘉宾和专家,本次主题沙龙到此结束。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新闻关键字: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