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奖•2012中国室内设计年度获奖作品展落地无锡(组图)
————世界语•中国情¦国际室内设计趋势研讨会圆满落幕
日期:2013-03-28 12:22:51 来源:龙玫传媒 点击次数:1194
(图:萧爱彬(Aibin Shaw) 分享主题:设计无跨界)
萧爱彬:非常高兴能够来到美丽的无锡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一些感想。这么多年我一直在从事室内设计行业。今天我的主题是“设计无跨界”,我觉得设计师的思想应该是开放的,我想跟大家分享我的设计创作过程,同时也把我自己的观点向大家进行汇报。
在接受365采访的时候也讲到一个问题,他们问我“你做室内设计最主要的体会是什么?”其实很多设计师都没有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以人为本,就是为人做设计。讲到这个问题,我就在想这几天两会的领导班子讲到的“中国梦”,其实“中国梦”是所有的人都在梦寐以求的事,就是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打造幸福生活。之前电视台的记者到大街上问每一个人“你幸福吗?”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但是却得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在今天的社会,大家的幸福感到底有多少?人人都在拼命地捞钱、挣钱,生活没有质量,就是因为现在整个社会影响到了我们各个行业。我们设计师能不能更安心地为人的需求服务?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研究一下这门学问,好好地研究一下我们的设计究竟是为了什么。很多人只想着我赶紧把这个案子做出来,然后把钱拿到。这是因为大家没有安全感,因为社会没有给你提供保障,我们需要自己花钱看病、养老、养家糊口,为自己的未来着想。我想这些都是跟设计行业密切相关的,我们需要让大家有更好的民生,关注人们所享有的权利和福利,这样你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去做你想做的事。无论是当个老师还是作为老板,我说出来的东西要是很实际的。我们做设计更多的是要关心人的需求,为人服务,而不只是为了效益。
中国有句话叫做“功夫在室外”,当你从事一项专业的时候,你要通过其它门类的知识来丰富你才能把自己的专业做好。设计师也应该是这样,当你在做商业空间的时候需要关注一些其它的领域,包括居家的设计、住宅的设计,这样才能把商业空间做得更人性化、做得更加舒服,这样你对工作才能有更加旺盛的精力,你也可以在办公室设置很好的休息空间,有咖啡喝,有下午茶,有了这些东西,你的办公空间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办公室,我们的设计都是非常人性化的。我们要把公共空间私人化,私人空间公共化。我们希望把公共空间做得像私人空间一样,同时私人空间也能更加Open,接纳更多的信息,也让更多的朋友享受这个居住环境。
(图:吕邵苍 分享主题:原生观下的创新设计思维)
吕邵苍:谢谢主办方以及在座的各位无锡设计师们。今天我想跟大家简单汇报的是,我们大家都在做设计,为什么我们今天能站在台上?严格来说,无论什么设计都是为人服务,都是为人创造更美好的梦想、更细腻的生活。在座的各位不要介意今天自己只是台下的嘉宾,未来十年你可能就会站在这个舞台上。
这些年来我在做设计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思考,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主题是“原生观下的创新设计思维”,是什么使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愿意把设计做下去?我认为是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尤其是在当下和我的设计语境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还能让我坚持做设计的重要原因。你做设计一定要有自己的观念,而且这种观念必须是原生态的观念。不是指物理学、环境学上的原生态,而是你对事物最本质的思考、有别于其它事物的原生思考,这才是使你获得创新方向的源泉。
吕老师提出:室内设计的单一性导致的项目的雷同化、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很多项目看起来都非常一致,这也许跟“潜销售文化”有很大的关联性。同时,他从“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并改变当下的现状?”“设计的本质是什么?”“设计师有没有社会责任?”等问题上进行了全面剖析。
(图:孙黎明 分享主题:国际背景下的区域文化表现)
孙黎明:创造和创新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如果没有创造和创新,可以想像中国的设计现在是什么样未来还是什么样,只是一个装饰和使用装饰的概念,没有承担对于社会进行推动的社会责任。创造和创新必须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我对自己团队的要求。我们就以设计大师乔布斯为例,相信他对我们带来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他把科技、设计、人、物互为一体,如果要谈这个领域的话,他在这个体系里算是一个神。我不想对他过多解读,相信在座的很多设计同行都能从他身上获得很多思考,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他的设计理念可以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内心和灵魂。
关于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也跟很多国内同行在交流,为什么我们的设计总是比别人慢一拍两拍、三拍四拍?为什么不能有一个设计师看到未来一二十年的设计方向?为什么不能从现在开始这种设计思路的培养?到了那个爆发点我们就可以走在世界的前面,这样你就永远不会被别人所超越。今后80后和90后的设计师在这个领域是完全可以颠覆,甚至超越未来的设计方向,如果大家有这种恒心和信念的话应该是可以从这个方向进行切入。你要有设计全球化的视野,这不是一句空话。
创新设计思维:不要单纯的看到外在表象,而要看到表象背后的科技和手段。设计不仅是装饰,而是战略和策略,一定要建立自己的设计哲学体系,“少即是多”,这个理论体系的提出是由于繁杂的装饰和大量的设计,所以才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设计理论。现在这个理论的意义还有多大?你又是否能够超越你自己建立起来的设计哲学? 我们也经常搞新传播设计,一个是有新传播概念的,一个是没有任何传播概念的。这是感官和体验设计,也是一个比较全新的理念。未来会有一大批这样的项目出现在室内设计里面,谁先做这项研究,谁就是未来的设计大师。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能用一去做设计,那就不要用二用三,只有最好的才能打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