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干完40年的活 成都设计行业近些年发展状况剖析(组图)
日期:2016-10-12 11:01:00 来源:锐理地产网 点击次数:0
初期
设计院的"三国时代" 西南院一家独大
2000年以前的成都设计行业,西南院说自己是第二,便没人敢说是第一。当时成都的主流设计院包括西南院、省院、市院三家,民营设计公司仅华宇一家代表。
“90年代的设计行业不忙,一年有2-3个项目都已经算是比较好了。当时西南院主要接的还是政府项目,那时的达州办公楼、中国银行都是我在西南院时有涉及的,后来也有一些开发商的项目,比如新加坡花园、神仙树的中海名城等。”在西南院做了近7年的建筑师,现已是基准方中成都公司执行总经理的戴涛谈及这段经历依然清晰。
98年,房地产作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得以确立,“给企业划地,停止福利分房,金融机构开始向个人贷款,户籍改革(买房落户)”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给房地产行业送去了前所未有的春风。自此,房地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带动国家GDP高速增长,同时,设计行业也迎来了“熊市”。
“在这段快速发展期,我们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40年的工作,整个行业都是一种超负荷的状态。”思纳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王玫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城市建设总量的增长,二是建筑的升级换代。90年代成都的城市范围基本在二环以内。那时候的二环路是一条货运为主的道路。如今的成都已经发展到绕城外,城市建筑还在逐步外扩与周边城市接轨。
从百货商场到环球中心,城市建筑除了量的提升,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爆发式增长,锻炼了一批韧性很强的建筑师。同时,这种快攻模式所带来的成果也有很多弊端。“现在很多城市垃圾就是在这个时间段立起来的,有些已经在拆除。”
爆发
民营企业大量出现 基准独占鳌头
聚集大批人才的西南院被业内人士称作设计行业的“黄埔军校”,房地产市场进入爆发期后,一批顶着“黄埔军校”头衔的“正规军”开始进入市场自立门户。
成都最早的民营设计公司是华宇,当时的华宇集聚了一批西南院退休老同志,很快在成都市场站稳脚跟。紧接着就是省院血统的国恒,名气不小的还有山鼎、众恒、基准、王周等。值得一提的是,王周是由两个香港设计师成立的,他们一个姓王一个姓周,但现在却已经销声匿迹。
在勘察设计协会秘书长罗刚看来,只要说到成都设计行业,“言必称基准”。在成都设计行业十多年的时间里,同年代有存在一些基础比基准方中好的民营设计公司,但其他的却没成长起来,基准有现在的成绩与其核心团队极其稳定是分不开的。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设计公司有1000多家,但单从施工图这块业务来讲,基准方中一家公司就能够吃下成都的50%以上的业务。从市场占有率来看,西南院的主流业务还是以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为主,基准方中在房地产市场项目的占比明显要高于国有大院。
戴涛从02年就进入基准方中团队,如今已近15载,我们从他口中得知,基准的业务范围很广,跟目前市场上很多大型的房地产开发商均有合作。
“最开始的合作有蓝光凯丽滨江项目、温江香瑞湖项目,还包括保利、万达、恒大等,像龙湖这样的全国一线开发商。只要是在基准所涉及到的区域,基本都能与龙湖达成合作。”他还特别提及华润万象城项目,当时为了这个项目基本不考虑成本因素,这种坚持和努力让基准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洗牌
外来企业进入成都 水土不服占有市场受限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北京深圳上海的一些外来的企业开始进入四川。2008年的汶川地震又给成都楼市带来不小影响,但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启动,大量资金和资源涌入灾区,同时,一些外地的设计企业跟随一些灾后重建项目进入成都,房地产市场迅速复苏。
2007-2012年最火的三家外来设计公司当属CCDI、汉嘉、天华,但明显感觉到他们在成都市场都有点水土不服。勘察设计协会罗刚说,“国内的一些知名企业在进入成都后,其发展势头和影响力显得和其本身地位不是很匹配,感觉对成都的市场份额占有意识不是很强。”
为什么水土不服?从与设计行业资深人力从业人士张先生的对话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北上广深,招个人给二三十万,求职的人排着队应聘,能来一‘堆’。而在成都,首先要谈一个大致的年收入,外来设计院想不明白,一个工作三到五年的人,开口不提个人能为企业、为客户创造多少价值,而是年收入要15、20、25万,凭啥?而且人才的质量比上海、深圳低,尤其是创意型人才”。企业成长离不开人才聚集,自成体系的成都设计行业,让很多外来企业难以适应。正如王玫所说,“不了解市场就很难攻克,就像我们也不会轻易的去到北京上海等市场。建筑跟社会的关联度很高,外企进来容易,但是想在成都做得很好还是不容易。”
迭代
新生力量开始突围 市场再被瓜分
外来企业进军成都设计市场,是成都设计行业不断发展演变所体现的一方面,本土新生力量的崛起则是市场的另一个缩影。像中泰设计、观堂设计这种本土民营企业,短短几年就能在市场上明显发声的就有好些。
从城南逸家到光华逸家,中泰包揽了国嘉从高端到刚需的产品研发,不管是别墅项目的创新,还是“小三房”的风靡,如今的中泰已在成都设计行业明显发声,预计全年设计或突破两百个项目。
2015年,在整个设计行业纷纷裁员的时候,观堂设计正在新三板挂牌,其业务涉及城市规划、住宅、公共建筑等方面。
新生力量的崛起还伴随着一种行业现象——挂靠。一些小型私人工作室或设计公司在创业初期会寻找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公司进行挂靠。
“中国设计行业本身是相对落后的,曾经有段时间市场井喷,很多三五个人结成的团队也可以打野接活,现在这种几乎是不可能了。”相较于以往的慢节奏,进入快餐时代的设计行业反而给了新生力量一些机会。“中泰就是非常优秀的团队成长起来的,并且慢慢开始和基准形成了竞争关系,类似于基准从西南院出来之后与西南院成为竞争关系。”勘察设计协会罗刚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未来
和国际接轨 行业未来集中还是分化?
随着房地产项目设计中外合作的案例日益渐增,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进入成都的设计行业,开始跟国际接轨的设计行业,它未来在设计师眼中或有哪些趋势和变化?
“设计公司的集中性会越来越强,国外也经历过,经济一萧条百分之四十的设计公司就没了,没有项目,设计公司就会关门转行。市场越集中,定制型项目就会增多,设计院不再是单纯的乙方也可能是甲方。”经常游历于各国,喜欢研究当地建筑设计的王玫觉得,设计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或许设计费就已经不再是一个衡量行业的指标,设计费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
另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则认为,随着设计行业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未来设计行业或开始出现分化趋势。到时会有一些工作室拥有与国际接轨的能力,他们的能力、设计费等自然也就高出市场平均水准一大截。
就像刘家琨,不管是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还是后来的西村,他“玩”这种小型文化空间时对于环境的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为人称道,奠定了他国内一线建筑师的地位。作为一名本土知名设计师,刘家琨现在走出去了,走得更前面。
(责任编辑: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