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第十四届詹天佑奖颁奖 引领工程建设创新风潮

日期:2017-04-21 16:54:00  来源:中华建筑报     作者:王建玮     点击次数:0    

【导读】:“土木工程领域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4月14日下午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大会上,住建部副部长易军反复强调工程建设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领域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4月14日下午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大会上,住建部副部长易军反复强调工程建设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易军副部长同时指出,要充分发挥詹天佑奖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工程建设行业的创新热情,促进行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 贯穿始终的永恒主题

记者从颁奖大会上了解到,共有29项工程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其中,建筑工程9项,桥梁工程4项,公路工程3项,轨道交通工程3项,铁道和隧道工程各2项,水利水电、水运工程、市政工程、燃气工程、住宅小区和国防工程各1项。

易军副部长首先向获奖工程和获得表彰的工程建设单位及个人表示祝贺。他指出,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自设立以来,在建设、铁道、交通、水利等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支持和参与下,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对引导和加强我国工程建设自主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取得了显着成就,在很多专业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这次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29项工程都是我国土木工程中的精品,也是广大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和参建单位勇于创新、不懈努力的结晶。

据悉,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设立于1999年,是以表彰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为宗旨的重要奖项。大奖创立18年来,始终以科技创新为魂,对推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本届获奖的29项工程为例,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成果最少的也达到3项,绝大部分都在5项以上,最多的达到10项。

绿色环保 持续加码的考核标准

在詹天佑奖申报条件中,明确提出申报工程“必须贯彻执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以及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方针,在技术方面有所创新或形成成套技术”。因此,获得本届詹天佑大奖的29项工程,不仅在建设技术、建设理念方面领先行业,在节能环保方面也普遍有较大创新。

以望京SOHO中心工程为例,该工程率先使用PM2.5高效环保节能空调系统,同时设置传感器控制机组能耗,实现了科技、节能、环保、智能、舒适的建设目标。2014年,该工程还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协会LEED金奖认证。湖南省邵阳至怀化高速公路项目穿山越水,沿途地质、地形、水文环境复杂。建设者通过开展山区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新技术研究和沿线文化遗产及自然环境保护综合技术研究,攻克了一系列施工难题,实现了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之美。本次获奖的唯一住宅工程——南京燕子矶新城保障性住房一期工程,遵循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合理设置雨水回收系统,同时借助周边绿化带和河道打造宜居环境,增强了整个小区的生态功能。

詹天佑奖设立18年来,始终坚持“数量少、质量高、程序规范”的原则,同时不断完善评审标准,确保获奖工程能充分反映工程建设的时代走向。近年来,大奖评审越来越注重申报工程在绿色环保方面的表现,这体现出建筑业服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产业升级的趋势。

质量安全 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住建部原副部长郭允冲指出,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注重发挥激励、导向、促进作用,坚持弘扬科技创新精神,鼓励自主创新与新技术应用,致力于引领、促进土木工程行业科技进步。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

比如,本次获奖的上海外滩通道工程(北段),位于上海最具标志性的外滩万国建筑历史文化风貌区,被誉为上海市中心交通的“心脏搭桥”工程。施工单位通过引入FCEC施工工艺,控制隔离柱造成的地表沉降,有效隔断盾构施工对附近历史建筑造成的不利影响,既保障了工程本身的质量和安全,又再造了浦江两岸的历史风貌。其他获奖工程也都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实现了质量和安全的双重目标。

住建部副部长易军指出,土木工程领域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通过创新推动我国由土木工程大国向土木工程强国迈进;要完善管理体制,大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加强后备人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创新人才队伍。他表示,希望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工程建设行业的创新热情,促进行业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水晶)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