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SLER《设计趋势展望2022》 (组图)
——城市、办公楼、综合体与购物中心
日期:2022-06-10 10:28:00 来源:Gensler 点击次数:4
Gensler致力于帮助全球范围内的客户想象并构建建筑业的未来。Gensler的年度《设计趋势展望报告》涵盖来自28个设计领域的战略建议、研究和代表项目,助力我们的客户和社区在后疫情时代打造下一代的空间和场所。2022年的《设计趋势展望报告》侧重于定义人类体验未来的设计策略。我们希望报告中的设计趋势将帮助您迎接人类体验的新时代。
《设计趋势展望2022》——城市
概览
未来城市
优化城市体验
配套完善的住区、丰富的就业机会、合理的居住成本以及多样化的交通选项,是构建理想城市的基石。但城市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健康恐慌,让人们逐渐对城市生活心生疑虑。若想成为宜居之处,城市必须围绕设计来为人们提供更理想的体验。
健康和幸福感仍将是城市生活的首要考虑因素。为吸引人才,城市和城市开发商必须重点考量生活成本、种族和社会经济差异。20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以及更为便捷的新型交通方式,将继续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最后,鉴于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天气愈加恶劣且更具破坏性,为继续改善城市体验,在气候变化缓解策略以及可持续建筑实践方面的投资将成为关键。
关键趋势
01、灵活公共空间助力打造更具韧性的未来
城市应抓住时机,巧妙利用疫情中积极的一面,例如开阔的街道、户外就餐、通畅的交通等,打造以人为本且更具韧性的未来。
02、20分钟社区将推动公平建设
公共和私营部门均需妥善规划投资策略,从公平视角建设20分钟社区。此类投资将为这些住区吸引更多的开发机会,在惠及居民的同时,也使他们能够参与其中。
03、气候行动要求将推动净零排放目标进程
面对减少碳足迹的压力,机场、校园、数据中心等机构将继续遵循新的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此树立行业标准。
04、城市与企业将专注于再生和再利用概念
为应对气候变化,城市与企业需努力营造可持续、可再生的环境,高效利用现有空间和材料,从而减少废弃物和碳排放。
05、创新园区将继续蓬勃发展
过去,园区规划采用对内为主的模式;如今,各大机构更加关注园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互动方式。为激发创新精神与协作意识,开发模式已从单一用途设施升级为综合体生态系统。
特色项目
▲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城市设计,广州
▲金桥金鼎天地商业综合体,上海
▲森兰外高桥国际商务区, 上海
中国视角
15分钟城市生活圈-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发展更加着重于“城市—人—产业”之间的互相推动,优质的生活和公共服务将吸引人口流入,进而促进产业发展。城市的发展也已从“增量时代”转变为“存量时代”。因此,在有限的发展空间中,对城市设计与管理的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我们更加强化城市的颗粒度,留住城市记忆的同时,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关注人的的真实体验及对品质生活的诉求。我们也相应提出更精细化的未来城市像素理念,提出对城市健康,智慧,低碳韧性,交通联系,公共服务,以及对未来的预见性和灵活性等多维的远景构想。
在后疫情时代,城市的封控管理很好地启发我们对未来社区尺度,密度的发展思考。未来对居住社区为单元的自我管理,生长,自给自足的模式,如何成为我们未来规划中的借鉴。我们提出15分钟城市生活圈-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确保人们在5分钟的步行距离范围内,解决所有的生活日常,运动健康,文化需求,便利出行,垃圾回收,快递配送,甚至在条件允许的社区,鼓励城市农场,使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够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解决人们对品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这是我们创建一个能抵抗未来不确定性的高度韧性,有自我免疫力的健康城市的重要思考。
▲博华广场,上海
15分钟街区生活圈理念
1、打造一个多功能复合型社区,社区内部的能源平衡
2、方便采购商品和获得服务,尤其是生活用品、新鲜食品和医疗保健服务等 。
3、配备不同居住面积、不同价位的各种住宅房型,能够提供给多种类型的家庭,使得更多人能够居住在其工作地点附近。
4、清新的空气、无空气污染现象,且配备公共绿色空间。
5、配备规模较小的办公场所、零售店和酒店以及让人们能够就近工作的协作空间。
策略与调研
新体验时代
Gensler积极构建全新舞台,响应当下生活方式。
过去两年间,全球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生活已然发生改变,而这些改变将继续伴随着我们。所幸,人们对克服挑战普遍抱有乐观心态。
设计行业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案来帮助人们应对当下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各行各业亦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创新精神,为我们的前进道路绘出清晰的路线图。凭借各种智慧与谋略,我们正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消除疫情带来的沉重影响。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全球局势不稳定性、气候变化与社会不公平等问题依然横亘在眼前,新冠疫情引发的供应链问题、劳动力短缺及通货膨胀更是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使竞争日益激烈,而世界也正在努力适应,准备在可预见的未来与疫情的长期影响共存。
虽然眼前形势颇为严峻,但发展前景依旧明朗。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的力量全面改善我们经常出入的空间、共同生活的社区乃至呼吸的空气,创造更加出色的体验。房地产是上演一幕幕生活场景的舞台,其价值直接关系到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娱乐空间中获得的体验。未来,我们的前进道路必须始终以人为本。
▲杰克逊维尔河滨总体规划,美国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市
概览
城市设计
城市发展正处于关键转折点。随着全球对健康问题的担忧持续蔓延,加之远程办公趋势日渐盛行,人们开始思考在大城市生活的必要性,尤其是市中心地区,还要面临生活成本高、公共交通客流量低、过度拥挤等问题。城市可以借此契机规划一种以社区为中心,更加便利、健康,且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全新发展模式。
关键趋势
01、更多城市将运用再生概念应对气候变化。
为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我们需要更具弹性和再生能力的方法来规划和发展城市。打造具有循环代谢能力的城市中心,即“循环城市”,可有效减少城市的无序蔓延,重新利用废弃物,并增加生物多样性。绿色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保护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策略。人工设计的城市环境应与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保持平衡。
02、重新审视市中心核心区域时,城市需采用以混合开发为主的设计思路。
目前的设计已逐渐从用途单一的中央商务区(CBD)转变至兼具多种用途的综合性场所,这种趋势今后仍将继续。建筑类型及用途的多样化,以及城市、社区、建筑等不同层面的多样化,是其中关键。例如,可在中央商务区融入更多绿化升级的住宅社区以及提供步行友好界面的设施,打造更为健康、包容、弹性和可持续的中央商务区。城市还应规划面向多阶层和多世代人群的社区,提升多元化与包容性。
03、公平性和可达性仍将是20分钟社区的核心要素。
20分钟社区的概念是建立社会凝聚力和加强社区意识的有力工具,因此,公平性是对话的关键所在。公平的交通、住房、就业和技术基础设施是社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投资建设使用便利、价格合理的公共高速互联网,同样至关重要。
04、投资公园和灵活便利的街道有助于打造健康城市。
设计师和城市规划专家将持续鼓励以人为本的步行优先的城市空间,而非以汽车为导向的的城市开发,因此,户外空间尤为关键。通过公共广场、绿化空间、人行道和城市公园等景观使人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将有助于缓解压力与抑郁情绪,保持心情愉悦,提高认知功能,从而促进居民健康,打造活力社区。私有公共空间(POPs)如与公共活动领域巧妙相连,也将有利于此类健康场所的构建。
05、新兴城市或将成为大城市的理想替代方案。
随着人们愈发重视价值和空间,希望从大城市搬到生活成本和人口密度更低的地区生活,新兴城市纷纷涌现,并蓬勃发展起来。若想成为大城市的理想替代方案,新兴城市需努力增强艺术文化底蕴,设法提升公平性和多样性,并在新的开发项目中宣扬推广当地的独有肌理特色。
06、新一代移动出行方式将助推城市的发展。
从电动滑板车到电动自行车,电动机和电池驱动的交通工具的升级改进正在转变人们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式。除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种种优势之外,移动出行的电气化还可为城市环境和街道的重新规划带来更加广泛的影响。例如,加油站和停车场可以改造成其它有益健康的设施。借助移动出行领域的创新发展,我们可以将城市改造为更加以人为本的模式。
特色项目
▲Al Bustan,沙特阿拉伯麦地那
▲亚当斯街激活研究,美国凤凰城
“如今,远程办公几乎不受工作地点限制,因此城市必须着手考虑如何吸引居民,尤其是千禧一代。也就是说,城市必须能够提供和小城市不相上下的优质体验,而不是仅仅关注如何吸引企业。”
—Sofia Song,Gensler全球城市业务负责人
策略与调研
设计将成为城市和空间变革的有力工具。我们坚信,设计拥有改变生活的力量。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存在已久,而当前的严峻形势不仅使问题更加明确,也使问题的解决愈发迫在眉睫。
如今,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定居在城市。这一巨大的转变趋势将持续,到2050年,全球将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各大城市中心。大量人口的涌入,加之新冠疫情、气候变化和社会不公平问题带来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对城市生活进行重新审视。根据Gensler研究中心的《城市倾向调查报告》,在开展调查的15个地区中,仅有不到一半的受访者对所在城市的未来抱乐观态度。
一座宜居的城市必须通过设计来为人们提供更理想的体验。只有如此,才能打造出20分钟步行可达的便利社区、促进健康的绿化环境、低碳环保的建筑,以及包容性良好的互联社区。
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期望,应对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借助设计之力,我们必将有所作为。相较以往,我们必须变得更加机敏且目标明确,专注于提供出色的个人体验,帮助客户从容应对气候变化、社会不公平、供应链中断和劳动力短缺等难题。
▲Fifth + Broadway,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
这一位于新兴城市纳什维尔的休闲区满足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部分需求:便利性、可及性以及完善的社区配套。Fifth + Broadway将办公场所、住宅、运动和音乐表演场地、餐厅及零售空间融于一体,打造灵活多样的多功能生态系统。
策略与调研
在想要搬离所在城市的人群中,大部分人计划在第二年搬入大都市区。
来源:Gensler《2021年秋季城市倾向调查报告》
《设计趋势展望2022》——办公楼
概览
办公楼宇
随着办公场所角色的转变,新建办公楼宇应侧重为员工提供在居家办公或传统办公楼中无法获得的沉浸式体验。能否有助于营造企业文化、促进健康、加强与当地社区的联系,已成为设计办公楼时需要考量的全新要素,亦是租户在选择办公楼时的新标准。
关键趋势
01、新建办公楼宇需灵活多样,兼顾多种用途。
为适应市场的不确定性,吸引更多租户,开发商应设法打造更加灵活的空间,既可用作标准办公场所,亦可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等专业用途。通过提高结构加荷、增加楼面至楼面高度、扩大楼梯空间以及关注后勤用房的空间利用,办公楼宇的外立面和内部核心筒的设计越来越能适应多元化应用。
02、租户渴望通过更多的公共社交空间实现轻松协作。
公共区域的开放式楼梯、休息室以及氛围轻松的大堂可以鼓励人们更多地在办公楼内走动,促进社交互动,并增加同一栋楼里不同租户之间的偶遇机会,因此备受租户青睐。楼宇内的公共花园也为会议以及租户之间的协作提供了契机。
03、ESG、健康与亲自然元素将成为吸引租户的关键。
为满足租户对健康空间的需求,开发商将在建筑外立面和内部核心筒的设计基础上融入亲自然特色及其它WELL建筑标准(WELL Building Standard)元素。设有精美景观的露台和户外区域、开放式楼梯以及可带入新鲜空气的活动窗,不仅可提升建筑价值,还可助力开发商打造符合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的优质投资项目。
04、混合办公模式将继续影响办公楼设计。
如今,办公楼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以适应居家办公与公司办公相结合的混合办公模式。因此,我们可借此机会在办公楼的设计中融入更多住宅和酒店元素,并设法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为租户带来便利高效的体验。
特色项目
▲星扬西岸中心,上海
▲星瀚广场,上海
▲诺布大厦,上海
▲鹏鼎时代大厦,深圳
▲复星国际中心,广州
▲临港新片区创新魔坊,上海
▲环球财金中心,北京
策略与调研
建筑业迎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好时机。
如今,高温、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屡见不鲜,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然显现,并将持续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对建筑行业而言,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危机也令房地产投资面临风险。尽管如此,许多业内人士仍未意识到,建筑与汽车都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Gensler城市气候变化挑战(GC3)是我们在10年内实现所有项目碳中和的承诺,也是我们向整个行业、客户和同行们发出的倡议。
倘若细究施工过程及建筑性能,房地产行业的整体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9%。建筑领域的碳减排大多侧重于提升运营效率。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大约一半的碳足迹来自建筑材料。为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消除或抵消运营能耗和隐含能耗的影响。
关键趋势
4 大关键因素,影响办公楼宇未来发展
未来,居家办公将继续成为混合办公模式的一部分。有些人在任何场所都能专注工作,不受办公环境影响,因此办公楼不再只是一个聚合办公的场所,而是要为新的工作方式提供支持,并为仍然需要使用办公场所的租户提供印象深刻的体验。根据Gensler研究发现,开发商可采取以下四种策略来推动办公楼宇的未来发展:
01、通过出色体验提升文化氛围和创造力
文化沟通、创造和创新需要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因此,办公场所必须有利于构筑人际联系、鼓励协作,以创造持久难忘的体验。
02、户外空间将成为吸引新人才的优势
为吸引新的人才,办公楼宇必须连通高性能户外空间,包括配备有辐射供暖和冷却等系统的区域,为会议和专注性工作提供理想空间。
03、借助办公楼底楼空间与社区建立联系
作为建筑,办公楼宇需要能助力周边社区生活,如果能将办公楼宇的底楼空间融入社区,则可为打造20分钟社区提供重要支柱
04、通过ESG投资提升价值
不妨将办公楼宇所能产生的广泛影响力视为一种投资,可在设计中融入遮阳板、骑楼、能量回收系统以及其它有助于提升建筑性能的功能和系统。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日益盛行,这些设计将使您的建筑实现长期价值的最大化。
策略与调研
后疫情时期,更有效的空气过滤系统、清洁和隐私保护可令尚未回归办公室的员工更加安心地返回职场。
来源:《 2021年夏季美国办公场所调查报告》
目前而言,哪些因素会让您更愿意去公司办公?
工作不会成为吸引人们返回商务区的主因;人们期待商务区能被打造成休闲生活中心。
来源:《 2021年秋季城市倾向调查报告》
疫情后,人们最想参加哪些活动?
特色项目
▲美国全食超市公司东区办公楼,美国奥斯汀
这座办公楼面积达140,000平方英尺,将美国全食超市公司总部转变为配套齐全的城市园区。大楼的外延式楼板设计既可防晒遮阴,还有助于提高能效;内部公共空间可帮助员工轻松实现团队协作,设计巧妙的亲自然元素可提升员工和访客体验;户外露台则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办公场所的新选项。
▲怀曼街225号项目,美国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
▲芝加哥老邮局,美国芝加哥(屋顶)
再利用改造现有建筑是实现净零未来的关键一步。芝加哥老邮局由Gensler和Hoerr Schaudt Landscape Architects联袂打造,是美国最大的再利用改造项目之一。通过再利用现有结构和材料,我们将原本会送至垃圾填埋场的建筑废物减少了87%。
概览
办公楼宇:
重新定位与业主服务
▲UCS环球创意广场(北京)
当今员工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选择是影响办公楼市场的主要因素,在未来几年仍将如此。有助于增加灵活性、提高韧性并改善生活品质的空间将继续受到市场关注。物业和建筑业主将继续改造或再利用现有建筑,使其满足上述需求。
关键趋势
01、采用韧性设计策略的建筑将更易融资和租赁。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的影响将继续推动创新。如今,市场和租户对办公场所在促进健康和保护环境方面的要求日益严格,因此,具有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的办公楼将更易融资,也更受租户青睐。老旧建筑的适应性改造是关键的韧性策略与重大卖点。
02、健康和包容性可带来切实效益。
物业和建筑业主逐渐意识到打造健康和包容性建筑所能带来的切实效益。研究表明,提升室内空气质量有助于提高员工效率,降低员工病假率。亲自然设计可缓解压力与焦虑情绪,也可吸引备受市场欢迎的优质租户,带来更高的租金收益。通过设置无性别洗手间和其它公共区域来满足多元化员工的需求,从而应对公平性和包容性问题,这也是吸引租户的一大利器。
03、市场将继续追求优质的办公场所体验。
在竞争激烈且出勤政策更为灵活的市场中,办公楼必须提供不同于居家办公的特殊体验,才能吸引人们前来。租户将继续寻求更加现代、设施齐备且更具可持续性的空间,适应性改造和建筑重新定位的机会也将继续增加。
特色项目
▲威利斯大厦,美国芝加哥
为了重新定位这座芝加哥地标建筑,Gensler通过尽可能少的新建建筑重塑了裙楼,力求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这座地标性摩天大楼原名为“西尔斯大厦”,经适应性改造之后呈现出引人入胜的外观,并将零售、餐饮、购物、娱乐场所巧妙融于一体,成为备受当地人与游客青睐的目的地。
▲芝加哥老邮局,美国芝加哥
▲Cargo Crossrail,英国伦敦
▲The Link,美国丹佛
策略与调研
5办公楼改造策略
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办公楼市场中,开发商和建筑业主应如何评估性能欠佳的老旧建筑的改造方案?是将建筑升级为办公楼,还是将其另作他用,以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为资产注入活力并提升业绩的五大策略:
01、通过设置多个入口支持多种用途
设置多个入口有助于提高建筑适应未来的能力,其中既包括为主力租户设置的专用入口,也有为住户或其它用途设置的多用途入口。
02、利用分组式电梯组提高建筑灵活性
采用分组式电梯组可为打造多用途建筑奠定良好基础。利用低层和高层分组式电梯组划分居住楼层和商业楼层,可有效提高建筑的灵活性。
03、考虑工业建筑改造项目
新兴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原有工业区的开发,这些区域往往对创意群体颇具吸引力,并催生出对非传统办公空间的需求。工业建筑的大跨度和高空间,是改造为生命科学用途和创意型园区的理想空间。
04、小型楼板更易划分
楼层平面较小(约8,000至10,000平方尺)的办公楼通常较受欢迎,并可轻松划分为各种居住单元。
05、增加大量公共空间
增加适用于城市环境的公共空间(包括室内和室外),例如主街和庭院等,有助于将原本的工业建筑改造为办公、居住或多用途空间。
“毫无疑问,减少碳排放的最佳方法就是重新利用现有建筑。这样做可减少多达40%的碳排放,也使碳减排目标变得切实可行。”
来源:Juliette Morgan,英国地产公司(British Land)可持续发展部前负责人
《设计趋势展望2022》——综合体与购物中心
概览
综合体与购物中心
综合体开发商愈发深刻认识到,其开发项目可使整个社区从中受益。如今,居民、宾客及客户都已意识到所在社区对健康与现代生活的影响。综合体开发商亦紧随其后,通过提供所需的福利和灵活性来充分满足民众及企业的需求。
关键趋势
01、开放空间已成为必备资产。
疫情迫使零售商重新重视开放空间,将其作为布局设计的关键要素。企业借助开放空间而得以在疫情停业期间维持运营。如今,开放空间又因易于改作他用的特性,成为应对意外状况的理想方式。社区也开始重视开放区域的多功能优势,以及与公共生态系统的无缝衔接。
02、亲自然设计原则开始盛行。
亲自然设计原则优先考虑公共健康与可持续性,因此在设计方案中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综合绿化空间可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促进身心健康,将城市工业空间转化为有利生态的区域,因此这种设计尤为适合公共和自然环境。
03、建设20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需求不断增加。
“20分钟社区”概念指每个商业区、住宅区及机构区都在20分钟步行或骑车范围内。打造综合体空间对实现“20分钟社区”至关重要。综合体开发可将单一用途住宅及商业区重新改造为满足各种需求及体验的多功能空间,有助提高步行友好性。
04、微交通将进一步取代车辆交通。
新的综合体项目在设计之初便将微交通纳入考量,尤其是随上随下班车、电动滑板车和共享自行车。如今,许多城市都要求新设开发项目具备可持续性或实现净零碳排放,而减少车辆交通是满足这些要求的简单方式。由此,街道空间可改造成公园和户外餐饮空间,也可用于驾驶和停车以外的其它用途。
特色项目
▲中国电子深圳湾总部基地项
▲杭州CICO商业中心
▲湛江邮轮码头综合体
▲复游城,太仓
▲金地威新中心,杭州
▲金鼎天地综合体项目,上海
▲深圳大运枢纽地块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
▲陆家嘴前滩融耀大厦,上海
▲深圳地铁平湖综合体项目
CHINA PERSPECTIVES
中国视角:
综合体与零售中心的未来发展
▲深圳地铁平湖综合体项目
01、低碳 DE-CARBONISATION
减少碳排放是塑造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城市的重要途径。零售中心作为“社区中心”的混合用途将更加绿色:由自然、文化、便利设施和互动公共空间组成,以推动社交和亲近自然,打造健康的社区。
02、密度 DENSITY
密度决定了社区内的活力和多样性。它是零售中心综合体的经济驱动力:创造活力和城市弹性。在一个步行时间为15-20分钟的城市内,我们创造一个商业、零售、生活、文化、教育和便利设施项目的均衡组合,以实现全天候生活、工作、娱乐和学习的城市社区生活方式。
03、区域 DISTRICTS
由于城市是由多个地区、街区、基础设施和自然景观塑造的,零售中心的综合体也是多维度的。水平和垂直堆叠,由体验驱动的公共空间交织在一起,创造目的性、真实性和真正的归属感。
04、数字 DIGITAL
物理与数字的融合:城市软硬件的无缝融合;零售中心综合体是混合数字文化、零售体验和社区空间的场所营造。
概览
未来生活方式
打造原汁原味的社区体验
长久以来,生活方式品牌一直以洞察消费者需求及期望著称。如今这一点依旧至关重要。尤其在过去两年,全球遭遇新冠疫情、气候变化与社会不公平问题的巨大冲击之后,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生活方式品牌若想取得成功,必须提供更为优质的体验,充分把握当前形势,准确预测未来趋势。要想持续吸引消费者关注,品牌必须将社区、归属感和文化相关性作为重要考量。
生活方式企业将逐渐转向打造设计灵活的多功能空间,以满足所在社区及当地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特色项目
▲中央公园,美国凤凰城
该综合体开发项目为租户、居民和游客带来丰富体验,为凤凰城的中心市场注入了全新活力。社区集生活、工作、娱乐于一体,涵盖办公、酒店、住宅及零售空间,还设有一个室外广场。项目设计巧妙融蕴自然、文化及休闲元素,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场所感。
▲考斯韦街活动中心,美国波士顿
▲Fifth + Broadway,美国田纳西州纳维尔
▲丰田音乐工厂,美国德克萨斯州欧文
策略与调研
5大购物中心重新定位原则
▲The Highlight at Houston Center购物中心,美国休斯敦
受疫情影响,房地产行业经历了重大转型,购物中心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最有价值的资产类型之一。因为建筑业主、投资者及开发商都希望重新改造老旧、空置或未充分利用的资产,将其转化为富有活力的综合体开发项目,从而释放潜在价值,满足消费者迅速变化的需求。以下为重塑购物中心以打造韧性未来的五项原则:
01、调整关键设施
传统关键设施正在发生改变,体验、文化与开放空间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新要素。后疫情时代,人们希望重新构建与彼此和社区间的联系,因此这几方面显得愈发重要。新关键设施均面向公众且注重健康理念,包括娱乐场所、优质餐饮、康乐设施和大型户外社交空间等。
02、提高多样性
韧性开发项目注重多功能性,可提供经济缓冲,为购物中心带来各种类型的新用户和丰富多样的体验。例如教育机构、诊所、共享工作空间、辅助生活社区和健身房,这些新用户都希望能在靠近大量居民的郊区地点找到合适的空间。
03、重新规划交通方案
购物中心的重新定位规划需要连接现有交通网络,并适应拼车、其它交通形式及微交通日益盛行的趋势,例如自行车、滑板车以及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公里交通。随着社区对汽车的依赖逐渐减少,综合体环境必须着眼未来。短期内,场地必须能够容纳更多的共享交通工具,具体可通过排队和提供奖励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