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设计资讯
- 第四届BOX10深圳十人·空间设计学术论坛
- 日期:2015-04-01 19:06:00 来源:
-
所以我在这里给新中式有一个大致的概念,是用现代手法来表现中国的写意传统,最后形成了我所谓的新中式主义。新中式主义需要更加重视的部分是我们今天讲到的话题,界,临界线的关照,我们对于临界线的深入理解,如何能很好的判断临界线的表现,我相信作品就完成了一半。中国的新中式主义超过了具体的形象,这是我的观点。
我用了几个方案里证明我的观点,风化和透明这两种方式是我在看案例时发现的,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美国的山谷,有很多人都去玩,下面是建筑的泡沫,这两种东西碰在一块,当我们想用建筑泡沫表现物体风蚀的效果,就有了这样的项目,这是欧洲的一个设计,这是它拍的照片,提供的一部分,是一个卖服装的专卖店,这个服装店叫做游击店,租一个店,卖几个月就拆掉,它用这种材料做的风蚀效果。这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叫做透明,用透明的方式去做。这是聚酯纤维,只是时尚用品店,是用纤维把这些东西做成很有透明感的洞穴效果,这是它的效果。
我们再研究一下边界的三种表现形态:固态、液态、气态。下面给大家放一下我的案例。鉴宝节目大家都看过,觉得龙宫是个好地方,所以我想做龙宫的效果,有珊瑚的感觉,所以做了这样的设计,用珊瑚礁的方式做舞台背景,这是给他们做的概念设计,后来这个设计没成,因为灯光老师说打灯很难打,后来做了一个差一点的,现在在使用。这个太概念了没有实现。然后是液态的感觉,这是西藏的金帆,这个项目很多人都见过,是泰国的酒店,这是我好不容易找到的一张大图,它就做的是水流的状态。
最后给大家说一下气态,这是我感觉很有趣的东西,用棍子做成这样的形式,这也是一个展示型的项目,这是一个专卖店,这个专卖店的界面就完全用棍子做的,这是瑞士的一家公司做的,最后出来的效果图是这样,用棍子来气体,这样的方式让人很惊奇,这是测量的效果。
最后我简单说一下我的经验,临界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我们都画过画,写过字,当你马上要睡着的时候,再坚持一秒钟就OK了,你没坚持发现你昨天的任务还没完成,所以有时候对于临界的坚持很重要,这是很重要的时刻。那天我走在路上,天气不太好,我看到了两颗星星,我发现这两颗星一颗亮一颗不亮,当我再看的时候发现一颗星星移动了,才知道是飞机,这个时候就有了幸福感,那个感觉很好。谢谢大家的聆听。
主持人:候熠老师的演讲让我很受益,因为我们做一线设计师要在概念和空间中去找逻辑。接下来请秦老师来接棒主持后面的论坛。下面是林文格老师,他的主题是“慢设计,慢生活”,我们休息五分钟。
林文格:大家好,现在开始下半场,上半场几位老师给大家上演了饕餮盛宴,下半场我先上一个副菜。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我的观点。标题是慢设计、慢生活,刚才有人问我怎么成了设计师,我的回答是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设计师首先得懂生活,只有对生活有感悟的人,对事物有独断见解的人才会做设计。
以前大家对设计师的理解是夜间出没的三种动物,我们一定要过这样的生活吗?在座的都是学生,看到这张图郁闷吗?现在好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关注身体状态生活状态,这是我觉得很好现象,控制好自我,才能更好的做好设计工作。
美国的心理学马斯洛的观点说人的精神需求分几个层面,解决了精神需求之后最终要走向自我实现的需求。下面我要帮有方做个广告,这是杰弗里·巴瓦,认识的举手,没有多少,这是斯里兰卡国家级的建筑师,去年我有幸去走了一趟,参观了巴瓦的学作,为什么我要把他跟大家分享是为了对应这次竞赛的主题,土木砖瓦石,怎样用最地域性的材料,最生态的材料营造出高品质、高品味的、具有生命力的空间,巴瓦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去年,去看了巴瓦的作品,确实让我很震撼,让我思考我们接下去要怎么做,也思考当下的低碳环保理念,上午有同学问在这个的大背景下我们设计师要怎么做,巴瓦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巴瓦这位建筑师晚年在自己的宅子中,这位建筑师的住所很一般,坎达拉玛项目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20多年过去,照样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我们去考察的时候有源源不断的人在朝拜,因为太让人有启发了。这是它现在的情况,整个建筑是生长在山上的,就感觉是山地里长出来的建筑物,到现在的可持续生长,这旁边的生物都在生长。原来在选址的时候本来这个项目不在这里,靠在公路旁边,但巴瓦把原来的选址否定了,他最终选择了在山脊位置,最后巴瓦说服了业主。好的建筑师不光只是设计者,还是一个策划师。为什么要把房子盖在这里,因为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水面,远眺是狮子岩,如果旅客到了这里,最希望看到的是最美丽的,在道路上花点时间的周折是值得的,在参拜的过程中越艰辛,但后面看到的东西会越震撼。这个画面看一般,但如果站在泳池边上再往水库看就非常的美,这是最早的无边界项目,只有体验过才知道。游泳池就是这个颜色,游泳池底下没有砖和马赛克大理石,它就是自然颜色,建造的时候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整个涂料都是清水泥建筑,这是街道,如果说要有华丽的东西,就是这些特质的砖雕,只是修饰性的东西,这是原来保存下来的岩石,这是刚才提到泳池,换个角度看就奇美无比,非常的震撼。
通过狭长的通道转过来看到这一面的时候相信所有的人心都碎掉了,在25年前就有了这个理念,直接把浴缸放在这里,充分拥抱大自然。这张照片是我们在顾客中的房间中拍到的,猴子在偷吃水果。这个酒店在选址时,原生是很重要的因素。尽量保留原生态,酒店落成之后就有了巨型的雕塑,他的观点是动物是自然生物,它的生存权利和人类平等,我们要营造这种环境。
下面的时间我挑了两个项目,拿来印证也回答今天上午的同学提出来的设计师怎么在当下的大环境下持续发展。我们具体的工作是什么,作为项目需要,设计师是服务行业,是商业性的行业,怎样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呢?这需要智慧。浙江南湖国际俱乐部饭店,这个项目已经很老了,这个项目在浙江嘉兴,在南湖边上,嘉兴南湖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历史事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上海开会的时候就在南湖边上秘密召开了一次会议。这个地方以前是渔村,后来把渔村迁移,做了商业街,商业街长期发展,就有了开发商,因为嘉兴这么好的位置,在南湖边上这么好的环境中没有一家像样的酒店,没有一家酒店能和上海特别是杭州的酒店比,它的地理面貌很像西湖,但由于没有这样的酒店,高层来了之后都不住嘉兴,都去杭州。所以最后有了这个项目,这是当时的草图,材料很简单,做完之后就是一个渔村,整个建筑规划是我们一起做的,我们不能把自己限定为室内,我们应该是空间设计师,草坪非常简单,酒店很低调,在设计空间中怎么把艺术品体现出来,这是南湖渔文化博物馆时发现了渔民的道具,把它放大放在这里,作为一个艺术品形式出现,一边有八个,下雨天的时候这里很壮观,雨水落在这里。整个项目用材很质朴,就是土木砖瓦石,用的木地板,白墙,屏风看上去很中华,用一个符号把它变成装饰品,形成自己独有的DNA。这是洗手间,打开都很浪漫,嘉兴是出丝绸的地方,在当地取材很便宜。
下面这个项目是2014年做的,这是我自己的品牌设计的项目。叫做璞素,如果顺利话2015年就开始试建,我们做的一切东西都要回到生态、低碳环保,在大理,书香笔墨加上洱海的镜水湖面,去过大理的人都知道它风花雪月,把品牌诉求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标识。项目在这里,做项目的时候刚开始有两个人在看,这是拍出的景观,景色确实很美,这是现场照片,这是平面规划。很多的民宿都没有设计师标准,是随行而造,很多都没有兼顾到顾客的舒适性,因为我们有酒店设计的经验,所以我希望民宿的质朴能和现代酒店的舒适达到完美结合,这是入口进来的庭院,游艇过来可以直接从这里上来,上到餐厅茶吧这里,所有的客房都是景观最大化,再说一个题外话,我们原先最早是想舍,但最后我们发现在洱海边不舍。这是当时的草图,成型之后大概是这样。这是入口进来的样子,用的是当地的原始石材,这是我在大理当地去选材料,这是现场情况,盖的基本差不多了,已经营造出来了海边的情侣座。所有的材料都是钢木,边上有树,我们又不想让树死掉,所以就做了一个框。这是一张现场照,直接用不锈钢,墙壁这里用的红砖,床榻也都用木头。
希望通过东方人文化价值的坚持,在创作过程体验一份对历史、文化、环境和社会责任及职业使命。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他的分享,也希望酒店可以早点开业,请我们过去观赏。下面请深圳大学的秦亚平教授给大家做演讲,他的题目是禅意空间之美。
秦亚平:我用这种智能高科技有点不习惯,前几天接到学习任务让我来参加这次活动。刚才已经听到一位专家讲的很精彩,上一场大家都是吃的丰盛的大餐,紧接着来尝一下小菜。
我用四个字来贯穿整个内容,中外、东西。图片是我们目前的状态,这是2009年中国青年报做的一次质量调查,我不仔细的说。很多人对这些都比较清楚,也是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如果在深圳呆过一段时间的人可能对富士康员工坠楼的事件很了解,我们要重新定位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如果要说重新找出新的理念,我想最好还是回归自然,因为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既然说到回归自然净化灵魂,首先会想到老祖宗留下的禅,禅是一种精神,是哲学、美学,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思想的空间,禅是拨打的,不是虚幻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现代居住空间中,营造一个全新的禅意空间,虽然它不是标新立异,却是现代人一种真正的精神需求生活方式。下面这三种图是我找出来的,据说是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在河北牛栏庄为孩子建的月亮舞台,目的就是让小孩从小就亲近自然,怀抱自然,尊重自然。
禅意同时也表示一种宁静、圆满、和喜悦释放。人类现在是信息社会,地球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东西方,各国都在寻找共同交流平台,而禅这种古老的哲学早就提出来,其实不是时尚,主要是对现在的一种节奏,一种生活状态的提示,因此,禅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融化,也让东方文化得以传承延续。
在座的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大家了解的可能比我还透彻,从禅这里开始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重新解读一下禅意。第一是禅宗美学的品格,首先实现讲到自然观,已经从原来的消极因素有了新的发展,对于尘世不再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禅宗自然观的美学品质首先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显然禅宗继承了中国道教本土的思想,即天人恣意。因此禅宗风格室内设计都是崇尚自然、再现自然的实例,刚才有的专家他们的实例就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状态,在学校这种大的禅宗很少。下面我们再看一下里面的内容,禅宗的主张是直视事物的本质,反对人工的雕琢,通过极为洗练的手法,表现自然的无垠与秀美。
第二,关于禅宗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在我们的世界上,目前对于禅宗思想影响最大和运用的最好的是日本,我也提示,日本是最早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无论是在餐厅、茶室、庭院,在传统的建筑中,都充分提到了本国“和”文化的禅位设计,现在的一些钢架结构,或用清水混凝土伪造的大型建筑,比如武馆也体现了当代意味的“禅境”。
禅意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第一,设计师自身的禅心,这种设计师的禅心是一种长期或者无意中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内涵。在设计中以空灵简朴为意境作为设计原则。下面这幅图就很清楚的体现了,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但通过光的效果就能看出优雅的空间。
在室内设计中,禅宗美学观念可以充分体现到方方面面,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室内设计空无一物,或者就只是拜访一个陶瓷品,或者花瓶中就插一枝花,但这就是设计者本身的禅心和禅意,从外表看起来好像没有设计,但其实这是精心设计,而且这是最高最难的设计,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设计的基本观念是,只有在既非刻意追求,非有意识,又非无意识之中。
禅宗美学与极少主义的融合,大家都知道西方引过来的极少主义提倡简易,这样才能在今天高科技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使人们能取得生理的心理的平衡。东方这种清新淡雅的风实际也是东方朴素的自然观,这亮点是趋向自然的观点,它们已经找到了理论的契合点,并达成了共识。
禅意空间美的创造。历史上,禅宗的美学观念曾影响很多中国古人,他们从禅宗中领悟到在日常平淡生活中去找乐趣,在大自然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因此他们排斥表面的豪华,表现的是内在的精神。有时候我们看有些作品,它的材质非常粗陋,但在粗劣的产品中,其实是抒发自己的情感,是对人生的感悟。
谈到自然美的第一点,材质,这不用多太多,这幅图片就能看出来,这是日本设计师的设计,竹屋,这个房间内部都是用竹子来分隔空间,给人一种空灵感。除了竹木还有空的石材,在室内,事物的装饰甚至不加任何修饰,甚至有意识的将石块粗糙的暴露,为的是体现原汁原味的材料。
讲到材质就要讲到物体,四川说,好看不如素打扮,好吃不如茶泡饭,当今社会提倡这一点,把物态本身自然的形态洋溢出自己的淡薄和潇洒,在禅宗的倡导中,生活的简约治理还家具的选用中也有体现,空间中不需要更多的家私的摆放,因为人是实的。另外一个关于空间,在禅宗的精神触发下,室内设计呈现出无相和空相两种状态,日本人用的很熟练,他们尽可能将传统的建筑如榻榻米融入当代生活环境中,形成自己一种独特的对禅的意境。在都市中,很多的室内空间都很小巧玲珑,但在窗户下,摆放一个瘦骨嶙峋但有泥土气息的盆景,或者其他的一些植被,这样能起到很好作用,把人引向空幻的精神世界中。因此,空间设计不是炫,是要表现出自身本身的纯洁和简朴。这是中国比较好的设计张永和的作品,他就善于利用这种感觉,把空间的实用感表现出来。
另外,讲到环境。禅那,意为静虑,目的在宁静的心中获得纯净无我、万象混物合一的境界。大家都知道,西方极简主义是在工业大革命造成的,这和我们祖宗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无论东西方,都对环境要要求回归自然,回归乡野。禅宗这个设计理念有时候用非常简单的线条,或者用简化的形式,用省略方式来表达身体的舒适感,这并不是一种完全的省略,是用一种视觉的联想显示出质朴本来的调,我们公然渲染展示自己的财富是很低级的行为,因为禅宗的素质是要靠自觉,靠自己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洞察和注意力,这不需要很多的知识和聪慧。
另外,禅意对空间有非对称美,随便挪动一种东西,与生活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很灵活,更随意的感觉。日本神社和中国寺庙建筑的布局恰恰相反,它完全是非对称式,日本是采取三分空白,体现艺术本来的品质。
另外,在心态上,禅是东方的一种设计语言,现在在设计行业也得到重视,无论是在行业中还是在设计中,我们每个都要对禅有理解,有些设计对禅悟得少,模仿多,我们一定要把禅的理论观点给深刻解刨出来。禅倡导人文主义,已经构成原生态的生活,构成了顿悟的思维方式,以及随缘自适,除去心中的浮躁。
下面的内容是我们进行的教学体验,有两个方案,在这里给大家做汇报。第一个是已经毕业六七年的一位同学做的概念办公室的空间设计,一共两层,第一层分两个版面来进行功能的划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前面是接待台,展示区,后面是休息室,主要办公在二楼。总共两层室内布局都用中国传统的维和串联的组合,这样活动起来比较方便,设计元素是用中国草书,有些家私是用原木和原石来进行处理,空间设计中的立面和天花没有过多设计,整个色调是灰白调,最突出的是自然原材料的颜色,比如木材和石材。空间也非常简练化,这是二楼功能划分,这是左边敞开式的办公,这种办公是另外一种感觉,设计者和办公人员在一起交流。展示空间设计的是在空间位置放了一个自然物质,给人一种超然的空间想象力。这是另外一个办公空间。
我们再看第二个方案,是我和李益中共同辅导的一位学生做的。他的主题是中国古典的隐士文化,他并是我们工作状态的隐,是理念上的隐。这是两个建筑物摆放在一起,中间用廊桥来连接。后半部主要是展示区域,中间是一个沙盘,围绕着沙盘,还有一些小的沙盘和散座,这边是谈古筝的地方,后半部的建筑主要是做样板房。这是功能划分,大家可以看的更清楚。这是人流动线,他自己早就有了这样的概念框架,大家就知道是长条形,如果我们要做沙盘就有空间限定,两边可以用折叠门来达到扩大空间作用。这是第一个区域,第一个区域的效果图是这样,一进门就是接待区,本来的基调是浅灰调,第二个区域是接待台的后半部分,谈古筝的地方,这是中间的模型沙盘。这是小的沙盘位置,中间有散座,这是后半部的休闲,这是水吧,这是洽谈区,我不用非常深入的讲,这是他用禅的元素做的设计。这是总平面图,白色是另外一个建筑,这是主立面的效果图,为了对称,这里放了一个柱子,这是右边的小庭院,门用折叠和推拉的方式。这是右边的庭院,具有东方和中国的艺术灵感,中间两个建筑用廊桥来连接,这是夜景效果图。
回到我刚才的那四个字,东西中外,做了一个大循环,其实人类也是这样,我们都是在循环,互相学习。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秦亚平,我们安排的还有一位嘉宾,刚开始杨宇老师讲了对界的定义,说了对于界的理解。然后的候熠老师,对风蚀的理解,又到秦亚平老师对传统禅意的思考,最终回到建筑。刚才我们看到秦老师和李益中合作的那个项目,下面请李益中先生来做演讲,他的题目是“设计如诗”。
李益中:我是最后一位演讲者李益中,我今天的题目是设计如诗,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因为在确定演讲题目之前,他们已经给我定了一个命题,界。界有很多的理解,刚才杨老师讲了空间的界,我想从另外的方面来看一下。设计与诗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或者我们作为一个设计师如何从诗歌中学到东西,它们中有什么界限又有什么可以打通的地方。
说到诗,我还是从设计师最喜欢探讨的基本话题——形式,从形式开始讲。每个人对形式的处理都不一样,有些人喜欢简洁,比如我,有些人喜欢繁复的,比如刚才一位老师,他说假如我是一位熊猫,我刚才看到了有彩色的熊猫,所以每个人对形式有自己的偏好。有些人还喜欢一些传统符号,有些人是去符号化。我是喜欢非常简洁的形式,说到简洁,我们很快想到现在的建筑运动,20世纪出现了建筑元头,密斯·范德罗,简约之风就从那边而来。现在的设计中都有他们的影子,非常的干净也非常有味道。
中国人其实是喜欢简洁的,刚才秦老师用了很长的篇幅给我们上了一堂教课书般的公开课,可以看到传统对我们的影响。大家知道这把椅子是谁设计的吗?有谁告诉我?这是一把著名的弯椅,是丹麦的设计师瓦德纳设计的,灵感来自于明代,从中国人在明代时候对简约形式就很重视,他设计的明代家具对后来的家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把著名的弯椅就是在明代家具的影响之下借鉴得来。
我又关注到中国文学形式非常有意思,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是以诗歌作为主要的存在,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又到宋词、元散曲,然后杂剧出现,明代之后小说又开始出现。我们看一下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很著名。这首唐诗也很著名,对形式有很严格的要求。宋词《雨霖铃》从排篇布局上有了长短句。诗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文学形式,把丰富的想象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在节奏鲜明上语言有别于散文。诗歌的特点是凝练的、概括,思想、意向丰富。中国的诗歌可以去讲究形式,因为它一字一字和国外都不一样,比如说爱,在英文中是LOVE,由四个字母组成,情也是一个词,但在英文中是FELLING,中文在书写的时候也很有形式感,诗歌都对仗的很好,所以可能变成一种书法。
形式与内容相互依存,看一下柳宗元《江雪》这首诗,虽然很短,但我们马上就有一种意向的植入,有意境。短小精悍,韵律流畅。是用简约来表现丰富用少来表示多,形式与内容是相互制约与平衡。从语言形式的使用上,从小说、散文、现代诗、宋词、唐诗的变化,它们的语言组织上有所差别。第一句话是水浒中的对白,小说中的使用很口头语,散文使用的语言却是这样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形式很散。进入现代诗,它又加入了音乐的节奏美,这是戴望舒的《雨巷》,很多词都得要押韵,要保证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宋词是这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形式上更加精练,唐诗是非常严谨的对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口头语可以家长里短,散文可以宽泛取材,现代诗歌是自由抒发,宋词可以有景物描摹和饱满的情绪表达,唐诗大多局限在描摹事物上是借景抒情,又或寄物言志。唐诗是严格对仗,宋词是长短句,现代诗可以自由抒发,但押韵,散文却散了节奏美。
在制约和自由之间,我们要找到一种平衡,当这种平衡恰到好处的时候就可以展现出一种宋词和现代诗所呈现的美感,可以表达很丰富的意向又保留节奏和音乐的美感。宋词对形式不太制约,在很多题材运用上就会有很多自由,太自由了就会变成散去节奏美感,所以在形态结构上,没有经过抽象提炼的形式,缺乏美感,没有品格,太过严禁,恪守秩序的形式,又让人觉得刻板在繁复和简洁之间,找到某种微妙的平衡,就是设计的艺术。我认为经过提炼的形式是比较高的格调。
在安腾、博塔等建筑师中找到了这种平衡,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诗意,有些建筑师的作品太过严谨显得太刻板,有些作品太放,就没有了形式美感。这张图片的作品我认为很棒,用非常简洁的形式创造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形式已经不仅是模仿纯粹的日本建筑,而是经过自己的抽象,我觉得这种抽象是值得玩味的,可以看很多年。
说到设计与诗之间的关系,这个作品的创造源头来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提取了诗的意念把这种意境给做出来了,PPT漏了一张图片,其中有一张照片是隧道,从陶渊明的诗中提取了诗意,通过对环境的整理让它有了意境的存在。
今天谈到设计与诗,我们可以从对诗的形式处理延伸出用简洁的形态创造更丰富的形式,对我们的设计提出思考方式。如何在自由与制约之间找到绝妙的平衡,然后去创造诗意。简约的形式,丰富的内涵一直是我自己的设计信条。去用最简单的东西创造丰富的内涵,我们一直佩服乔布斯,他的东西那么简洁,但又那么丰富。有些人追求个体,说一定要有一个不一样的手机壳,我觉得这是外在表现形式,因为Iphone提供的是一个平台,里面有很多的软件,就像微信。它的个性表现在每个人的微信,每个人的微信打开都不一样,图片的解读也不一样,所以我认为真正的个性在于在外表之内的内在,才能呈现你最丰富的个性。打开微信,从你说的话你写的文字就可以看到你的所有信息,那就是你的个性。再做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一个人的个性,不在于钢笔有多漂亮,而在于你的文字有多美。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的设计越做越简单,越做越简洁,在简洁的基础上,我希望能表达更丰富的东西,这是未来我对精神的追求。设计可以如诗,可以很简洁但可以表达很丰富的内容。我们一直想做空间的诗人,我简单罗列以下这些照片。
这是我原来的办公室,通过重新规划之后创造了丰富的空间,现在是两层,搭了一个夹层。有时候我们会用很多色彩去做变化,但用白色用光所产生出来的变化是非常让人回味无穷的。比如在用光上会让它每一个部分都有变化,但你又觉得它很和谐,和这个环境很统一。当时为了表现干净的感觉,我们没有在墙面装其它东西,是在下面打光。在墙面上用光是希望能最简洁,我们也希望有音乐的节奏美所以在做楼梯的时候也想把韵律感做出来。用简单表达丰富也包括空间的可变性,我们的门厅和会议室之间有隔断,会议室不会总有人,大多数时候是空着,所以我设计了一扇3米多宽的墙,关掉的时候外面看不到里面,但打开的时候整个空间就是流动的,所以不同的时段来到办公室景观也不一样,这也是另外一种丰富。
这是书架,当时我们用了钢片做书架,后来发现我的书会倒,我在做新的办公室时就做了不会倒的,以前一个星期就要找人去把书弄到,现在一个月都不用。这是空间的变化,墙面我希望尽可能的干净,采光的形式有无数种,我希望用简洁的方式去表现。这是我新的办公室,昨天有的老师和同学都去过,它也很干净。这是我们的会议室,当我觉得利用率不是特别高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打开,可以变化,书架变成出来是这样,用重力管理。还有台阶,以前在办公室一说要开例会,每个设计师就会拖着板凳过来,现在这样的话我们设计师开例会的时候就不用托凳子过来了。形式和功能结合,是最本质的设计,也是最高明的设计。经常有客户来问我们办公室多少平米,我说500—600,他说好像有700—800,这就是我们用少去创造多,很多的客户到我们的办公室经常走不出去,不知道门在哪里,我跟他开玩笑因为你没签合同所以你不知道。在一个局限的空间中去创造更多空间的无限可能,我们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用空间去创造无限可能。这是我的VIP室,我再简单的放一下其他的作品。
这是比较商业的空间,但我依然用比较现代的手法去处理。商业空间我会用很多光和材质的搭配,让它有丰富的感官,会有不同色彩,但形态依然简洁。我会用艺术品来让空间更加丰富,简洁的东西依然可以很丰富,就像诗歌一样。因为你经过了选择,找到了关系,用少的语言表达更多的内涵。
最后一个案例是东莞万科中心,用切割的概念。用切割的概念也是很干净利索的形式,可以创造很丰富的空间意向,而且非常的统一,气场也很强大。当我在做这些形态处理的时候做了很多考量,我一直和我设计师说设计从来不会随意而为,什么样的形式可以的话那一定不是好的设计,好的设计一定是经过抽象经过提炼的,这样的设计才有品格。我们要做空间的诗人,谢谢大家关注我的公众账号,谢谢。
主持人:谢谢李益中先生如诗一般的演讲。接下来是时间是提问环节,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给在座的老师提问。
杨宇:我是一个老师,但实际上我在当老师之前也一直在做设计所,现在也一直在做,作为一个老师或者是职业设计师,我都比较能体会到同学的想法,大多数学生可能觉得在学校和社会的连接中有些迷茫,但毕业之后会更加迷茫,这些我都有经历,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大家可以放松一下,机会难道,无论你是喜欢高大上的东西,还是涉及到工作、生活的都可以来交流一下。
提问:我是一名大四学生,我是9月来深圳实习,来深圳工作之后发觉在社会工作期间和我在学校所接触的设计方向有很大的不同,说白了就是在公司的初步方案是不断在网上找意向图,最后到我这里确实很迷茫,是不是我以后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也要走这个路子去设计,我希望带着我的疑问能听一下导师们在做设计在处理设计时候的方式。
杨宇: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现在是一个资讯的时代,漫山遍野都是好设计,每天都可以从微信、微博上浏览出好的设计。我觉得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怎么去让大家不要抄,其实抄也很简单,我之前去美国上学,我去美国的图书馆,我特别惊讶,觉得有这么多书可以看,当时我都不想学习了,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复印一份,直接抄。但实际上我在美国读了几年书,包括后来工作,我觉得大家做的东西都不一样,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资料,你一定要掌握一个方法你才能去面对你的问题。我们讲界面,讲行为,这都是一种方法,你只有掌握这种方法才能解决问题,你就不会去抄。作为一个教师来讲,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东西,我非常不希望我的学生将来是靠抄,这就要求你掌握设计方法,否则面对无穷无尽的资讯你根本没有办法去分辨,你要懂得去梳理这些资讯,如果你现在对方法比较迷茫,我建议你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学到的东西,不管什么样,我只能觉得是你的方法有问题。
提问:我所理解的设计是通过一个元素结合自己的理念,或者经过比较中国风的东西,或者是文化,通过这些文化结合自己的体会去生成自己的设计,但我接触的老板都说不要这样,让我直接上网去找。这个现象不是只有我,我看到一些大企业做的东西也有我看过的作品的影子的存在。所以我就觉得怎么现在的设计市场是这样。
李益中:这位学生的问题其实蛮广泛,你洞察到现场设计界比较可怜的方法,通过上网查资料然后再开始设计,就像孔子说过某种东西所以我做成什么样。我觉得这是一种从知识到设计的适应过程,我推崇的基本设计概念是设计解决问题,比如说我们要打架,我和杨老师要打架,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用最简单的方法去打倒他,而不是说我这是白鹤展翅,这是舞台表演。所以我认为设计是解决问题,如果你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解决了问题,这就是好事。所以我觉得设计一定是先知道问题在哪,要解决什么矛盾。我们每个时候都面对着不同的问题,有时候是空间问题,空间难用,有时是造价问题,有时是一种行为方式的问题,因为形式的不同,矛盾的不同,所以创造出来的设计就不一样。假如你用解决问题的办法去理解设计的话,你每一个设计就会不一样,只是在使用形式上有个人的习惯,我喜欢简洁的形式,其他老师喜欢用繁复的形式,这是形式不一样。你要从解决问题的层面去找设计,可以上网,可以借鉴别人的作品,因为你在你找到了问题,你参考一下他用的形式,但问题是你自己的,情感也是你自己的,设计师是有血有肉的。
我再说一下你提到的学校里学到东西,和你未来是有差距的。二等奖是深大的一个学生,他的作品看似很花哨,45公分长,45公分高,这样的木头很难,而且还要自助的方式,对于这样的东西我在写评语的时候有写。我看到优点是在于他用了简单的方式,创造了内部空间也创造了外部形象,那一点很值得点赞,所以我们给了他一个比较高的分数。学校的教育是当作一种思考,就像那个案例所表达出来的,用那样一个方体去创造一种新的形式,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到了真正的生活中要更多的解决实际问题,你需要一个沉淀时期可能需要三五年,如果你有这样的设计心,你就会成长很快。谢谢。
嘉宾:刚才那位同学提的第二个问题,正确的设计方法,或者怎样做好设计,我谈一下我的观点。中国古话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对于人的知识提高很有帮助。我刚才的那个案例,因为那个同学很了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他当时去勘察现象时看到的现象,他自然就想到了这篇文章。其实感受是你的,你造出来的效果是立体是鲜活的,如果你只是看到一张图片,那就很肤浅。我在大理的一个设计师朋友,照片拍出来很漂亮,但最后定出来一看很死板,因为看到的实际情况和照片有差异,这就说明项目缺乏内在的布局,画面具有欺骗性,你只有切身体会了建筑的真正内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你刚才提到很多公司做PPT和方案时都是图片,这不是说不对,当案子定调的时候是需要图片支撑的但这只能作为激发你的灵感点,你如果要从真正去测量的角度去做的话,那就有很大的难度。有方做过很有意思的一个活动,行走中的建筑学,大家有机会的参与这样的活动,跟着有方的脚步去寻找一下前辈的作品。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提问:刚才听了各位的讲演,我觉得切入点不同角度不同会有思维差异。我想问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提取传统的元素,比如我们的元素是土木砖瓦石,以石为例,怎么去提取传统的石的精髓?
嘉宾:首先我觉得是这样,要了解石头的建造技术,只有技术才能保证材料的装饰,或者说形式,要知道它想要什么。
杨宇:有一个特别好看的项目在北京,有一次我在那里开车迷路了,那个地方特别奇怪,图册好看,图册上还有人在那里看书,但我完全都没有看到人,所以我就觉得作为设计师作品来讲,这是一个好作品,但这是假的。在我看来,这是陷阱,没有必要一定要包装成很人文关怀的东西,我这样说可能对得罪这个设计师但我觉得也无所谓,有的时候你听说很有道理,传统文化、人文内涵,其实很多时候这都是陷阱,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很可怕的东西。到头来你想,有时候你会抛开这个命题去想,土木砖瓦石,你找一堆土木砖瓦石那有什么意义,完全没有主导,你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比如你做一个狗窝,这是狗的行为,吃喝拉撒用木头是否合适,可能会被它啃掉。你要设定才能去思考,这是我的个人意见。我认为作为一个设计师,就你个人来讲,你想你为什么要做设计师,你为什么要用砖、用木头。我觉得这个题目很好,因为你一旦设定了这个东西你就会全面的去想,
李益中:刚才这位同学说到设计元素的提取,好像一座设计必须存在传统文化,这是设计界中很可悲的现象,设计一定要有很多的元素和传统文化吗?如果这个元素是代表着过往的一种文化记忆,你用到现在一定是要回忆过去吗?可不可以往前看呢?看一下最新的建筑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新的网络时代会带给我们什么能力,哪些行为会在哪些空间中容易发生呢?我们不能太狭隘,今天上午我讲了,当下的文化,传统的记忆符号已经是过去了,我们偶尔拿来放在一个产品上,这样的话我们的设计才有生命,不要被表面的符号所迷惑,我们要看可否去符号化,去专制化,要回到设计本身的使命。
主持人:时间关系,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BOX10•深圳十人
“BOX10”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组织,它是深圳十位优秀的建筑室内设计师自发组成的团体。10多年来他们脱胎于建筑装饰行业,创办并经营着各自的设计企业,无论是设计作品还是思想均体现着深圳这个设计热土的上升力量,十人在社会上都有活跃的高知名度,他们的作品涵盖酒店、办公、商业、会所、娱乐空间、地产、样板房等各个方面,甚至将影响力延伸至建筑以及城市空间。每年,十人都会选举出一位轮值主席,负责策办一次大型且具有影响力的活动。例如2005年4月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行的“深圳•十人•十年联展”,2006年中国(深圳)国际品牌•设计商年展的十人展区, 2007年“深圳十人倾情回馈校园”系列活动以及2009年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设计之都专题展区”。这些活动都引起了业界内外的强烈反响,为此,外界也统称他们为“深圳室内设计十人”,简称“深圳十人”或“BO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