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设计师访谈 >> 正文
改善院校教育,带动学生职业发展——赵虹

日期:2010-04-27 14:50:09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2998    

首届china-designer全国高校空间设计大赛的部分获奖学生已经进入设计名企开始实习,学生从院校走进社会的过渡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总建筑师赵虹老师,也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发展的问题,并且在安排学生实习就业的工作中给予了我们很大支持。获奖学生李仲威已进入筑邦了一段时间,今天赵虹老师将作为一名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和我们一起探讨院校教育。

家园地址:http://www.china-designer.com/home/120785.htm

China-Designer:在院校、企业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对接平台,是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的工作,同事也非常感谢您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的很多帮助与支持。请问,您公司往年也会招聘应届毕业生或实习生吗?一般会通过什么途径?近些年的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是否存在哪些不足?

赵虹:我们往年也会招实习生,和中央美院、北工大,还有南方一些院校关系都比较好,都接触的比较多,他们的学生也会来这里实习。我感觉现在院校教育中,表面性的东西比较多,对培养扎实的基础并不是很重视。我也经常和学生聊,有的时候和学室内的学生聊,提到很多建筑大师的经典作品,学生却一个也不知道。所以现在室内设计这个学科其实是比较偏的,其他相关学科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一点都不去了解。另外,设计实际上更讲求的是服务性,而不是简单的创造、生产,服务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应该有很高的附加值。现在院校教育对实际应用、实际价值这方面也不是特别重视,导致学生们出来以后,纸上谈兵的东西比较多,而实际应用中往往容易出现问题。
 
China-Designer:您说的问题确实存在,现在就业形式虽然很紧张,但是公司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最近我和李仲威同学聊天的时候也经常听他提到,他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这段时间在公司的实习情况。那李仲威,你在公司实习的这段时间主要做哪类的工作?工作情况如何?目前的工作和你以前想象中的设计师工作有什么差距吗?

李仲威:我很感谢网站这次提供的实习机会,让我能够走出学校,我和我队友都特别希望出来实习,不希望局限在学校里。实习的这段时间我接触了很多方面的工作,也参加过挺多项目,布置平面这块比较多,也是我比较擅长的。我大二的时候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开了一个工作室,现在做的工作呢,和之前自己做工作室的时候还比较相似,不会有特别大的落差感,从学生到设计师,我觉得自己过渡的还蛮好,没有迷茫期之类的,因为很早就了解过,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做哪些工作,一直对自己要走的路很坚定。
 
China-Designer:看来李仲威同学也是很有想法的,大二那么早就积极投入社会工作中去了。我们其实还了解到赵老师曾去国外学习过,对西方的设计也非常有研究。您认为国内外的教育和就业有怎样的区别?除了学校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以外,学生们在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前,还应接受哪些方面的锻炼,或者增强哪些方面的知识?

赵虹:前阵子我看了电影《孔子》,其他的事情先不说,孔子有一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就是“因材施教”。我们国内院校的教育模式比较单一,这个里面对学生的消化能力等各方面缺乏一个匹配。比如有的学生是创造型的,属于国家尖端人才,还有一些学生是扎实型的,适合做一些日常的工作。另外院校之间可能也存在一些区分,比如南方的院校,相对来讲接触商业实践的机会就多一些。其实教育并没有针对什么去设置,课程看起来似乎都一样,但是由于老师的水平、学校的规模、当地商业化程度等等,才造成了学生之间有一些不一样。

英国有一个院校,他们就有一种很先锋的思想,他们学校的教学都会以书出版,他们会看学生从1年级到4年级的作业,看学生的一个思变过程,现在这种思变性的训练国内很少。前阵子看一个研究生的答辩,基本上就是一个摘抄,总是某些内容引自哪,某些内容引自哪,都是一种罗列性,提不出一个鲜明特点,没有一个自己的见解,哪怕只是一个不成熟的观点都没有。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愿意去思考,让做什么就只做什么。就像做衣服,我缝扣子就只缝扣子,他做袖口只做袖口,你可能做的越来越熟练,但是最后当这个东西每天反复,批量化,就会觉得非常乏味。而国外则不同,以前去美国的一个事务所,他们都是不会明确区分每个人的职责,接到一个项目,所有得人都在参与创作。这种主动的、合作的意识,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最后就是应该提倡“快乐教育”,而不是遇到问题就批评打击。我希望院校都能够让学生放开双手去尝试,放开思想。现在他们精力比较分散,要抵住网络和现实中的各种诱惑,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创作的活力很难呢。要让他们培养一种爱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欢去做这件事。
 
China-Designer:这次大赛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包括一些年轻设计师,在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方面都没有什么概念,包括我们联系实习就业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学生的想法都特别不稳定,自己没有一个定位和方向。您这一代人步入社会的时候也存经历过这个阶段?还是说这是现在80后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学生到设计师,到知名设计师,再到知名公司的设计管理者,您是怎么规划和经历这些职业转折的,我们都很感兴趣,您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二?

赵虹:现在不像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去参观北图、首都机场等等,学生们都很兴奋。现在普遍全部是书面教育了,但是教材是有一个滞后性的,可能是几年前出版的,一直没有更新,学校的老师又不一定能随时去接触新东西,那么这些旧的观点就会一直传授给下一代学生。学生进入社会有些力不从心,这个也是最近开始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就像驾校学车出来不会开的道理一样,两边有点脱节,社会实践上需要更多的。当然这些可以通过实习和很多东西来弥补,近几年好多现在学校的教学也改变了,比如四年制、五年制的,第四年第五年就用来实习,接触社会。设计中遇到的有些问题,在院校中绕来绕去怎么都没有结果,但是放到实践中来,它可能是一个很直接的东西。

过去设计师真的是一个很潇洒的行业,而现在中国人只有压力,来自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压力,思想里没有闪光,学习和工作中也没有快乐的气氛。现在的学生会努力去发现什么是流行的,然后去追,而想要自己去创造流行的意识,似乎还看不到。

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兴趣,从学校到工作有没有兴趣非常重要,学生如果对设计保持着一种热情,那就是非常难得的了。以前我们就有一位老师做事非常严谨,一句话给我们讲一百遍两百遍的,后来出国去学习了一些年回来,再上课,看到同学认真的在画画,过去就说“这个东西随便画两下就可以了,不用那么认真”。我们都很奇怪,怎么70多岁的老人家突然这样了。其实这就是一种心态,只要你喜欢就可以了,兴趣其实是你做事最好的动力。老师有一个下雪天,正好讲到中国的桥,下课就去外面用雪垒了一个桥,非常兴奋的照相、堆雪人什么的。他那种感觉真的让我们羡慕,他是拿设计当做快乐的。而现在我去大部分公司,看到大家都是直直的对着电脑,忙忙碌碌,没有一种活跃轻松的感觉。我一直希望工作中有这种欢快的元素。 

China-Designer:李仲威同学,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否有一个完整的规划或者是一些想法?今后打算如何发展?你觉得你在成为一个理想的设计师之前,还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对你的学弟学妹们,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忠告?

李仲威:一接到网站的实习通知就很兴奋,因为我自己的定位其实比较明确的,要多动手多接触社会。原来高中时候我没努力学习,后来上大学后一直挺后悔,想好好学点东西。这学期课又少了,不想浪费时间。这里的同事也都非常好,过来的这段日子都热情的帮助我,大家的帮助对我的进步是非常有用的。老师和学校也都非常支持我们在外面实习的,包括前阵子采访的王燕妮老师,和我们的关系也都非常好。她就是非常年轻,但参加过很多项目,属于实战丰富的老师,特别支持我们多实践。目前想以后这段时间,学校没有什么事情就一直留在这边实习了,我觉得这里非常好。
至于成为理想设计师,我肯定还要努力很长时间。我也会常看一些大师的作品,有些东西是我很羡慕的,有时候就想为什么自己想不到、做不出来呢?我还需要再成熟一些,经验再丰富一些,也更了解当今人们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好设计。
学校同学这边,出来的应该就我们俩,因为我们才大三,大部分同学还是留在学校里的。我觉得其实学弟学妹们也真的不用等到大四才动手做事,学习、看书查资料这些事情,完全可以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或者用业余时间。现在公司这边的资源特别多,原来学校图书馆也有一些。
 
China-Designer:下届大赛我们会继续加强公司与学生对接的工作,针对实习就业这方面,您从公司的角度有什么意见、建议?除了举办大赛以外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

赵虹:我觉得你们做的这个网络平台其实特别的好,给学生在网络上提供了一种互动。现在社会不同了,对学生的吸引太多了,聊天啊、网络游戏啊等等。很多学生整天热衷于网络、网络游戏。我也一直尝试着在想,怎么能让我们的设计和这种虚拟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因为他们实在太喜欢这个东西了。从我们的角度看呢,毕竟我们比较年长,这个东西接受起来很难,很多人认为这个东西就是耽误时间,因为他们可以从早晚到晚的坐在这里不动。现在学生也几乎不看书,什么事情都是在网上做。那么咱们这个设计师网就会更容易影响学生。网站要是像游戏一样,加入更多生动的元素,就能够更加吸引他们。

另外,邀请知名设计师从实战的经验方面去做一些校园演讲等,也是比较可行的。因为现在院校和社会脱节,就脱节在这。老师的思想都是很久以前,他吸收了再传授给学生,那么到了实践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
 
China-Designer:李仲威从学生的角度,你觉得网站这边还能够给予你哪些帮助?一般公司招聘在院校中是什么时间开始的?除了安排实习我们还能够为大家做些什么?

李仲威:我们学校一般3月就有来招聘的了,一般就是在小广场摆几个位置宣传,或者开招聘会什么的,但是感觉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并不是特别踊跃参加,我觉得还是因为一直在学校里,要开始找工作了这种意识不强。

我也是希望网站搞一些线下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还有大赛启动的时候,也可以搞一些线下宣传,因为这次大赛其实我们知道的比较晚,学校知道的人也比较少。我是我们班的班长,拉了一些学生来参赛,他们都很积极,也觉得比赛非常好,就是之前自己不知道。另一方面就是,赵老师提到的院校讲座的活动,对我们也非常有用,但是校园中同学们对讲座的热情普遍不高,所以我想最好能够像一些其他办法去迎合演讲,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China-Designer:非常感谢赵虹老师的分析和提议,也希望李仲威同学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赵虹个人简介

1989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本科毕业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室内所主任建筑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高级建筑师
主持设计多项部委级工程,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与欧美及港台多个设计事务所有合作设计经历。2004年赴美国SOM、 HBA设计事务所工作交流,2005年应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邀请访问伦敦RIBA总部,作品参加美国芝加哥AIA展览,法国NACO CEDILLE中国青年建筑师展。
主持室内设计项目有:
国家环保局办公楼(1995年)
文化部办公楼(1996年)
国家林业局办公楼(1997年)
北京十月大厦酒店(1998年)
北京西城区政府会议楼(1999年)
中外运敦豪公司总部(2000年)
北京华普大厦公寓及会所(2001年)
北京珠江国际城售楼处会所(2002年)
唐山华联商厦(2002年)
北京世界金融中心室内设计(2000-2002年与美国RTKL公司合作)
北京华夏银行总部办公楼室内设计(2002年与美国GENSLER公司合作)
金融街B7 项目(2003年与美国SOM公司合作)
金融街RITZ CARLTON酒店(2003年与美国HBA公司合作)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