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设计师访谈 >> 正文
张明杰:基于空间类型差异的照明设计(组图)

日期:2013-08-09 17:01:57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1430    

(图: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任 张明杰

作为一名资深的室内设计师,张明杰的设计作品涵盖从办公楼、航站楼到博物馆等一系列的商业、文化类项目,而在不同的空间类型中,对于设计手法、设计理念等也都有着不同的考虑。这次,他将结合天桥艺术中心、大同机场新航站楼以及文字博物馆等成功案例,为我们带来有关设计的、充满哲学思辨的思想盛宴。

维=维度传播 张=张明杰

文化项目的设计定位

维: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近期完成的设计作品和正在进行的设计项目。

张:近期完成的项目比较多,有大同机场新航站楼、首发大厦的写字楼、昆山文化艺术中心等等,正在进行的项目是天桥的艺术中心以及中国铁路物资公司总部写字楼,涉及的类型集中在办公、文化、交通、商业几大项,其中办公类、文化类的项目占据比重较大。

维:实际上,您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如何驾驭天桥艺术中心这个充满原汁原味北京文化的项目?

张:这个项目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它的定位是现代剧院,但是又要展现天桥的地域文化特色, 就需要考虑如何把高雅文化和市井文化这两种相互冲突的因素,完美结合在一起。期间我们做了多方案的比较。最后,我们把空间硬性界面做的很纯粹、很国际化,而天桥地域特色采用照明这种相对比较软性的设计手段,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界面进行表现。

机场设计的节能考虑

维:对于大同机场新航站楼这个项目,有什么样的设计思考?

张:跟天桥艺术中心那个项目有点相似,也要体现融合,不过这个项目是现代设计语言和传统地域文化的融合。山西本身就有大量的中国木构古建筑,如大同华严寺、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等等。在这些“大木作”中我们提炼出了“大同屋脊”,但是是通过现代的设计材料、手段来表达这种的空间意象的。设计应该关注文脉、关注线索、关注语境,现代技术都是为了这些服务的,我们希望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巧妙地传承下来。

维:在机场这么大体量的公共建筑空间里面,能源消耗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那么,在机场设计中,关于节能有哪些考虑?

张:节能确实是机场中的一个重点,这块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设计。我们在照明设计的时候,首先满足机场关键功能节点上的“必要照明”,空间背景成为情景化的照明,通过对不同区域照明需求的精细划分达到节能。具体来说,照明是空间行为模式最本质的体现,所以我们在机场的安检区、登机手续办理区等重点功能区设置高照度的照明,而大堂等公共区域则设置低照度的照明。比如重要节点的照度为300勒克斯到400勒克斯,而公共区域则为150勒克斯。有的空间明,有的空间暗,这样,照明在表达出机场的功能逻辑,也达到了节能效果。同时我们使用技术手段,把照明、遮阳、自然光等全部联动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通过感应系统,智能调节灯光的强度,做到恒照度控制。

基于空间类型差异的照明设计

维:办公楼、航站楼、博物馆等功能不同的空间类型,在进行照明设计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设计考虑?

张:照明和功能紧密结合,它是体现建筑空间类型的一个标尺,而不同的空间类型,也有着不同的照明理念和技术。对机场照明来说,需要功能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但是比重不同,也许功能性占到70%,艺术性只占30%,办公室也是同样,而博物馆等文化类项目的照明设计中艺术性的含量则要高一些。具体来说,对于美术馆,光源的显色性是最重要的,而办公室空间,照度和照明均匀性最重要,而对于博物馆,则考虑如何减小光对于文物、作品的破坏性最小。

维:您之前做过的成功案例中,对于光的运用上面,有没有得意之作?亮点是什么?

张:昆山影视中心的项目,是自然光和人工光结合得比较好的例子。大堂里有梭形的采光天窗,我们对天窗做了防火的膜的处理,并且里面有可调光色的LED。白天,自然光柔和地照进来,光的质量大大提升,晚上,可调光的LED把空间渲染成多变的表情,对于外部而言,也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城市景观。所以说,这个设计,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对于室内的营造还是室外的影响,形态和情景都比较丰富。

维:自然光和人工光的关系处理,一直是照明设计界探讨的话题,在进行其他项目的时候,对于自然光和人工光的结合是怎么考虑的?

张:从个人的角度讲,还是希望人工的含量不要太多,如果有条件利用自然的条件因势利导的话,不仅节能,还能达到意想不到艺术的效果。比如火车站、机场等交通类的公共空间,尽量以自然光为主体,人工光做辅助。但是在影院、剧院等专业性的功能空间则需要人工光来表现空间的个性化和艺术感。

维:关于文字博物馆这个项目,如何进行设计?

张: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源地,博物馆里面展示了文字的历史、载体等有关文字多层面、多维度的要素。最初我们想把与文字有关的一些元素融入进来,后来发现任何一种元素的融入都会缩小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概念,因此我们使用“放空”的设计手法,同时,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是杨洪勋老师的作品,外立面的颜色为金色,图案是青铜器上面的饕餮纹饰,所以我们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既需要考虑到如何烘托室内展品,又要考虑到跟室外的设计特征进行衔接,最后通过黑、白、灰这些简单、雅致的中国传统颜色来形成背景。在照明设计的时候,我们还是是采用情景化的照明模式,在主要的交通节点设置高照度,在其他地方设置低照度,并结合现代多媒体手段,在墙面上进行多元化的功能演示,进而渲染空间氛围。

 


第1页 下一页 末页 共2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