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论坛 设计之外(图)
日期:2014-05-19 16:14:00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7
李有为:接下来把时间交给现场各位朋友们,大家可以就自己所关注的话题对台上诸位大师进行提问。
提问:请各位老师每个人分享一下最近在看的一本书,这也是大师工作营的一个小功课。
吴滨:最近琚宾向我推荐了叫《中介观》的一本书,我看了里面有几个设计师不错,后来也加微博关注了他们,能从他们身上获取很多知识,非常好。
陈明:读书对我而言,是一种习惯,有时候连书名都不看。我最近看《百家姓》《民国四大公子》,都说民国有名媛,我挺好奇怎么出现四大公子的,还有张居正讲历史的《帝国志》。
孟建国:陈明前两天给我送了两本加厚的《缤纷》,这两天在看这本书。
林振中:我跟大家分享一套非常好的书《传家》,分为春夏秋冬四本,他把中国从过去到现在,发生在生活、文化里的,用笔一笔一笔画出来,这种简单的表述方法,能够把我们中国文化美学非常清楚地传达出去。他出行了一套,出版社说不能卖贵了,否则不给出,我记得一套不到500元,我最近常在看这个,我明天会拿这个给我们大师工作营伙伴参考。现在已经出了第二套,在网上也可以买得到。
袁欣:我比较好奇你问的问题,我不知道你这个月看了什么书。
提问:我看的书挺杂的,也是先来后到,大家都是奔着各位老师来的,我不能班门弄斧。
袁欣:我觉得读书是一种习惯,我飞行的时间比较长,比较频繁,所以我大部分时候是在飞机上阅读。很多坐飞机的人,不是看男人装就是看时尚先生,最恶俗的就是看成功学。你们基本上50%都是坐飞机来的,我奉劝大家在用不了手机的地方把看书当成一种习惯,其实什么样的书读起来都有意义。我最近看的书是一个中国的作家写的《民国的忧伤》,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近几十年的历史里,缺乏的是对于过往认真的追溯。《民国的忧伤》里他对于民国的宪政和对于民国的形成,以及为什么最后没有形成真正的民国做了很重要的阐述,事实上他对一些历史人物和文化的追溯很有趣,我建议大家可以看一看住友的系列,他是中国当代写历史小说比较有趣味性的。读什么书名不重要,还是阅读习惯,大家搭飞机回去的时候少买杂志多买书籍,机场里中信书店你要有一个有能力的选择,最好不要选成功学。谢谢。
谢海涛:我还是用广告的方式回答你的问题,你特别会提问,恰恰在我“谢海涛今日关注”的微信里,每周礼拜天有一个专门的栏目“麻辣阅读”,专门收集大家耳熟能详,全天下功成名就的设计师他们到底推荐什么书,要是感兴趣可以到那上面查。
提问:我今天来工作营也是想学习一下,因为我在体制内搞室内设计,我今天想看一下不太一样的室内设计,想问一下几位大师对于室内设计的定义。刚才说到了设计之外和设计之内,对于室内设计的定义区别于空间设计,区别于建筑设计,或者区别于空间规划,我想看看几位大师的高见。
李有为:我们现在谈设计之外,设计越来越宽泛了,反而没有界定,希望你们界定一下,把边界找到。
提问:对,我们之前在别的活动上也讨论过边界的问题,但是边界存不存在,或者存在在哪儿?希望听听各位大师的高见。
吴滨:我们没有必要刻意的把室内设计定义工作范围在哪儿,从我的理解来讲,如果你有能力,你可以从室内建筑开始,做到室内装饰,做到室内器物的设计。每个人观点不一样,有些人觉得我钻在某一个装饰面,或者另外一个是商务角度,这方面袁老师更有资格谈谈。
陈明:首先设计不是万能的,我想起一个词:“设计无边界”,设计是创造一种梦想,也可能创造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他永远改变不了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面对业主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你真的无法改变他,只能说他跟着你走或者接受多少,但是这往往是一边的梦想,其实我们设计真的是无法改变很多东西。
孟建国:我这是最好回答也最不好回答,这是我从学校招的毕业生,现在已经十年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室内设计研究生,成绩非常好,现在在做工作室主任,设计应该也非常棒。他刚才说的体制之内和体制之外,其实这真的是一个问题。我刚才说室内设计师得会生活,懂生活。确实是,我们体制内包括穿着,不穿袜子肯定不行,我觉得在体制之内穿衣服都不知道怎么穿了,其实我特别爱穿,我也最讲究穿,但是真的不能随随便便。其实这个代表了很多东西,包括我们搞室内设计,我要讲室内设计发展史,其实我们在体制之内,在中国刚发展室内设计的时候,我们没有享受过要住五星级、四星级,别说五星级,三星级我就不敢住,我住不起。但是做室内设计,你没有住过三星级你怎么搞三星级,没有住过四星级怎么给你搞四星级,没有住过五星级怎么给你搞五星级。当年还出过笑话,我们搞的最早西安凯悦要改造桑拿,那是九十年代初,我让一个设计师设计,他说自己没去过桑拿,你说怎么办?中国能发展到现在,因为他从一开始是体制内的人在搞这些东西,很多人是从台湾过来的,但是都是后来的。室内设计是设计生活,到目前为止可能就我们没改制,其他的都改完了。
林振中:这个问题确实一时半会不是很好回答,室内设计师开始细化,很多建筑师觉得室内设计是雕虫小技,刚开始说装修装璜是一个表面的,慢慢的你可以发觉,像吴滨说的,他从里到外,从外到里你都必须考虑到。我前一阵讲橘色的美,外面看是一个橘色的楼,里面不能用橘色的太多,里面是清水楼的房子,可以用橘色的设计。室内设计虽然是艺术转变的,但是他的敏锐度,生活的经验更多。我上过一个大师的课,一个室内设计师在聆听所有业主的需求,我们用专业的知识给他更合理化生活的感觉,他更强调生活,不是给大家所谓的结构性,我觉得室内设计师还是更融于人的感受和诉求。
袁欣:定义我是最不擅长的,我同意前面几位说的,陈明讲的设计不能改变生活,设计跟创作发明不一样,创造发明改变了世界,比如月球车让世界变了。我理解的设计就是改善生活,或者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生活进步的一个源泉。今天设计师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他用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阅历,用自己的技能帮助整个社会到每一个人改善他的生活。我同意孟老师说的,一些国家机关的室内设计是我们孟老师这样的团队做的,孟老师你的困惑,我看筑邦不应该做桑拿,你不应该有这样的困扰。综合来看,不管民用、公用还是国家管,整个中国室内设计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是我们在座这些人共同推动的,不能或缺你。
谢海涛:我们平时经常讨论,也有关联性的话题,我提出室内设计在工装和家装方面有哪些是不能改变的?比如工装不能改变什么,你不能改变工装使用者本身的运营能力,比如餐厅,你能把餐厅出菜品质提高吗?你能把服务水平提高吗?这些跟你没有关系,是不能改变的。当然不能改变还有地段所在的位置你是不能挪移的,不能说重盖一个,商业术语叫做客户可达性,你改变不了。所以我觉得一个成熟的室内设计师面对业主的时候,他一定要非常的清醒知道自己绝不是万能的。自己能够做什么,这个界限一定要非常清晰。我看到很多设计师心血来潮,自己开餐厅,绝大部分人都赔得精光。设计与开餐厅,根本是两码事,这个要引以为戒。当然在私人的住宅生活空间里,袁欣刚才说的特别精到,其实你是在改善,绝对不能把人生活方式改了,业主信教,你得顺着他宗教信仰需求塑造他的空间逻辑和安排。这个大家要明白自己使命的边界到底是什么。
还有一个所谓设计创造价值,这是一个设计观,是一个高度性的东西,怎么落地?我们提出空间眷恋指数,基于用户对空间使用结果你怎么衡量自己的设计结果,设计最后那个价值量到底是多少,怎么衡量的问题,这个希望大家自己好好考虑,一个空间最后的属性,最后你设计自己的幸福度只有一条,客户是不是愿意待得住,待得住是个俗语,这个希望大家思考。每一个空间序列由人内心在里面喜欢不喜欢,不管潜意识还是显意识,通过一个外在时间量化。这一点在整个室内设计业界,我征询过很多上市的公司,金螳螂、东易等等,我提出过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一家拿得出来完成空间客户使用结果,如果这个没有建立我觉得整个室内设计产业,基于用户端标准衡量没有建立,反推到底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合格的,或者设计创造价值量最大的设计就无从讨论了。这其实是我做互联网这个行业服务和室内设计服务最大的不同,因为互联网行业发展也就是十几年的时间,人类社会变化天翻地覆,用户在面对互联网选择的时候,他的自由度太高了,这是人类社会到今天为止作为个人消费自由度最大的产业,一秒钟你可以有几乎无穷多的选择。在室内设计我个人认为用户自由选择度没有那么大,带有很强的壁垒性,导致设计师跟业主对话语权比较强势,这样的状况希望通过在座各位大家的协力和我们的服务,逐渐的改变。
李有为:这位朋友提的室内设计是什么,他实际上要问大家一个定义,我们后来转化为室内设计不是什么,大家从设计之外做了回答。设计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是国际上真正对设计的认识。你觉得什么都是设计,这实际上也是国际上对设计的现状,我们发现设计确实什么都可以了,他能解决各种问题,包括自然界的任何东西,当然这个设计不仅仅限于室内设计师,包括建筑师、规划、景观和所有的产品,以及平面、艺术,各种类型的,所以我把刚才的问题基于这么一个想法转化为设计不是什么的东西,感谢各位嘉宾对这个问题的精彩分享。
各位嘉宾相互提一个问题,首先请袁欣老师提一个问题,你想对谁发问。
袁欣:我想问筑邦集团的孟建国老师,请问你事关国体的设计案子中,您最想表达的,或者您在经营整个设计项目的时候最想传达的是什么?
孟建国:现在有一点转变了,我当院长之后,筑邦这两年还是有一点变化,搞室内设计确确实实应该火一点。现在也不一样,我从九十年代初当院长,国家的外交部、政协,包括鸟巢都做光了,接下来做什么?我一直带着他们这么多年握有一个感触,包括现在院里的设计师都在做写字楼,实际上室内设计师不是一个纯粹的室内设计师,我一直在讲究生活,其实室内设计师真的是设计生活的,写字楼那些东西太建筑了,跟生活太隔绝了,那叫公共空间。真正和室内设计师有关系是要贴近的,怎么去娱乐,这是真正作为一个室内设计师,这种体系要想做到这一点还是挺难的,但是我觉得你必须要改,甭管你多大的企业,你不把这些东西弄懂,你做室内设计师根本没法做。
袁欣:我这一两年已经感受到孟老师的变化,他的朋友各行各业,我觉得他的交友非常的广泛,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他的微信,他已经在代表国字体系设计的转变,我觉得研究生很快有新的盼头,改民用了。
谢海涛:我代表在座设计师提一个问题,我从袁欣和今天主讲人吴滨这儿问同一个问题,你们今天都做的非常好,大家也冲着这上面某些成功的秘籍来,我想反着问,在你们运营和创业自己机构过程中,迄今为止最大的伤痛、教训是什么,我最关注他发生过没有,如果发生了是什么,你们怎么渡过的。
袁欣:我刚才听吴滨的演讲,他是2004年开始成立设计公司,我里面讲的年代就是2004,我注意到他说2004年开始中国对室内设计有需求了,也恰恰在那一年,我和我的搭档邱德光先生我们依然做了一个设计公司。十年间我们碰到最大的风险就是中国的经济形势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想经营一个企业,尤其经营一个私营设计企业,这十年你基本不用费力气,不会倒掉。在接下来2014年之后的十年里,我相信没有这么容易了。我建议大家把现有的资本好好管理起来,生活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阅读,更重要的是储藏好能量,让你在未来十年里过好。迄今为止确确实实因为大形势好,我没有在十年里特别惨痛的教训,但是我一直有一个居安思危的理念,我没有惨痛的教训,我分享一个居安思危的理念。请大家注意现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我相信这些变化一样会影响到室内设计,所以未来的十年请大家储存好体力,学习好更好的知识,且行且珍惜。
吴滨:我跟袁欣不一样,没有他那么幸运,还是碰到过危机。其实我的感受跟他一样,2004年我们做了设计公司,整合的家具、设计,变成软装和整体的设计以后,其实到现在为止还算是发展的很顺利,我相信可能现在做的比较好的这一批设计师,这十年应该说做的比较顺,因为整体的经济形势在往上坡走。在2004年之前,我作为一个设计师1998年创业做了一个家具公司,应该说当时是很惨痛的经验,后来又变成了我的优势,这个可能是我的一些经验和判断当时做对了。因为1998年做家具,其实我是一个设计师,一直做设计和项目,当时很纯朴的想,在项目上找不到好的家具,所以自己开始做,但是设计师经营一个企业和工厂,跟你之前学习的东西和你的知识面是完全不一样的,1998年到2002、2003年,特别是2002、2003年是我很黑暗的年代,那段时间工厂数度准备卖掉,好几次我身边的朋友都告诉我把工厂卖掉,有一次差点卖掉,由于机缘巧合没有卖。那一段时间是非常黑暗的。设计师你选择了设计这条道路,有所为有所不为,刚才海涛讲的一句话从商业的角度讲是很有道理的,你选择做什么是一回事,更难得是你选择放弃什么,这对于我来讲是一个智慧。对于我来讲很幸运,由于后来及时的转型把我的优势变成的劣势,从室内设计到软装一体化,变成我之前失败的,或者是比较不太顺畅家具的东西,合并到一个新的体量变成一个优势,所以我这十年走的特别顺,我的前车之鉴给大家一个提醒,设计师如果你想选择设计之外的东西,作为滋养设计OK,作为创业和行业的选择要慎重。